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8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頂尖名校「從嚴」錄取亞裔生的話題喧騰已久,很多人認為相較於其他族群,亞裔生更難進入頂尖大學。一些亞裔父母或升學顧問告訴孩子,申請表上最好不要填寫亞裔背景,理由是亞裔優秀學生太多,容易被「平衡」掉。
2017年9月舉行的全美大學升學輔導員協會年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上,討論了「我是否要隱去亞裔背景」(Should I Try to Be Less Asian)這項議題。一派認為亞裔身份可能降低頂尖名校錄取機會,另一派卻認為這項對於名校的指控缺乏證據。
升學輔導顧問:誠實為上
加州Castilleja學院升學輔導主任Alyson Tom提出,她經常聽到申請人諮詢,「我該隱去亞裔背景嗎?」、「亞裔會降低我的錄取機會嗎?」,這些問題反映了亞裔學生和父母們對申請大學過程的擔憂,而且這種觀念普遍存在。
她認為,作為升學輔導員,絕對不應該鼓勵任何人隱藏自己的族裔背景。「我認為,建議學生隱藏身份或者編造什麼,都是不道德的。」
校方考慮整體 不只成績
科羅拉多州大教育學院華裔助理教授潘愛欣(OiYan Poon)指出,美東地區的精英私立名校,亞裔錄取冊率普遍在15至20%,高於其他族裔二至三倍。加州公立大學則招收了更多的亞裔生。
她表示,許多人只憑平均考試成績,就判斷亞裔學生遭不公平對待,然而並沒有證據指出歧視確實存在。潘愛欣認為媒體報導以偏概全,應該要了解精英大學的錄取標準著重整體考慮,而不是只看考試分數。
舊金山大學高中學生顧問瑞德(Jon Reider)表示,亞裔佔名校錄取人數的四分之一,他沒有看到對亞裔有偏見的證據。不過,他也建議亞裔生申請亞裔少的學校,避免內鬥的可能。
亞裔成績好 為何不讓進
常春藤學校會刻意壓低亞裔學生錄取人數嗎?「精英準備學院」(Elite Prep)舊金山分校執行長阿圭列斯(Randolf Arguelles)指出,加州大學招生禁止考慮種族,知名校園(伯克利大學、洛杉磯加大)的亞裔大學部學生超過40%,其他禁止考慮種族的私立名校也有一半是亞裔;但是相較而言,常春藤校園的亞裔生比例偏低(15至20%),與完全依據考試成績錄取學生的精英高中相比,常春藤的招生方針似乎可疑。
他指出,紐約市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以科學及數學見長,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各領域知名人士曾在該校就讀,目前74%是亞裔學生。
2007年,《紐約時報》觀察到伯克利大學的新生中,亞裔比率達46%,於是派記者到伯克利校園訪查,後來發表一篇長文「山坡上的小亞洲」(Little Asia on the Hill)。文章說,校園之內到處是亞裔面孔,到處都可聽到中文。
當時,《紐約時報》記者問伯克利校長,亞裔那麼多,會不會設法限制?當時的校長表示,就算亞裔增至70%,也不會設限。
十年過去了,伯克利的亞裔學生比率維持在40%左右;有些人認為這意味著伯克利恢復將「族裔」考慮作為錄取因素之一,否則亞裔學生錄取比率應該會持續增長才是。
亞裔教育組織 狀告哈佛
位於維吉尼亞州的非營利組織「公平入學學生協會」(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狀告哈佛大學歧視亞裔,並要求公開該校招生記錄數據。他們認為,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發現過去數十年來哈佛對於亞裔的歧視情況。
該協會認為,這些數據展現出白人、非裔和西裔在申請哈佛時獲得優待,他們因為種族身份,比更符合招生條件的亞裔,具有更多的入學優勢。
該協會向法院發信表示,這些文件非常有說服力,已經無需再進行庭審,要求法院根據這些文件進行簡易判決(summary judgment),判原告勝利。該團體還表示,美國人民每年提供超過5億美元聯邦資金給哈佛,因而公眾有權利看到這些證據。
但哈佛大學反駁說,這些文件相當於商業機密,其中包含學生的個人隱私以及學校招生過程的機密資訊。哈佛也認為,即使法官決定進行簡易判決,也只需要用到一部分文件。
哈佛大學校長德魯•佛斯特(Drew Faust)則發公開信給該校師生,指「公平入學學生協會」對哈佛招生的指控並不正確。她說,該組織使用選擇性數據,造成對事實的誤導,並可能增加分化。
哈佛大學按要求向法院上交了六年的招生記錄,其中包括上萬高中生的數據,每年申請哈佛學生數約為4萬人。
以多樣化之名 落實歧視?
