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日記)
2020年5月28日,從今天開始,每天記錄與柱錘之間的故事,記錄自己的心理和思考。以這種方式開始一個爸爸的自我修養,咀嚼回味人倫之愛,理性復盤教育得失。
願堅持有空寫一點,到老來無事,與娃他媽一起翻看。
昨日晚到北京出差,被子熱折騰到凌晨一點多睡著,昨晚11點睡,但今早5點就醒了。在家每天跟柱睡總是能香甜酣暢,每次出差卻經常失眠。並不會婆婆媽媽的想他們,但似乎已經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娃娃們的氣息
了,離不開那些有趣又討厭的小靈魂了。
疫情發生以來,基本都在家辦公,早晨陪柱跑步半小時,中午跟他下盤棋,下午打羽毛球和足球,晚上陪柱和錘一起玩耍。孩子們已經佔了我四分之一的心智時間。這期間,我讀了"正面管教"、"遊戲力"、"木匠和園丁"以及發展心理學的一些書籍。驚悚的發現育兒真的不簡單,需要有正確的理念體系,需要有在理念體系下的正確的行為方法,也需要父母足夠的自我修養和度孩子真正意義的愛。
反觀自己看,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少,與他們也算親密無間。但是,反思下自己的很多理念是自以為是,更缺乏系統性。而實際的教育行為方面有很大的隨意性,受當時的心情和精神狀態的影響。雖然目前看兩個兒子茁壯健康,聰明可愛。但還是略冒冷汗,曾經多少次粗魯吼叫,多少次蒼白管教,多少次無腦應答,多少次無能妥協。
不知道這些會對孩子的心理以及智力發育產生什麼影響。他們會像我一樣,有時冷靜有時暴躁嗎?有時開明有時固執嗎?期待成功能又自視清高嗎?當然,上述問題的答案或許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父親,我是認真的嗎?對他們和對我自己,在未來的歲月裡,用一個爸爸的自我修養經營一段幸福的父子人倫,像園丁一樣看著他們茁壯成長。
衝一杯咖啡,問三個問題,並嘗試自答:
1、什麼是正確的家庭教育的目標?
《園丁和木匠》引言這樣講:好父母不一定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強健、具有高度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的應對未來不可避免、不可預測的變化。
這段話應該是教育的終點,於我這樣喜歡科幻、喜歡不確定性、喜歡波浪(無論是歷史的波,還是經濟的波)的人而言是至理名言。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面臨我們無法想像無法預知的不確定。讓他們聰明和幸福固然重要,那是媽媽的事情。對爸爸而言,我們的目標是強健、適應性和韌性。
2、什麼是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
正確的方法一定是基於科學的(理論論證或者實驗驗證),中國傳統教育的經驗規則雖然很多確實有效,但不成體系,也不能歸納和推演。
幸運的是,今年疫情期間在朋友推薦下看了《園丁和木匠》和《正面管教》這兩本書。發展心理學,腦科學以及進化論應該是教育的科學基石,基於這樣深度和廣度的科學理論建立起來的家庭教育體系更加可靠。
不要當木匠,木匠工作是為了謀生,而養育孩子肯定與謀生無關。高普尼克老奶奶講"工作和愛使生命值得度過",老奶奶講育兒要當園丁,選擇土壤、種子,施肥、澆水,適度的修剪,然後靜待花開。基於這個理念反觀自己,對老大的成長多有些木匠情懷,過早的希望他掌握一些我認為有用的技能,玩耍的時間和環境安排不夠。
要溫柔而堅定?我相信作為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應該這樣。作為爸爸,可能還不夠。因為《三體》中有一句話:沒有獸性,哪來人性。此處不展開,就當我這個偶爾喜歡咆哮的爹的自我辯解或自嘲吧。
理念可以理解,但落實到實踐中,好像還隔了一層。
學校和社會都沒有教,大學沒開這課程,拿結婚證前也沒有育兒考試。如果來自實踐,則必須生兩個娃以上。那麼只能來自主動自發的理論學習是實操訓練。
可能不少人或許根本沒有關注家庭教育的真正的目標和正確的方法。只是照料孩紙的衣食住行,順帶灌輸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這樣最多智能生產一批具有某種價值觀和某種功能或技巧的人。這種忽視或者無助或許存在著商業價值。
上述三個問題應該是家庭教育的終極問題,在此只是記錄我當前的認識,或許回頭看會挺有意思。
這是第一篇文章,後續我想就單獨一個話題,一次與孩子衝突,一個與孩子的故事來記錄——一個爸爸自我修養。
小編語:
這是一封來自家長的學習日記,也是自疫情以來第一次離開孩子後的學習思考。疫情期間,要工作、要陪伴家中3歲和6歲的兩個男孩、要學習家庭教育的課程,是這位父親的主要生活內容。第一次出差的第一晚,卻沒有迎來想像中酣睡和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