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跑量』就一定能提高運動成績?

2020-12-16 騰訊網

毫無疑問,「跑量」是大眾馬拉松跑友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對於馬拉松運動員而言,「跑量」是提升運動能力的基礎,也是衡量運動員能否取得好成績的重要依據。我國著名馬拉松運動員任龍雲、何引麗、胡鋼軍、董國建等名將,周期訓練期間的月跑量經常達到800公裡以上。

對於大眾馬拉松跑友,月跑量達到「400公裡」以上的跑友也不在少數。那麼馬拉松運動員只要堅持「大跑量」訓練模式,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顯然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單純地堅信「大跑量」訓練模式,就一定能跑得快,那麼馬拉松訓練則變成了「誰跑量大,誰就是冠軍」。所以,雖然「跑量」固然重要,但對於大眾馬拉松跑友來說,還是要根據自身身體情況,以及當前運動能力來科學制定訓練方案。

#傳遞奔跑的力量#

'跑量'對馬拉松運動成績的影響

從運動訓練的角度出發,訓練是為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展開的系統性準備過程。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比賽成績是運動訓練的主要目的。其中,運動訓練的直接目的是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繼而通過比賽將訓練能力轉化為比賽成績。所以,正確認識馬拉松專項競技能力的結構特點,對接下來的訓練安排尤其重要。

不同運動項目由於其專項的特異性,決定了其競技能力構成因素的差異性。全程馬拉松42.195公裡的「大運動負荷」比賽特徵,不僅對馬拉松運動員重要素質——有氧耐力水平提出了高要求,也決定了馬拉松項目「大運動負荷」的訓練特點,而「跑量」則是提高馬拉松運動員有氧耐力、混氧耐力、速度耐力、無氧耐力的基礎。

80年代,日本人率先提出的「跑量+跑量=冠軍」的「大跑量」馬拉松訓練理念,促使日本馬拉松運動員高橋尚子、野口水木、川內優輝多次奪得奧運會、世界六大滿貫馬拉松賽冠軍。目前,中國馬拉松強省雲南、內蒙古、西藏依然強調「大跑量」訓練理念。

#傳遞奔跑的力量#

'跑量'和'強度'之間的關係

運動負荷包含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人體對於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外部加入人體的負荷,能引起人體功能的改變,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負荷,這就是機體對訓練負荷的生物適應現象。在科學、系統訓練的前提下,運動負荷的適度增加能夠導致運動競技水平的顯著提高,但當運動負荷超過了運動員身體的最大承受能力,運動員機體容易產生劣變現象。

這種劣變現象會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的提高產生消極作用,不僅阻礙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甚至可能導致運動員因身體「垮掉」過早結束運動生涯。

對於馬拉松運動員來說,運動負荷產生的機制可分為:內部負荷(心肺功能、抗乳酸能力的反覆刺激與提高)和外部負荷(骨骼承受力、肌肉力量的反覆刺激與增強)。通常,運動員心肺功能和抗乳酸能力的提高意味著運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心肺功能最直接的訓練內容是有氧耐力訓練,提高速度耐力水平則基於有氧耐力的基礎上,強化速度訓練和無氧訓練。

當我們認識到「跑量」和「強度」的重要性,就要去拿捏好兩者之間的關係。通常,在沒有比賽(特別是冬訓)的時候,訓練的重心更傾向於提高有氧耐力水平,提高耐力最直接的訓練手段就是階段性地提升「跑量」,為了保持訓練的系統性和持久性,提升「跑量」的時候,就要降低訓練「強度」。

同樣,到了比賽季,為了讓運動員機體適應比賽強度,就需要逐漸提升訓練「強度」,那麼這時候就要降低「跑量」,從而讓運動員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完成高質量「強度」訓練課。

#傳遞奔跑的力量#

大眾跑者應堅持適宜負荷訓練模式

多年以來,中國競技體育一直崇尚「三從一大」訓練原則。「三從一大」是指訓練過程中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堅持大運動量訓練。"三從一大"訓練原則是我國體育事業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其運用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對我國體育事業的振興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是,對於不以競技成績為目的的大眾馬拉松跑友來說,無論是運動年齡、運動天賦,訓練環境都無法和專業隊相媲美。對於體能消耗如此大的長距離耐力項目,運動員訓練後的營養保障、康復護理都至關重要。所以,大眾跑友並不適合進行「三從一大」訓練模式,而更應選擇適宜負荷訓練模式。

適宜負荷原則是指根據運動員的運動潛能和人體機能的訓練適應規律,以及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需求,在訓練中給與相應量度的負荷,以取得理想訓練效果的訓練原則。運動員在訓練中承受了一定的訓練負荷後,必然會產生相應的訓練效應。適宜負荷原則不強調「大運動量、大強度」,但是更注重有效訓練。

對於大眾馬拉松跑友來說,適宜負荷原則就是在不影響工作、家庭的前提下,基於自己現有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和運動潛能採取適宜負荷訓練。通常,適應負荷的總訓練負荷控制在不超過身體最大承受負荷的80%。98跑俱樂部全馬「破3」小分隊的月跑量控制在230~280之間,每周3~4次訓練,其他時間完全休息。

