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空虛、孤獨和焦慮的本質是什麼嗎?我們應該怎樣找回自我?

2020-09-03 煙霧縹緲

你經常會感覺到空虛、孤獨和焦慮嗎


你知道產生這些感覺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感覺呢?


在《人的自我尋求》這本書中,作者羅洛、梅告訴了我們答案。



《人的自我尋求》這本書中說道:空虛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我們長期從事的工作單調、重複,我們在工作時只把它當成了簡單的完成任務,工作的時候只注意能完成工作而不注意在工作中鑽研,提高工作質量。對於這種簡單的重複,我們的心裡常常會產生匱乏感。於是我們就會通過買貴的東西或其它物質的方法來滿足這種匱乏感,然而這種做法只會帶來片刻的滿足,隨後,空虛感又會產生,這會讓我們陷入絕望。


在這樣的循環中,人們不再相信做些什麼能塑造自我,以改變這種空虛的狀態,慢慢的人們開始依賴外界權威,讓權威來告訴自己想做什麼?而不是由內心決定想做什麼?漸漸的,人們缺乏了穩定的自我內核,人們即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要追尋什麼?


孤獨的感覺來源於我們隨時隨地地置身事外,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們害怕自己太孤獨了,於是想盡辦法和朋友聚會,以此來消除孤獨,誰知道這樣做以後,我們發現自己在聚會中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能投入進去,反而感覺更孤獨了,更別提愉悅了。


這樣做就象在森林裡人們通過吶喊、火把來驅走野獸一樣,只會增加自己無法融入人群的恐懼,為了減輕孤獨感,我們會儘量讓自己變得為社會和別人所接受,讓自己變得討人喜歡,讓自己不再孤單,這種努力讓我們離失去自我又近了一步。這種做法讓自己更加孤獨。


焦慮的產生來源於我們有種被困住的感覺,此時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去哪個方向?永遠無法到達安全的彼岸。焦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感覺和認知,讓人很難清晰地思考,明確地行動。


當今社會變化太快,會極大地消耗人的內在力量,使人缺乏安全感,內心力量匱乏,因此感覺空虛,孤獨和焦慮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想通過外部的環境尋找積極的解決辦法,想要一切問題都消失,企圖在外部尋找依賴,這反而讓人更加失去自我,越渴望越痛苦。


那麼如何重建自身的力量尋找自我呢


作者羅洛.梅告訴我們:關鍵是要成為一個真正有自我意識的人,對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有基本的概念。


自我意識穩定的人,在人格上獨立,在心理上成熟,知道如何思考和行動,並且能為自己負責。他們可以把工作變成主動的選擇,用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那麼如何培養好的自我意識呢?


自我意識培養主要是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自我意識的確立有賴於外部的權威能否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更多時候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孩子天生就需要突破權威,突破自我。


父母應該從小讓孩子把感覺和信心確立起來,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有三個關鍵期:二、三歲時;七、八歲時;叛逆期。在這三個階段,孩子都喜歡和權威對抗,了解自己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能獲得穩定的自我意識。此時,父母應該支持孩子要成長為自己的需求,不要採取粗暴、壓制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讓孩子成為獨立的、獨特的、有穩定的自我意識的人



大人也可以通過後天有意識的努力,把自己培養成自我意識強的人。


那麼,人如何在社會中尋求自我呢


我們要知道人在社會上只有負責任的自由。沒有絕對的自由


一個人的自由不是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在人群中,他能不受他人影響,堅持自我,而且也不影響他人。


比如說:母親教導孩子時,經常限制孩子自由,她們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就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他會以為只要堅持反抗,自己就有自由了,孩子把反抗當作了自由,這就讓孩子停留在反抗階段,止步不前,孩子就不會培養自我覺察,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會讓孩子自由。



再比如:如果孩子有什麼事問父母,父母都說:孩子你自己看著辦吧?這種自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他會覺得父母對自己沒有期待,自己同樣沒有方向感。


沒有界定和規劃的父母會讓孩子非常焦慮,他們不知道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因為父母並沒有給他們做出示範。


自由是自我內在的力量,它會讓我們在遇到事情時有儘可能多的應對方式,能讓我們選擇正確的應對方法,獲得負責任的自由是人在社會群體中主要尋找自我的途徑。


有了負責任的自由,我們遇到事時就會讓自己在能改變的情況下,選擇最好的應對方法,採取更好的行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道德、價值觀呢?


