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兩名學生走在空曠的大學校園裡。圖/法新)
今年四月,哈佛大學本已申請到美國新冠疫情紓困法案提供的高等教育緊急救濟金860萬美元,但這所「美國最富大學」的「哭窮」行為,卻遭到川普的譴責,最後在壓力下不得不宣布放棄。
截至2019年財年為止,哈佛坐擁409億美元的捐贈基金,三月的股市劇烈震蕩使該校和其他教育機構面臨重大金融挑戰,但是美國高等教育的財務危機只是剛剛開始。
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的保守估計,新冠疫情將使美國高校的入學率至少下降15%,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等國家的國際學生的25%,造成230億美元的損失。美國教育委員會則估計,學費、食宿和其他服務收入將下降450億美元。
對於許多美國大學而言,新冠疫情暴露出其商業模式的缺陷。在疫情暴發之前,穆迪評級指出,美國高校中有30%出現經營虧損。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羅伯特·澤姆斯基在1月發布的「大學壓力測試」報告中預測,美國1000所私立文理學院中,大約10%可能在未來五年內關閉。現在加上疫情的影響,估計20%可能在明年關閉。
另一方面,美國大學嚴重依賴國際付費學生,這個趨勢是否面臨改變?在此情況下,中國學生和家長該如何評估赴美留學的性價比?
大學財務遭受沉重打擊
常規情況下,美國大學給予申請者回復錄取通知的截止日期是5月1日,而目前在競爭最激烈的大學中,約有一半已讓被錄取者延遲到6月1日再做決定。許多高中畢業生擔心疫情的發展,以及對校園何時重新開放等不確定因素有顧慮,正在考慮是否推遲秋季入學的機會。
高校正使出渾身解數來應對入學人數的急劇下降,包括提前把更多候補名單上的學生改為「正取」。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受寵」,學生和家長仍然擔心:如果秋季開學,如何在校園實行「社交疏離」?學生宿舍是否會變為「病毒培養皿」?如果疫情形成對經濟的長期衝擊,高等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是否仍具吸引力?
美國大約有4000所兩年制和四年制公立和私立大學,2500萬名學生。根據美國教育委員會的數據,高校在2016~17財年創造了約6500億美元的收入,目前高等教育在美國僱傭了300萬人的僱員。在加利福尼亞、愛荷華州和馬裡蘭州等州,高校是這些州最大的僱主。
美國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10年間,大學本科總入學人數增加了37%(從1320萬學生增加到1810萬學生),而在2010年至2017年間,本科入學人數減少了7%(從1810萬學生減少到1680萬學生)。
近年來,由於學費高漲、對學生債務的擔憂、以及年輕人口的減少,許多大學必須吃力地實現入學目標。根據獨立學院理事會和美國州立高等學校協會的調查,去年有60%的學校未能完成秋季錄取目標。今年約有一半大學的申請量下降。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藝術與科學教育聯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有17%的高中畢業生可能會選擇推遲到明年入學。甚至有諮詢公司擔心,超過20%的學生選擇推遲入學,這將會對高校財源產生重大影響。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對其運營造成的影響,將在春季學期損失4520萬美元的住房和餐飲運營收入。加州大學校園和醫療中心在三月間因退款和新支出而整體虧損了5.58億美元。
密西根大學預計今年在其三個校區的損失將在4億至10億美元之間。科羅拉多大學的博爾德分校到夏季為止將損失至少6700萬美元。
除了學費、住宿費收入外,來自體育賽事(例如取消「三月瘋狂」的全國大學男子籃球錦標賽)的收入陡降,導致全國大學體育協會分配給學校的資金蒸發了3.75億美元。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取消一年一度的莎士比亞音樂節,也給校方造成一筆收入的損失。
新冠疫情除了導致入學率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財源緊縮,整體經濟衰退的影響也可能造成進一步傷害。隨著股票市場的下降,大學的基金市值縮水,捐贈也隨之下降。經濟疲軟可能意味著捐助者沒有能力或不願為大學提供獎學金或建設大型建築等支持。
經濟衰退也可能嚴重削減國家預算,這通常會導致公共高等教育預算的減少。表現為州政府為學生提供的援助資金更少,導致學生和家庭的學費增加,學校的預算收緊。
高校如何面對當前和預期的財務衝擊?許多學校已實施強迫休假、僱用凍結、薪金設限和支出減少,以及停止了校園建設計劃。即使校園將在今年秋季重新開放,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分別預計損失約1億美元,高校也擔心因為健康安全引起的訴訟風險。而如果不能如期開學,損失將更大。
即使是擁有大量儲備金的常春藤盟校,也不能倖免經濟上的沉重打擊。布朗大學率先宣布凍結招聘,理由是「收入大幅減少」。耶魯大學於3月31日要求各部門更新預算,以準備收入的重大損失。即使在2018財年捐贈資金達到260億美元普林斯頓大學,也宣布薪金和招聘凍結,並削減了所有不必要支出。
規模較小的私立大學和地區性公立大學遭受的財務衝擊可能最為嚴重,這些學校的儲備金較少,預算緊縮。位於伊利諾州、擁有174年歷史的麥克默瑞學院已於4月宣布關閉。同時,佛蒙特州可能關閉其州立大學的三個校園。
川普4月籤署的2萬億美元救助法案中,為高等教育提供了140億美元緊急基金,這僅佔美國高校每年7000億美元預算的2%。美國大學教育協會認為政府應該提供至少500億美元的救助。
高教成本過度膨脹
根據非營利組織大學助學金的估計,從1958年到2001年的任何17年期間,美國高校平均每年的學費通脹率在6%至9%之間,是一般通貨膨脹率的1.2倍至2.1倍。平均而言,學費每年增加8%,這一通膨率意味著大學成本每九年翻一倍。
如果以通貨膨脹因素調整數據,就讀美國私立大學的學雜費成本,從1978~79學年期間的17680美元,增加到2019~20學年的48510美元,增幅約174%。在此期間,就讀公立大學的學費從每年8250美元增加到21370美元,增幅約159%。
1988年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支付17100美元的年度學費,現在當他們50多歲的時候,必須為孩子上哈佛大學支付49653美元的學費。也就是說,目前的名校就學成本是1988年的兩倍半以上,漲幅達190%。
