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輻射傷身體?地球太危險你回火星吧

2021-02-15 安兔兔

最近這幾天,一個根據手機輻射測試榜單刷爆網絡,而這份由知名數據統計網站Statista編撰的榜單被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輻射最高的手機榜單,以及輻射最低的手機榜單。由於大量國內手機品牌產品上榜高輻射榜單,因此也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

先來看看Statista公布的榜單,小米A1也就是小米5X的國際版,以1.75W/kg的SAR值成為了輻射值最高的機型,一加5T以1.68W/kg的成績排名第二,而三星Galaxy Note 8則以0.17W/kg成為輻射值最低的產品,這也就意味著小米A1的輻射水平是三星Note 8的10倍左右。但是在這一榜單中,Bfs所統計的僅為目前正在德國市場銷售的機型。

根據Statista的介紹,其數據來源分為主要有三塊,25%是內部自有統計數據,以及佔45%的合作夥伴二手數據源,還有30%的數據則來自公開數據。並且這份有關手機輻射的榜單,出自德國聯邦輻射防護辦公室(BundesamtfürStrahlenschutz,Bfs)的測試結果,因此數據本身的真實性是有保障的。

根據Bfs官網上的統計結果,他們測試了手機在一英寸的距離上,在耳邊和手機在身體上兩種不同的情況,分別模擬通話和正常攜帶狀態下的手機輻射表現,而其中Statista所採用的,則是手機通話時的輻射數據。

不過,這張由Bfs官方數據得出來的榜單其實存在著一定問題。其中儘管1.75W/kg、1.68W/kg、1.39W/kg、0.17W/kg的數字看起來確實很「硬」,但是Statista在製作這張表格的時候,並沒有告訴一般消費者「W/kg」這個單位到底是什麼意思?而且還玩了個「花活」,在輻射高的榜單中還特別使用了帶有警示意味的黃色。

事實上,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值這個基準單位的含義是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的意思,在手機行業中SAR代表終端輻射的熱效應水平。具體上來說,指生物體(包括人體)每公斤在單位時間內所吸收的功率,以W/kg為單位,SAR值越低,輻射被吸收的量越少。

注意看時間哦

需要注意的是,在Statista網站的頁面上有「While there is no universal guideline for a 'safe' level of phone radiation(雖然沒有關於「安全」的電話輻射水平的通用準則)」的描述,但實際上目前國際通用的安全標準是存在的,甚至還有兩個。其一是歐洲標準的2W/kg,另一個則是美國標準的1.6W/kg,其具體含義是指以6分鐘為計時單位,每公斤人體組織吸收的電磁輻射能量不得超過2W或1.6W。

根據《行動電話電磁輻射局部曝露限值》顯示,我國是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指導意見採用的是歐標,且不同於日韓的非強制標準,國內銷售的手機產品是必須通過SAR測試,才能夠獲得入網許可證的。

這樣來看,這張榜單上所有的手機都是符合歐標,也就是說榜單上所有的機型都沒有違法相關的法規,也僅有小米A1和一加5T是不符合美標的。不過,不論是小米A1還是一加5T,都沒有在美國市場銷售,因此自然也無需遵守美國標準,所以換句話說,也就是榜單上所有機型在理論上都是安全的。

那麼,在這些不超標的手機中分個高下是不是有意義呢?答案是,基本上沒有意義。手機輻射對人體產生傷害的原因,是人體會吸收電磁波發熱產生的熱效應,但要知道目前按照歐標來看最大發射功率就是2W/kg,而且為了維持電池續航通常也不會時刻都達到這一的極值。而2W的功率對於人體組織熱量的改變還不如太陽光,只有在專業儀器的測量下才能做出的區分,因此用戶也基本感受不到區別。所以與其擔心會不會被手機輻射的熱效應傷害,還不如小心滿載情況下被手機件散發的熱量給燙到。

