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美國常春藤名校 亞裔應該隱瞞身份背景嗎?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國僑網8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頂尖名校「從嚴」錄取亞裔生的話題喧騰已久,很多人認為相較於其他族群,亞裔生更難進入頂尖大學。一些亞裔父母或升學顧問告訴孩子,申請表上最好不要填寫亞裔背景,理由是亞裔優秀學生太多,容易被「平衡」掉。

  2017年9月舉行的全美大學升學輔導員協會年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上,討論了「我是否要隱去亞裔背景」(Should I Try to Be Less Asian)這項議題。一派認為亞裔身份可能降低頂尖名校錄取機會,另一派卻認為這項對於名校的指控缺乏證據。

  升學輔導顧問:誠實為上

  加州Castilleja學院升學輔導主任Alyson Tom提出,她經常聽到申請人諮詢,「我該隱去亞裔背景嗎?」、「亞裔會降低我的錄取機會嗎?」,這些問題反映了亞裔學生和父母們對申請大學過程的擔憂,而且這種觀念普遍存在。

  她認為,作為升學輔導員,絕對不應該鼓勵任何人隱藏自己的族裔背景。「我認為,建議學生隱藏身份或者編造什麼,都是不道德的。」

  校方考慮整體 不只成績

  科羅拉多州大教育學院華裔助理教授潘愛欣(OiYan Poon)指出,美東地區的精英私立名校,亞裔錄取冊率普遍在15至20%,高於其他族裔二至三倍。加州公立大學則招收了更多的亞裔生。

  她表示,許多人只憑平均考試成績,就判斷亞裔學生遭不公平對待,然而並沒有證據指出歧視確實存在。潘愛欣認為媒體報導以偏概全,應該要了解精英大學的錄取標準著重整體考慮,而不是只看考試分數。

  舊金山大學高中學生顧問瑞德(Jon Reider)表示,亞裔佔名校錄取人數的四分之一,他沒有看到對亞裔有偏見的證據。不過,他也建議亞裔生申請亞裔少的學校,避免內鬥的可能。

  亞裔成績好 為何不讓進

  常春藤學校會刻意壓低亞裔學生錄取人數嗎?「精英準備學院」(Elite Prep)舊金山分校執行長阿圭列斯(Randolf Arguelles)指出,加州大學招生禁止考慮種族,知名校園(伯克利大學、洛杉磯加大)的亞裔大學部學生超過40%,其他禁止考慮種族的私立名校也有一半是亞裔;但是相較而言,常春藤校園的亞裔生比例偏低(15至20%),與完全依據考試成績錄取學生的精英高中相比,常春藤的招生方針似乎可疑。

  他指出,紐約市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以科學及數學見長,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各領域知名人士曾在該校就讀,目前74%是亞裔學生。

  2007年,《紐約時報》觀察到伯克利大學的新生中,亞裔比率達46%,於是派記者到伯克利校園訪查,後來發表一篇長文「山坡上的小亞洲」(Little Asia on the Hill)。文章說,校園之內到處是亞裔面孔,到處都可聽到中文。

  當時,《紐約時報》記者問伯克利校長,亞裔那麼多,會不會設法限制?當時的校長表示,就算亞裔增至70%,也不會設限。

  十年過去了,伯克利的亞裔學生比率維持在40%左右;有些人認為這意味著伯克利恢復將「族裔」考慮作為錄取因素之一,否則亞裔學生錄取比率應該會持續增長才是。

  亞裔教育組織 狀告哈佛

  位於維吉尼亞州的非營利組織「公平入學學生協會」(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狀告哈佛大學歧視亞裔,並要求公開該校招生記錄數據。他們認為,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發現過去數十年來哈佛對於亞裔的歧視情況。

  該協會認為,這些數據展現出白人、非裔和西裔在申請哈佛時獲得優待,他們因為種族身份,比更符合招生條件的亞裔,具有更多的入學優勢。

  該協會向法院發信表示,這些文件非常有說服力,已經無需再進行庭審,要求法院根據這些文件進行簡易判決(summary judgment),判原告勝利。該團體還表示,美國人民每年提供超過5億美元聯邦資金給哈佛,因而公眾有權利看到這些證據。

  但哈佛大學反駁說,這些文件相當於商業機密,其中包含學生的個人隱私以及學校招生過程的機密資訊。哈佛也認為,即使法官決定進行簡易判決,也只需要用到一部分文件。

  哈佛大學校長德魯•佛斯特(Drew Faust)則發公開信給該校師生,指「公平入學學生協會」對哈佛招生的指控並不正確。她說,該組織使用選擇性數據,造成對事實的誤導,並可能增加分化。

  哈佛大學按要求向法院上交了六年的招生記錄,其中包括上萬高中生的數據,每年申請哈佛學生數約為4萬人。

  以多樣化之名 落實歧視?

