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江清水主動拆船上岸 「最後的水上人家」從漢江消失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長江日報

「武漢最後兩艘『水上人家』拆除了。」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開。

3月18日清晨6點半,73歲的吳又平來到崇仁路閘口的江灘碼頭,站在江邊凝視遠方,望著流淌的江水,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直到8點多,老伴傅純秀喊他回家吃飯。

傅純秀說:「『水上人家』雖然已經拆除了,但老吳每天早上依然會來看看,在那裡發呆。」

吳又平是最後的「水上人家」的船主,擁有一艘躉船和一艘小船。

3月14日,「水上人家」被拆除,拖帶至漢川市水域售賣。

「水上人家」最後的船主

說起「水上人家」,遠近聞名。

武漢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存在著各型各樣的城市生活生態,有這樣一群「水上人家」,他們曾經居於漢江之上,見證著武漢的發展與變遷。

曾經武漢的漢江水面,自晴川橋至長豐橋一帶,常年停泊著近百艘用於居住的躉船、水泥船和木船,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水上群落。這些無動力的躉船,用纜繩系在岸邊,在船頭放置一塊跳板供住家上下船。

礄口區城管執法局(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漢江「水上人家」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受地方經濟影響,漢江客、貨運的運輸量逐步萎縮,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改制,省內各地的航運公司就將船分給職工。大批職工圍著漢正街,在漢水上安了家。最早的一批「水上人家」白天在漢正街打工,晚上以船為家。找不到工作的,就劃著筏子打魚蝦自給自足。

碼頭經濟繁榮時,「水上人家」的船隻多達幾百艘,養活了大批以漢江為生的人。截至2015年年底,從漢江晴川橋至長豐橋15.4公裡範圍內共有「水上人家」96戶人家的98艘船。

2016年,武漢市啟動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整治行動,「水上人家」96艘私人類船隻被拖離、集中處理。拆除後,這一區域進行了景觀提升工程,建成供市民休閒鍛鍊觀景的公園。

由於種種原因,吳又平成為最後一家「水上人家」,擁有2艘船。

吳又平當兵轉業後,分配到漢川市三星垸農場。那些年,他們農場生產的彩瓦通過水路銷售到全國各地。1991年,農場委派他在武漢建設碼頭,作為全國銷售的重點站點。

2010年1月,他購買鄂躉江漢明珠船一艘,並取得船籍證書,該船長期停泊在武漢漢江江灘。2011年9月9日,丹江口開閘洩洪,江漢明珠躉船沉入江底。

事故發生後,吳又平再次購買2艘「水上人家」,停靠在崇仁路水域。

解開心中的鬱結

去年12月15日,武漢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發布《武漢長江和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總體方案》,部署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其中,漢江核心區(古田橋至漢江口)共27個碼頭,躉船36艘,「水上人家」2艘船舶上榜。

礄口區成立分指揮部,優化調整碼頭共18個,拆除月湖橋旅遊碼頭、江漢朝宗碼頭、水上人家碼頭(2個)。

礄口區分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水上人家」是這次的工作重點,他們先後多次找到船主吳又平,吳又平最初是牴觸的情緒。

工作人員了解事情的背景後,「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解開吳又平心中的疙瘩。

今年2月20日,指揮部工作人員遠赴漢川市三星垸農場,拜訪吳又平退休前的工作單位農場負責人,與他們交心談心,幫助解決吳又平的生活困難。

3月2日,漢川市三星垸農場專門邀請吳又平回到原單位,進行懇談。其間,指揮部負責人先後多次與吳又平進行面對面交流。

經過多次溝通交談,吳又平決定以大局為重,拆除「水上人家」。

3月13日,「水上人家」全部開始拆除。

還礄口區一個美麗江灘

談到碼頭的拆除,吳又平感慨萬千。

吳又平打開手機上原來的躉船照片給長江日報記者看。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原來的躉船長約20米,寬約3米,船上有幾間房屋結構,靠岸邊是幾塊竹木棧橋,旁邊還有一條小船,整個船看上去十分破舊。

3月18日上午,吳又平帶著長江日報記者來到岸邊,指著原來的錨地和纜繩的位置說,「28年了,真的捨不得」,隨後又堅定地說:「為長江大保護這個大家,必須要捨得我這個小家。」

吳又平介紹,他原本是三星垸農場的一名職工,45歲的時候就來到武漢建碼頭,一幹就是28年,兒子和女兒都在武漢工作生活了,他常年生活在躉船上,與躉船朝夕相處,「碼頭、躉船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原來的躉船沉沒後,我又花費幾萬元購買了2艘小船。」吳又平介紹,在2016年的整治期間,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處理好,屬於他的「水上人家」就被保留了下來。