需要注意的是,Statista和Bfs都或明或暗的提到了「藍天使(Der Blaue Engel)」環保認證,也就是SAR值小於0.6 W/Kg。所以說,Statista的舊事重提的主旨要麼是讓大家放心玩手機,要麼就是為了向外界推銷有「德味」的自家標準(這經費是不是多給點)。

當然, 手機信號越差輻射就越強的說法是正確的,這是因為SAR值高低通常與手機的天線設計有關,手機信號的發射功率也通常與SAR值成正比。根據蜂窩式行動電話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手機電磁波大小與手機與基地臺的距離有正相關,當手機距離基站越遠時,發射功率就會變大來維持通信功能,此時的電磁波也就會越強。因此在基站足夠的情況下,手機所發射出的實際SAR值還是很低的。

回到大家最關心的手機輻射到底對健康有沒有影響的問題上,目前的答案則是暫未可知,醫學上還沒有獲得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性。眾所周知,電磁波可分為電離輻射(Ionizing)和非電離輻射(Non-Ionizing),前者是比光能量更高的輻射,已知對人體有害的(可誘發癌症),而手機輻射、電腦輻射、WiFi則屬於後者。

非電離輻射的波形長,因此頻率和能量都較低,並不能讓物質的分子電離,也就不能殺死細胞和破壞DNA,僅僅產生熱效應而已。目前,僅有世衛組織下屬的IARC的研究表明,手機輻射屬於2B類即有可能對人類有致癌作用,但同屬於2B類致癌物的還有咖啡酸,也就是說如果你相信手機能夠致癌,那么喝咖啡可能也與你無緣了。

稍微提一句,根據IARC的標準,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則屬於「對人類致癌」的1類標準,換句話說如果你擔心手機輻射影響健康,那不曬太陽的作用顯然將更加明顯,而這種情況,可能就真的要「離開地球」才行了。

但說一千道一萬,對於任何一家正規廠商來說,能夠上市銷售,自然在輻射問題上就基本不會出現問題,而對於用戶來說,與其擔心輻射問題,還不如別玩手機早點睡才更加靠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為何近來手機廠商都熱衷於推出子品牌?

