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和我話扶貧:敢向荒漠要綠色、要效益——回訪全國人大代表...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脫貧」成了他與代表們的必談話題。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人民網特別推出《兩會時間:習近平的濃濃牽掛》系列報導,回訪那些與習近平總書記當面交流過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在展現地方可喜變化和老百姓獲得感同時,重溫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

農月無閒人,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旭一牧業養殖場內,一頭頭膘肥體壯的黃牛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草料。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渠村黨總支書記張繼新步履匆匆。企業復工後,從牛犢繁育到熟食加工製作及出欄銷售……暢通產業鏈,打開增收路,事事都離不開他。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當天,張繼新第一個向總書記做匯報。他將村裡肉牛養殖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農企聯合發展模式講給總書記聽。

「牛養殖是分戶養還是集中養?」總書記問得細緻。

「我們現在大規模養殖是集中的。我們村裡的一個龍頭企業,現在是養的一萬多頭,還和農戶籤訂了兩萬多頭的訂單。」張繼新答得具體。

「這個牛的收益還是挺好的,一頭牛收益三千多塊錢?」總書記饒有興致。

「一頭牛農戶養最低保障到三千五百元以上。」張繼新脫口而出。

回想起與總書記見面時的場景,時隔一年多,張繼新仍激動不已。「總書記和我握手時說,我們的養牛模式很好。」總書記的肯定讓他備受鼓舞,更不敢有絲毫懈怠,要全心全意當好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領頭雁」。「有了總書記的囑託,發展肉牛產業的信心更足了,步子也邁得更快了。」如今,新的飼草料加工廠、屠宰分割廠、熟食加工廠依次落成投產,養殖規模擴大了30%左右,發了「牛財」的鄉親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牛產業」奏響脫貧致富「交響曲」

2018年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兩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強調,要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瞄準貧困人口集中的鄉(蘇木)村(嘎查),重點解決好產業發展、務工就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問題。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的一個抓手。

發展產業扶貧是共識,發展什麼產業是難題。張繼新所在的杭錦後旗中南渠村,地處河套平原,水草豐美,農牧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但沒有得到充足發展,長期以來,鄉親們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從根本得到解決。6年前,張繼新當選中南渠村黨總支書記後,下定決心走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新路。

「在內蒙古發展肉牛產業是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張繼新先行先試,鼓勵村民發展訂單種植養殖,變零散訂單為大面積規模化種植養殖,並將企業的管理模式引入到中南渠村,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機械化作業……一條條完整循壞的綠色農牧業產業鏈漸漸形成,中南渠村開啟了「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黨建引領產業化發展新路徑。

村民通過把土地流轉給企業、為企業養牛、在企業打工、與企業籤訂訂單養殖等多種方式,一個個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美。「在我們村,一戶貧困戶一年養一頭牛就能穩穩地脫貧。」張繼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頭牛體重達標後,企業會以高出市場價回收,牧民每頭牛每年平均收益4000多元。此外,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把土地流轉到企業,每年每畝地有700元的流轉費。

一個產業「富養」一方人。「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周邊3000多戶農牧民增收致富。2019年,中南渠村加入肉牛養殖產業鏈條的村民戶均收入超過了13萬元,全體農牧戶都摘掉了「窮帽子」。

正如張繼新所言,建立緊密型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更多老百姓共同奔小康,既是農村農民脫貧致富重要途徑,更是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靠著「牛產業」,多彩的河套平原上奏響脫貧致富「交響曲」,壯美的巴彥淖爾漾起一幅幅幸福生活新圖景!

「綠色化」譜寫美好生活「協奏曲」

「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對內蒙古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提出殷切希望。

如何做好綠色發展這篇大文章,張繼新信心滿滿。「我們巴彥淖爾市最大的優勢是綠色農牧業資源。河套平原有1100多萬畝優質耕地,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發展高品質綠色農畜產品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為了引導當地產業走綠色發展之路,2018年,巴彥淖爾市政府統籌策劃並發布推廣了「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把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作為全市發展的第一戰略。

作為首批「天賦河套」品牌授權企業的當家人,張繼新對「綠色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綠色發展要解決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走一條實現經濟、生態和民生有機統一的發展之路。」

從中南渠村「綠色產業鏈」上產出的綠色有機牛肉搭著「天賦河套」便車,駛向全國乃至世界更廣闊的高端消費市場。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村裡的肉牛養殖基地發展到100家以上,帶動周邊約3000多戶農牧民參與肉牛養殖行業。綠色發展讓鄉親們不光養牛有賺頭,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