  這項訴訟再使亞裔成為平權法案爭論的焦點。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些大學有沒有以增加學生多樣化為名,行歧視亞裔之實。

  《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指出,司法部調查的重點是大專院校的入學程序,是否刻意根據種族而進行歧視行為。

  公平入學學生協會表示,哈佛年復一年錄取相同比率的非裔、西語裔、白人、亞裔學生,無視這些族群申請率與合格率頗有差異的事實。這種作法違反最基本的民權原則,也就是一個人的種族與族裔出身,不應該成為傷害他或協助他的工具。

  根據1964年民權法第六章規定,接受聯邦經費的大學系所不得進行種族歧視,否則聯邦有權停撥聯邦補助。

  據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埃斯彭席德(Thomas J. Espenshade)和雷德福(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在2009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亞裔學生的SAT成績必須比白人學生高出140分,才會獲得同樣進入私立大專名校的機會。有人將這個差異戲稱為「亞裔稅」,這也是近十年來,最常被引用作為抨擊名校錄取政策的研究。

  然而,埃斯彭席德早已澄清,他們的研究並不能用來作為名校歧視亞裔的證據,並表示外界誤解且扭曲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說:「我不會說亞裔學生在學校錄取過程遭到歧視,沒有充足的實證證據支持這個說法。」

  耶魯畢業華生 現身說法

  一名耶魯大學華裔畢業生麥亞倫(譯音,Aaron Mak),在「Slate」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錄取的代價」(The Price of Admission),講述自己在申請大學時,如何想盡辦法在申請資料中,不讓人查覺他是亞裔。

  他提到,許多華裔學生,都會擔心大學的錄取政策傾向惠及其他少數民族,排擠掉他們的機會。

  根據調查,52%的亞裔認為扶持少數民族錄取政策,是一項「好事」,但是持反對立場的人也很多。

  麥亞倫說,他相信平權法案存在的必要性,並認為其能幫助學生擁有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然而,親身的經歷讓他思考,美國大學的錄取政策,究竟為亞裔學生的大學申請帶來何種影響?

  麥亞倫表示,在他剛開始準備申請大學時,就聽說了很多關於「懲罰亞裔」(Asian Penalty)的說法。他的對策是儘量隱藏自己的亞裔身份,讓自己的申請文件,看起來像是出自一名白人學生之手,至少不要讓人家一眼就認出是亞裔。

  他沒有勾選申請表格裡的「種族」選項。他的姓氏是「麥」,用廣東話發音的拼法是「Mak」;這個姓氏在美國並不為人所熟悉,他為此感到很幸運,因為他認為,如果錄取官沒有仔細深究,可能會誤以為這是蘇格蘭的姓氏「Mack」。

  麥亞倫說,他的父親經常用自己的姓氏與「Mack」只有一字之差來開玩笑,但他不敢對父親說的是:他心裡其實很希望自己的姓氏被搞錯。

  他填寫的申請專業是哲學,因為他認為大部分的亞裔父母,不會同意自己的小孩去念這種「沒有用」的科系,所以錄取官可能會下意識認為他不是亞裔。

  然而,他其實並不想念哲學,這麼做只是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

  麥亞倫也沒有填寫表格中關於畢業以後的職業計劃和更高學位一欄。他表示,他想進入法學院,希望將來能當律師,可是他覺得這樣寫,會讓他顯得非常「亞裔」,因為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就是亞裔特別想從事律師、醫生這類的職業。

  在他申請常青藤大學的文章裡,他很小心地沒有提及自己的家庭傳統。只有在申請加州大學的文章中,他描述了祖父移民到美國的故事,這是因為他知道加州大學系統規定不能把種族因素列入錄取考慮,所以他相信這不會對他造成負面影響。

  亞裔花大錢 求助升學機構

  麥亞倫最後如願進入耶魯大學,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申請過程做的這些事,是否成為他獲錄取的原因。

  他也自問,自己雖然號稱支持平權法案的政策,另一面卻想盡辦法在申請資料中隱匿自己的亞裔身份,是不是太假惺惺了?

