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為進一步提升師生的思想覺悟和工作學習能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組織34名師生於7月22日至26日赴四川廣安和重慶紅巖,開展為期5天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
培訓班學習結束後,我們採訪了參加此次培訓班活動的兩位管理學院老師,張秀娟副教授和郭群副教授。以下為本次採訪的詳細記錄。
張秀娟老師於華鎣市
郭群老師於鄧小平故裡
請問老師們在本次學習活動中哪些地方讓你們印象最為深刻?
張老師:
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小平故裡。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經歷的變化太大了。小時候的生活很艱苦,那時有的同學是光著腳去上學的。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質量飛速提高。如此巨大的變化,鄧小平同志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政策,可能很多人也不會有今天的生活,所以我非常感激鄧小平同志。
這次培訓中,我們看到了鄧小平同志的家鄉,了解了他的歷史事跡,以及勞動人民對他的深厚情感,這讓我對這位偉人更加地欽佩。他經歷三落三起,堅毅頑強,無論遇到怎樣的命運安排,他都堅定信念,從沒有因為受到打擊而一蹶不振,依然堅定地為人民服務。他在改革開放中提出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思想不解放,按照計劃經濟的舊模式來發展,中國經濟也無法走出來。
另一點觸動我的是小平同志實事求是的精神,讓我們學到,在遇到困難時要學會面對和解決問題。總結來說,我覺得有兩樣東西是很重要的。一是思想,二是行動。思想要有高度,行動要腳踏實地,這樣才能真正去解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
郭老師:
通過這次實地走訪,認識最深刻的是:鄧小平同志雖然經歷三落三起,但他始終堅定共產黨一定要為人民做事。在鄧小平故裡陳列館,我們看到很多張他去基層走訪群眾的照片,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16歲離開了家鄉再也不曾回去,從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民族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他的廣闊胸懷讓人無限敬仰。如今,我們把他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功績是非常偉大的,他贏得的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尊敬。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在幾代共產黨領導人的領導下,在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如此令世界矚目的成績。
本次活動對您的工作或生活有哪些啟示和意義?
張老師:
我們的工作就是教書育人,所以我們要把鄧小平精神和思想在日常的課堂中傳授給學生。比如說不忘初心,初心的落腳點是我們的目的始終是為人民謀幸福,這一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另外一個是實事求是,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前進的路上肯定有很多困難,我們不要去找各種藉口,遇到什麼難題我們就努力去解決。我覺得這樣的思想觀念對每一個同學都很重要。在人生旅途中,順境也好,遇到各種挫折也罷,都要用這種精神去應對。
請老師簡單評價一下本次活動。
張老師:
我覺得這次活動比較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用一種不呆板的方式進行教育。比如說第一天的激情課堂,我覺得就很好,大家的愛國情懷在歌唱中被激發出來,對這種形式大家也比較喜歡。比起單一的在課堂上聽課,效果也好很多。這一點延伸到我們的教學中也是值得借鑑的,想要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也需要有一些活潑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