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那些「自我拉扯」的孤獨患者

2020-12-22 騰訊網

世界那麼大,生命那麼長

終有一天,你會來

「釋厄.文化」

我們一起用心講述

有趣、有品、有格調的

故事

……

01 |找TA,還是找自己?

很多時候,人常常會陷入一種自我的陣地當中。

把自我思維當成一種普羅大眾的常識;於是在這樣的一場漩渦裡,越攪越深……

卻還以為那是海平面上的一種自然漂浮。與眾不同這件事,常常會讓人「卡住」,卡在「自己的原則裡」、卡在「該不該妥協的掙扎裡」、卡在「會不會全世界都對了,只有我的堅持是錯的迷失裡」……

人們為什麼一直旋轉不止,到底迴旋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還是,一直在尋找的其實是自己…

02|遺憾總和成長相伴

忽然意識到,人這輩子會遇到數不清的心動,但不可能每一次心動都有結果。

偏執的人,總愛過度解讀對方每句話每個眼神每次表情每一句話,然後化成電視劇裡狗血的模樣,自以為是地深陷其中,絲毫不管對方是否就是她想的那個樣子。

但是,那也分明是真真切切的心動啊,總想要個結果。畢竟一把年紀難得的一次心動,然後呢,自己強加劇情在對方身上並且無限放大,縮小了對方和自己的真實感受。好像全世界商量好了一起來「傷害」她,硬生生把自己卻活成了一個被害者…於是,自己有了抗拒的理由,對方也沒了堅持的勇氣…再然後,一段原本可以很美好的「遇見」,演變成了一場充滿事故的「遺憾」。

也許是真的,遺憾總是和成長相伴……

03|自我和解才是自我拉扯的最終導向

如果說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一個球,那麼成長至今它一定會因為諸多的自我拉扯過程變得奇形怪狀,所以人總是感到自我矛盾,在自我的拉扯裡痛苦著。

自我和解的過程就像是在鬆開這些拉拉扯扯,讓這個球變回原本的模樣。但這些拉扯的力可能非常的大,例如來自童年的陰影,社會的壓迫,等等,所以這一定是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人一定得成長到足夠的強大,而擁有足夠的勇氣,才能真正治癒自己,讓自己正視那些拉扯自己的東西,才能讓它們放手。

這是個持續一生的漫長戰鬥,願勝利屬於每一個人。

04|但願我們都能認清自己的真假,但願所有自我拉扯都就此作罷

有人說,想要被人愛,就要先學會愛人;

有人說,想要被人愛,就要先學會愛自己;

我們每天都那麼忙,還得忙著愛別人又愛自己……

有很多人說過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話,比如,你愛的只是愛情本身;或者,你只是依賴有人可以依賴的感覺。但是他們就只是裝了裝深奧,然後留下我獨自內心洶湧風中凌亂

於是認真思考關於愛和依賴的問題:

都看過《花樣年華》吧,起初周慕雲和蘇麗珍只是因為發現他們的另一半背著她們發生了關係。後來,在鄰居的閒言碎語中,他們發現,另一半出軌的事情已經全然不在他們眼裡,他們的眼裡只剩下了對方。兩個有著相同經歷的人,舔舐了對方心裡的寂寞,他們是真的相愛還是依賴呢?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最後不就空留下一句:「如果再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走?」終究,她也沒和他走,他也沒帶她走。但是很多人說,《花樣年華》是最好的年華裡最糟糕的愛情,所以依賴和愛的界限已經交融了。

我們每天都依賴很多東西:

依賴美食滿足自己的味蕾,說,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對物產生依賴,甚至產生戀物癖,然後,標榜自己的品味;

依賴手機,社交軟體填補自己的空虛,然後炫耀自己的粉絲數量;

也依賴身邊的人,他們有的能帶來快樂,有的能來技能,有的能傾聽訴說……

有一個朋友,認識之初每天會和我說很多事情,她喜歡的男人,她為什麼喜歡這男人,這男人給她帶來的傷痛……她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要待在什麼樣的城市,並且每天重複,更多的像是自言自語,同時她幾乎每天都會說這系列發生的事情,但是基本都是她不滿的方面。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應該安慰她,平復她的心情,後來發現她很不安,很消極,她不斷的和我傳遞負能量不過是找個出口。於是,我開始不說話,偶爾應和,同樣也能滿足她的情緒。

我們每個人需要的出口,和依賴的東西都不同,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每個人都撒過不僅能騙過自己、也能騙過別人的謊。

