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2013年高考湖南省地質中學考點,一名考生很輕鬆地前來看考場。記者 李丹 攝
三十六年,高考史裡藏著盪氣迴腸的中國志。
1977年恢復高考那年,「黎明之年」,舉國沸騰。
當年考生的陳輝沒有想到,36年來,高考改變了他,也改變了他的家人。
2013年高考來臨,我們走進這個大家庭,陪他們回憶他們青春。他們的努力時光與榮耀時刻,也折射36年高考的變遷之路。
■記者 張文杰 實習生 李滿
1977年
新政出爐 玩命拼殺
「1966年廢除高考,1977年中國經濟呼救,人才匱乏。1977年至1979年,屬恢復高考期,十年沉積期後,各種人才噴湧而出。」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姜正國
「這三年錄取的人,都是百裡挑一的精英分子,無論是年齡、資質、能力,都是超強的。」
閱歷豐富、知青實踐,加之大學培養,這批人走進工作崗位後,很快體現才華和能力。
【家族故事】
插隊知青45天突擊上陣
傍晚,躺在草地上,望著星星,一身疲倦的陳輝和老知青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這是1977年邵陽洞口的一個農場,農場裡20多名知青,整日鬧騰,內心孤獨。
「沒有高考前,都眼巴巴看著每年僅有的幾個推薦名額,去招工、當兵、招幹。」陳輝回憶,下鄉知青還必須得呆滿兩年,才有資格獲推薦。
老家在邵陽市區的陳輝此時已下到洞口縣某農場一年多,每天早上6點起床和村民一起出工,天黑收工,雙搶時幫著村民收稻子。「很累,油鹽少,一年到頭吃不到肉,柴火自己砍,娛樂活動也沒有,唯獨幾本禁書被瘋搶、手抄,跑二十裡路看場電影。」陳輝苦笑。
1977年9月,國家決定恢復高考,允許所有人參加。
「直到10月初我們才隱約得知一些消息。」陳輝說,農場長不讓知青們脫產複習,除了不出早工,允許晚上複習。每天勞累後,幾乎沒有人能堅持。
10月中旬,確切消息下來了,村支書、場長架不住請求,任由知青們返家。而此時距離高考只有1個多月。
沒有考試大綱、沒有老師指導、沒有資料、不知道會考什麼、有怎樣的題目。在這尷尬的情形下,500多萬如同陳輝一樣的考生開始複習。「憋了十年,在得知能參加高考,脫離困境的那一刻,所有潛能都被激發了。」陳輝說。
挨著老家,他租了個小房子,24小時看書複習。累了睡覺,餓了回家吃飯。誰都搞不清考什麼,他只好把高中課本反覆記了幾遍。
考試人海,政審極嚴
1977年底,新高考正式拉開序幕,各省各自出題。
「洞口縣就只有縣一中一個考場,人山人海,工農兵知青都有,年齡相差十幾歲。」陳輝回憶,有父子上陣的、姐妹、兄弟聯手來考的。
5門課考了兩天,第一天退考的人不多,第二天近一半的人沒來考試。
「邵陽人拼音不好,老師也教不好,那次語文題目依據拼音寫句子讓我記憶深刻: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只拼出前面的『我們』和『達到』。」
考完後,陳輝自我感覺挺好。試卷被邵陽市教育局上收閱卷。
1978年1月的一天,家住縣政府附近的陳輝被濃烈的鞭炮聲、歡呼聲驚醒。「放榜了,錄取通知名單貼在政府大門口。」陳輝的名字赫然在列。
名單上沒有公布成績和名次,上了專科線的就在榜單上。「張榜後,我們就去了教育局設置點填寫志願,按照重點、本科、專科填寫三個志願。什麼都不懂,也沒有老師、父母提供參考。」陳輝苦笑,但那時流行收音機,我就填了當時湖南最好的湖南大學無線電系,最後被錄取到土木系的空調專業。
