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統思想才是身為中國人的核心標識

2020-12-15 體天墨道

何為道統?

大儒韓愈明確提出有一個始終一貫的有異於佛老的"道"。他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原道》,《韓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說的儒者之道,即是"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概括地說,也就是指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

從上文更能看出儒釋道三家對於道統的見解是稍有不同的。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主軸,也就道統的核心本質,那便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說領悟人與天地的連接方式與和諧生存的自然法則便是中華獨有的道統本質。全世界的人類文明中能夠在文明之初就深刻的探索到這宇宙奧妙規律的只有四大文明古國,而真正生存與繁衍下來的就只有中國。

所以我們真的要很慶幸我們身為中國人,等於生下來身邊就放好了各種武功秘籍,九陰真經。就看我們有沒有修出一雙慧眼把它找出來,看明白了。那我們應如何領悟傳承我們的道統那?

這個問題可大可小,從大的來講道統的深度其實就是探索宇宙規律的深度,目前還沒有談的必要。從小的說,我們可以按照中華道統的基本三大法則來處事為人,這對我們已經是相當的足夠,而且這也是了解道統深度的入口,下面來簡單的介紹下。

中華道統的三大法則

一.有所不為

(1)對人體有害的不為 (2)對環境有害的不為 (3)尚不知有何後遺症的不為

註:道統裡文化裡每一則內容其實都很廣大,大家可能會根據各自經歷見解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會大同小異,這一則大家可以想下,為何人類短短髮展幾百年的科技,可以把千萬年的地球生態破壞掉。

二.做的合理

凡事不過,力求合理,發現不合理處,隨即改善,暫時無法改善的,適可而止。

註:這個合理性也是我們道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衝突最大的地方,我們是沒有絕對的對,絕對的錯的,主要就是看時間、空間、人和上是否都做到了合理即可。

三.順其自然

依儒道合一而行,但不聽其自然,盡人事以聽天命。

注:這裡要說下,我們中華自古以來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很多人深受西方文化的毒害,建立結果導向判定所有問題,這點並不合理,因為西方文化裡沒有天意、天命這一說,所以可以這麼講。而我們身為中國人卻這樣想的話,那真的是很悲哀。

記得《愛拼才會贏》的歌詞說的挺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古人也有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我們最應重視的是過程,畢竟好的過程,最後獲得好的結果的機率是最大的。

滴水石穿

道統是我們中國人價值觀的核心標識,但在未來並不會成為中國的獨有品,因為如今的人類未來已經迫切的需要我們祖先留下的文明來指導科技的發展與生存的方向。

我們復興中華道統,其實就是找回我們的道心,以祖先的智慧連同世界人民指引共建地球村,逐步成就世界大同之象。(有興趣可以了解下推背圖最後一卦)