總之,馬拉松運動訓練強調科學、系統、連貫,運動員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較長的訓練周期。如果說專業馬拉松運動員需要「八年」以上的系統訓練才有可能成才,那麼對於運動基礎薄弱的大眾馬拉松跑者而言,更不能採取拔苗助長式的「大負荷」訓練模式。只要注重系統訓練,杜絕垃圾跑量,提升訓練效率,才能跑得更遠更健康。

本文為98跑原創

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了解

更多跑步乾貨文章

一切盡在9 8 跑

/ 更多跑步乾貨 · 關注98跑 /

相關焦點

  • 慢跑就是垃圾跑量?不一定哦
    「垃圾跑量」便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詞彙,一部分人認為,「垃圾跑量既耽誤時間又不能提高馬拉松成績,總是跑得太慢還不如不跑;」還有一些跑友認為,「跑得慢怎麼了?我自己覺得高興、舒服就行,我每天慢跑,照樣馬拉松輕鬆完賽。」
  • 運動真能提高學習成績?是的,還能提高孩子的智力評分
    運動真能提高學習成績?是的,還能提高孩子的智力評分!01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生命在於運動。」一個小孩子,剛蹣跚學步,就想跑起來,大人總會說:「還沒學會走,就想跑?」沒錯,要跑!美國一項名為「零時體育計劃」的研究表明,運動有助於提升學習成績。
  • 運動為何能提高學習成績
    請耐心讀完這篇既有故事、也有科學結論的深度好文,了解運動對於孩子的成長,乃至我們最為關心的學習成績問題,都有哪些益處吧!原來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們的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面都是多巴胺的受體。
  • 陪你跑|周跑量的 7 條計算原則
    無論你計劃參加5K、10K、半馬或全馬,賽前準備階段都會遇到「周跑量應該要達到多少?」這樣的問題。如何計劃周跑量不只取決於目標,更有速度、肌力、跑步經驗和體能基礎等影響因素。同一目標的周跑量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果硬練,輕則恢復不良、重則受傷。
  • 基本跑量你達標了嗎?成熟跑者更愛這樣做規劃!
    理想的健康跑步在2019年的《美國運動指南》中同樣有提到:如果能達到基本跑量的一倍,也就是說一周累計150分鐘運動時間或者75分鐘高強度運動。 這個問題就像剛剛所說的,在這個最佳跑量的取值區間,肯定是運動量大收益越大,但不是所有的跑者就能堅持100公裡的月跑量,即便是成熟跑者月跑量能到200公裡以上的比例僅僅也就20%-40%左右。 所以先達到基本的跑量,慢慢發展成最佳跑量,比較踏實。
  • 跑得慢就是垃圾跑量?並不是哦
    之前馬拉松助手採訪過一位馬拉松國家級運動健將,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跑友曬的朋友圈有很多垃圾跑量,比如每天7分、8分配速跑40公裡,這沒有任何提高成績的作用,只是為了跑量而跑,而且容易受傷。想要提高成績保證健康,這樣的做法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把有氧與無氧結合,長短距離相融,才能發揮訓練的價值。」還有一位全馬222的業餘大神說:「很多人對垃圾跑量有個誤區,就是覺得只要是慢跑,比比賽慢的跑量就是垃圾跑量。
  • 如何正確掌握耐久跑的技術,提高耐久跑成績
    耐久跑是人體在氧氣供應充足情況下長時間跑步的能力,是一項運動強度不大、持續時間較長的有氧運動,需要持久均勻用力,動作要求輕鬆自如。其特點是身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以一定的跑速,堅持跑相對較長的距離。在中長距離跑過程中,會出現生理和心理的綜合反應現象即「極點」。
  • 跑10公裡能提高馬拉松成績嗎?
    去年,基普喬格在牛津大學做了這樣的演講,他談到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如果你的目標是14分鐘跑5000米,即使你能達到13分30秒,但是如果你膽怯,你也只能跑出16分的成績。 」十公裡比賽對於已完成5公裡距離但沒有準備好半程或更長距離的跑者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何訓練並跑出好成績是一個重要的課題。10公裡是一個測試耐力跑者基本素質的距離。如何跑好10公裡,展示自己的速度耐力,需要我們不斷優化我們的訓練方式。通過各種訓練方式的匯總,總結以下七種訓練模式對快速提升10公裡成績具有良好的效果。
  • 【運動科普】為什麼能跑就不要走?
    運動能給我們帶來無數的好處,能讓我們提升心肺耐力、增加力量、預防諸多疾病、心情愉悅……這是運動帶給我們的外在的宏觀層面的顯著改變總的來說,運動強度超越總運動量,能給健康帶來更多益處,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也並非運動量越大運動強度越大越好,當運動達到一定水平後,降低全因死亡率的好處就不再明顯增加了。
  • 跑量繞赤道一圈!重慶這位老師十年跑了4萬公裡,寫下50萬字日記
