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談。拙見以虛擬對談的形式,邀請包括但不限於當下的思想者,針對年輕人關注的問題分享他們的洞見,陪伴年輕人探索「值得過的生活」。
52年前的今天,是1967年6月29日,一位哥倫比亞的青年發表了小說《百年孤獨》,當時沒有人能預料到它後來的影響。
30年後,這位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青年憑藉《百年孤獨》及其他重要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全世界都爭相了解這循環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書影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孤獨,是因為這種不被理解的苦澀,遍布在生活的處處,無孔不入。
剛畢業沒多久,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交際,卻總被家人催促:「什麼時候帶對象回家看看?」
立志要做自己喜愛的事業的年輕人,在打算離開別人眼裡穩定的生活時,總會聽到很多冰冷的質疑:「你確定你有這能力嗎?不如繼續拿個鐵飯碗吧。」
「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理解?」
「為什麼,我會與旁人不一樣?」
與世隔絕的孤獨感,油然而生。
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似乎是種否定。
人們都嚮往得到肯定,嚮往明確自身的價值,他們希望了解這種孤獨從何而來,希望知道如何去化解它,希望知道自身的價值所在。在這些問題上,也許沒有比馬爾克斯更懂的人了。
今天,拙見就回到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後臺,在典禮的間隙抓住寶貴的機會,邀請馬爾克斯談談他所理解的孤獨,以及如何去化解孤獨。
以下,是拙見與馬爾克斯的對談,與你分享: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拙見:馬爾克斯先生你好,我們來自《百年孤獨》發表52年後的世界。
在我們的時代,很多年輕人都被孤獨所困擾,他們想知道為何自己會處於這種不被理解的狀態當中,又能怎樣走出這種狀態?我們想請你向年輕人簡單談談。
馬爾克斯:好的。首先我想說,年輕人不被理解,原因之一是人們總是套用不符合自己實際的模版,去解釋自己的生活。
就像你在對談前提到的,你們時代有些父母認為所有人都要在二十五歲結婚,不結婚不正常,他們看不到自己孩子具體的性格、喜好、志向,就像讓成年人穿小孩的衣服,總是哪裡都看不順眼。
這跟《百年孤獨》的基調很像。裡面的拉美小鎮馬孔多上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身上都背負著孤獨的印記,即使在百年間他們採取各種方法對抗孤獨,最終還是在隔絕、不被理解的狀態中死去,孤獨是他們循環往復的宿命。
馬爾克斯成長的哥倫比亞小鎮阿拉卡塔卡
拙見:為什麼孤獨是他們的宿命呢?
馬爾克斯:因為《百年孤獨》象徵性地體現了拉丁美洲的情況:由於種種原因,拉丁美洲的人們只能套用一些宏大的概念去解釋自己土地上的生活,而這些生活的細節,往往又是那些概念無法解釋的。
在1979年以來死亡與動亂隨處可見的情況下,拉美的人們沒有足夠的常規手段來相信生活的現實。此外,在拉美人們已有的觀念中,缺乏適應當地特性的解釋,導致人們常用其他不接地氣的模式來解釋生活現實。這使他們感到孤獨。
就像某份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平均在二十五歲結婚,但僅憑這份報告,人們無法解釋為何有些年輕人就不這樣做,他們看不到生活中具體而微、因人而異的各種細節,也就不能理解與平均值不同的人。
這樣,也就難怪年輕人常處於不被理解的孤獨當中了。
拙見:人們簡單地套用不合實際的模版去解釋生活,看不清生活的真實面貌,這是孤獨產生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
馬爾克斯:還有一個原因,所有的創造與改變都是沒有先例的,都是非量產的道路。而年輕人追求「做自己」,便是一種創造。沒有可供複製的路徑,讓年輕人有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
這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推到極致,就和創作《百年孤獨》等作品的過程很相似。作家永遠是在孤軍奮戰,就像海上遇難者在驚濤駭浪裡掙扎。
《百年孤獨》主題畫作——《此乃上帝之存在之證明無疑》
我在創作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寫了一半才覺得需要全盤推翻、苦思冥想好幾年都想不出作品開頭第一句話的情況。這讓我無計可施,只能焦慮得反覆在房間裡踱步、拆裝門鎖、塗刷油漆,因為沒有別人能幫助我寫我正在寫的東西。這時我深深感受到了孤獨。
我很喜歡的作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在與大魚拉扯搏鬥的漫長徵途上,都只有他一個人,獨自面對未知的風雨雷暴、詭譎海波。年輕人也一樣,只有自己才了解自身的追求、了解自己想創造的事物,沒有別人能幫助你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因此感到孤獨也是很自然的。
拙見:人們都嚮往得到肯定。孤獨是否只有負面的意義?