  在2015年,一項關於家庭教育和隱私的法案,使學生可以向學校要求查看自己的申請材料,但是耶魯大學在這個法案的規定公布後,消除了錄取委員會在學生申請材料上的所有批註。

  麥亞倫在畢業前一年,查看了自己的申請材料,但是沒有得到任何資訊,得以解答他的疑惑。

  他聯繫上紐約一家昂貴的升學教育機構,想從他們那裡推敲出答案。這家機構號稱保證能協助學生進入他們的前三志願,而他們標榜的專業之一,就是幫助亞裔學生對付大學申請中的種族刻板印象。

  這家機構的收費非常昂貴,CNBC電視臺曾報導過他們的收費是10萬美元,但他們的升學顧問泰勒(Brian Taylor)對麥亞倫表示,他們經手過最貴的個案,收費是報導中的兩倍以上。

  泰勒指出,亞裔很難出眾,因為他們花費大把時間學習類似的活動,例如小提琴、數學、電腦、西洋棋。

  亞裔在面試的時候也會比較吃虧,因為他們的身體語言,往往讓人覺得他們很被動。

  麥亞倫表示,他的確認識許多華裔學生,愛好都是數學或鋼琴。諷刺的是,這些學生的父母鼓勵他們學這些技能,大多是以為這樣申請名校的勝算較大。

  不過麥亞倫也質疑,這是否也反映了主流社會對少數族群的認識過於刻板化?他說,如果是兩名打曲棍球的白人學生,他們需要擔心彼此太相似嗎?

  亞裔比率提高 亦有隱憂

  麥亞倫提到他認識的一名華裔大學生王麥可(譯音,Michael Wang)。他說,他感覺自己跟王麥可在長相、說話方式、穿衣品味等方面都很相似,但兩人不同的是,王麥可在申請大學時,沒有掩飾自己的亞裔身份。

  王麥可申請了七所常青藤大學,只獲得賓州大學的錄取信。

  王麥可說,他知道自己十分符合典型的亞裔學生印象;在大學申請文件中,他表示想要攻讀政治,並說啟發他的原因是回中國旅行時,認識了日軍在二次大戰的罪行。

  王麥可是狀告哈佛大學錄取政策的其中一員,他目前就讀於麻州威廉士學院(Williams College in Massachusetts)。

  麥亞倫說,自己當初申請學校時的選擇是對還錯,其實他仍然沒有答案。常春藤名校的畢業證書對他的未來大有幫助,但他也感覺背棄了自己的身份,而這種罪惡感,可能永遠都很難抹去。

  事實上,很多哈佛亞裔學生表示,他們很喜愛哈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並認為這是哈佛最優良的價值之一。《紐約時報》指出,許多人認為,亞裔學生本身也從校園的多元文化氛圍中獲益良多。

  相對地,有些學校超過半數都是亞裔學生,像是伯克利大學、洛杉磯加大等;伯克利大學畢業生胡強納森(Jonathan Hu,音譯)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就說,學生之間會出現一種自我選擇性的「種族隔離」,亦即很多人偏向跟同種族的人在一起。

  這其實不利於亞裔有效地學習融入社會、衝破企業和政界的「竹子天花板」。亞裔學生與家長可能要考慮,如果失卻了這種價值,那常春藤還會是亞裔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嗎?(丁曙)