第一屆政審很嚴,不少人上了榜單,卻因為家庭出身和年齡限制最終沒有錄取。
同學之間相差十歲
新高考首屆新生入學在3月。
「1978年3月8日,我和縣裡同時考到長沙的3名同學挑著木箱子、被子,坐了12個小時汽車,清晨5點趕到以前位於建湘路的長沙東站。」那一屆,學生年齡相差超過10歲,18歲的陳輝是班上第二小的,最大的29歲,帶著兒子上學。而整個湖南大學不到1000人,土木系共有7個班。
「沒有軍訓,教材都是臨時趕製出來的,有些還是油印。」陳輝回憶,12個人一個寢室,一層樓的當頭才有一個集體廁所、浴室。
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所學專業是怎麼回事?但他們依舊充滿激情,拼命學習。「年紀都有點大,都吃過苦。」陳輝說,每天天沒亮,嶽麓山上就滿是人,英語、數學是當時大多數人惡補的課。
「我們實習都是下到最基層的工廠,畢業論文、數據都是很紮實的。」畢業後,陳輝被分配到設計院。「我們那一批人能吃苦,都想著能專業對口,做自己喜歡、技術型的工作。」陳輝笑著說,當時,不想去做管理,認為做管理的都是學習差、技術不行的人,現在就不同了。
1980年代
精英教育
擠獨木橋
「上世紀80年代是高考制度的摸索期,怎麼命題,考哪幾門,分數結構等都在逐年討論、改變。」
這段時期的錄取率依舊很低,師資力量也非常薄弱,但隨著經濟復甦,越來越多的學生渴望知識,肩負著使命。
【家族故事】
資料難找,英語難學
陳輝在家排行老二,最小的妹妹陳芳也參加了高考。1980年,陳芳沒能扛住壓力,病倒了。病癒後,她重新備考。
「我們都從高一開始學英語,那時高中只讀兩年。」陳芳感慨,「最開始連英語老師都沒有,請了一個新中國成立前做過翻譯的人當老師。」
複習資料老師自編,沒有考綱,「但考過幾屆,多少知道些題型。」陳芳第一次高考在縣九中,這個學校裡多是縣城的學子。「當時第一屆班上50多個,只考上兩三個中專生。」
此時的孩子參加高考還要過一道檻:預考。預考不達線的人不能高考。「預考很難,跟高考題差不太多,近一半人不能通過。」陳芳說,他們長期通宵就著煤油燈看書,臉都被燻得黑乎乎的。
第二次高考時,報考的人中依舊還有復讀四五屆的老知青,全縣還只有一個考場。 「我沒有考上,也沒填志願,父母要我頂班,我死活不同意。後來我跑去考了技校。」最終,陳芳如願考上技校。
1990年代
高校擴招 蜂擁而至
「我1993年在婁底師專時,學校只有4000人,到1997年已近8000人。更多人進了大學。」
上世紀90年代初,師資力量漸好,1993年開始高校擴招,錄取率顯著上升。師資力量也不斷增加。
【家族故事】
奮戰到凌晨:補品+太陽神
資料、試卷、培訓班、營養品、考試……
這些成了當時就讀長沙市一中的陳輝侄子陳嘉的記憶,「試卷每天都能發四五張,本校印的,黃岡、北京的。」早上6點起床,晚上9點30分下晚自習,再去學校組織的培訓班惡補,這是高二的作息。高三衝刺,晚休都要到凌晨一點。
累了、困了就喝家裡買的太陽神等各類營養品,每晚還喝些紅棗湯養神。陳嘉記不起喝過多少營養補品。
高強度的學習背後是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但陳嘉不同,他有兩個榜樣,一個是1977年考上湖大的叔叔,另一個就是同樣考入湖大的哥哥。陳嘉對自己說:一定要考入湖大的土木工程系!
一定要上!哪怕復讀!