人有自我意識,所以人既能照顧自己的利益也能照顧別人的利益,這是道德的具體表現。


自由和道德力量在人身上會同時發揮作用,讓人們意識到依賴外界只會給人帶來困境,人就會意識到回歸自我,培養自我意識。認識自己,成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任何依賴外部環境的行為,並不能讓我們的精神家園更好,我們最終還是要讓自己回到自我意識中,重新建立價值觀,獲得精神上的認識,建立屬於自我的特定的家園。


相關焦點

  • 今天告訴你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孤獨和焦慮時如何讓自我調節
    但焦慮指數太高,必須疏解,而你有真正的做到疏解焦慮嗎?這6件事情幫你確認是否有麻痺焦慮狀況。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孤獨和焦慮時,大多數人會出現暴飲暴食、喝酒、瘋狂購物、讓自己變得更忙碌…等方式來麻痺自我,但這樣的方式很可能屬於「假性慰藉」,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孤獨和焦慮時,大多數人會出現暴飲暴食、喝酒你可能會說「吃甜點真的會讓我感到療愈啊!」,要分辨真、假慰藉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例如看影集,好好欣賞劇情是一件快樂、放鬆的事情,請注意!
  •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之前我的學員問我,她說自己很焦慮,特別是知道自己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時候,問我該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很普遍,現在的大多數人都很焦慮。那人為什麼會焦慮?我們又該如何緩解焦慮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焦慮的本質是因為中國發展太快了。而且我們又身處網際網路賽道,這個又是快速奔跑的列車中最快的賽道,幾年前學的東西,可能現在又變了。之前和一個前端的開發同事一起吃午飯的時候,他說現在技術又更新了,而且自己年紀也大了,感覺心力跟不上。你看,他是不是也比較焦慮呢?
  • 心理學:封閉自己的心靈就是孤獨,讓我們找回你童年的那份快樂
    你真的需要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要時刻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並大膽的向人們表白你美好和幸福的願景,說出你的心聲。在很多時候我們不經意的就壓抑了自己的情感,就是想把它封閉起來,形成自我孤獨的狀態,不願意與外界接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真的有必要反躬自問,我們封閉自己,我們孤獨自己,我們究竟怕的是什麼?
  • 焦慮和抑鬱的本質是什麼
    工作壓力大加上人際關係複雜,我處於極大的焦慮狀態,身體一度出現問題。是我的愛人和孩子一直相親相愛相伴,開導我,最重要的是我堅持讀書,最終走出了陰霾,回歸了自我。現實生活中,遇到這種問題,人們往往強調轉移注意力,去體育運動、娛樂活動或讀書創作。
  • 學會識別腦中的想法:在感覺焦慮和孤獨時,你在想什麼?
    那麼應該怎樣改變思維模式,並阻止焦慮進一步發展呢?這一節,我們就重點談談改變思維模式的一些策略。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焦慮來源於人們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包括了看法、預期和態度,它們在惡性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導致焦慮進一步發展。
  • 統一感理論——如何解決孤獨空虛問題?|第一期:緊張空虛對立?
    我們將討論,如何解決孤獨空虛問題。因為,孤獨空虛才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而且也是獨有的時代特點,這個時代特有的心理病。思考,現在或未來可能的形式,讓我們的精神有處安放,或充實綻放。我首先想到了一個需求——「隱藏心理」或許我們會不想要別人知道我們瀏覽什麼書
  • 孤獨患者丨孤獨的人真的很可恥嗎?
    >不知道該向誰訴說2孤獨是什麼▽在心理學範疇孤獨一種每個人呈現出來的不那麼一樣但容易辨別內心的空虛和乏味被同類的氣息確證建立親密關係是十分必要的而維繫和保持的秘訣正在於健康的溝通與交流自然且坦誠的表達自我
  • 內心空虛的時候,說明孤獨找上了你,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內心空虛的時候,說明孤獨找上了你,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夜深人靜的時候,你一個人坐在床上,不知道怎麼的,心裡是一陣孤獨的感覺生出。人從一出生就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別人的陪伴,但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越久越不喜歡自己一個人?
  • 焦慮、抑鬱、孤獨、無意義……現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新產品?
    於是我們開始用美國人的辦法,焦慮抑鬱來了就吃藥,吃各種各樣抗焦慮、抗抑鬱、抗精神病的藥,問題解決了嗎?沒有,數據還是在增長。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的數據。2005年,美國的焦慮障礙數據是17.18%,美國人焦慮障礙終生的患病率是28.8%。
  • 萬聖節群魔亂舞,反映的是一代人的空虛