人類說的最大的謊就是「我愛你」。男生啪啪啪的時候說的我愛你,女生收到禮物時候說的我愛你,覺得被包容的時候的我愛你,有的是刻意的,有的是無意的,諸如此類……

但願我們都能認清自己的真假,但願所有自我拉扯都就此作罷……

相關焦點

  • 52Hz:孤獨的人自我拉扯
    從1989年被發現,1992年被追蹤錄音開始,Alice就在北大西洋獨自歌唱,獨自旅行,健康而孤獨地活著。她的故事成為傳奇,成為很多歌曲的靈感。而我要講的,不是她的憂傷。忘了在哪讀過,52赫茲的Alice,象徵著孤獨症譜系的患者,即我們常說的自閉症。
  • 孤獨患者,自我拉扯是真正孤獨
    把孤獨轉化成獨處,從而提升自己經常習慣一個人獨處的人,不是孤獨患者就是懂得一直堅持自己生活態度的人,這兩者的區別我認為在於孤獨患者是與真正的生活脫節的人,他們不需要一切, 也不被一切需要。 一心扎在工作裡或者某件自己覺得有些許意義的事情裡 。不敢停下來 ,怕自己一停下來 ,就會被黑暗跟折磨包圍, 用自己一天大多數時間來思考 。
  • 《海洋天堂》讓我們感受到了孤獨患者的自我拉扯更將父愛銘記於心
    說到武打片,我想應該是大家非常喜歡的,比如李連杰、成龍等人,他們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影視作品,李連杰更是有著功夫皇帝的稱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李連杰的文藝片,父親的愛,像大海一般,溫柔如海,浩瀚無邊,澄澈湛藍,給大家推薦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海洋天堂》,這是一個身患絕症的父親傾盡所有,守護患有孤獨症兒子的故事
  • 小楓今日NBA之談:這幾年的德羅贊,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
    這個賽季初,馬刺的狀況並不好,德羅贊一度清空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已經連續三個賽季德羅贊都在極度失望中度過,就像歌詞裡寫的那樣,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如今德羅贊的球場表現會有什麼突破嗎?恕我直言,很難,年滿三十而立的打法已定型。
  • 「孤獨的美食家」將於正月播出SP!講五郎在東京的「漫長的一天」
    「孤獨的美食家」將於正月播出SP! 久住昌之/谷口治郎原著改編的電視劇特別篇「孤獨的美食家正月SP~井之頭五郎漫長的一天(暫定)」,目前確定將於2017年1月2日在東京電視臺播出。
  • 阿Sam·「孤獨遠行」
    「一」即便一再放緩閱讀速度,還是很快讀完了阿Sam的新書,《孤獨遠行》。收到新書的那天,是2018年1月17日,而今,是2018年2月1日。不多不少,剛好兩周,十四天。「三」稍微扯得有些遠了,來說說阿Sam的新書吧。《去,你的旅行》、《趁,此身未老》、《不過,一場生活》、《孤獨遠行》,這是他在人生變化頗多的一個十年裡所寫的文字,一路記敘著他的成長。
  • 今天告訴你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孤獨和焦慮時如何讓自我調節
    「請您每天拿出幾分鐘的時間來補充健康知識,分享給您在意的親人朋友,同時更要關愛您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每日健康為您推薦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識,以及健康管理方法,關注我們,關注健康」。好情緒、壞情緒都是需要的。適當的焦慮反而會轉化成完成事件的動力。
  • 如何利用「自我刺激」幫助孩子放鬆?
    在孤獨症孩子身上有一個特殊標籤,家長們非常敏感而且深惡痛絕,它就是——「自我刺激」。家長們最常抱怨同時也是最常問我們的一個問題:「怎麼讓才能我的孩子停止自我刺激行為?」前幾天陳鴻偉老師在群裡分享的小短篇科普《老陳·說》欄目就聊到了「自我刺激」,先讓我們來看一下——
  • 馬斯洛理論:成功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人脈」並不廣?
    馬斯洛透過他認為已經實現需求層次論最頂端「自我實現」的諸多歷史人物,以及當時還在世上的愛因斯坦和其他人物事例研究中,舉出「完成自我實現者的十五個特徵」:1.這裡特別想列舉出來的是「5超越性──隱私的需求」與「10人際關係」,從這兩個項目中可以知道,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人」較為孤僻,沒有寬廣的「人脈」。這與我們一向認為所謂的「成功人士」形象,好像相當不同。人脈一定是越多越好嗎?
  • 【蔣勳孤獨六講】倫理孤獨(1)
    如果做一份問卷調查:「你贊成亂倫嗎?」大概會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說不贊成。延續上一篇提到的,在思維孤獨之中,社會上百分之零點一,或者是百分之零點零一的人的想法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他也許覺得不應該立刻說贊成或者不贊成,而是要再想想什麼是亂倫?道德是預設的範圍亂倫就是將既有的人際關係分類重新調整,背叛了原來的分類原則,甚至對原來的分類原則產生懷疑,因而提出新的分類方式。
