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

2021-02-07 閱讀培文

節選自《理一分殊與全球地域化》

劉述先 著,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權所有。轉載務請註明來自「閱讀培文」微信(ID:pkupenwin)

朱子是晚熟的思想家,參悟中和要到39歲之後回歸伊川「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才成立新說,後來乃有一心、性、情的三分架構,發展了整套的理氣二元不離不雜的形上學,成為學術的宗主。他的思想格局恢弘、學力充實,性格勇毅,鐵肩擔道義。最重要的是,他一力建構了道統,在《中庸章句序》中,他說:

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具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又再傳以得孟氏。……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乎千載不傳之緒。

這篇文章雖短,卻有非常的重要性。唐代韓愈早就提出了道統的觀念,回歸孟氏,但他只能在文化的層面闢佛,所以朱子並沒有把韓愈歸入道統的統緒,而跳過漢唐,回到先秦。其實孟子因夫子不得其位,深表遺憾。朱子卻把師道放在君道之前,以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這樣的卓識在君主時代竟然形諸文字,委實令人震驚,感到不可思議。朱子根據程子,所引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源出古文《尚書·大禹謨》,但清初閻若璩考證其為偽作,似乎動搖了道統的基礎。我曾借田立克的說法,分別「耶穌學」(Jesusology)的考證與「基督學」(Christology)的信仰,指出朱子建立道統屬於「信仰」(faith)的範圍,不是「考證」可以推翻的。有關耶穌其人其事的考證缺少確定性,但耶穌基督釘十字架為人類贖罪之後復活的信仰卻是絕對的。同樣,朱子何嘗不知道古聖王的傳說缺少確定性,但「危、微、精、一」的心傳對相信道統的人而言卻是絕對的。依這篇序言,二程是理學真正的開創者,但後來又有進一步的繁衍,黃榦書《朱子行狀》,乃曰:

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自周以來,任傳道之責,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

以後《宋史》引其說,列代學者宗之不乏其人。更重要的是,朱子與呂東萊合編《近思錄》,選錄了周子、二程、張子的著作。西方學者如魏偉森注意到,《近思錄》的編纂開創了一個傳統,自然也就把其他人物排除在外,狹義的道學在這種方式之下形成了宗派,有向心和排他的雙重作用。正如宋葉採(平巖)《近思錄集解》原序所說:

嘗聞朱子曰: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蓋時有遠近,言有詳約不同,學者必自近而詳者,推求遠且約者,斯可矣。

朱子建構道統影響深遠。1313年元代科舉以朱子的《四書集注》取士,一直到清末(1905)廢棄科舉為止,七百年來他的地位被視為孔子以後一人,是一點沒有誇張的。《近思錄》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所熟知的所謂濂、洛、關、閩即是通過此書而形成。《近思錄》共14卷,由「道體」到「觀聖賢」,通過朱子與東萊的眼光,選錄了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四子的文字;以後流行的如張伯行的《集解》,朱子的比重越來越重,明顯地歸趨於閩學。朱子思想的確賦有綜合的性格,他是通過吸納北宋諸家的思想以完成他自己的哲學系統的。

首先,他把向無藉名的周濂溪推到前沿,使之成為開創理學的一位最具關鍵性的先驅人物。其實濂溪只是二程年輕時的家庭教師,二程也不承認學問源自濂溪。主要原因在於朱子欣賞濂溪的《太極圖說》一文,但這在當時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辯。陸象山兄弟認為此文非濂溪所作,或者是濂溪不成熟的少作,因文章一開始就言「無極」,而這是老氏語。但朱子侃侃而談,說明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不斷有新的開創,沒有理由周子不能作新的開創。此文一開始說「無極而太極」,意思是「無形而有理」,不可與道家之說混為一談。朱子的說法雖未必正確,卻可以自圓其說。事實上,《太極圖說》的義理與濂溪的《通書》相通。最重要的是,濂溪似乎是把道家的修煉圖顛倒了過來,成了宇宙的創生圖,同時也突破了漢儒的氣化論,與儒家的《中庸》《易傳》結合起來,打開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後世接受了朱子建構的這一統緒。到《近思錄》廣為流傳,濂、洛、關、閩的說法深入人心,不可動搖矣。

張橫渠在行輩上其實是二程的表叔,因門人作《行狀》謂橫渠學於二程,乃將洛學置於關學之前。但伊川根本否定了這樣的說法。朱子卻仍然將洛學置於關學之前,可能是因為哲學上的理由,因二程批評張載的《正蒙》駁而不純乃耳。但他們都肯定張載的《西銘》是孟子以來難得一見的大手筆。此文在道德倫理上的重大影響不下於《太極圖說》在宇宙論上的重大影響。由於《西銘》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引起了楊龜山的質疑,以為這是墨氏兼愛之旨,伊川復函指出,《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怎可與之混為一談!朱子後來把「理一分殊」發揚光大,成為新儒家的共識,一直到今日通過創造性的詮釋還有其意義。橫渠的思想豐富多彩,但他往往選擇一些奇特、不夠圓熟的表達方式,如清、虛、一、大之類,這不僅二程不滿,牟宗三先生也批評橫渠有一些「滯詞」,如「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等。但橫渠的思想極富於原創性,在心性之學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譬如在《誠明篇》中,他第一個區別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等同於「義理之性」,孟子是在這個層次上道性善;氣性是在另一層次,雖不必惡,卻是惡的來源,二程乃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橫渠又在《大心篇》作出了「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分別,所謂「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牟先生由「心知廓之」引申出去,認定橫渠以為人有康德所謂「智的直覺」(intellectualintuition),這不免引起爭議,我在這裡無意介入這方面的爭論。牟先生並引《誠明篇》曰:

天所性者,通極於道,氣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極於性,遇之吉兇不足以戕之。……知性知天,則陰陽皆吾分內爾。莫不性諸道,命諸天。

性與天道相通。道雖必帶著氣化,而不是實然的氣化。通體以達用,若大路然,故曰道,而「天道性命相貫通」。這成為宋明理學的共法。但朱子最欣賞的是橫渠「心統性情」一語。他對五峰心性對揚的說法全無相應的理解,批評他一個情字都無下落,進一步的議論乃謂:

後來看橫渠心統性情之說。乃知此話大有功,始尋得個情字著落,與孟子說一般。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性也,惻隱,情也,此是情上見得心。又曰:仁義禮智根於心。此是性上見得心。蓋心便是包得住那性情。

性是體,情是用。心字只一個字母。故性情字皆從心。

這是朱子用由伊川仁性愛情說推展出來的心、性、情三分架構來解孟子,孟子本身並沒有這樣分解。朱子對於明道一本之論並不相契,但他追隨伊川,對於明道開創的地位並沒有否定或懷疑。明道由實存的體證把握天理,所謂「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所彰顯的是天理的超越義:

天理雲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窮居不損。這上頭來更怎生說得存亡加減?是他原無少欠,百理俱備。

就這一方面來說,朱子的體證並無間然。明道有答橫渠問所寫的《定性書》謂:

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這是明道的少作,但卻是成熟之作。功夫的圓融,為後世所稱道,朱子也無異詞,他所不契者為《識仁篇》。明道謂: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面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

朱子由這一類的話頭感覺明道說話渾淪,學者難看懂,故此文《近思錄》不錄,其心態之不契如此。朱子所進一步發揚的是伊川分解的思路。伊川比明道只小一歲。二程兄弟性格各別,這是大家熟知的事實。但即便他們本人也不覺得彼此之間有什麼大分別,故二程語錄有很大一部分並未標明是明道或伊川語。但二人的哲學思想確有差別,這一個問題直到牟宗三先生才徹底加以解決。朱子參悟中和之後即與南軒進一步深入探究仁的問題,終於完成《仁說》一文。此文前半直陳己意,極圓整而有條理。朱子首先肯定天心,以生生為內容;天心之內在於人而為人心,其本質即為仁。日後即總結為「心之德、愛之理」的說法。此文後半乃對伊川仁性愛情說之質疑有所回應,其言曰:

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蓋有謂愛非仁,而以萬物與我為一為仁之體者矣。亦有謂愛非仁,而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若是,然則彼皆非歟?曰:彼謂物我為一者,可以見仁之無不愛矣,而非仁之所以為體之真也。彼謂心有知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也。……抑泛言同體者,使人含胡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或置於認物為己者有之矣。專言知覺者,使人張皇迫躁而無沉潛之味,其弊或至於認欲為理者有之矣。

朱子不直接批明道,或者是為賢者諱,但對程門後學就不容情了。此文主要駁斥「物我為一」 「心有知覺」二說,前者直接是批評龜山(萬物一體),後者直接是批評上蔡(以覺訓仁),而間接都是在辯駁明道。其實都缺乏相應的理解,此處不贅。朱子就以這樣的方式通過四子,指往閩學邁進的方向。

相關焦點

  • 中華道統思想才是身為中國人的核心標識
    從上文更能看出儒釋道三家對於道統的見解是稍有不同的。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主軸,也就道統的核心本質,那便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說領悟人與天地的連接方式與和諧生存的自然法則便是中華獨有的道統本質。全世界的人類文明中能夠在文明之初就深刻的探索到這宇宙奧妙規律的只有四大文明古國,而真正生存與繁衍下來的就只有中國。
  • 美蘭區大致坡鎮:道統「蜜橙」與你相約而來
    順著平整的鄉村公路,近日記者來到美蘭區大致坡鎮美桐村委會道統村的道統蜜橙特色產業扶貧基地時,村民們正在採摘準備上市的新鮮蜜橙。或黃或綠的果實在綠葉間或隱或現,清香甜蜜的鮮橙氣息縈繞著整個果園,豐收的喜悅令大家歡聲笑語不斷。 看著眼前的一幕,村委會主任和基地創建人李承傑備感欣慰。經過3年多的品種引進和改良培育,道統蜜橙開始大面積上市啦。
  • 重述博弈論的「道統」:簡·奧斯丁與經濟學
    首先,崔教授面向普通公眾,試圖重述博弈論的「道統」。因此,如果讀者只是想看看如何用博弈論合理化簡·奧斯丁小說的故事情節,或者是想通過本書學習博弈論,那麼多半會有些失望。  博弈論的「道統」是什麼?我們立刻會想到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的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然後就是約翰·納什、羅伯特·奧曼、萊茵哈德·澤爾滕、羅伊德·沙普利、約翰·海薩尼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名字。
  • 中華道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