吳又平說,礄口區政府領導和指揮部同志多次上門做工作,講長江大保護,他意識到,「水上人家」在船上居住,生活汙水都排到江裡,汙染了環境,很慚愧。

想通這些道理後,他跟妻子和兒子商量,3月13日,主動將碼頭拆除,還礄口區一個美麗的江灘。(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包銘翮 王翦)

相關焦點

  • 「打了幾十年的魚,也該為長江做點事」 「水上人家」上岸後當起護...
    「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伴隨今年7月1日武漢下達禁漁令,這樣的畫面已經從長江武漢段消失。有的武漢漁民遠赴東北捕魚,但更多的漁民留下對這片江湖的眷戀,上岸後開始了新的生活。守護最大漁村集體退捕7日早上8時,王明武穿上工作服,騎著電動車,來到長江邊上的漁政執法工作站,隨時待命。
  • 南水北調中線行:探訪漢江源頭 一江清水送天津
    天津北方網訊: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跨流域特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本市繼引灤入津工程之後的又一條「輸水」生命線,9月19日,天津「飲水思源▪南水北調中線行」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記者跟隨採訪團沿線踏訪,尋漢江源頭,走陝西、湖北,經河南、河北,達天津,就沿途各地的工程建設、生態環境、風土人情等進行採訪報導。
  • 湖北守護一江清水東流
    為守護一江清水,宜昌市對黃柏河沿線碼頭開展了整治工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對黃柏河沿岸碼頭逐一走訪調查,開展溝通工作,了解基本情況、歷史遺留問題,聽取業主對碼頭治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收集業主對碼頭拆遷提出的補償範圍和標準等信息。目前,黃柏河沿岸16家碼頭的取締任務已經全面完成。
  • 陝西:守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五年來】       「漢江清喲,漢江美,最美最清漢江水。一江清水送北京喲,南水北調浪花飛……」一曲盪氣迴腸的《南水北調歌》,抒發著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陝南人民的俠骨柔腸。
  • 「打了幾十年的魚,也該為長江做點事了」
    「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伴隨今年7月1日武漢下達禁漁令,這樣的畫面已經從長江武漢段消失。有的武漢漁民遠赴東北捕魚,但更多的漁民留下對這片江湖的眷戀,上岸後開始了新的生活。一旦接到違規捕撈的舉報,即使是在晚上,也會到江上去配合相關部門執法。金口街是長江初進武漢的地方。建於明朝的石駁岸,至今還是長江上僅存的古代航運建築設施。世代以漁為生,幾乎是金口每戶家庭的常態。走在金口街上,不少過去以江魚為主打菜的餐館已改換招牌,抹去了「江魚」字樣。
  • 漢江禁漁彈奏生態「和弦」 襄陽譜寫生態文明新樂章
    岸上巡查、水上巡查、空中無人機巡查、網上監控巡查、重點人群排查……不讓非法捕撈行為有可乘之機。圖為襄陽市漁船上岸拆解現場一場聲勢浩大的整治行動在襄陽市全面展開。通過集中整治,襄陽市共收繳非法漁具22238件,查處非法捕撈案件63起,有效震懾了非法捕撈行為。
  • 漢江遇最嚴重水葫蘆汙染 居民稱今年水格外渾濁
    圖為:近來,在武漢市月湖橋至江漢一橋漢江江面漂浮大量水生植物,綿延數公裡。(記者倪娜 攝)  漢江遭遇迄今最嚴重水葫蘆肆虐  昨日,月湖橋下的漢江,江面上漂浮著成片的水葫蘆,它們零星地分布著,像是水面上的「迷你島」。岸邊,被衝上岸的水葫蘆沿岸線向前延伸。  常在漢江邊垂釣的潘爹爹難掩憂心。潘爹爹今年66歲,在漢江垂釣已有20多年。
  • 長江邊最後的漁民 告別「水上漂」如今生活很有奔頭
    隨著這一政策出臺,「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的畫面將從長江流域消失,長江的魚兒也有了一張「大保護傘」。在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一批打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在長江裡打魚近30年的謝長江,曾以為自己也會像父輩一樣在船上度過一生,如今他和家人離船上岸,搬進了龍袍街道的一個小區,開啟了新生活。
  • 用愛心守護一江清水
    為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的濃厚氛圍,做好河長制湖長制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本報記者專程採訪了兩位「河湖衛士」,進一步宣傳他們的事跡,激發全社會對河湖保護的責任和參與意識。12月2日下午3時,朱先萍和姐妹們穿著橘紅色工裝,正在旬陽縣蜀河岸邊撿拾垃圾。
  • 漢江源頭問水行
    □本報記者高長嶺    南水北調中線調水100天之際,「京津冀豫陝問水行」採訪團來到陝南,從漢江源頭開始踏訪南水的源頭。    漢中、安康、商洛稱為陝南三市,漢江和丹江從這裡流過。
