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江海區有關職能部門獲悉:備受全城關注的江海區城央綠廊項目建設再傳捷報——下沙「水上人家」棚戶區完成建築物拆除工作,水上人家公園施工方已進場動工。
下沙「水上人家」棚戶區,體量大、情況雜、難點多。總佔地50多畝,建築物160多處共28000多平方米,其中民房158間,有各類破舊不堪的鐵皮屋、茅棚,有產權複雜的自建房,有難以找尋房主的空置房,有證的、無證的都有,住戶的情況也十分複雜。要拆遷這樣一個棚戶區,無疑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然而,憑著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和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江海區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具體對策,僅用2個月的時間便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當地的幹部群眾紛紛表示:這是一個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也是一件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民生大實事。
今年10月15日,江海區「水上人家」(江南街道仁美社區下沙片區棚戶區)原居民老徐在搬遷補償協議上簽字,10月30日,房子順利完成拆除,成為首間被拆除的民房。
△「水上人家」缺少規劃、房屋破舊。李雨溪 攝
「群眾盼的就是我們要去辦的。」「『骨頭』再硬,也要堅決把它啃下來!」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江海區委書記彭章瑞表示,水上人家公園項目的實施,是高新區(江海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紮實開展主題教育,貫徹落實市委部署的具體行動,將解決這一片區多年來想解決而未解決的難題。而公園的建設,將把最優質的濱水空間歸還於民,以嶄新姿態閃耀江門河兩岸,讓城市環境成為競爭力,有「金山銀山」更有「綠水青山」。
△水上人家公園將保留「水上人家」獨特文化印記,又體現親水特色。圖為水上人家公園效果圖。資料圖片
回看「水上人家」徵遷工作創造的「江海速度」,在不計其數的徵遷工作背後,有哪些故事和細節?奔走一線的基層工作者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未來的「水上人家」能否成為群眾期待的樣子?記者走訪多名徵遷工作者、拆遷戶以及江海區住建部門,借「水上人家」的故事,管窺當下江門的城市建設工作。
△《江門日報》11月14日A05版
聽 徵遷一線的動人故事
今年8月20日,江海區「水上人家」徵地拆遷工作正式開始,在此居住多年的人感嘆「多年媳婦熬成婆」,158戶居民即將搬離這片低矮的茅草房、鐵皮棚、磚瓦房,這一破舊的棚戶區將迎來華麗蝶變。
一位普通居民眼中的徵遷工作:一件惠及百姓的實事
下沙「水上人家」位於江海區江南街道三元閘圍堤岸河邊,原是上世紀漁民上岸後依河岸陸續建房集居而成,原住民即疍家人。近十幾年來,原住民陸續遷出,剩下一批留守老人和租住在此的外來人口。這裡是城市中心多年的「傷疤」,缺少規劃、房屋破舊、環境髒亂差,下雨時多被水浸,存在消防安全隱患……「想要住上好房子」是這片低矮屋簷下百餘戶家庭的共同希冀。
△「水上人家」房屋臨水而建,破爛不堪。李雨溪 攝
最令人擔憂的還是「水上人家」的水浸現象,江南街道黨工委委員江國平介紹,由於地勢低洼,排水系統欠缺,每逢汛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浸,群眾們要離開家園轉移到臨時避難所安置。由於道路迂迴狹窄,工程車不方便進入,很多時候是靠街道、社區幹事背起群眾完成轉移。
「水上人家」的居民們想了幾十年、盼了幾十年,轉機來了。2018年江海區城央綠廊城市規劃確定後,江南路4公裡示範段完工、白水帶18個籃球場投用,全市最大兒童公園動工,今年下沙片區改造項目作為節點工程正式啟動,徵遷工作是第一步。