    筆者認為,經常談到的崇洋媚外心理只是表面原因,深層原因還在這「狂歡」二字:西方節日帶有的「狂歡」性質,讓中國很大一部分處於生活壓力中的年輕人得到了短暫的解放感,側面反映了現代年輕人的精神空虛。「狂歡帶有使等級、權威、法令限制消失的特性。人們相互間的任何距離都不再存在而變得更加親暱,每個人都得到了表現自我的權利。」
  • 《群體性孤獨》:網絡社交讓我們更喧囂還是更孤獨?
    寫在前面:我們處在一個社交媒體非常發達的時代,不管你在天涯海角,一秒就可以聯繫到想聯繫的人;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只要睜眼摸到手機,就能立刻知道世界資訊。只是,這樣的我們,真的有看上去那麼快樂嗎?
  • 身陷焦慮,怎樣實現自我救贖
    今年年初,國家衛健委關於「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生服務利用的研究」項目的最終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精神障礙患病率高達16.57%,其中,患病率最高的是焦慮症,全國約有8000萬人患有焦慮心理障礙。當我們環顧四周時不難發現,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焦慮的表現,雖然現在的生活水平好了,物質越來越豐富,但房子、車子、票子、孩子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 焦慮是怎樣產生的?我們如何才能控制焦慮?
    很多人因受自身的心理因素以及所處的環境影響,往往得出的看法和評價都是非理性的。結果,這些非理性的想法就會把你困住,讓你焦慮恐慌。那麼,如何才能克服這種非理性信念呢?埃利斯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和這種非理性信念辯論。通過辯論,找到一種理性信念,然後用理性信念戰勝非理性信念,從而控制住自己的焦慮。
  • 【重要內容】與你我相關,焦慮的本質
    焦慮是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恐懼與焦慮最大的不同在於,恐懼是針對特定危險的反應,而焦慮則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無對象的。焦慮的特性是面對危險時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我們若是問,在產生焦慮的經驗中,是什麼受到了威脅?我們便能了解焦慮的本質。
  • 百年孤獨過半,我們想和馬爾克斯談談
    剛畢業沒多久,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交際,卻總被家人催促:「什麼時候帶對象回家看看?」 立志要做自己喜愛的事業的年輕人,在打算離開別人眼裡穩定的生活時,總會聽到很多冰冷的質疑:「你確定你有這能力嗎?不如繼續拿個鐵飯碗吧。」 「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理解?」
  • 面對緊張,不然我們就墮入空虛?隱形又會怎樣|統一感理論第一期
    我們將討論,如何解決孤獨空虛問題。因為,孤獨空虛才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而且也是獨有的時代特點,這個時代特有的心理病。思考,現在或未來可能的形式,讓我們的精神有處安放,或充實綻放。我首先想到了一個需求——「隱藏心理」或許我們會不想要別人知道我們瀏覽什麼書
  • 科學減壓:教你看透焦慮本質和三個有效方法擺脫焦慮
    下面我會從焦慮本質以及如何緩解焦慮這兩個維度來給出解答和提出建議,讓你擺脫刷微博上癮的焦慮,用更良好的心態面對本次疫情。 以前你在學生時代,如果考試還剩下最後3分鐘,但還有3道大題尚未完成,你焦慮嗎? 你有一個喜歡的對象,你約對方今天晚上8點在小樹林見面,你準備向對方表白,而現在8點馬上就要到了,對方也馬上就要出現了,你焦慮嗎? 你坐在面試間裡,HR說面試官2分鐘後就到,讓你別緊張,你能真的做到不緊張嗎?
  • 面對孤獨,你中招了嗎?五分鐘教你面對孤獨
    你孤獨嗎?你害怕孤獨嗎?孤獨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即便是每天在座無虛席的教室聽課,即便是每天走在熙來攘往的街道,即便是隨處可見燈紅酒綠,但是內心仍然會有無法掩飾的孤獨。而當你坦然地、用最單純的心去面對孤獨時,便可以排除雜念,讓自己去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從中獲得力量。要直面孤獨,首先要對孤獨有客觀的認識,知道自己為什麼害怕孤獨。是害怕一個人獨自過夜,還是害怕無聊空虛,抑或是害怕與朋友會日漸生疏。努力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心理學:與其被孤獨煩擾,不如愛上孤獨。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孤獨
    承認自己是孤獨的,與幸福息息相關。承認自己孤獨並不是消除孤獨。 在街上走著,情侶們卿卿我我。餐廳裡,一群人正在慶祝。可是自己沒有戀人和頻繁見面的朋友,只能買便利店的關東煮,在夜晚的街道徘徊。在不同的城市打拼,身邊沒有家人,很寂寞。孤獨很痛苦。難道就沒有辦法消除孤獨嗎?
  • 找回自我,過簡單的幸福生活
    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乾淨。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所以要想擁有簡單的幸福生活,首先取決於自己的心態,你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人、事、物,決定了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心態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心態的好與不好會受到很多外圍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