馬爾克斯:我不認為這樣。
隨波逐流的人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與別人共享一個大腦,他自己只是那個大腦的肢體,就像羊群中領頭以外的羔羊、蜂群中的工蜂。年輕人如果覺得孤獨,正是因為他們脫離了從眾狀態,不再需要領頭羊。
《百年孤獨》主題畫作——《嘈雜的詩歌》
就像寫作對於一般年輕人來說,並不是個常見的選項,因為它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同時難以在物質上得到相應的回報。但是我年輕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這些,我能從寫作中得到單純的快樂,我意識到自己不必從眾,寫作變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我成為了孤獨的創作者。
此外,年輕人容易感到孤獨,是因為他們與世上大部分人相比,擁有有更多的機會與時間,需要做更多的選擇,從而面對更多需要獨立思考、與自己獨處的時刻。
孤獨產生於自我意識與獨立思考。如果你遭遇到了孤獨,恭喜你,那是通向精神獨立與自由的大門。這種獨立思考的意識是非量產、獨一無二的。
拙見:孤獨意味著自我覺醒,但人們還是渴望連結,希望找到孤獨的出口。那怎麼才能化解孤獨呢?
馬爾克斯:我知道中國有位優秀的作家——莫言。
拙見:對,莫言在拙見的舞臺上分享過。
馬爾克斯:他有一段話,大意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喧囂中看見真實。
《百年孤獨》主題畫作——《他看見》
就像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會精選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主觀意識中有著非常微妙而真實的聯繫的材料,將它們組織起來,加工成文,用這種辦法,從熱帶的奧秘中提煉出熟透的番石榴的芳香。
組織素材的靈魂便是洞察力與思考。
年輕人化解孤獨的出路也是這樣,可以通過培養洞察力與積極思考,將世間的種種經驗化為己用,探索出屬於自己不可複製的道路。別人的經驗是布料,自身的需求是模特臺,自己的思考是剪刀,只有量體裁衣才能做出獨一無二的合身衣裳。
拙見:你認為孤獨真的能化解嗎?
馬爾克斯:我的導師福克納說過:「我拒絕接受人類末日的說法。」我相信,著手創造一個新的、徹底的烏託邦還為時不晚。到那時,那些命中注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
拙見:你對美好未來的堅信給了年輕人很大的鼓舞,在這樣的烏託邦中,孤獨便不復存在了。
最後,謝謝馬爾克斯先生的分享!
馬爾克斯:謝謝拙見。
書房中的馬爾克斯
孤獨降臨在每個人身上,馬爾克斯知道怎樣去面對它。
但當下的我們呢?
人們常由於未能認清現實和追求創造而產生孤獨,與現實以及他人的隔絕讓人嘗盡苦澀的滋味。
但同時,隨波逐流的人不會感到孤獨,孤獨又意味著年輕人脫離了從眾的狀態,正在創造世間未有、不可複製的道路,是自我覺醒、獨立思考的象徵。
這種在世間紛擾中的堅定,讓孤獨的年輕人跳脫出千篇一律的流水線模板,生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量產的思想只能帶來量產的生活,非量產的思考才能塑造定製的自己。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馬爾克斯回答內容取材自訪談錄《番石榴飄香》、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
編輯 | 何覓
配圖 | 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