老徐一家是「水上人家」居民,也是較為特殊的一戶,一家四代生於斯長於斯,房子也從茅草屋升級為木屋、磚瓦房、鋼筋水泥房,說捨不得是真的,一家人一開始都不同意徵遷,隨著江南街道工作人員一次次耐心地上門溝通、解釋,老徐一家逐步感受到政府對於片區改造工作的重視和決心,也了解到「水上人家」未來的規劃,被黨委政府的決心信心所感動,態度逐漸轉變。
「溝通中,工作人員多次詢問了我們的意見,很耐心細緻,並站在我們一家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搬遷後我們的安置方案,選擇哪種補償方式最好,最有利,讓我們對搬遷工作有了改觀。」老徐說,最終讓一家人決定籤約搬遷的,是看到水上人家公園詳盡規劃。工作人員拿著圖紙向老徐介紹,他仿佛看到了未來家園生機勃勃的模樣,作為原住民既驚喜又自豪。最終,在10月上旬,經測繪師對房屋面積進行測量後,老徐一家很快辦好了拆遷安置手續,選擇領取政府補助的安置費,並找好了租住的房子,很快搬了過去。
11月12日下午,老徐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特地趕到「水上人家」徵拆項目指揮部接受記者採訪,親口講述徵遷過程中他的心理變化。其間,老徐全程笑著,表達自己對項目的支持,對水上人家公園的期待,「這是一件惠及我們百姓的實事,是件大好事,我們堅決支持,也樂意表達。」
談起未來的置業打算,老徐說:「新房還是打算在江海區購置,這裡臨近輕軌站,交通發達,城市配套設施完善,環境也越來越美,我們還要看著水上人家公園一點點建起來,建好後一家人也要常回去看看。」
一名基層幹部眼中的徵遷工作:百姓期待,磨破腳皮也要負責到底
百姓改善民生的迫切願望,成為江海區推進「水上人家」徵地拆遷最現實的內在驅動力,勢要排除萬難、攻堅克難,把困難重重的居民搬遷工程轉化為維護群眾利益的民生工程,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多重保障,解決這一數十年的徵遷難題。
總佔地50畝,2個月158戶,這是江海區交出的徵遷工作答卷。「百姓期待,哪怕硬著頭皮,說破嘴皮,磨破腳皮,也要負責到底。」這是高效拆遷的艱苦背後,江南街道黨工委書記林永豪作出的簡單概括。
作為百年棚戶區,「水上人家」片區有各類破舊不堪的鐵皮屋、茅棚,有產權複雜的自建房,有難以找尋房主的空置房,有證房、無證房交織,也決定了這必然是一項自上而下、多級聯動的大工程。這其中不乏江海區委、區政府的高位推動:用腳步丈量民情,彭章瑞多次帶隊徒步「水上人家」,現場辦公研究徵地拆遷和規劃設計方案,探究如何保留區域特色,還群眾美麗家園,讓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江海區區長勞茂昌與街道幹部們到基層去,聽訴求,解難題,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統一思想,迅速行動,明確職責,制定詳細、可行的工作方案;摸思想、摸底數、摸原因、摸關係……一系列細緻入微的準備工作為徵遷奠定了良好基礎。徵遷工作正式啟動一周以前,「水上人家」所有住戶都拿到了一沓厚厚的、彩印的「致下沙水上人家房屋搬遷改造項目拆遷戶的一封信」,信裡除了搬遷補償標準、提前搬遷獎勵、臨時安置補助等條款,還有群眾最為關心的由市、區兩級提供的安置房的地理位置、周邊配套,甚至附上了38頁各類安置房戶型、面積的介紹,勝利新村安置房內設有20、30、40平方米的小戶型,可滿足部分困難拆遷戶的實際需求。
戰鼓擂響,區、街道、社區三級工作人員以鐵的決心、鐵的舉措、鐵的紀律將工作鋪開。但與字面上的冰冷表達不同的是徵遷工作人員表現出來的耐心與毅力,有些拆遷戶白天不在家,工作人員就利用晚上休息時間上門做工作;有些拆遷戶平時要上班,工作人員就利用周末的空閒時間答疑解惑,走上門、拉家常、講政策、籤協議,靠的就是手勤、腿勤、嘴勤,誠心、細心、耐心。
在仁美社區有一群紮根在基層的「娘子軍」,她們分別與拆遷辦、專業測繪人員結隊上門,利用平日裡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勢,擔當起拉家常、打開群眾心結的重要角色,她們用女性的體貼耐心融入群眾、打動群眾,加之拆遷隊員專業的政策講解,配合測繪人員的一把公正尺,讓徵拆變得溫情、陽光、高效。「娘子軍」中有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有的是身兼數職的業務骨幹,但她們沒有叫苦,也沒有因為孩子、老人耽誤了工作。
