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過半,我們想和馬爾克斯談談

2020-12-16 騰訊網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談。拙見以虛擬對談的形式,邀請包括但不限於當下的思想者,針對年輕人關注的問題分享他們的洞見,陪伴年輕人探索「值得過的生活」。

52年前的今天,是1967年6月29日,一位哥倫比亞的青年發表了小說《百年孤獨》,當時沒有人能預料到它後來的影響。

30年後,這位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青年憑藉《百年孤獨》及其他重要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全世界都爭相了解這循環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書影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孤獨,是因為這種不被理解的苦澀,遍布在生活的處處,無孔不入。

剛畢業沒多久,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交際,卻總被家人催促:「什麼時候帶對象回家看看?」

立志要做自己喜愛的事業的年輕人,在打算離開別人眼裡穩定的生活時,總會聽到很多冰冷的質疑:「你確定你有這能力嗎?不如繼續拿個鐵飯碗吧。」

「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理解?」

「為什麼,我會與旁人不一樣?」

與世隔絕的孤獨感,油然而生。

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似乎是種否定。

人們都嚮往得到肯定,嚮往明確自身的價值,他們希望了解這種孤獨從何而來,希望知道如何去化解它,希望知道自身的價值所在。在這些問題上,也許沒有比馬爾克斯更懂的人了。

今天,拙見就回到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後臺,在典禮的間隙抓住寶貴的機會,邀請馬爾克斯談談他所理解的孤獨,以及如何去化解孤獨。

以下,是拙見與馬爾克斯的對談,與你分享: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拙見:馬爾克斯先生你好,我們來自《百年孤獨》發表52年後的世界。

在我們的時代,很多年輕人都被孤獨所困擾,他們想知道為何自己會處於這種不被理解的狀態當中,又能怎樣走出這種狀態?我們想請你向年輕人簡單談談。

馬爾克斯:好的。首先我想說,年輕人不被理解,原因之一是人們總是套用不符合自己實際的模版,去解釋自己的生活。

就像你在對談前提到的,你們時代有些父母認為所有人都要在二十五歲結婚,不結婚不正常,他們看不到自己孩子具體的性格、喜好、志向,就像讓成年人穿小孩的衣服,總是哪裡都看不順眼。

這跟《百年孤獨》的基調很像。裡面的拉美小鎮馬孔多上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身上都背負著孤獨的印記,即使在百年間他們採取各種方法對抗孤獨,最終還是在隔絕、不被理解的狀態中死去,孤獨是他們循環往復的宿命。

馬爾克斯成長的哥倫比亞小鎮阿拉卡塔卡

拙見:為什麼孤獨是他們的宿命呢?

馬爾克斯:因為《百年孤獨》象徵性地體現了拉丁美洲的情況:由於種種原因,拉丁美洲的人們只能套用一些宏大的概念去解釋自己土地上的生活,而這些生活的細節,往往又是那些概念無法解釋的。

在1979年以來死亡與動亂隨處可見的情況下,拉美的人們沒有足夠的常規手段來相信生活的現實。此外,在拉美人們已有的觀念中,缺乏適應當地特性的解釋,導致人們常用其他不接地氣的模式來解釋生活現實。這使他們感到孤獨。

就像某份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平均在二十五歲結婚,但僅憑這份報告,人們無法解釋為何有些年輕人就不這樣做,他們看不到生活中具體而微、因人而異的各種細節,也就不能理解與平均值不同的人。

這樣,也就難怪年輕人常處於不被理解的孤獨當中了。

拙見:人們簡單地套用不合實際的模版去解釋生活,看不清生活的真實面貌,這是孤獨產生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

馬爾克斯:還有一個原因,所有的創造與改變都是沒有先例的,都是非量產的道路。而年輕人追求「做自己」,便是一種創造。沒有可供複製的路徑,讓年輕人有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