相關焦點

  • 努力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提供內容提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從思想觀念方面看,「道法自然」「以民為本」「大同」等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
  • 道統
    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又再傳以得孟氏。……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乎千載不傳之緒。這篇文章雖短,卻有非常的重要性。唐代韓愈早就提出了道統的觀念,回歸孟氏,但他只能在文化的層面闢佛,所以朱子並沒有把韓愈歸入道統的統緒,而跳過漢唐,回到先秦。其實孟子因夫子不得其位,深表遺憾。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中國人一般是不信宗教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從骨子裡就充斥著功利性的思想。在平日裡,國人和一些宗教裡面的「神」是互不幹涉,互不打擾,敬而遠之。但到了他無能為力,或者有求於「神」的時候,他就開始信神。他信神的什麼呢?他信神有能力幫他解決困難。
  •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西周時期開始有一種思想,說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為什麼有這樣的思想?當時有這樣的觀點: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沒有人的祭祀,神就沒法存在。這就是說人世是神世的根本。這種思想在西周得以發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特色。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西周時期開始有一種思想,說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為什麼有這樣的思想?當時有這樣的觀點: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沒有人的祭祀,神就沒法存在。這就是說人世是神世的根本。
  • 深刻|中國人凝聚力的核心內涵
    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能量之本,也是中國抵禦並化解各種危機、戰勝各種困難和危險的力量之源。那麼,中國人的凝聚力體現在哪些方面?推薦閱讀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宇文利刊發在《人民論壇》的最新文章,一起來看!
  • 葉自成:中華文化復興的一個思想源泉
    因此,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必須回歸中國文化的主體性、自體性、原創性。 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中國繼續學習一切外國的好經驗好思想,更大力倡導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他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 外語標識太「見外」,是時候「言歸正傳」了
    據媒體報導,北京將出臺《北京市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管理規定》,對公共服務領域外語標識使用予以規範。 語言的基本用途是信息交流。不過,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語標識對中國人來說是「外語」,對老外來說同樣「見外」。明明每一個單詞都認識,合起來卻一臉懵;看上去是英文,實際上卻是用中文語法生硬湊出來的「洋汀浜」。
  • 2019年中考思想政治時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大意義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力量,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標識,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淵源,也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瑰寶。
  • 「習近平談核心價值觀」——民族的根與魂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 身為中國人,這幾套書值得你一看
    身為中國人,再沒有文化你也得想辦法讀一點書!尤其是,當你已然是一個成年人的時候,你得學會讓自己有時間去看這麼一些書,比如《幾米漫畫》,比如《唐詩宋詞元曲》,又比如《鬼谷子》……著名繪本畫家幾米所以,倘若你還想讓人生更為精彩一些,有思想一些,買一套幾米漫畫,幾乎成為無法忽略的選擇。至少,幾米作品於本文作者我是這樣的。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正是因為獨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給每個中國人打上了精神烙印,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精神基因。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首先要把握它獨特的思想觀念。
  • 重述博弈論的「道統」:簡·奧斯丁與經濟學
    首先,崔教授面向普通公眾,試圖重述博弈論的「道統」。因此,如果讀者只是想看看如何用博弈論合理化簡·奧斯丁小說的故事情節,或者是想通過本書學習博弈論,那麼多半會有些失望。  博弈論的「道統」是什麼?我們立刻會想到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的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然後就是約翰·納什、羅伯特·奧曼、萊茵哈德·澤爾滕、羅伊德·沙普利、約翰·海薩尼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名字。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美國式文化的核心是實用主義。從中興到華為事件,從貿易戰到科技戰,美國用實用主義的大棒,擊碎了部分追隨美式價值觀中國人的理想主義,對重構現代中國人的倫理與價值觀有很大促進作用,幫助了中國重拾文化自信。愛國主義讓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更濃鬱,西方人的自由自私的個人主義,更凸顯了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珍貴,西方適者生存自然競爭法則充滿著反人性,仁義禮智信的儒學傳統更具道義,這場思想教育,讓如今中國人對宣傳西方價值觀的公知充滿反感,反公知的思潮,就是中國人對西方感性認識的表現,但走向理性認知還有距離。
  • 因為你不懂人與人相處的核心問題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古今學者對其的解釋有很多。比如《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仁,親也。從人,從二」。意思是當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要相親相愛,這是一種廣義的道德觀念。而自稱繼承儒家道統的唐代文人韓愈則認為「博愛之謂仁」。
  • 香港政務司長:身為中國人培養國家觀念是應有之責
    特區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致辭時強調,身為中國人,讓年輕一代加深認識國家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等各方面發展,培國家觀念是「應有之責」。特區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致辭時強調,身為中國人,讓年輕一代加深認識國家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等各方面發展,培養國家觀念是「應有之責」。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重申,不會從政治角度看歷史,亦不會避忌任何議題。
  • 不忘歷史根脈 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因為作為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和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澱著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著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著民族最豐富的道德資源,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認同,激發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強大支撐。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中華道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大學》作為後代儒學入門經典,開宗明義儒家思想的三種基本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實際上,「明明德」也即闡發微妙靈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與萬物融為一體,彼此不分你我,這也就是「親民」的內涵;道心本來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對於「道心惟微」的體驗,李□先生還曾有這樣一番精妙的描述與發揮:「胸次悠然,一味養虛,以心觀心,務使一念不生。
  • 中國思想文化竟如此曲折,陽明先生起到怎樣的作用
    接著你知道中國思想文化是怎樣發展的嗎?我們該補補課了!咱們繼續講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這時中國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但是啊我們已經有了解決的希望,因為受佛陀思想的啟發,我們居然有一位禪宗,禪宗的發門是什麼——修心,大綱十六個字,我們應該都能背出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