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告訴你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孤獨和焦慮時如何讓自我調節

2020-09-18 每日健康學院

「請您每天拿出幾分鐘的時間來補充健康知識,分享給您在意的親人朋友,同時更要關愛您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每日健康為您推薦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識,以及健康管理方法,關注我們,關注健康」。

好情緒、壞情緒都是需要的。適當的焦慮反而會轉化成完成事件的動力。但焦慮指數太高,必須疏解,而你有真正的做到疏解焦慮嗎?這6件事情幫你確認是否有麻痺焦慮狀況。

情緒沒有正、負面之說,每一種情緒都是中性的,且有存在的必要,當然包含焦慮的感覺。平時大家工作忙碌,上班老闆盯工作成效、下班趕著完成家庭瑣事,好不容易到了睡覺時間卻無法安穩入睡。累積太多緊張情緒不加以疏解而忽視它,那麼很有可能造成更進一步的焦慮症狀。現在,就和小編一起認識自己是否正在麻痺焦慮。

什麼是麻痺焦慮?

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孤獨和焦慮時,大多數人會出現暴飲暴食、喝酒、瘋狂購物、讓自己變得更忙碌…等方式來麻痺自我,但這樣的方式很可能屬於「假性慰藉」,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孤獨和焦慮時,大多數人會出現暴飲暴食、喝酒你可能會說「吃甜點真的會讓我感到療愈啊!」,要分辨真、假慰藉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例如看影集,好好欣賞劇情是一件快樂、放鬆的事情,請注意!當不斷切換影片,或是看完覺得空虛、茫然,就屬於麻痺行為!

而麻痺自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找不到自我價值、自卑…等,當我們拒絕感受焦慮,其它情緒的感受力也會跟著「鈍化」,最後減少了痛苦、緊張的感覺,同時也會失去開心、愉悅的心情,改善麻痺情緒第一步,必須先發現自己是否有麻木的症狀,用以下6點審視吧!

是否麻痺焦慮問自己6件事

A(Abstinent)今天沒有過度接觸成癮事件?

成癮事件例如:狂滑手機,明明是睡覺時間,還是勉強看手機遲遲不睡覺;感覺肚子飽了,卻還是不停往嘴裡塞食物…等。

E(Exercise)今天有沒有運動?

平常有運動習慣,並且訓練之後都能提振心情,但最近卻提不起勁去鍛鍊。

I(I)今天為自己做了什麼?

生活上難免會發生令人煩躁的小事,這時候一般人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去吃個甜點、做SPA、和朋友聊天抒發…等,但麻痺焦慮的人通常會選擇忽略而什麼事都不做(逃避的概念)。

O(Others)今天為別人做了什麼?

麻痺焦慮的人,對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感受何況是旁人,因此也不容易為他人設身處地思考、做事情。

U(Unexpressed)今天是否有壓抑情緒?

例如:看影集遇到感人片段會忍住不哭,還是讓眼淚自然流下?碰到上級不合理的要求,會默默生氣或據理力爭?若總是選擇前者的答案,都屬於壓抑情緒的象徵。

Y(Yeah!)今天又發生哪些趣事?

麻痺焦慮的同時,也會麻木自身對其它情緒的感受,包含快樂、愉悅,因此也不容易發現生活周遭發生的趣事。

以上6個情況長期且同時發生,那麼你很可能已經陷入麻痺焦慮的漩渦中。而解決麻痺焦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這情緒,以下5方法學起來,幫助自己正視焦慮。

解決麻痺焦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這情緒,以下5方法學起來,幫助自己正視焦慮。

5招對抗焦慮

1.運動

有氧和重訓都會刺激快樂荷爾蒙「多巴胺」、「血清素」分泌,可以緩解壓力,另外,運動帶來的好處之一「體態變好」,也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自信心,這恰好是抵抗焦慮必要的元素之一,但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否則不停重複討厭的訓練方式,反而容易造成壓力上升喔!

