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網>資訊>新聞動態>正文
一個籃球和英語愛好者的自我修養
2012-08-05 16:38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黃宇軒
爺爺愛好打籃球,父親愛好打籃球,我也愛好打籃球。
爺爺能打1、2號位,父親都打1到3號位,我能打1到4號位。
很弱的邏輯,很強的基因。
小學六年開始練籃球,爺爺是我的教練,他總是在每次訓練結束後讓我加練勾手投籃,一組20球,左手10球,右手10球,原因是勾手投籃是爺爺最擅長的進攻方式。不過爺爺總會給他的教學實踐配套一點理論支撐:「我年輕的時候右手勾手特別準,所以我就老實從右邊勾手,到後來就只會右手勾手了。防守我的人也不傻啊,每次防守的時候往右邊一站,採用站樁式防守,我也就沒招了。當然我也不傻,迅速開發出了左手勾手投籃的技術,再後來就沒人能防住我了。」於是,「左右開工」成了我小學時期籃球技術的最高追求,表現在球場上就是如果有連續兩次得分我都是從右路突破的,我會驚出一身冷汗,心想「這不傻乎乎地把自己的命門展示給大家看麼?」
到了初中,我開始在業餘隊打球。初中生打球,七分是發育,三分拼膽量,不幸的是我屬於身體晚熟性格溫和的選手,於是我的活動範圍漸漸固定在了外線,進攻方式以遠投為主,成了一枚射手。夏天的球場,三分線外總有一塊被樹蔭遮住的區域,那就是我的據點,忙時投射,閒時乘涼。
後來啊,我的發育高峰終於來了,猛地一下,長高了長寬了長厚了,於是防守肉搏的擔子就到了我肩上,我成了堵對方槍眼的「炮灰。」面對我這一突然的轉變,父親很是吃驚,意味深長地說「技術特點明顯是好事,不過有的人只會投籃,他叫射手,有的人防守兇悍,他叫炮灰,有的人什麼都能幹,他叫『喬丹』」。
我突然明白,原來籃球技術的運突傳投是不可分割的,於是我加強了突破,苦練了傳球。再後來,我成了球隊核心。
大學學習體育管理,讓我對運動有了更多看法,十分有趣的是關於青少年籃球訓練,中國的訓練模式從小確定運動員的發展方向,然後中鋒按照中鋒方式培養,後衛按照後衛方式訓練;而美國的訓練模式是嘗試讓每一個小球員感受場上五個位置不同的訓練,目的是讓每一個小球員體會完整的籃球技術。喬丹作為一名後衛球員,久負盛名的不是他的扣籃,而是他的後仰跳投,後仰跳投是一項背身單打技術,是典型的中鋒技術。
記得杜昶旭老師說過一句話,「真正善於學習的人能夠從自然環境中汲取一切可用的知識和能力。」於是我試圖把籃球技術和英語學習聯繫起來看待,發現我在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做了太多次的「射手」和「炮灰」:猛做閱讀題,狂背單詞書,楞抄作文範文,曾經幾度活在所謂的「詞彙量大」「閱讀能力強」帶來的虛幻的快感中。當然迷糊的不只我一個。高考前期,著名理論「短板效應」「木桶理論」橫空出世,英語老師指點迷津:「英語聽說讀寫好比你的四塊木板,那塊板最短就得補哪塊!」
今天回過頭來再想,聽說讀寫明明是一塊板為什麼要把它割裂對待呢?「他詞彙量大,他英語好」,「他閱讀好,他英語好」,「他聽力好,他英語好」,這樣的邏輯是可笑而又可悲的。
不幸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全面體驗型」青少年籃球培養模式是指望不上,幸運的是這樣不幸的事並沒有發生在我們的培訓界。「綜合能力系列課程」,強化英語能力的「那一塊木板」,希望英語學習界的射手們不再只是射手,炮灰們不再只是炮灰。
(責任編輯 陳奕璇)
版權及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