  • 漢江中心城區段禁止洗滌,兩個月勸離557起
    ,詳細記錄著漢濱區中心城區漢江段環境保護工作辦公室呵護一泓清水北上的不懈努力。漢江,安康300餘萬人的母親河。守護漢江安全,既是順應群眾呼聲、促進綠色循環發展的有力舉措,也是確保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責任。為此,9月17日,市長趙俊民召開市長辦公會,專題研究中心城區一江兩岸環境保護工作,並明確由漢濱區政府負責,市生態環保局、水利局、住建局、城管局等部門配合,加強漢江遊泳、洗滌及亂扔亂倒垃圾、亂排汙水等整治。
  • 江海「水上人家」棚戶區將迎來華麗蝶變!新建城央綠廊水上人家公園...
    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江海區委書記彭章瑞表示,水上人家公園項目的實施,是高新區(江海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紮實開展主題教育,貫徹落實市委部署的具體行動,將解決這一片區多年來想解決而未解決的難題。而公園的建設,將把最優質的濱水空間歸還於民,以嶄新姿態閃耀江門河兩岸,讓城市環境成為競爭力,有「金山銀山」更有「綠水青山」。
  • 好莊稼長在漢江岸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漢江岸上的油菜花節,因為一江清水的流淌,從鄉村到城市,把名聲傳向清水所能到達的每一個地方。    人間四月芳菲盡了,山寺桃花也開過了。桃花、李花、櫻桃花開在莊稼花之前,它們開過,是說明土地徹底醒了,莊稼該上場了。這是大地的詩意,給莊稼打場子,讓莊稼正式上場,給莊稼的開花熱身。
  • 廣州疍家的消失,恰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詮釋
    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水上,吃喝拉撒也全在水上,單一的生活和收入方式使他們極其貧窮。疍家人在水面上生活慣了,一下子回到陸地上生活,據說還會暈陸地。以前,岸上的人對疍家人具有一定的歧視,像福建人,稱疍家人為「曲蹄」,廣東人,稱疍家人為「疍家婆」、「疍家仔」,甚至「疍家」本身在廣東就被視為一種侮辱性的稱呼。
  • 在漢江,王維寫下了宏闊大氣風格的最後一首名詩,從此詩風大變!
    郡首召集新老官員,盛宴款待,為欽差餞行。王維詩歌名冠全唐,多少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員傾心仰慕,求而不得。要親眼目睹王維賦詩,更是一生難逢!酒至微醉,一郡之長便舉杯提議,求王維賞詩留念。頓時,宴會眾人舉杯應和,掌聲雷鳴。
  • 從三峽提水到堵河進漢江 「引江補漢」勢在必行
    虛線指正在建設的陝西省「引江濟渭工程」和即將開工的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遠期調水130億立方米。引江濟渭工程近期從漢江調水5億立方米,遠期調水15億立方米,即將開工的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計劃調水7.7億立方米。一個水庫有5個取水口,如何保證水資源統一調配?目前還是多頭管水,九龍治水。」王立不無擔憂地說。
  • 佛山市三水大塘有一個水上世外桃源,這裡的人以船為家以捕魚為生
    佛山市三水區因為三江交匯而得名,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從古至今,就有許多三水人以水為土地,以船為家,以打魚為業,人們稱他們為疍家人。在三水大塘鎮油金大橋,是去佛山著名景區南丹山的主要幹道之一,在橋旁的北江邊,仍然有一群水上人家,重複著與他們祖輩一樣的生活,如同生活在水上世外桃源裡。
  • 重慶海事局:發展綠色航運,共護一江清水
    「健全治理體系」、「亮劍違法行為」、「強拆重油設備」、「推動汙染物接收體系建設」……在助力美麗長江的偉大徵程上,重慶海事局作為重要的水上執法力量,主動擔當、創新履職,頻頻「放大招」,促進綠色航運發展,用實際行動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 三水有一個保存完好的疍家風情港,曾經是嶺南著名的水上圩市
    原來這是三水著名的疍家風情港,還住著2000多名水上疍家人。大塘在綏江與北江匯流處,北江與漫江河在大塘圩對開的區域交匯,衝刷出了一片適合停靠的淺灘,自古以來,這片淺灘就是珠三角著名的水上圩市。站在油金大橋往下看,橋兩旁密密麻麻停放著小漁船,列成長龍的漁船非常壯觀。2000多名漁民們居住於此,以船為屋,逐魚而生。
  • 陝西白河縣源頭治理護漢江水源
    陝西省白河縣汙水處理廠2013年完成汙水處理指標顯示:全年出水COD達標率為100%,氨氮達標率為99%,總磷達標率為100%,汙水處理率87.5%,實現了出水水質達到一級排放標準的目標。  實施城鎮汙水集中處理是白河縣保護漢江水質的一項重要內容。白河縣位於丹江口庫區上遊,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重點保護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