相關焦點

  • 美國常春藤名校招生為何「歧視」亞裔?虎媽該咋辦?
    據新華社前駐華盛頓分社記者孫浩介紹,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教育平等始終是美國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課題。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美國為保護少數族裔機會均等和族裔平衡,將教育資源的天平向少數族裔傾斜。  自此,少數族裔的身份在美國高校的錄取中變成了一個隱形的「加分」項目。
  • 華裔學子進常春藤名校 競爭激烈揭"爬藤"秘訣
    華裔學子進常春藤名校美國中文網報導 對於莘莘學子來說,十年寒窗苦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得以敲開名校大門。眾所周知,美國的常春藤名校競爭一直異常激烈,如何在芸芸的全球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攀上「春藤」?美國中文電視《中文聚焦》欄目本期就為您詳解美國常春藤申請趨勢。紐約長島非裔學霸獲常春藤八所盟校青睞  亞裔學生背景反成劣勢紐約長島17歲非裔高中生卡瓦斯獲得了8所常春藤盟校的錄取,面對頂級名校紛紛拋出的橄欖枝,自幼夢想成為醫生的卡瓦斯在4月30日宣布自己將選擇耶魯大學。
  • 常春藤名校錄取有多腐敗?
    原文閱讀:http://www.theamericanconservative.com/articles/the-myth-of-american-meritocracy/常春藤錄取制度的時代背景作者在第一頁就點明了整個問題的大背景:今日美國貧富懸殊愈演愈烈,中產階級每況愈下。
  • 常春藤學校真的慌了,多年壓制亞裔入學的黑幕就要曝光
    常春藤學校一直以來對公眾隱瞞他們的大學新生錄取標準,特別是在接收亞裔學生過程中是否存在歧視,但這個秘密有可能要被公之於眾。
  • 高分卻進不了哈佛耶魯,美國亞裔起訴常春藤大學「種族歧視」
    但是,一些亞裔發起成立的組織,如「公平入學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簡稱SFFA)和亞裔美國人教育聯盟(Asian American Coalition for Education)認為,常春藤高校在招收亞裔學生時故意抬高入學門檻,事實上造成了對亞裔學生的歧視。
  • 常春藤不為人知的招生規則:亞裔學生配額制
    圖二:常春藤亞裔的百分比與美國亞裔學齡期學生人數的關係。此圖的作者Ron Unz為哈佛校友,軟體工程師和雜誌發行人。Ron Unz發表於"美國保守派"雜誌的文章已引起美國眾多主要媒體的關注,紐約時報還為此在網上開專區邀請觀點各異的人士激辯。面對圖中的證據,亞裔百人會的前會長民主黨籍的吳仙標在紐約時報上的辯論題目乾脆是:"歧視是明顯的"。民主黨人對美國右派持續反對的政策如此憤怒,使我們也多少感受到了社會的良知。讓我們從此統計圖更進一步地理解亞裔入學常春藤所遇到的政策性歧視。
  • 美常春藤高校或「從嚴」錄取亞裔 見解兩極分化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日前,全美高校升學輔導員協會年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NACAC)閉幕,會議討論的議題包括「我是否要隱去亞裔背景」。
  • 對話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亞裔美國人應為自己發聲」
    哈佛大學還坦言,若停止考慮種族因素,學校將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環境。美國的平權法案是本次庭審爭議的焦點,該法案鼓勵推動對少數裔的扶持措施,糾正歷史上少數裔所遭受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亞裔美國人在次問題上分成兩派。一部分人認為「平權」應該是實現「無事膚色」的錄取,而哈佛的種族配額給予非洲裔和拉丁裔過多的好處,是對亞裔的「逆向歧視」 。
  • 美國中文網:在美上名校有錢人總有辦法 亞裔受限多
    文章摘編如下:在美國,靠錢上名校的「正當方法」在這起事件裡,被起訴的人包括兩名好萊塢女星——曾主演熱門電視劇《絕望的主婦》的菲麗西提·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以及經典喜劇《歡樂滿屋》的主演洛莉·路格林(Lori Loughlin)。
  • 司法部裁定:美國名校招生非法歧視亞裔!
    撰稿 Taola | 排版 Ziyan | 校對 Ac終於!
  • 美國高中-常春藤名校的搖籃
    大家一聽到美國私立學校就會想到熟悉的Gossip Girl,劇中男女主人公所在的高中都是美國私立頂級高中。所以大家對美國頂級中學的印象往往都是上課穿著帥氣漂亮的校服,課間聊一聊同學的八卦,放學後就提起昂貴的包包,帶上價值連城的首飾。
