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眾」到「工農兵」:1930—1970年代連環畫的受眾話語變遷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大眾」到「工農兵」:1930—1970年代連環畫的受眾話語變遷

2019年03月21日 12:52 來源:《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1期 作者:張勇鋒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要】1930年代至1970年代是中國連環畫發展的黃金時期,其受眾話語隨著社會形態的嬗變呈現出複雜多維的歷史面向。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連環畫讀者被視為「大眾」,這一話語又在「商業文化的底層消費者」和「具有革命潛力的待啟蒙者」兩個維度得到不同闡釋;隨著社會制度的巨大變遷,連環畫的「大眾」話語被《講話》所確立的「工農兵」文藝受眾所取代,並且在「創作和思想改造的源泉」與「共產主義教育的對象」兩個維度得以展開和重構。在此過程中,兒童作為連環畫的主要閱讀群體,其受眾話語呈現出弱化直至消解於主導話語的軌跡。不同的受眾話語反映出商業與政治兩種意識形態對作為各自潛力對象的連環畫讀者的爭奪,同時也在實踐著與社會的互構。

  【關鍵詞】連環畫 受眾話語 大眾 工農兵

相關焦點

  • 老照片:1970年代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他們後來都當上了幹部
    直到1970年各大學才開始招生。但是招收方式卻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高考錄取改為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的方式來錄取學生。這批在當時被大學錄取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下面一組照片,是當時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裡的「工農兵學員」的學習場景。圖為1970年代的北京平谷縣,工農群眾們熱烈歡送工農兵學員們去上大學的場面。圖為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的工農兵學員們。
  • 當文學遇到大眾--1930年代文藝大眾化運動管窺
    不過即使「大眾」已獲得了這一現代意義,但若與平民、民眾、國民等詞相比,在30年代之前,「大眾」一詞在中國語境中應用並不普遍。就文藝領域而言,相較於五四時期的平民文學、民眾文學的提倡和討論,大眾文學則是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興起之時才悄然興起的。「大眾」的運用在30年代前後蔚然成風,當時有人注意到了這一概念的日本語源。
  • 老照片:70年代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他們後來都成了棟梁之才
    直到1970年各大學才開始招生。但是招收方式卻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高考錄取改為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的方式來錄取學生。這批在當時被大學錄取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下面一組照片,是當時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裡的「工農兵學員」的學習場景。圖為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的工農兵學員們。
  • 對話老湘潭丨連環畫裡的年代回憶
    (記者 羅韜 攝)「對話老湘潭·日子的回音」系列報導③連環畫裡的年代回憶——對話湖南省收藏家協會連環畫委員會主任肖中仁湘潭在線12月1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馮葉)上世紀五十年代,連環畫作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讀物
  • 《我的大學》:1970-1976工農兵大學生回憶錄
    年—1976年,在中國,「工農兵」和「大學生」被聯結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
  • 高考記憶:我的大學 記工農兵大學生
    1970年,在中國,「工農兵」和「大學生」被政治強行融合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融合卻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
  • 中國照相館的櫥窗:從慢照時代的士紳名媛到社會主義工農兵
    中國照相館的櫥窗:從慢照時代的士紳名媛到社會主義工農兵 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2016-07-19 10:54 來源: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這就是其實就是給工農兵學員的出現打了一個預防針,不愧是那個說幹就幹的年代,上級的指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馬上落實一個是高校畢業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去參加勞動和軍訓、當普通勞動者或者士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這就是其實就是給工農兵學員的出現打了一個預防針,不愧是那個說幹就幹的年代,上級的指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馬上落實,同年9月,上海工具機廠創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學制為兩年,一切按照上級的命令那樣
  • 開封兩位70後大叔舉辦連環畫展,上百本連環畫讓人瞬間穿越回到童年