從iOS 13開始,蘋果可能就回到老機型不予更新的路上了。

相關焦點

  • 孕婦怕輻射傷胎讓全樓關WIFI,鄰居大哥強勢回懟,孕婦羞紅臉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女人一旦懷孕有了孩子,骨子裡的母性和矯情的那股勁兒,就會表現得淋漓盡致,生怕遇到點什麼危險,傷及肚中的胎寶寶。隨著肚子大小的增長,小溪的脾氣也日益飛漲,越來越矯情,要求全家人關閉WIFI,少用電器和手機,以免輻射傷到胎兒。在家裡「作」也就算了,公婆和老公都能忍讓她,可這還遠遠不夠。小溪打開手機發現,周圍能搜索到好幾十個WIFI。
  • 地球太危險?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殖民其他星球,未來人還算人類嗎?
    生命和人類能在地球誕生是一個奇蹟,這顆藍色的星球是生命的搖籃,同時生命也賦予了地球美麗的顏色——綠色和藍色。然而,地球對生命來說也是危險的存在,這個脆弱星球上的生命已經經歷了六次物種大滅絕。小行星撞擊、超新星爆發、氣候改變、傳染病的傳播、核戰爭都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人類的文明要想一直延續下去,我們就必須飛出地球,把人類的文明火種播撒到宇宙的各個角落。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離開地球的生活?其實,科學家早已針對搬到太空去這件事進行了許多計劃和探討,學者們描繪出的太空生活可說是充滿驚奇。
  • 在火星上怎麼知道地球現在幾點了?
    感謝你給我的 「勇氣」與 「機遇」。——索菲·科裡斯(華裔女孩),12歲很多人都看過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影片裡面虛構了主角被困在火星,努力求生,直到地球派出了一個救援小隊把他救回地球的故事。幸運的是,主角沃特尼與他們重新取得了聯繫。
  • 孕期真正傷胎的不是「手機輻射」,是這些動作和行為,要抓緊改
    事後醫生說:「你太大意了,按理說4個月的胎兒狀態已經穩定,除非重大撞擊才會出現遇到這樣的情況,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世事難預料啊。」孕期真正傷胎的不是「手機輻射」,電離和電磁是兩個概念大多數的孕媽都和雅麗一樣,覺得手機輻射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那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揭開手機輻射的真面具。
  • 《火星救援》的啟示:中國火星實驗第一人分享火星生活指南
    因為艙內用水是根據未來人類探索火星時所需的大概用水量做了嚴格限制,因此志願者每10天才能洗一次澡,平時不管是大汗淋漓地運動還是做了其他各項身體檢測後,都只能用毛巾擦拭,衣服的換洗也有時間間隔,即使鍛鍊時汗浸溼也只能等晾乾再穿上。
  • 水,這個火星上也有!一個太空宅男的火星生存指南
    在火星上你還是得呼吸吧,所以你的壓力艙裡得有點空氣。幸運的是,你可以直接向火星要。火星大氣雖然稀薄,但還是有點東西的,基本上全是二氧化碳。有很多辦法可以將二氧化碳轉變成氧氣,你可以帶上複雜的大氣調節器,也可以直接從植物那兒獲取。3.防輻射。地球有強大的磁場,阻擋了大部分太陽輻射;但在火星上,你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 黴菌承受宇宙輻射的能力是人類的200倍,或可住在火星
    國際空間站(ISS)在距離地球表面400公裡的太空中環繞地球運行,在那裡工作和生活的太空人不僅要適應失重環境帶來的不便、防護宇宙輻射對健康的危害,還要不斷地與生長在空間站牆壁和設備上的黴菌作鬥爭。黴菌承受宇宙輻射的能力到底有多強呢?這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
  • NASA公布火星最美的清晨照片,這寧靜的環境漂亮得像地球上!
    」火星車在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拍攝的照片,如果不加以說明很難想像這就是火星清晨的樣子,一縷微弱的陽光從地平線上照到隕石坑邊的火星車上。尤其是這張火星天空的高清照片,今年3月份公布這張照片時還引起了關於火星雲層成分的討論,一些人甚至認為這張火星天空照片根本就是地球上的沙漠裡拍攝的,在此前所有公開的火星照片中看到的天空都是空無一物的狀態,由於火星的大氣含量只有地球的1%左右,而且乾燥而寒冷的環境甚至會讓氣體以霜凍形式存在,只有火星進入夏季時才能在大氣邊緣看到有一點點雲層。
  •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何?
    《火星救援》的評價挺好,太空人馬克獨自被困火星,驚險刺激、有趣,是好科幻片。火星上發生強風暴,美國宇航隊伍匆忙撤離,馬克被誤認為喪生。大難不死的馬克艱難求生。自我療傷,拔出風暴中插進身體的天線,縫合傷口;食物不多,創造條件種土豆;找到多年前的火星探測車,從而和地球取得聯繫。