這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推到極致,就和創作《百年孤獨》等作品的過程很相似。作家永遠是在孤軍奮戰,就像海上遇難者在驚濤駭浪裡掙扎。

《百年孤獨》主題畫作——《此乃上帝之存在之證明無疑》

我在創作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寫了一半才覺得需要全盤推翻、苦思冥想好幾年都想不出作品開頭第一句話的情況。這讓我無計可施,只能焦慮得反覆在房間裡踱步、拆裝門鎖、塗刷油漆,因為沒有別人能幫助我寫我正在寫的東西。這時我深深感受到了孤獨。

我很喜歡的作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在與大魚拉扯搏鬥的漫長徵途上,都只有他一個人,獨自面對未知的風雨雷暴、詭譎海波。年輕人也一樣,只有自己才了解自身的追求、了解自己想創造的事物,沒有別人能幫助你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因此感到孤獨也是很自然的。

拙見:人們都嚮往得到肯定。孤獨是否只有負面的意義?

馬爾克斯:我不認為這樣。

隨波逐流的人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與別人共享一個大腦,他自己只是那個大腦的肢體,就像羊群中領頭以外的羔羊、蜂群中的工蜂。年輕人如果覺得孤獨,正是因為他們脫離了從眾狀態,不再需要領頭羊。

《百年孤獨》主題畫作——《嘈雜的詩歌》

就像寫作對於一般年輕人來說,並不是個常見的選項,因為它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同時難以在物質上得到相應的回報。但是我年輕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這些,我能從寫作中得到單純的快樂,我意識到自己不必從眾,寫作變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我成為了孤獨的創作者。

此外,年輕人容易感到孤獨,是因為他們與世上大部分人相比,擁有有更多的機會與時間,需要做更多的選擇,從而面對更多需要獨立思考、與自己獨處的時刻。

孤獨產生於自我意識與獨立思考。如果你遭遇到了孤獨,恭喜你,那是通向精神獨立與自由的大門。這種獨立思考的意識是非量產、獨一無二的。

拙見:孤獨意味著自我覺醒,但人們還是渴望連結,希望找到孤獨的出口。那怎麼才能化解孤獨呢?

馬爾克斯:我知道中國有位優秀的作家——莫言。

拙見:對,莫言在拙見的舞臺上分享過。

馬爾克斯:他有一段話,大意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喧囂中看見真實。

《百年孤獨》主題畫作——《他看見》

就像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會精選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主觀意識中有著非常微妙而真實的聯繫的材料,將它們組織起來,加工成文,用這種辦法,從熱帶的奧秘中提煉出熟透的番石榴的芳香。

組織素材的靈魂便是洞察力與思考。

年輕人化解孤獨的出路也是這樣,可以通過培養洞察力與積極思考,將世間的種種經驗化為己用,探索出屬於自己不可複製的道路。別人的經驗是布料,自身的需求是模特臺,自己的思考是剪刀,只有量體裁衣才能做出獨一無二的合身衣裳。

拙見:你認為孤獨真的能化解嗎?

馬爾克斯:我的導師福克納說過:「我拒絕接受人類末日的說法。」我相信,著手創造一個新的、徹底的烏託邦還為時不晚。到那時,那些命中注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

拙見:你對美好未來的堅信給了年輕人很大的鼓舞,在這樣的烏託邦中,孤獨便不復存在了。

最後,謝謝馬爾克斯先生的分享!

馬爾克斯:謝謝拙見。

書房中的馬爾克斯

孤獨降臨在每個人身上,馬爾克斯知道怎樣去面對它。

但當下的我們呢?