1998年7月。「我是理科,7日考語文、物理,8日考數學、化學,9日考英語。3+2,不考政治。」
6日早,陳嘉與同學去長沙市第四中學看考場。考前,陳嘉做了兩手準備,參加了當時的成人高考,並考上了湖大的電子信息系。所以開考當天,陳嘉並不緊張。
相比陳嘉,其他的同學沒這麼輕鬆。陳嘉當時的同學幾乎都把高考當做他們唯一的出路,「考不上再復讀,再考不上再復讀。一定要上大學。」
估分填志願,險中取勝
說起當年填志願,陳嘉說當時捏了一把冷汗。「估分數填志願,我最後電話查分是510分,達二本線,估分時多估了十多分。還好,影響不大。」
不少同學沒陳嘉這麼幸運,班上考得很好的一個同學實際分數超過了復旦大學,但少估20多分,最終去了華中理工大。
受叔叔和哥哥的影響,陳嘉填志願時毫不猶豫填了土木工程系。
陳嘉順利拿到了錄取通知書,雖非最理想的湖大,但能上二本和最想讀的土木工程系,他很滿足。「當時,本科加上專科,錄取率還不超過50%。當時已經有自費了,土木工程一年是5000元左右。」
畢業後,陳嘉進入衡陽市電力局工作,班上其他同學也陸續找到了工作,「當時就業率是95%,專業對口率近九成。」
2000年代
大眾教育
選擇多樣
「2000年代錄取率不斷走高,獨生子女多,父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多,家裡條件好,越來越多學生被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多學東西,能力全面提高,而不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眼高手低。姜正國說,國內就業形勢、競爭太過激烈也是出國原因之一。
【家族故事】
放棄二本,出國留學
1988年,陳輝的兒子陳超出生。
陳超該上小學了,此時的陳輝和妻子兩人從單位離職下海。「經過考慮、商量,我們決定由爺爺奶奶帶著,把他放在麓山國際寄宿學校,全脫、雙語、學的知識面廣。」
從此,陳超開始有了廣泛的愛好。「高考那年,我感覺他沒有壓力,我們兩個也沒有給他壓力。」陳輝說,錄取率這麼高,他成績又不差,讀個稍好點的大學不成問題。
高三給陳超請了家教,一對一補習弱勢科目;在高考前最後兩個月,陳輝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個星期回家,都會給陳超補充營養。
2006年,陳超考上二本,挑了幾所學校後,覺得不能滿足自己的愛好。「志願書都沒有填,直接報考託福。沒多久,就收到了國外大學的通知書。」陳輝說,現在兒子深造讀研。
2010年代
就業困難
死磕名校
「就業卻依舊是個大問題,今年全國有600多萬大學畢業生需就業。」
受就業難影響,出國讀書人數依舊很多。而隨著錄取率的大增,考生們瞄準的都是重點本科,減少畢業後就業壓力。為考個好學校,不少家庭都當做一場跨年之戰。
【家族故事】
媽媽,別擔心
6月6日下午五點多,長沙市七中考點外匯集了一大批剛剛看完考點的學生,陳嘉朋友的女兒、周南中學藝考生陳小雲就是其中之一。「從高二下期就開始備考了,大大小小的考試少說不下幾十次,複習兩輪,但心裡特別緊張。」陳小雲表示。
最近的模擬考,陳小雲考了420多分,對於藝考生來說分數不低。但陳小雲很忐忑:「去年中央美術學院錄取分數線是400多分,今年還不知道!」
陳小雲每天早上6點多起來複習,常熬到凌晨一兩點,試卷都做不完。
談起7日的高考,陪陳小雲看考場的母親感慨:「怎麼受得住,才18歲,每天超過18個小時的學習!」前段時間,母親天天拎著湯菜往學校送。但最後,小雲怎麼也不讓送了。
「她越送,我壓力越大,晚上都睡不著。」閒談中,陳小雲始終抓著一份語文複習資料,「明天第一堂考語文,希望作文不要太難。」
陳母心疼地看著女兒說:「高二到現在瘦了好多斤,壓力大啊,雖說現在擴招,錄取率高,但像中央美院這樣的學校,考起來還是很難的。」陳母說,「現在找工作挺難,只有考上名校才有希望找個好工作。」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恢復高考三十六年大學報名與錄取人數
2013 912
2012 915 685
2011 933 675
2010 957 657
2009 1020 629
2008 1050 599
2007 1010 566
2006 950 546
2005 877 504
2004 729 447
2003 613 382
2002 510 320
2001 454 268
2000 375 221
1999 288 160
1998 320 108
1997 278 100
1996 241 97
1995 253 93
1994 251 90
1993 286 98
1992 303 75
1991 296 62
1990 283 61
1989 266 60
1988 272 67
1987 228 62
1986 191 57
1985 176 62
1984 164 48
1983 167 39
1982 187 32
1981 259 28
1980 333 28
1979 468 28
1978 610 40.2
1977 570 27
報考年份 高考人數 錄取人數
(單位:萬人)
上述數據來源於教育部公開的高考人數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