    「這次拿出來展覽的只是一小部分,連環畫的歷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漢朝。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廣泛使用,有插圖的書本大量出現,插圖的內容生動的表現了書本的精彩內容,受到讀者的歡迎。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傳》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圖,連環畫的形式已大致成型。截至2018年,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的明代萬曆二十年的《孔子聖跡圖》刻本,就是全本大幅白描的圖畫,詳細描繪了孔子的一生。」
  • 珍貴的記憶,曾經芳華、輝煌的全國各連環畫期刊的過去和今天
    《連環畫報》由1951年5月創刊到2018年1月,六十八年中出版了752期《連環畫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連環畫的鼎盛時期,每期畫報發行上百萬冊。中國的傳統繪畫源遠流長,爐火純青,而世界各國的繪畫風格與技法更是異彩紛呈,中國的連環畫則是博採眾家之長,集各類特色精華於一身的通俗藝術。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這些被推薦上學的大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也叫工農兵學員,這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烙印。當然,處於上世紀70年代這一大環境下,這些能夠被推薦上大學的一群人,無論是通過考試還是推薦的方式,只要能夠上大學就是最大的福音,因為他們終於能夠脫離那種令人看不到人生希望的境地。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這些被推薦上學的大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也叫工農兵學員,這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烙印。 當然,處於上世紀70年代這一大環境下,這些能夠被推薦上大學的一群人,無論是通過考試還是推薦的方式,只要能夠上大學就是最大的福音,因為他們終於能夠脫離那種令人看不到人生希望的境地。
  • OED90周年:1930年代的英文詞彙
    爵士音樂家用該詞談論他們贊成的事物,這些事物往往有種悠閒的和自然而然的時髦感,於是該詞隨著1940年代的爵士樂風靡得以進入更廣泛的年輕人俚語中。就像很多這樣的例子,下一代覺得單詞cool過時了,但到了二十世紀末,它又捲土重來。
  • 王家龍先生的連環畫收藏(50) 連環畫期刊
    連環畫的載體除了書之外,還有雜誌和報紙,這是由於連環畫具有長短不等篇幅所決定的。篇幅長的作品,一般都印成書;而篇幅較短的作品,則登在雜誌中,或印在報紙上。建國以來,隨著圖書的發展,連環畫雜誌也創辦過幾種,就我所知道的介紹如下。
  • 中國高等教育在特殊歲月的滄海遺珠,工農兵大學生
    基本上,從50年代末院系大調整之後,直到1966年我們國家的高考制度是比較穩定和完善的,也為新中國的建設輸出了眾多極其缺乏的人才,特別是理工科人才。從60年代中期開始,主席開始思考我國當前的人才培養體制和共和國建設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真正的大學生是需要從基層選拔、有勞動經驗的。
  • 從理論話語到大眾話語:新媒體話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話語轉換思考
    新媒體話語帶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機遇1.新媒體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平等對話空間新媒體的廣泛運用,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對話找到了新的途徑。傳統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是以「權威—個體」的模式展開,實際關係為「主客體」關係。傳播者或教育者是主體,受眾或受教育者是客體。
  • 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都成為棟梁之才
    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波折,中國選拔人才的方式也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變化。中國在近代開始建立了大學學制,但大學也不是一直順利存在的。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院: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都成為棟梁之材。
  • 訪中國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用麻袋裝知識(圖)
    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學生,  他們的名字叫工農兵學員。  他們承載著那個特殊年代的光榮與驕傲,  也背負著因形勢變遷帶來的種種心理包袱。  無論如何,  他們是不該被遺忘的終結者與先行者之一。
  • 大眾傳媒受眾「去個性化」傾向解析
    社會學在研究大眾文化的話語中,對大眾社會的特徵有過深入地探討並隨時代的變遷發生過研究上的轉向,起初認為「大眾社會提倡並增強了個體性。個體性的特徵是對經驗的開放,以及感覺和感覺能力的發展……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人們可以更自由地做出選擇,這些選擇並不一定由傳統、權威或稀缺性來指定……」,此處的「大眾」並非大眾傳媒的受眾,「大眾社會」也並非大眾傳播意義上的現代社會,它是主張人的個體意識和自主選擇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