人們常由於未能認清現實和追求創造而產生孤獨,與現實以及他人的隔絕讓人嘗盡苦澀的滋味。

但同時,隨波逐流的人不會感到孤獨,孤獨又意味著年輕人脫離了從眾的狀態,正在創造世間未有、不可複製的道路,是自我覺醒、獨立思考的象徵。

這種在世間紛擾中的堅定,讓孤獨的年輕人跳脫出千篇一律的流水線模板,生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量產的思想只能帶來量產的生活,非量產的思考才能塑造定製的自己。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馬爾克斯回答內容取材自訪談錄《番石榴飄香》、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

編輯 | 何覓

配圖 | 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百年孤獨》烏魯木齊暢銷——致敬馬爾克斯
    文學大師離世的消息引發網友追憶,也盤活了馬爾克斯作品的紙質書銷售。上周末,首府各大書店迎來一次緬懷大師購書潮。「很多讀者是直接走到營業員跟前指名就要《百年孤獨》。」4月21日,新華國際圖書城文學部主任馬瑤瑤對記者說。  老中青讀者購書緬懷大師  在得知馬爾克斯去世的消息後,新華國際圖書城在作家逝世當日立即搶訂960本《百年孤獨》入庫,應對讀者需求。
  • 如果百年孤獨是終點,馬爾克斯還有九年
    三十八年之後,馬爾克斯在墨西哥城寫下了可能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幾個開頭之一,《百年孤獨》的第一句:   「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馬爾克斯非常重視小說的第一句,因為它決定著全書的風格、結構甚至是篇幅。他寫《百年孤獨》用了不到兩年,但構思花了十五六年。
  • 《百年孤獨》並不全是馬爾克斯寫的,還有他的妻子梅賽德斯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著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著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後,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檯上。
  • 正版<百年孤獨>遲到29年 馬爾克斯的"食言"令人欣慰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間有100多家中國出版機構向馬爾克斯提出版權申請,但都未得到任何回復。新經典文化公司從2002年起給馬爾克斯的代理人卡門·巴爾塞伊絲女士發郵件,表達了引進馬爾克斯作品中文版權的意願。2008年,經驗豐富、處事謹慎的卡門女士(馬爾克斯代理人)專門委派工作人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明察暗訪,對中國圖書市場、出版機構,尤其是涉足外國文學的出版機構,進行了細緻調查和嚴格評估。
  • 《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遺孀去世,享年87歲
    墨西哥文化部表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獨》作者、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遺孀梅塞德斯·芭莎(Mercedes Barcha)於周六(15日)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容易讀了
    《花花公子》:《百年孤獨》以此句開篇:「多年以後,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面對行刑隊時,會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你外祖父尼古拉斯·馬爾克斯有沒有帶你去見識過冰塊?馬爾克斯:嗯,有的。類似的那種事。阿拉卡塔卡是個熱帶小鎮——生活在那兒,像我那樣,在發明冷藏設備之前的時代,我從來都沒有見過冰塊。
  • 馬爾克斯:死後150年都不讓中國出版我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向您的偶像海明威致敬一樣,我們正隔著太平洋竭盡全力高喊著'大—師—'向您致敬。我們相信,如果您聽到了,您一定會像海明威一樣揮一揮手,大聲喊道:'你好,朋友!'。"直到2010年,馬爾克斯終於向中國出版社正式授權。《百年孤獨》引進國內後,很快便在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學生談文學必談《百年孤獨》。
  • 馬爾克斯抽了3萬支煙寫出《百年孤獨》,後來呢?
    「我們深信不疑加西亞·馬爾克斯將像二戰後法國及德國作家震撼美國文壇一樣給這裡造成轟動。」坎菲爾德如是預言。1970年3月,《百年孤獨》英譯版問世,碧綠的書封和低調的版面設計將小說的激情掩於其內。同現在一樣,當時左右圖書銷量和獎項的關鍵評論仍然來自《紐約時報》。它的書評版將《百年孤獨》說成為「一部南美的《創世紀》,一部直截了當的迷人之作。」
  • 《百年孤獨》進高中課本卻沒正版書?馬爾克斯曾拒絕中國出版20年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世界文壇之中的殿堂級偉大作品,餘華和莫言都曾經說過,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之中,受到《百年孤獨》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中國的讀者都是在少年時閱讀過高中語文課本《百年孤獨》的節選段落之後,才開始了解馬爾克斯和這本宏偉巨著。
