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常會感覺到空虛、孤獨和焦慮嗎?
你知道產生這些感覺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感覺呢?
在《人的自我尋求》這本書中,作者羅洛、梅告訴了我們答案。
《人的自我尋求》這本書中說道:空虛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我們長期從事的工作單調、重複,我們在工作時只把它當成了簡單的完成任務,工作的時候只注意能完成工作而不注意在工作中鑽研,提高工作質量。對於這種簡單的重複,我們的心裡常常會產生匱乏感。於是我們就會通過買貴的東西或其它物質的方法來滿足這種匱乏感,然而這種做法只會帶來片刻的滿足,隨後,空虛感又會產生,這會讓我們陷入絕望。
在這樣的循環中,人們不再相信做些什麼能塑造自我,以改變這種空虛的狀態,慢慢的人們開始依賴外界權威,讓權威來告訴自己想做什麼?而不是由內心決定想做什麼?漸漸的,人們缺乏了穩定的自我內核,人們即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要追尋什麼?
孤獨的感覺來源於我們隨時隨地地置身事外,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們害怕自己太孤獨了,於是想盡辦法和朋友聚會,以此來消除孤獨,誰知道這樣做以後,我們發現自己在聚會中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能投入進去,反而感覺更孤獨了,更別提愉悅了。
這樣做就象在森林裡人們通過吶喊、火把來驅走野獸一樣,只會增加自己無法融入人群的恐懼,為了減輕孤獨感,我們會儘量讓自己變得為社會和別人所接受,讓自己變得討人喜歡,讓自己不再孤單,這種努力讓我們離失去自我又近了一步。這種做法讓自己更加孤獨。
焦慮的產生來源於我們有種被困住的感覺,此時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去哪個方向?永遠無法到達安全的彼岸。焦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感覺和認知,讓人很難清晰地思考,明確地行動。
當今社會變化太快,會極大地消耗人的內在力量,使人缺乏安全感,內心力量匱乏,因此感覺空虛,孤獨和焦慮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想通過外部的環境尋找積極的解決辦法,想要一切問題都消失,企圖在外部尋找依賴,這反而讓人更加失去自我,越渴望越痛苦。
那麼如何重建自身的力量尋找自我呢?
作者羅洛.梅告訴我們:關鍵是要成為一個真正有自我意識的人,對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有基本的概念。
自我意識穩定的人,在人格上獨立,在心理上成熟,知道如何思考和行動,並且能為自己負責。他們可以把工作變成主動的選擇,用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那麼如何培養好的自我意識呢?
自我意識培養主要是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自我意識的確立有賴於外部的權威能否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更多時候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孩子天生就需要突破權威,突破自我。
父母應該從小讓孩子把感覺和信心確立起來,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有三個關鍵期:二、三歲時;七、八歲時;叛逆期。在這三個階段,孩子都喜歡和權威對抗,了解自己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能獲得穩定的自我意識。此時,父母應該支持孩子要成長為自己的需求,不要採取粗暴、壓制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讓孩子成為獨立的、獨特的、有穩定的自我意識的人。
大人也可以通過後天有意識的努力,把自己培養成自我意識強的人。
那麼,人如何在社會中尋求自我呢?
我們要知道人在社會上只有負責任的自由。沒有絕對的自由。
一個人的自由不是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在人群中,他能不受他人影響,堅持自我,而且也不影響他人。
比如說:母親教導孩子時,經常限制孩子自由,她們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就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他會以為只要堅持反抗,自己就有自由了,孩子把反抗當作了自由,這就讓孩子停留在反抗階段,止步不前,孩子就不會培養自我覺察,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會讓孩子自由。
再比如:如果孩子有什麼事問父母,父母都說:孩子你自己看著辦吧?這種自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他會覺得父母對自己沒有期待,自己同樣沒有方向感。
沒有界定和規劃的父母會讓孩子非常焦慮,他們不知道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因為父母並沒有給他們做出示範。
自由是自我內在的力量,它會讓我們在遇到事情時有儘可能多的應對方式,能讓我們選擇正確的應對方法,獲得負責任的自由是人在社會群體中主要尋找自我的途徑。
有了負責任的自由,我們遇到事時就會讓自己在能改變的情況下,選擇最好的應對方法,採取更好的行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道德、價值觀呢?
人有自我意識,所以人既能照顧自己的利益也能照顧別人的利益,這是道德的具體表現。
自由和道德力量在人身上會同時發揮作用,讓人們意識到依賴外界只會給人帶來困境,人就會意識到回歸自我,培養自我意識。認識自己,成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任何依賴外部環境的行為,並不能讓我們的精神家園更好,我們最終還是要讓自己回到自我意識中,重新建立價值觀,獲得精神上的認識,建立屬於自我的特定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