  • 無人知曉的死亡:我在日本清掃「孤獨死」現場|故事FM
    也許這可以讓我們窺見一絲他的精神世界。■ 宮川老人的照片收藏我不知道過去那些年裡,這個家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問宮川的弟弟,他只是閃爍其詞,他也許也並不了解他這位孤獨生活的哥哥吧。我問宮川弟弟,「宮川死之前這麼多年你們都沒有見面,但是你們有電話聯繫過嗎?」
  • 救救那些「孤獨」的孩子-虎嗅網
    但服務於自閉症(亦稱「孤獨症」)患者不是這樣。你無法從他們那獲得慰藉,你與他們越近,感覺距離就越遠。你工作的時間越長,接觸的自閉症患者越多,就感覺自己越孤獨,而他們甚至比你更孤獨。最關鍵的是,這種孤獨也許永遠也沒有盡頭。
  • 如何看待「自我覺察」? | 全部生命系列
    我一直覺得這一點是極重要的,否則我們絕大多數人可能都生活得無知無覺,根本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會那樣想,不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況到底是怎樣的,也不會對現狀有一個反思和反觀。但是接觸了楊博士的「全部生命系列」之後,我才意識到,「自我覺察」並非目的,而是起點(也許是一個相對高一些的起點),是要從了解自我開始,而後要迴轉到源點。是清晰地看,而不去定義。
  • 當代青年的孤獨
    隨著「孤獨患者」人數日漸增加許多商家從中發現了巨大的商機於是各種專為「孤獨患者」服務的奇葩設計也就應運而生了但這也讓我們悟出了一個道理:獨樂樂的重要前提是賺大錢啊!」這個詞常常被年輕人掛在嘴邊「孤獨」的體驗也是每天切實可感的:
  • 陳奕迅《孤獨患者》,用屬於孤獨的聲音告訴你何為孤獨
    而周圍的人誤以為他們內心強大,便不去關心他們,於是他們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愈加地覺得孤獨。這便是陳奕迅《孤獨患者》中所唱的「外向的孤獨患者」。這樣的「孤獨患者」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周一到周五,起床、擠地鐵、上班或上學、加班或作業,每一天都是忙碌卻又勞累的生活。
  • 【諮商信念】我們如何「學習愛自己」的途徑
    這個論點無誤,不過「愛自己」是個模糊概念,從小到大社會、教育或家庭都很少這麼談它,也沒有具體可學習的典範。我們到底如何自然知曉「愛自己」呢,根據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論,母親是我們人生第一個對照的客體,有了親子關係與反饋,我們開始確認自己是誰、重不重要,以及探索世界的初始動機。
  • 做「未來春藤家長學院」之前,孤獨大腦的老喻是幹嘛的?
    作為春藤家長學院北京地區的一名合伙人,我覺得有必要整理下我們的頭頭——老喻的事跡。這天這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未來春藤家長學院的創始人「老喻」(喻穎正)。一家公司創始人的商業認知、實戰水平、資源結構,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前途!
  • 《十一種孤獨》:走向自我毀滅的瞬間,連我自己都沒察覺
    有新來的轉學生,有迷茫的男女,有屢屢碰壁的年輕人,有特立獨行的沉默軍人……這些主人公們實在太過鮮活,以至於在讀書的時候會讓人常常覺得這就是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正如路遙所說,「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願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 為何越是喧譁,越是孤獨?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經歷著各種「妖魔鬼怪」、坎坷磨難之於生命的錘鍊。面對生命的無常,看似是「唐僧團隊」並肩作戰,實則每一個艱難選擇的背後,都是一個個被生命之流裹挾,順從它擺布而孤獨無援的身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力圖按照某種虛構的「人設」來創造自我,總想和某人或理想中的自己一樣。於是,他人就變成了我們創造自我的工具、尚待加工的材料,或是在創造自我過程中討厭的障礙。
  • 「自我缺乏力量」是導致抑鬱症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我缺乏力量,導致無法處理內在衝突弗洛伊德在很多年以前就發現,我們的人格結構分為「自我、本我、超我」,本我就是我們的原始欲望,渴望追求快樂,而超我更多為了滿足社會要求,渴望遵循的是「至善原則」,就是人類的一種最高理想,是道德化了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