一名哈佛本科學生在2020~21年學年,除了上述近5萬美元的學費外,另外還要交雜費4349美元、食宿費18389美元、個人(包括教科書)費用3500美元、出國遊學或國際交換學生另加旅費4150美元。如果沒有家庭醫療保險的學生,必須強制性購買3922美元的健康保險。換言之,今天在哈佛本科就學,每年學雜費要8萬美元(約人民幣56.7萬元)才能「搞定」。
隨著大學成本的增加,學生債務已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大「景觀」。整體而言,有4500萬美國人總共欠下的學生貸款債務超過1.64萬億美元,比美國信用卡債務總額多出5870億美元。
美國2019年的大學畢業生中,69%有學生貸款債務,畢業時的平均債務為29900美元,比2018年增加2%。同時有14%的父母平均從聯邦政府機制中獲得了37200美元的貸款。
儘管如此,大學文憑仍然是一項重要的投資。2018年大學畢業生的周薪比高中畢業生的周薪高80%。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報告顯示,擁有學士學位的美國人每周中位數收入為1173美元,而擁有高中文憑的人每周的收入僅為712美元。
但是由於新增的就業不確定性和健康風險,新冠病毒的威脅可能完全改變高校投資收益率的盤算。
布朗大學校長克裡斯蒂娜·帕克森在《紐約時報》放下重話:大學校園必須在秋天重新開放,不然高等教育將因此崩潰。因此,秋季重新開放校園應該是國家優先項目,高校應在控制感染傳播的三個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制定公共衛生計劃:檢測、追蹤和隔離。雖然這些措施可能引起對公民自由受到威脅的擔憂,但帕克森認為,為了安全地重新開放校園,在嚴格保護學生隱私的情況下,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我認為,只要美國不同地區仍有持續不斷的疫情,這個「秋日願景」便很難實現。即使美國大學校園推動由科技驅動的病毒傳播管理,但從全美及全球而來的學生,將會形成疫情暴發的持續威脅。校園所在地如果不能完全「清零」,感染源追蹤將成為巨大的挑戰。
疫情改變對待國際學生的策略
受疫情和旅行限制的影響,國際學生可能在短期內對到美國就學望而卻步。而實際上,美國大學對於國際學生(尤其是亞洲學生)的依賴,從2007~08年金融危機後便不可救藥。
根據2019年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2018~19學年在美國高校註冊的國際學生總數為109.5萬,佔美國高校學生總數的5.5%。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8年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447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5.5%。中國學生的貢獻佔美國國際教育收入的三分之一。
本科國際學生很少從學校拿到獎助學金,要對美國公立大學支付較高的州外學生學費,對私立大學則要付全額學費,因此在金融風暴後,美國高校積極到國外招生來彌補財務漏洞,而中國成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連續10年成為美國國際學生的最大來源。
但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於2019年1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19學年中,美國各大學的外國本科生人數減少了約2%,這是12年來首次出現下滑。美國的中國學生總數在2018~19學年增長了1.7%,比六年前超過20%的增長率顯示持續放緩的趨勢。
如果沒有國際學生,加州、紐約州和麻薩諸塞州將分別面臨多達4億、3億和2億美元的損失。去年秋天康乃狄克大學錄取了近3000名來自中國的學生,如果國際入學率下降25%~75%,該校明年虧損將高達7000萬美元。
目前,由於春季的大學入學標準化考試SAT和ACT被取消,到四月底為止,至少有60所大學調整了入學申請的審核政策。在常春藤盟校中,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暫停了對上述兩項考試的要求。疫情之前,普林斯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便已經取消了這項要求。這可能會加速全美高校的錄取越來越不側重於SAT和ACT標準化考試成績,未來可能有更多學校僅將此作為可選項。
不過,從某種角度而言,這個長期趨勢可能對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亞裔學生不利,因為近年來反對教育平權主義的亞裔群體對哈佛等名校的訴訟中,主要證明亞裔學生在入學過程中受到歧視的憑據,就是他們在標準化考試的高水準表現。但從另一方面看,目前美國高校的財政虧空,又給中國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對於許多有財力的中國學生及其家長來說,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可能呈現兩難的擔憂:一方面,由於美國大學可能因為招生不夠而放寬錄取標準,提供「升艙」的入學機會;另一方面,又擔心旅行受阻以及學校不能如期開學。
在疫情之前,近年來美國大學對於國際學生的吸引力已逐漸下降,與此同時,來自其他國家招募國際學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當前的美國政治氣氛也使得不少家長有所擔心。而新冠疫情和美國缺乏聯邦統籌的抗疫策略,更將削弱美國大學對國際學生的綜合吸引力。
但長期來看,美國仍然聚集了全球最優秀的研究和教學機構,有心人會把握機會,先申請,再考慮延期入學。當然,這種策略也有風險,因為如果申請延期入學的學生太多,學校可能無法讓所有的學生如願。
整體而言,新冠疫情正在衝擊美國高校,並將首先打擊那些高等教育泡沫下的學校,以及多年來憑藉錄取國際學生而掩蓋財務赤字的大學。通過這次洗牌,好的美國大學將更有競爭力,仍將吸引全球的精英。
(作者系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耶魯大學文學碩士,前華爾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