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牆」構建「美元雙軌制」
——美國會對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等安全審查的背後
徐以升
美國國會對中國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等公司的安全審查,讓人們深感,美國對中國資本赴美投資、收購,的確構建了一堵「華盛頓牆」。
這堵牆在中海油2005年競購優尼科、在華為過去多次併購未果、對三一重工對美國有關風電場的收購中都擋住了中國資本的進入。甚至不只是中國資本,美國在2006年還阻擋了中東石油美元阿聯「杜拜港口世界公司」對美國有關港口資產的收購等等。
無論何種原因,無論這種理由是基於「莫須有」的還是確定的原因,這堵「華盛頓牆」都限制了海外美元在美國的「可購買域」。而實際上,對海外沒有在美國「可購買域」的限制,是海外美元持有人「最大的貶值」。
我們將「可購買域」定義為某國際貨幣在貨幣所在母國的可購買範圍。本來美國所發行的美元,由於是法幣,所對應的是美國國土上的任何資產、任何商品,但對於海外美元再重新回到美國的購買行為,因為持有主體的變化,美國重新劃分了美元所對應的資產和商品。這導致海外美元只對應部分的美國資產和商品。這種美元「雙軌制」,是海外美元「最大的貶值」。
目前美國對海外美元敞開懷抱的,主要是金融品供給。由於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被定義為安全資產、避險資產,美國所提供的金融品在國際上有巨大的比較優勢。而美國實際上相對約束其實體經濟資產對海外美元的供給,比如外資到美國併購,以及實體經濟商品的出口,這以美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和約束為代表。
認識到美國金融品和實體品對海外美元供給的不同,是認識中國手中所持有的美元的本質。比如很多美國智庫擔憂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太大,以至於發動所謂「金融攻擊」,但實際上無論海外投資人是什麼身份、什麼來路甚至是否合法,美國均不對海外資本對美國國債的購買設置任何障礙、審查機制。
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雙軌格局?
一開始這是由跨國投資導致的。在過去,國與國之間的往來,絕大部分是貿易往來,相互投資較少。貿易往來主要產生的貿易順差、逆差,這時一國的外匯儲備,只要滿足短期比如3個月的進口需求就可以。但二戰之後,國際投資成為國家間經濟關係的主要矛盾。但投資和併購標的本身的不對稱性,放大了國際投資的差異。兩個處在接近產業等級的國家,相互投資併購的不對稱較小,而產業等級差距較大的國家,相互投資併購的不對稱性大,這種不對稱性,實際上就在貿易順差、逆差之外,產生了一個新的「投資順差」、「投資逆差」。貿易差額可以採用購買加大或者減少商品貿易來彌補,但投資差額卻很難通過投資來彌補。這就逐步衍生出了在實體經濟層面的國際貨幣「可購買域」的限制。
在商品貨幣時期,比如即便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由於美元必須對應黃金,像法國等順差國可以通過將美元兌換為黃金的方式,解決央行美元儲備的「購買域」問題。但1971年美元與黃金違約脫鉤之後,各種美元所形成的儲備美元的「購買域」,就成了大問題。
但被約束的國際貨幣,總是還需要一個「購買域」,以保值增值,這時金融市場、金融品提供就順勢而生,也就衍生出來了一個結論——為什麼金融市場的深度能夠決定一國貨幣是否有條件成為國際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