這項訴訟再使亞裔成為平權法案爭論的焦點。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些大學有沒有以增加學生多樣化為名,行歧視亞裔之實。
《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指出,司法部調查的重點是大專院校的入學程序,是否刻意根據種族而進行歧視行為。
公平入學學生協會表示,哈佛年復一年錄取相同比率的非裔、西語裔、白人、亞裔學生,無視這些族群申請率與合格率頗有差異的事實。這種作法違反最基本的民權原則,也就是一個人的種族與族裔出身,不應該成為傷害他或協助他的工具。
根據1964年民權法第六章規定,接受聯邦經費的大學系所不得進行種族歧視,否則聯邦有權停撥聯邦補助。
據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埃斯彭席德(Thomas J. Espenshade)和雷德福(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在2009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亞裔學生的SAT成績必須比白人學生高出140分,才會獲得同樣進入私立大專名校的機會。有人將這個差異戲稱為「亞裔稅」,這也是近十年來,最常被引用作為抨擊名校錄取政策的研究。
然而,埃斯彭席德早已澄清,他們的研究並不能用來作為名校歧視亞裔的證據,並表示外界誤解且扭曲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說:「我不會說亞裔學生在學校錄取過程遭到歧視,沒有充足的實證證據支持這個說法。」
耶魯畢業華生 現身說法
一名耶魯大學華裔畢業生麥亞倫(譯音,Aaron Mak),在「Slate」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錄取的代價」(The Price of Admission),講述自己在申請大學時,如何想盡辦法在申請資料中,不讓人查覺他是亞裔。
他提到,許多華裔學生,都會擔心大學的錄取政策傾向惠及其他少數民族,排擠掉他們的機會。
根據調查,52%的亞裔認為扶持少數民族錄取政策,是一項「好事」,但是持反對立場的人也很多。
麥亞倫說,他相信平權法案存在的必要性,並認為其能幫助學生擁有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然而,親身的經歷讓他思考,美國大學的錄取政策,究竟為亞裔學生的大學申請帶來何種影響?
麥亞倫表示,在他剛開始準備申請大學時,就聽說了很多關於「懲罰亞裔」(Asian Penalty)的說法。他的對策是儘量隱藏自己的亞裔身份,讓自己的申請文件,看起來像是出自一名白人學生之手,至少不要讓人家一眼就認出是亞裔。
他沒有勾選申請表格裡的「種族」選項。他的姓氏是「麥」,用廣東話發音的拼法是「Mak」;這個姓氏在美國並不為人所熟悉,他為此感到很幸運,因為他認為,如果錄取官沒有仔細深究,可能會誤以為這是蘇格蘭的姓氏「Mack」。
麥亞倫說,他的父親經常用自己的姓氏與「Mack」只有一字之差來開玩笑,但他不敢對父親說的是:他心裡其實很希望自己的姓氏被搞錯。
他填寫的申請專業是哲學,因為他認為大部分的亞裔父母,不會同意自己的小孩去念這種「沒有用」的科系,所以錄取官可能會下意識認為他不是亞裔。
然而,他其實並不想念哲學,這麼做只是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
麥亞倫也沒有填寫表格中關於畢業以後的職業計劃和更高學位一欄。他表示,他想進入法學院,希望將來能當律師,可是他覺得這樣寫,會讓他顯得非常「亞裔」,因為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就是亞裔特別想從事律師、醫生這類的職業。
在他申請常青藤大學的文章裡,他很小心地沒有提及自己的家庭傳統。只有在申請加州大學的文章中,他描述了祖父移民到美國的故事,這是因為他知道加州大學系統規定不能把種族因素列入錄取考慮,所以他相信這不會對他造成負面影響。
亞裔花大錢 求助升學機構
麥亞倫最後如願進入耶魯大學,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申請過程做的這些事,是否成為他獲錄取的原因。
他也自問,自己雖然號稱支持平權法案的政策,另一面卻想盡辦法在申請資料中隱匿自己的亞裔身份,是不是太假惺惺了?