2.改變飲食習慣

壓力大別再選擇吃炸雞、薯條和大蛋糕,這些反而會讓你的心情更低落,建議焦慮時應該攝取含有Omega-3、胺基酸的食物,例如:堅果類、鮭魚、雞蛋…等,或是補充含鉀的香蕉、南瓜籽,有助於平衡體內血壓及電解質,達到減輕壓力的效果。

3.使用薰香

薰衣草、洋甘菊、佛手柑、巖蘭草和伊蘭…等天然香草,都有安撫緊張、放鬆及對抗焦慮的效果。莎士比亞:「睡眠是受傷心靈的安慰劑」,因此也很建議睡前使用擴香儀,讓香味充滿整個空間,舒緩累積整天的負面情緒、提升睡眠品質。

4.呼吸練習

感到緊張時通常呼吸也會變得急促,這時候可以多做深呼吸,也就是從鼻子吸氣,嘴巴吐氣,過程中儘量緩慢,另外,呼吸平緩後還可以用數數的方式,阻止焦慮延伸,暫時轉移注意力。

5.寫下令自己焦慮的事

事情一多,或是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經常會讓人感覺煩躁不安,這時候可以透過書寫好好審視這些情緒怎麼來,再一件一件的去釋放它,心裡的空間開闊了,就會感覺輕鬆許多。而書寫也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只把「事件」記錄下來,不寫對自己負面評價的字句,這樣才不會越寫越鑽牛角尖啊!

長期處於焦慮情緒,可能會變成焦慮症,不得不注意,常見的焦慮症有5個類型!

1.廣泛性焦慮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在至少6個月內,每天都會過度憂慮、擔心日常中的一切瑣事,並且伴隨肌肉緊繃、拉肚子、失眠…等。這樣無法控制的憂慮,常常令本人和家人都飽受其害。

2.恐懼症

對某項事物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過度的焦慮就屬於恐懼症的範圍了,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個性內向的人在面對陌生人會感到緊張,但若是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可能會狂流汗,感到難以呼吸,甚至是心悸和暈眩。

3.強迫症

典型的強迫症狀會不停重複同樣動作,像是:不停洗手、擦地板、東西一定要擺整齊…等,或是常常懷疑所見、所聽,要反覆檢查到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才會停止。

4.恐慌症

恐慌症狀通常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患者會出現非常強烈的不適感,例如:心跳加速、胸悶、喘不過氣、出汗、潮紅…等,甚至覺得自己即將死去,雖然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可以緩解,但不定時發作卻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5.壓力創傷症候群

曾經目睹或經歷超過一般人能夠承受的事件,例如:嚴重車禍、至親死亡…等,而造成強烈的恐懼、無助感,則較容易患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常見的症狀包含:陷入回憶中重複創傷經驗、經常作惡夢回到事件發生地…等。


世界衛生組織界定,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身體會生病,心理又何嘗不會呢?因此不要排斥面對心理問題,覺得不舒服時不要壓抑或忍耐,尋求醫師幫助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喔!