  • 在火星上種菜,需要哪些步驟?手把手教你火星種菜
    圖片來源:pixabay現在這樣說可能並不合適,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像COVID-19這樣的流行病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普遍,因為當人類開發人跡罕至的區域,如荒野、茂密的叢林和熱帶森林時,就會釋放出未知的病毒,而人類的身體對它們毫無抵抗力。
  • 科學好故事|太空對人類有多危險?
    失重也會影響你身體的各個部分,甚至連你身體裡的蛋白質也無法分辨上下的方向。許多醫生仍然認為將人類送到月球以外是非常危險的,這無異於自殺有關太空旅行的書籍和雜誌文章經常把這種冒險比作穿越變幻莫測的海洋,前往神奇美麗的新大陸。人類祖先用原始工具,手工製作了木舟穿越南太平洋,他們在出發時,並沒指望能安全歸來。
  • 人類移居火星將面臨的5個現實情況,你還願意住到火星嗎?
    其實對於火星上的生存環境,NASA的專家已經指出了人類將面臨的幾個困難情況:1、火星三分之一的重力環境雖然已有《火星救援》這類關於火星生活的科幻影視,但人類即便在火星上建立能生活的生態基地,也要隨時面臨只有地球三分之一的重力環境,人體在低重力環境下骨質會變得疏鬆,而且身體的肌肉即使保持鍛鍊也會面臨萎縮的現象,不過心臟輸送血液時承受的重力變小,人體會在適應環境以後個子會出現變高的現象
  • 中國將在2020年首探火星,先看《火星救援》解解饞吧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別低頭玩兒手機了,抬頭看看天空吧。呃,看完天空回過頭來,我再給你嘮嘮。或許是我們太過著眼於腳下,以至於這條令人振奮的消息,並未在社交媒體上濺起多少水花;敗家子作為一個小小的電影媒體、文科生,在這方面也沒有發言權。但世界之所以迷人,是因為總有人在仰望星空,並用科學和專注,將萬裡化為咫尺。
  • 中國科學家:在月球發現一大危險!它比在地球上可怕1000倍!
    26日,中國科學家公布最新發現:月亮上的太空人受到的輻射,最高達地球上的1000倍! 這讓未來的月球探測與開發任務,變得相當的危險!
  • 手機輻射、電腦輻射,其實在孕期,胎兒最怕的是這種輻射
    然而婆婆剛來沒幾天,就對小娟產生了很大的意見,原來,是婆婆覺得小娟每天都看電腦看手機,生孩子會畸形!婆婆說:「你都懷孕了,就別總是對著那些了,你是沒事,把孩子傷到了怎麼辦!」2、手機輻射相比於電腦,手機就更是常見的,而且手機同樣也是有輻射的,不過手機在進行不同工作的時候,輻射也是有差距的。
  • 月球和火星二選一,哪個星球更適合人類居住?對比實在太明顯
    筆者:三體-小遙進入太空時代,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探索外星生命以及尋找宜居星球,因為想要長久地發展下去,地球絕對不是人類唯一的家園。而目前我們的發展水平仍只能在地球附近進行探索,所以月球和火星成為人們關注的主要目標。
  • 視覺盛宴,超清晰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片,網友和地球荒漠太像了
    2020年3月4日,好奇號火星車拍出了一張高達18億像素的全景照片,這張照片像極了地球上的額荒漠,那麼好奇號火星車是一個怎樣的火星車?電腦好奇號的電腦是由IBM定製的,可以承受零下55度到70度的溫度,而火星的溫度往往要零下100多,火星車內部應該有保溫系統。電腦的配置很低,使用的是十年前的cpu,但是,卻是超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夠抵禦超強的太空輻射。使用定製的VxWorks系統。
  • 「火星大衝」與地球運動
    這種運動以地球繞日公轉周期為條件,所以,行星的會合運動是地球公轉的後果之一。當地外(地球軌道外側)行星,即火星(或木星、或土星、或天王星、或海王星)與地球太陽成一直線(或接近一直線),且太陽位於中間位置時(圖③),稱為「合」。
  • 火星自身有引力,為何地球還有那麼多號稱來自火星的隕石?
    文/某凡火星自身有引力,為何地球還有那麼多號稱來自火星的隕石?在浩瀚的宇宙之中,科學家們不斷在尋找與地球相似的星體,希望發現,能夠滿足生命生存條件的星球出現,而火星就是一個在某些程度和地球頗為相似的天體。
  • 火星上的山比地球的高?是因為火星太小還是因為它沒有海平面?
    其實應該更正一下,如果火星上有海平面的話,可能奧林匹斯山會更高一些,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即使火星極冠的水全部融化也就幾米深的而已,而以火星各個基準面為標準的測高標準卻比這個所謂的「海平面」要高得多,您說是不是火星的山都「長高了」?上圖太陽系最高的山:火星奧林匹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