    劉勇回憶,這並非是他跑得最快的一次。2014年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他以2小時40分37秒創造了他個人全馬比賽的最好成績。那一年他45歲,離他第一次完成馬拉松僅僅過去了3年,耗時卻縮短了整整一小時。這個成績是什麼概念呢?記者就相關問題諮詢了重慶市長跑協會秘書長朱劍。「對業餘跑者來說,跑進3小時內就是高手,2小時40分就是頂尖高手。」朱劍告訴記者,這需要一定天賦。
  • 9月大女嬰累計跑量1200多公裡,孩子多做這些運動,好處多多
    最近,一個年僅9個月大的小女娃在網上悄然走紅,走紅的原因,則是因為她有一對酷愛運動的父母。在最近剛舉行完不久的濟南超級越野挑戰賽上,這個小女娃就因為陪著爸爸跑過15公裡越野而受到不小的關注。隨後,在濟南超級馬拉松上,她又是陪著爸爸媽媽一起跑過了半程馬拉松,更是成了全場的焦點。
  • 9月大女嬰累計跑量1200多公裡,孩子多做這些運動,好處多多
    後期更是保持著每天跑5公裡,在整個孕期裡累計跑了一千多公裡。火火的媽媽則表示,希望等孩子長大一些後,可以讓她也參加迷你馬拉松比賽。,肌肉會更有力量,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骨骼的作用,孩子的身體耐力也能逐漸變得更強,整體動作也更加的靈敏。
  • 運動是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
    運動、大腦、心理健康之間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四肢發達的人,頭腦並不簡單,因為鍛鍊身體的同時,也在鍛鍊大腦,運動可以改造大腦,提高學習成績。為什麼有些人成績好,人緣也好?為什麼有些人會玩,也會念書?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不一樣! 運動能鍛鍊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讓你更聰明、更快樂、更幸福;運動能刺激腦幹,提供能量、熱情和動機,還能調節腦內神經遞質,改變既定的自我概念,穩定情緒,增進學習力。
  • 最詳細的馬拉松運動負荷解答!
    所以,大家不必太去關注和攀比誰的跑量多與少,更不要為了儘快提高成績,不斷地給自己加跑量,直到把自己搞傷。我一直說:「運動訓練過程中,受傷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怕,但我們要遏制一些不必要的受傷」。 我們要認識 馬拉松運動負荷,它是由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結構組成的完整系統。
  • 每周跑量較少的跑者,還能適用80/20原則規劃訓練強度嗎?
    從歷史上的數據分析來看,上個世紀早期和中期的頂級跑者、精英選手都並沒有按照這樣的原則來進行訓練強度的規劃。如今的精英選手、專業運動員和從前的同級選手相比,跑步速度提高了很多,這反而從另一個反面暗示著80/20的訓練原則的確優化了訓練效果,對跑步成績的提高有著實際的貢獻。
  • 什麼樣的跑者能稱作嚴肅跑者? 看看不同跑者給出的有趣回答
    他們已經將跑步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了一定的跑步知識技能,能夠科學而理性地參加跑步運動。 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準備、有計劃地參加馬拉松比賽,有一定的成績追求,或者能夠健康無傷的完賽。 我想這段話,在各種帖子裡大家都看到過。
  • 《運動改造大腦》:6成高考狀元都愛運動,運動能提高學習效率
    唐楚玥曾在學校運動會200米跑項目上拿到年級第二名的成績。 2018年河南省理科狀元朱笑寒,高考考了707分,現就讀於清華大學。 玩耍和運動有助兒童的情緒發展,有助改善孩子的成績和考試分數,能讓他們的認知獲得最優的發展。這是《運動改變大腦》一書中所提出的理念。 《運動改造大腦》一書的作者是美國的作者約翰·瑞迪和埃裡克·哈格曼共同所寫。
  • 如何才能提高跑步水平,讓你跑的更快更遠,下面這些方法能幫助你
    說了這麼多小黑今天想說的是,那些方法能有效的讓自己堅持跑步和提高跑步能力。跑步要講究科學合理,需要技巧。這就是小步幅跑步,高頻率跑步,當你步幅小的時候,你的大腿和腳與地面的接觸去壓力小,大腿所用的力就小,那樣跑起來後期就不會容易疲勞了。長跑運動員的步頻是一分鐘180步頻,不過他們步幅大,普通人可以將步頻練習到一分鐘200步頻以上,就是步幅小,速度也很快。
  • 國家級運動員針對學校體育測試線下宣講,讓孩子提高成績重獲運動興趣!
    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1000、800米跑是速度耐力性項目,運動中基本以ATP—CP系統和糖的無氧酵解供能(即:無氧供能)為主,以糖和脂肪酸供能(有氧代謝供能)為輔,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速度、速度耐力和耐力水平,還要具備優良的節奏跑控制能力,才能保證考生能以較高速度跑完全程。
  • 越跑越胖,罪魁禍首居然是跑量太多?!
    人體的保護性調整 其實,人類在遠古時代遺留下了一種保護機制,當食物匱乏、運動量過大時,身體反而會加強堆積脂肪的能力 所以,過大的跑量,也就是常說的LSD(長距離慢跑),加上營養量不足的飲食,可能是你越跑越胖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