相關焦點

  • 你知道空虛、孤獨和焦慮的本質是什麼嗎?我們應該怎樣找回自我?
    你經常會感覺到空虛、孤獨和焦慮嗎?你知道產生這些感覺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感覺呢?在《人的自我尋求》這本書中,作者羅洛、梅告訴了我們答案。孤獨的感覺來源於我們隨時隨地地置身事外,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們害怕自己太孤獨了,於是想盡辦法和朋友聚會,以此來消除孤獨,誰知道這樣做以後,我們發現自己在聚會中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能投入進去,反而感覺更孤獨了,更別提愉悅了。
  • 面對重重壓力,如何做好自我調節?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種讓我們不開心的壓力 他跟我們說,在短期兼職這段時間裡,他並不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反而這段時光很寶貴。面對著一群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你根本沒有理由去焦慮、煩躁,他們帶給自己的才是快樂。
  • 想到上班就焦慮?小心變成焦慮症,3個自我調節方法很管用
    假設我們上班一天花 8 小時,一周工作 5 天,工作 30 年,這一輩子在職場就要花掉約 60000 多小時。職場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然而,職場裡的煩心事卻不少。久而久之不少朋友上班時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甚至會患上焦慮症。如何排解成為了不少朋友關心的問題,下面就帶大夥了解一下。
  • 如何緩解孩子的考試焦慮?心理專家提出實用方法,應對焦慮與壓力
    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考試焦慮呢?臺北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陳品皓先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解析,並提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方法。壓力不是壞事,因此,焦慮也不是壞事。焦慮是因為人們在意這件事,才會慌張、緊張。如果孩子對於考試有焦慮或壓力,我們要關注孩子的生活作息是否維持穩定的狀態,心情會不會因為壓力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能應付,各方面還比較平穩,就問題不大。畢竟考試是有期限的,考完了,孩子的心境就會恢復平和狀態。
  • 專家指導:疫情期間,家長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 家長學堂
    家長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當家長能關注到自己的內在需要,能享受開心的自我時光時,他/她的心靈也會得到滋養,將會更有能量應對外在的生活。 無論是誰,在面對如此巨大的疫情,往往都會出現緊張、焦慮等的情緒,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反應。但是,作為家長,我們的身後是弱小的孩子,如果我們無法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緊張的狀態也會傳遞給孩子,也給他們帶來不良的情緒。因此,如果家長感覺自己狀態不佳,難以維繫,請主動開始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
  • 自我調節 | 淺談秘書人員的情緒和壓力管理
    情緒管理是指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達於心、身平衡的狀態;壓力管理是對精神和心理上出現的緊張、焦慮、疲憊、不安等負面表達通過適當的方法給予緩解、調整和放鬆的過程。下面以我在工作中的體會談談一些想法。如果放下包袱,真誠去做好工作,領導會理解和支持的。而且隨著心理放鬆,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提升自己了。三是積極減輕心裡負載。如果心理負載沒有增加,而你感到壓力很大,狀態很差,就表示你的自我調節功能減弱了,說明你自己加了太多不必要的心理垃圾。
  • 心理學告訴你擔心、壓力和焦慮之間的區別
    擔憂往往是重複的、強迫性的想法這是焦慮的認知成分。簡而言之,擔心只會發生在你的頭腦中,而不是你的身體。2.擔心是如何起作用的?焦慮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重要的功能。當我們想到一個不確定或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付不起房租、考試考砸了——我們的大腦就會受到刺激。當我們擔心時,它會使我們的大腦平靜下來。
  • 合理調節情緒 積極關懷自我
    有時候當你體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好像不管你怎麼努力,你還是能感受到情緒的存在。那我們會完全被情緒控制嗎?答案是「不會的」,我們並不會被情緒完全控制,每個人都有主觀能動性,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隸。這裡有一個概念,叫做情緒調節,它是由Gross(2002)在他提出的情緒調節過程模型中界定的。
  • 濟南男科醫院告訴你男人早洩如何自我調節
