大家在買票的時候,肯定也注意到了高速動車組有三種不同的座位售價:一等座,特等座,商務座。看著和二等座千差萬別的商務座,我的內心受到了暴擊,有錢人的生活就是不一樣,出行就是要舒適。
那麼,商務座的存在就是為了體現社會階層的不同?
其實,不完全是。這是價格歧視,但它不是貶義詞,這只是大家根據個人需求或個人收入進行的選擇而已。
商務座,又稱商務艙。一排兩個可變成軟臥臥鋪的座位,有電源,可充電,配有筆記本電腦,半獨立式,以後可能要變成獨立艙式,和走廊有毛玻璃門相隔,內有辦公桌,辦公椅等。
一般來說,每個動車組只有16個特等座,動車兩端各有8個,其距離高鐵司機的駕駛室最近,由於空間相對獨立、更加安靜,一排3人(或4人),因此其相當於客機中的頭等艙。特等座區域也被叫做觀光區,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讓玻璃上的水霧瞬間消失,變成透明,能清楚地看到駕駛室內場景和高鐵行駛正前方的景色,像自己在開車一樣,座旁有一個縫隙,拉一下裡面的把手,就能看見一盞檯燈,方便閱讀,每個車廂都配有平板電腦和座椅180°旋轉系統,為乘客提供便利服務。
相比二等座席,這裡座位更寬大,而且前後座椅間距更大。座椅下方腳踏是一等座的獨特之處,乘客伸腳即可踩住腳踏板,半躺在座椅上格外舒服。一等座的摺疊小桌板設在自己座椅扶手內,取出即可使用。
當然,這麼好的環境,自然是有錢人的出行選擇。
其實,高鐵設置不同級別的座椅無可厚非,就好像有人可以接受20萬買一輛車,有人可以接受200萬買一輛車一樣,是面對不同需求的人群來設置的。有人認為這明顯有將人進行三六九分的嫌棄,這就有點偏激了。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有千萬家產的老闆,乘坐高鐵從北京去上海談一個大的合作項目。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只能在路途上稍作喘氣,並且還要複習客戶資料進行談判的梳理。這時候,你認為他會買VIP,一等,還是二等?商務車廂的意義是充分休息,可以休息好了下車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如大企業高層外派公幹出差休息不佳,公司損失的不是一點票錢。
其實,設置不同的座位,歸根結底就是需求問題。對於常年在外地打工的一些底層民眾,可能綠皮車才是心裡可以承受的價格。
我們會發現,在售票高峰期的時候,有時候連站票都沒了,高級軟臥依然有剩餘。但如果全改成硬座,車票肯定還是要被秒殺。所以留出高價票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滿足對此行程有迫切需求的人,即便沒有更舒適的座位,相信依然可以賣的出去,這跟飛機設置頭等艙一個道理。
不過,商務座因為票價過高,上座率是極低的。即便有時候二等座已經滿座,但是一等座車廂內,仍然是寥寥無幾,更別提商務座了。當然,春運這種特別時期就另當別論了。
目前坐特等、商務的人數畢竟有限,為了合理布局中短途客流,新一代動車組已經做了調整,8節編組統型車減少了商務座椅的數量,增加了2等座位,長編的380BL、AL比例會越來越少。
春運期間,看著回家的商務座都能售罄,內心受到了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