多輪動員會後,片區遺留下來的住戶情況複雜、矛盾多,有因為家庭糾紛遲遲不能達成共識的;有家裡經濟困難,希望拿到更多補償金的;有違建面積大,多次上門勸說不肯拆除的……要對群眾負責,更要負責到底,江南街道邀請仁美社區德高望重的老黨員、有歷任居委會工作經歷人員及專業律師團隊加入徵遷動員隊伍,紛紛當起了「調解員」:幫助調解本地人、外地人的房屋買賣問題;協調老人去世後的資產問題……
調解中,仁美社區黨總支書記吳日紅就遇到一起家庭糾紛。居住在下沙137號的孤寡老人借住親戚家中,並在一次意外後出資為其重建住房,產權分割時,親戚卻只補償1000元給該老人。為維護弱勢群體權益,吳日紅帶領團隊5次聯合司法人員為其調解,屢遭老人親戚辱罵仍頂住壓力,最終為老人爭取到最合理的補償金。
回顧這兩個多月來的艱苦奮鬥,吳日紅感觸頗深:「我們講為人民服務,不是口號,是實打實的。」現在她倍感欣慰:「沒幾個居民會罵我們,因為我們是為民謀利,甚至有的居民拉住我們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謝,還紅了眼眶。」
在江南街道拆遷辦幹事阿芬眼中,徵地拆遷是一份「苦中作樂」的活。「多年未能改造的棚戶區,終於可以實現升級改造了,這就是意義。」她篤定地說。
看 徵遷背後的匠心規劃
傳承城央綠廊特色 打造「會呼吸的親水空間」
午後的城央綠廊江南路示範段,陽光和煦,水岸清風微拂,市民們或閒庭信步,或慢跑健身,享受悠閒時光。「水上人家」居民整體搬遷後,這裡將接駁江南路示範段,建設水上人家公園,以嶄新姿態完美呈現給市民,必將成為「萬裡碧道」城央綠廊一張耀眼的名片。
△水上人家公園建成後將使「水上人家」重新煥發生機。資料圖片
針對「水上人家」片區改造,江海區有著獨特的匠心規劃,既要保留「水上人家」獨特文化印記,又要體現親水特色,打造「會呼吸的親水空間」。從年初至今,僅是水上人家公園景觀設計方案,江海區已是數易其稿,力求公園規劃高質量、高規格、有人情味。
公園佔地面積約80畝,總投資約2.5億元,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建設面積約56畝,計劃明年春節前完成長約800米的「四道貫通」。「四道貫通」是城央綠廊一脈相承的風格,慢行道、跑步道、騎行道、綠化道不間斷、無障礙,繞行於樹林、船舶碼頭、濱水岸線之間,和江邊的主題公園、親水平臺、休閒廣場相融合,結合不同地形高低起伏,讓人們以多樣方式、不同角度觀賞江門河風貌。
△下沙人行天橋效果圖。資料圖片
多彩的四道從江南路延伸開來,猶如一顆發芽的種子,沿著母親河江門河生長開來,至水上人家公園處,便結出9顆「果實」。這9顆「果實」分別是水上人家公園9景:分級親水平臺、榕蔭廣場、遊客服務中心、漁家特色街、胥家風情街、鹹水歌廣場、人行天橋、濱河劇場、兒童樂園。除了四道、九景,公園還設計有兩廊、四橋,賦予公園人與自然交融、文化與生態互動的功能。
下沙人行天橋是繼釜山人行天橋後又一橫跨江門河兩岸的人行天橋,亦是公園點睛之筆。據江海區住建局局長吳健強透露,這座天橋外形酷似吉祥如意的「玉如意」,將連接江南、禮樂兩街道,聯通江門紙廠、船廠風景區,屆時市民們可漫步於古典的天橋之上,感受兩岸舊工業風情。「修的是一座橋,聯通的是民心,下沙人行天橋拉近了江南、禮樂的距離,可加強區域內部的溝通,兩街道不再以水為界,而是以橋為媒。」
以人為本的完善配套背後是江海區城市品質提升工程的精細與善意。在水上人家公園能找到自動販賣機、24小時熱飲水機,這裡也能為健身跑步的人群提供免費衝涼設施,打造一個讓所有人群都能親近的「會呼吸的親水空間」。
「水上人家」徵遷工作為水上人家公園拆出了空間,遷出了未來,老徐家的房子也將被未來的鹹水歌廣場(大概位置)替代,廣場朝迎日出,夕接晚霞。現在,站在老徐家已被平整的土地上,記者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門河,而不再是一片低矮的鐵皮棚。
來源:江門日報 記者/李雨溪
往期精彩回顧
1.
2.
3.
原標題:《江海「水上人家」棚戶區將迎來華麗蝶變!新建城央綠廊水上人家公園效果圖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