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處「牛津辭典」,關注我們,也歡迎大家轉載我們的文章。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可以查看牛津博客英文原文。
雖然沒有了明信片的推廣,我們還是按年代再次概述過去的九十年裡英文詞彙所反映的時代風貌和社會趨勢。
單詞cool作為一般性認可的詞彙,其發展歷史是斷斷續續的。它最早在1930年代早期出現在非裔美國人英語中,也許是從早期美國俚語中「精明的或聰明的」詞義發展而來,而這個俚語詞義或許出自較為普通的「粗魯的、無理的」意思。爵士音樂家用該詞談論他們贊成的事物,這些事物往往有種悠閒的和自然而然的時髦感,於是該詞隨著1940年代的爵士樂風靡得以進入更廣泛的年輕人俚語中。就像很多這樣的例子,下一代覺得單詞cool過時了,但到了二十世紀末,它又捲土重來。
當然,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人們需要更多精力考慮更為嚴重的事情。這個十年始完全陷入經濟蕭條,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帶來的不景氣,並延伸到三十年代。經濟學術語得以擴充,從hyperinflation(惡性通貨膨脹,1930年)、reflation(通貨緊縮,1932年)、destitution(貧民窟,即skid row,1931年),到Hooverville(胡佛村,美國的一個臨時棚戶區成為失業者聚集地,1933年)。同時,來自德語的詞彙也源源不斷地流入,即使歷史性的回顧也令人脊背發冷。全世界都知道了brownshirts(褐衫黨黨員,納粹用來執行暗殺等任務的民兵組織成員,1932年)、gestapo(/ɡəˈstɑːpəʊ/ 蓋世太保,1934年)、Third Reich(第三帝國,1930年)、受到狂熱崇拜的Führer(元首,1934年)及其Hitlerite(希特勒主義,1930年)的追隨者們。最為重要的是,詞彙Nazi(納粹,1930年)已經被人們所注意,並在後來被看作邪惡的象徵,突襲了歐洲和全球其他各地。
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人們逐漸明白,一場滔天大禍無可避免,於是新詞彙出現了,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衝突。不久,人們就知道何為black-outs(停電、燈火管制),這一詞意尤其是為預防二戰空襲而出現在1935年。若是德國的dive-bombing(俯衝轟炸,1935年)成為現實,air-raid wardens(空襲守望者,1936年)就會催促人們進入Anderson shelters(以內政大臣約翰·安德森爵士的名字命名的預建的空襲避難所,1939年)。他們很可能穿著siren suits(警笛套裝,在避難所穿著的一件式防護服,後來成為溫斯頓·邱吉爾鍾愛的一類服裝,1939年)。人們也意識到他們可能會被evacuated(疏散,即從容易受到空中轟炸的地區轉移到更安全的環境下,1938年),或是有evacuees(被疏散人員,1934年)被安頓在他們家裡。也許人們也聽說過新詞Blitzkrieg(/ˈblɪtskriːɡ/ 閃電戰,1939年),不過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詞到1940年底對他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面對如此暗淡無光的沮喪情境,人們迫切需要些許安慰。1930年代也是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英國人都會去Odeons(/ˈəʊdɪən/ 電影院,以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廳命名的全新連鎖電影院,1930年),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收看或收聽來自好萊塢的Oscar(奧斯卡,1934年)獎得主。人們還有機會偶爾去news theatre(新聞影院,1933年)看最新的新聞短片、卡通片,或者一部documentary(紀錄片,名詞形式出現於1935年)。舞廳裡也聚集了大批人群,可以學習多種新舞蹈,從jitterbug(吉特巴舞,1939年有記載),the Lindy hop(林蒂跳步,可能是以美國飛行員和民間英雄Charles Lindbergh的名字命名,1931年),the Susie Q(蘇西Q,命名來自某個不可知的蘇西,1936年),到更為大眾的conga(康茄舞,1935年)、palais glide(舞場滑步舞,1936年)、Lambeth walk(藍伯斯舞,1937年)和Knees up, Mother Brown(布朗媽媽之舞,1939年)。
大眾餐飲也在此時興起。適合各種口味的lounge bars(休閒酒吧,1937年)和snack bars(小吃店,1930年)出現;更為複雜的口味就有炸大蝦,通常配以garlic sauce(大蒜醬,1930年)和courgettes(小胡瓜,1931年);給小孩子們的就有fruit gums(水果軟糖,1938年)和Mars bars(火星巧克力棒,1932年)。漢堡的名字hamburger其全名本該是hamburger steak,最初可見於1880年代,而到了三十年代又煥發新活力,開始形成多種組合名稱,如cheeseburger(芝士漢堡,1930年)、chickenburger(雞肉漢堡,1936年)、porkburger(豬肉漢堡,1939年)。不過,在英語國家的菜單上最具代表性的新品無疑會是Spam(午餐肉,1937年),顯然它是將spiced+ham結合在一起,表示醃製調味過的火腿。這種可做便餐的豬肉罐頭源自美國,傳到英國後經過一段時間成為戰時匱乏的飲食中眾所周知的主力食品,可不久之後就成為人們一種笑料。
編者註:首條引文記錄僅代表OED的研究人員目前能否發現的最早文獻記載的用法;一個單詞可能會在更早些時候就開始流傳。
本文內容編譯自牛津英語辭典博客(public.oed.com/blog),牛津大學出版社擁有中英文兩版版權。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