在2015年,一項關於家庭教育和隱私的法案,使學生可以向學校要求查看自己的申請材料,但是耶魯大學在這個法案的規定公布後,消除了錄取委員會在學生申請材料上的所有批註。
麥亞倫在畢業前一年,查看了自己的申請材料,但是沒有得到任何資訊,得以解答他的疑惑。
他聯繫上紐約一家昂貴的升學教育機構,想從他們那裡推敲出答案。這家機構號稱保證能協助學生進入他們的前三志願,而他們標榜的專業之一,就是幫助亞裔學生對付大學申請中的種族刻板印象。
這家機構的收費非常昂貴,CNBC電視臺曾報導過他們的收費是10萬美元,但他們的升學顧問泰勒(Brian Taylor)對麥亞倫表示,他們經手過最貴的個案,收費是報導中的兩倍以上。
泰勒指出,亞裔很難出眾,因為他們花費大把時間學習類似的活動,例如小提琴、數學、電腦、西洋棋。
亞裔在面試的時候也會比較吃虧,因為他們的身體語言,往往讓人覺得他們很被動。
麥亞倫表示,他的確認識許多華裔學生,愛好都是數學或鋼琴。諷刺的是,這些學生的父母鼓勵他們學這些技能,大多是以為這樣申請名校的勝算較大。
不過麥亞倫也質疑,這是否也反映了主流社會對少數族群的認識過於刻板化?他說,如果是兩名打曲棍球的白人學生,他們需要擔心彼此太相似嗎?
亞裔比率提高 亦有隱憂
麥亞倫提到他認識的一名華裔大學生王麥可(譯音,Michael Wang)。他說,他感覺自己跟王麥可在長相、說話方式、穿衣品味等方面都很相似,但兩人不同的是,王麥可在申請大學時,沒有掩飾自己的亞裔身份。
王麥可申請了七所常青藤大學,只獲得賓州大學的錄取信。
王麥可說,他知道自己十分符合典型的亞裔學生印象;在大學申請文件中,他表示想要攻讀政治,並說啟發他的原因是回中國旅行時,認識了日軍在二次大戰的罪行。
王麥可是狀告哈佛大學錄取政策的其中一員,他目前就讀於麻州威廉士學院(Williams College in Massachusetts)。
麥亞倫說,自己當初申請學校時的選擇是對還錯,其實他仍然沒有答案。常春藤名校的畢業證書對他的未來大有幫助,但他也感覺背棄了自己的身份,而這種罪惡感,可能永遠都很難抹去。
事實上,很多哈佛亞裔學生表示,他們很喜愛哈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並認為這是哈佛最優良的價值之一。《紐約時報》指出,許多人認為,亞裔學生本身也從校園的多元文化氛圍中獲益良多。
相對地,有些學校超過半數都是亞裔學生,像是伯克利大學、洛杉磯加大等;伯克利大學畢業生胡強納森(Jonathan Hu,音譯)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就說,學生之間會出現一種自我選擇性的「種族隔離」,亦即很多人偏向跟同種族的人在一起。
這其實不利於亞裔有效地學習融入社會、衝破企業和政界的「竹子天花板」。亞裔學生與家長可能要考慮,如果失卻了這種價值,那常春藤還會是亞裔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嗎?(丁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