  • 馬爾克斯說,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百年孤獨》,到底為何?
    那時的馬孔多是一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蘆葦蓋成的屋子沿河岸排開,湍急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筆下《百年孤獨》中這「聖經」般開頭的一段,可以說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最知名的一段,但對大部分讀者來說,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當年讀的都是盜版。
  • 一生只讀一本書,我選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學會去過好這一生
    ——《百年孤獨》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的成名之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鴻篇巨著。1982年,馬爾克斯憑藉本書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上一代文學宗師的地位。
  • 1984年,莫言花1塊6毛錢買了一本《百年孤獨》,馬爾克斯說下狠話
    我們來看一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和莫言《紅高粱》的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後來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餘佔鰲司令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日本人的汽車隊。奶奶披著夾襖,送他們到村頭。"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10句經典語錄,殘酷但有哲理,刻寫人性現實
    在這個時代,一部電影能夠提供無窮幻術、通過電視機就能觀看戰爭實況,而一本小說或許註定只能夠在極小一群的知識分子,和越來越珍稀的文學愛好者內心掀起高潮。但《百年孤獨》不同,或許因為它不是一本小說,它是魔術。
  • 我們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
    自信的和任性的說起《百年孤獨》,有一個軼事。曾經看過一個賈平凹的訪談,當記者問起這本書的時候,他說他從來沒有讀過,也不知道好看在哪裡。我覺得很有意思。現實生活中想必有不少人有同樣的答案和想法,卻不敢說出來,就像小資不敢承認自己對紅酒和雪茄一竅不通,可一個完全消費得起紅酒和雪茄、但志不在此的富豪,卻可以非常坦然地說出這句話。很多初讀《百年孤獨》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亂。
  • 在馬爾克斯的小說裡,愛與孤獨總是相伴相生
    聽見文藝時光大家好~這裡是書評君原「Fun聲」欄目升級版音頻欄目「聽見文藝」,每周我們都在這裡介紹一位文藝類人物,感知另一種生活。本期節目要跟大家聊聊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外祖母對馬爾克斯的影響甚深,她總是給小馬爾克斯講各種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白天外祖母的夢幻世界讓他心醉神迷,而到了晚上又讓他害怕得發抖。而這些故事卻成為了成年後馬爾克斯無窮盡的創作素材。有人說,馬爾克斯的成功是因為背後有一群女人。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10句話道出孤獨的真諦,值得我們讀
    《百年孤獨》《百年孤獨》的確是一本好書,我們對裡面的內容也感到好奇。但是大家也會有所疑問:這本書我真的能看得懂嗎?可能也就是這種疑問,讓大家沒有去購買這一本可能會在角落裡落灰的書。可是這個書真的有那麼難懂嗎?
  • 馬克爾斯:註定百年孤獨
    我是在高中讀到馬爾克斯的。和大多數他的中國讀者一樣,我最先讀到的是《百年孤獨》。我沒有被開頭那段膾炙人口的玩弄時間幻術的話震撼。事實上至今我仍不覺得那開頭是經典的,甚至覺得可以刪掉,而直接由它的下面這段進入:——「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每年三月前後,一家衣衫襤褸的吉卜賽人都會來到村邊紮下帳篷,擊鼓鳴笛,在喧鬧歡騰中介紹新近的發明。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應該怎麼讀?這裡有一個讓你更好閱讀的方法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 100本世界經典名著-《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馬爾克斯稱威廉·福克納為導師,顯然深受其影響),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
  • 《百年孤獨》:「我們都是水做的。」是什麼意思?象徵了3樣東西
    《百年孤獨》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都是水做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生活中我們常說女人都是水做的,不光是女人,所有人體內的含水量都是非常高的。那我們看一下書裡有哪些地方涉及到水,馬爾克斯寫這句話有沒有更深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