    濟南男科醫院告訴你男人早洩如何自我調節 時間:2021-01-14 10:03:57 山東東方男科醫院 濟南男科醫院告訴你男人早洩如何自我調節?早洩是大部分男性都患有的疾病,早洩給男性精神和心理帶來雙重打擊,不能享受性生活帶來的愉悅,同時也影響了夫妻之間的感情,那麼,男人早洩如何自我調節的呢?
  • 面對最糟糕的情況,如何訓練自己的大腦進行自我調節?
    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需要訓練大腦的自我調節能力來更好地處理生活中不可預測性事情的發生。「自我調節」主要是在產生感覺和採取行動之前,花一些時間進行思考,制定明智的計劃,再採取正確的理性行動。訓練大腦自我調節能力,有利於保持情緒健康,在混亂時刻保持冷靜,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 一個人感到孤獨時,你是如何去安慰自己的?
    孤獨是一種態度,你不必在意世俗,一個人就算是朋友再多,也終究會有孤獨的時候,空空的周圍、不是孤獨落寞,靜靜的思考有時候是人的灑脫。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各種各樣的面具,遊走與聲色犬馬的各種場合,撕下面具,卻不過是一個個孤獨的靈魂,在賣力的表演罷了,或者一個人、一杯茶,一首歌、一個寂寥的午後,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
  • 學會識別腦中的想法:在感覺焦慮和孤獨時,你在想什麼?
    二、停止逃避,讓我們直面社交恐懼在這一節裡,我們聊一聊如何從行為上檢測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通過一些試驗改變行為模式,提高我們的社交表現。(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米高笑笑」)當焦慮出現時,我們會預測不久之後將發生令人尷尬的事,希望馬上採取保護措施:低下頭或者儘快逃離。
  • 壓力大焦慮怎麼辦?
    那麼,如何自我緩解焦慮症?,可以反覆地告訴自己,「沒有問題」、「我可以對付」這樣可使你漸漸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應,使你的智能反應逐漸表現出來。,不妨做深呼吸,有助於舒解壓力消除焦慮與緊張。當你感到焦慮時,你的脈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減緩呼吸速率,使身體相信焦慮已過去。正確的腹部呼吸是,當你一吸一呼時,腹部將隨之一起一伏。
  • 面對焦慮,5個小方法,幫你自我調節度過焦慮
    ,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當你面臨情緒緊張時,不妨做深呼吸,有助於舒解壓力消除焦慮與緊張。當你感到焦慮時 ,你的脈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減緩呼吸速率,使身體相信焦慮已過去。正確的腹部呼吸是,當你一吸一呼時,腹部將隨之一起一伏。
  • 面對焦慮,5個小方法,幫你自我調節度過焦慮
    其實誰都會有焦慮的時候,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但如果一直處在焦慮的狀態,或者因為某些問題承受過度的焦慮,讓你感覺透不過氣、生活看不到希望,那麼也許你需要給自己的焦慮找一個出口。患上焦慮症該怎麼辦?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②對孤獨以及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比如說我們與朋友或戀人鬧矛盾鬧分手,之後,還能規律作息、開心生活,並積極尋找問題,解決問題。那麼你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較強的。成功的自我調節,意味著能夠在保持情緒穩定的同時,妥善的應對問題和挑戰。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作用
    我們經常聽別人這麼對自己說。當嘗試幫助我們的孩子取得成功時,我們也經常會對孩子這麼說。但是,貌似我們努力越多,就越難以實行自我控制,目標的實現也更加遙不可及。我們痛恨自己的軟弱,孩子同樣會這樣,自責和羞愧對孩子的學業和生活沒有任何幫助,而這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鼓勵一個人,或者勸說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說:「你要控制下自己。」我們會對想減肥的人說:「你控制下飲食。」
  • 焦慮怎麼辦呢?學會自我調節
    焦慮症怎麼自我調節 加強心理護理,以支持和疏洩療法為主要內容。幫助病人了解疾病,認識疾病的性質,消除疑慮。對病人要有耐心,允許病人有哭泣、糾纏等情緒的發洩行為。 對病人焦慮症狀發作時,可採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緩解症狀。教會病人掌握"森田療法"的理論和方法,必要時可親自帶領病人去體驗。
  • 心情不好的時候,如何自我調節
    心情不好的時候如何自我調節?
  • 對於任何與焦慮和抑鬱作鬥爭的人來說,這不僅僅是「壓力」
    這是我唯一能用來形容我上大學時的感受的詞。作為一名醫科生,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對自己的表現和高壓力的環境感到氣餒。繼續從事醫學事業的家庭壓力令人難以置信。他們給我的壓力越大,我就越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成功。大三的時候,我反覆考慮我的職業選擇。我有一種直覺,覺得選擇當醫生不是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