  • 擁有一本海外護照,入讀名校學習會更容易嗎?
    近年來,海外移民熱潮逐漸興起,而且隨著國內升學壓力的加大,很多國內的家長也為努力為孩子謀求更好的教育途徑,海外留學也成為熱門選擇。而為了讓孩子的出國留學之路走的更為順暢,很多家長會選擇直接為孩子辦理一本海外護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擁有一本海外護照,入讀名校學習真的會更加容易嗎?
  • 亞裔的美國名校夢-《大學之路》
    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中很直白地說:亞裔考美國名校之所有難度,究其原因有三個,其一,亞裔不喜歡捐款。而捐款對於美國私立大學的發展非常重要,大部分美國大學每年接受各類人群的捐款額都很高。亞裔在參政、遊說政客,以及向全社會發出聲音在所有族裔中是最差的。華裔方文忠被眾多亞裔投票選為議員,而方文忠恰恰就是支持限制亞裔學生在大學中比例的人,他反對亞裔學生在美國大學中佔比過多。說明亞裔在選議員時,只看到同一皮膚同一種族,並不考慮或完全不懂被選議員的政治觀點是否會有利於自己,乃至做出搬石頭砸自己腳的事。
  • 《虎媽戰歌》與「常春藤競賽」背後的焦慮
    【編者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常春藤名校的巨大榮耀與吸引力背後是全方位的、漫長的常春藤競爭。畢業於美國常春藤哥倫比亞大學、現供職於北美科研機構的作者於時語,通過回顧常春藤盟校的發展歷史,爬梳常春藤與美國上流政治文化社會的關係,分析美國「高考」制度的細節內幕,近距離聚焦美國精英教育。
  • 美國名校最大錄取醜聞曝光!有錢人行賄替考上名校,亞裔普通家庭孩子路卻越來越窄
    近日,在多家美媒的曝光下,一樁美國名校入學舞弊案引發了巨大的轟動,這起涉及五十多人、領域涵蓋美國名人、大學教學和行政人員、教育諮詢機構的醜聞,成為了迄今為止美國教育史上最大的舞弊醜聞。 離開喬治城大學後,恩斯特受聘為羅德島大學的網球教練。學校周二表示,他已被放行政假。 南加州大學周二表示,海內爾和瓦維奇已被解僱。「南加州大學正在進行一項內部調查,並將採取適當的就業行動。該大學正在對其招生程序進行廣泛審查,以確保此類行動不會在未來發生。」行賄作弊,這是違法上名校的方法。
  • 哈佛耶魯相繼淪陷——美國名校歧視亞裔愈演愈烈?
    2017年,司法部對哈佛大學「歧視亞裔學生」展開的就是類似調查!而耶魯大學是繼哈佛大學之後,第二所常春藤盟校因被指在招生時歧視亞裔,遭聯邦政府調查。面對這種風口浪尖上的話題,總是要出來辯解幾句嘛!亞裔教育聯盟AACE向教育部和司法部對哈佛提起申訴,指控哈佛在錄取過程中限制亞裔學生的錄取數量,涉嫌歧視。美國司法部宣布,對哈佛等美國多所名校在招生過程中涉嫌歧視亞裔學生進行調查。SFFA提交新材料,證明亞裔學生被可以打很低的分數。哈佛大學辯駁,原告的統計分析看不到哈佛錄取工作中涉及的許多無形因素。
  • 美國「常春藤」名校康奈爾大學,全方位解讀世界名校!
    近幾年國內的教育是蓬勃發展,國內的頂級名校例如清華北大等,在世界大學裡的地位是越來越高,感覺用不了幾年世界最頂級名校裡必有我們一席之地!雖然國內的教育環境是越來越不錯,但是有時候一些海外深造的背景,確實能為你未來的工作加些分值!
  • 美國司法部認定耶魯錄取本科生歧視亞裔!校方否認
    當地時間8月13日,耶魯大學被司法部指控在本科招生過程中對白人和亞裔美國人存在歧視行為。這是美國司法部針對亞裔教育聯盟投訴耶魯大學非法歧視亞裔申請人一事做出的回應。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3日報導,美國司法部在一份聲明中指出,耶魯大學每年都會以種族為基礎來評判亞洲裔和白人申請者的成績
  • 拒絕華裔優等生 美華裔申名校為何頻遭不公?
    在此背景下,美國亞裔教育聯盟副主席歐陽了寒指出,優秀亞裔學生申學屢屢被拒反映了美國對亞裔考生存在著十分普遍和系統性的不公平。  那麼,這種不公平的根源又在哪裡呢?《紐約時報》認為,這種不公源自美國名校招錄中的「族裔配額」這一真實存在的「潛規則」,即把招生錄取的名額按比例政策性地分配給不同族裔。
  • 「亞裔細分法案」是美國政府針對華人的迫害嗎?
    很好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高校根據種族在分數相仿的申請者當中對少數族裔進行優先錄取,以此彌補歷史上的排外政策、奴隸制、種族隔離等現象所造成的不公。這種行為與其說是歧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們,倒不如說是特別照顧一些特定人群中的學生。從這個角度講,把Affirmative Action翻譯為「平權行動」其實是容易引發誤解的,因為行動並不是提倡簡單意義上的公平。「平權行動」更準確的譯法應該叫「扶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