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日報
「武漢最後兩艘『水上人家』拆除了。」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開。
3月18日清晨6點半,73歲的吳又平來到崇仁路閘口的江灘碼頭,站在江邊凝視遠方,望著流淌的江水,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直到8點多,老伴傅純秀喊他回家吃飯。
傅純秀說:「『水上人家』雖然已經拆除了,但老吳每天早上依然會來看看,在那裡發呆。」
吳又平是最後的「水上人家」的船主,擁有一艘躉船和一艘小船。
3月14日,「水上人家」被拆除,拖帶至漢川市水域售賣。
「水上人家」最後的船主
說起「水上人家」,遠近聞名。
武漢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存在著各型各樣的城市生活生態,有這樣一群「水上人家」,他們曾經居於漢江之上,見證著武漢的發展與變遷。
曾經武漢的漢江水面,自晴川橋至長豐橋一帶,常年停泊著近百艘用於居住的躉船、水泥船和木船,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水上群落。這些無動力的躉船,用纜繩系在岸邊,在船頭放置一塊跳板供住家上下船。
礄口區城管執法局(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漢江「水上人家」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受地方經濟影響,漢江客、貨運的運輸量逐步萎縮,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改制,省內各地的航運公司就將船分給職工。大批職工圍著漢正街,在漢水上安了家。最早的一批「水上人家」白天在漢正街打工,晚上以船為家。找不到工作的,就劃著筏子打魚蝦自給自足。
碼頭經濟繁榮時,「水上人家」的船隻多達幾百艘,養活了大批以漢江為生的人。截至2015年年底,從漢江晴川橋至長豐橋15.4公裡範圍內共有「水上人家」96戶人家的98艘船。
2016年,武漢市啟動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整治行動,「水上人家」96艘私人類船隻被拖離、集中處理。拆除後,這一區域進行了景觀提升工程,建成供市民休閒鍛鍊觀景的公園。
由於種種原因,吳又平成為最後一家「水上人家」,擁有2艘船。
吳又平當兵轉業後,分配到漢川市三星垸農場。那些年,他們農場生產的彩瓦通過水路銷售到全國各地。1991年,農場委派他在武漢建設碼頭,作為全國銷售的重點站點。
2010年1月,他購買鄂躉江漢明珠船一艘,並取得船籍證書,該船長期停泊在武漢漢江江灘。2011年9月9日,丹江口開閘洩洪,江漢明珠躉船沉入江底。
事故發生後,吳又平再次購買2艘「水上人家」,停靠在崇仁路水域。
解開心中的鬱結
去年12月15日,武漢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發布《武漢長江和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總體方案》,部署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其中,漢江核心區(古田橋至漢江口)共27個碼頭,躉船36艘,「水上人家」2艘船舶上榜。
礄口區成立分指揮部,優化調整碼頭共18個,拆除月湖橋旅遊碼頭、江漢朝宗碼頭、水上人家碼頭(2個)。
礄口區分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水上人家」是這次的工作重點,他們先後多次找到船主吳又平,吳又平最初是牴觸的情緒。
工作人員了解事情的背景後,「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解開吳又平心中的疙瘩。
今年2月20日,指揮部工作人員遠赴漢川市三星垸農場,拜訪吳又平退休前的工作單位農場負責人,與他們交心談心,幫助解決吳又平的生活困難。
3月2日,漢川市三星垸農場專門邀請吳又平回到原單位,進行懇談。其間,指揮部負責人先後多次與吳又平進行面對面交流。
經過多次溝通交談,吳又平決定以大局為重,拆除「水上人家」。
3月13日,「水上人家」全部開始拆除。
還礄口區一個美麗江灘
談到碼頭的拆除,吳又平感慨萬千。
吳又平打開手機上原來的躉船照片給長江日報記者看。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原來的躉船長約20米,寬約3米,船上有幾間房屋結構,靠岸邊是幾塊竹木棧橋,旁邊還有一條小船,整個船看上去十分破舊。
3月18日上午,吳又平帶著長江日報記者來到岸邊,指著原來的錨地和纜繩的位置說,「28年了,真的捨不得」,隨後又堅定地說:「為長江大保護這個大家,必須要捨得我這個小家。」
吳又平介紹,他原本是三星垸農場的一名職工,45歲的時候就來到武漢建碼頭,一幹就是28年,兒子和女兒都在武漢工作生活了,他常年生活在躉船上,與躉船朝夕相處,「碼頭、躉船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原來的躉船沉沒後,我又花費幾萬元購買了2艘小船。」吳又平介紹,在2016年的整治期間,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處理好,屬於他的「水上人家」就被保留了下來。
吳又平說,礄口區政府領導和指揮部同志多次上門做工作,講長江大保護,他意識到,「水上人家」在船上居住,生活汙水都排到江裡,汙染了環境,很慚愧。
想通這些道理後,他跟妻子和兒子商量,3月13日,主動將碼頭拆除,還礄口區一個美麗的江灘。(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包銘翮 王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