有了「綠色產業鏈」和「天賦河套」做支撐,張繼新更加幹勁十足,「得寸進尺」,敢向荒漠要綠色、要效益。2019年參加全國兩會回鄉後,他領著鄉親們在烏蘭布和沙漠周邊大規模種植苜蓿,打造全域優質飼草料種植基地,在恢復沙漠生態環境的同時,讓「不毛之地」也能「流金淌銀」,截至目前,已陸續改造2000多畝沙丘。對此,張繼新並不滿足,在他的規劃中,2020年底要為1萬多畝沙丘披上「綠衣」。

「農牧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飼料原料的穩定供給。」今年兩會,張繼新將繼續關注農牧業產業的發展的話題。他建議,加大畜牧養殖業的扶持和養殖飼料的補貼力度,儘快出臺肉牛基礎母畜補貼政策,加大蛋白類飼料原料如大豆、棉籽等種植補貼力度。

一望無際的荒漠上,想到未來翠綠欲滴的苜蓿旺盛生長,張繼新心潮澎湃。他期待那些美麗的苜蓿花在不久的將來能成為當地百姓致富的希望之花、幸福之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那樣,「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張繼新領著鄉親們齊心合力,正大踏步向前……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總書記和我話扶貧:沙海裡長出致富「金石榴」——回訪全國人大代表...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脫貧」成了他與代表們的必談話題。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人民網特別推出《兩會時間:習近平的濃濃牽掛》系列報導,回訪那些與習近平總書記當面交流過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在展現地方可喜變化和老百姓獲得感同時,重溫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
  • 河南團人大代表:總書記就像家人一樣親切
    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    「我9次見到習近平總書記,今天見到習近平總書記,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黃久生說,這個黨支部陸續從家鄉帶出了1.2萬名農民工兄弟外出就業,其中4800多人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
  • ...訪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傑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傑。(人民網 富麗娟攝)「這是我第四次見到總書記,滿心激情澎湃。總書記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當他強調堅持人民至上時,我備受感動和鼓舞。」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傑感慨地告訴記者,「2018年全國兩會,我邀請總書記到我的家鄉看一看,總書記欣然允諾。2019年7月,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首站便選擇了赤峰,還邀請我去參加座談。一個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的小小邀約,總書記卻一直記在心上,這一細節無不體現了總書記心繫人民的博大情懷!」
  • 湘川貴皖蘇5省代表委員共話長江保護與發展——共謀綠色發展新路...
    全國兩會期間,湖南日報聯合四川日報、貴州日報、安徽日報、新華日報,邀請來自湘川貴皖蘇5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將目光投向波濤湧動的壯美長江,聊變化、話保護、談發展、謀良策,共同聚力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
  • 從人民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同十二屆全國...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題:從人民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同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共商國是全紀實  新華社記者霍小光、張旭東、羅宇凡  春天的盛會又一次奏響時代的強音。
  • 「代表委員回來了」梅花:把總書記的囑託帶到基層牧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6月1日,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西蘇木,剛剛回到崗位上的全國人大代表、鄂溫克旗伊敏蘇木中心校校長梅花,用民族語言傳達全國兩會精神,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殷切囑託帶到基層牧區
  • 向總書記匯報 巧用加減乘除法 江蘇用綠色發展擘畫「最靚顏值」
    在2020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蘇APP&我蘇網推出「向總書記匯報」特別報導,用可視化數據解析江蘇給總書記交上的這份亮眼「答卷」。我蘇特稿 記者/楊藝 設計/陳奇「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幾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用這句詩來讚美江蘇美景,囑託江蘇要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黃埔區成為全國首批綠色產業示範基地 向「綠色」要效益,培育出...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示全國首批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名單,廣州開發區名列其中,成為廣州首個國家級綠色產業示範基地。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近8000億元,佔廣州市近40%。在保持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同時,黃埔區創新推進「綠色」產業化,如今全區綠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11家,產值達2364.5億元。據介紹,近年來,廣州開發區綠色發展成效集中顯現,僅2020年10月以來,該區連續獲得綠色發展領域的國家級榮譽就達5個之多。10月14日,國家發改委公示2020年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驗收結果,廣州開發區通過驗收。
  • 全國人大代表郭素萍:李保國想幹的事沒幹完,我接著幹
    「李老師一輩子除了教學就是在山裡扶貧,他走得突然,想幹的事沒幹完,我就接著他的活兒幹。」
  • 全國人大代表履職「加油」記
    「我去年去美國交流學習,他們知道我是全國人大代表後,邀請我去給一個院系的研究生作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專題講座,在場的聽眾都很感興趣,還紛紛提問。」來自貴州的全國人大代表曾麗介紹。提出議案、建議,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職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形式,是集中反映民意、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途徑。
  • 向總書記報告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和騰格里沙漠南源,交匯出一個美麗的地方——古浪。  從古浪縣城開車向東出發約1個小時,一片易地搬遷移民新區——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映入眼帘,富民新村便在其中。2019年8月21日,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當地鄉親。
  • 【兩會聲音】常麗虹代表:生態與扶貧是承德必須承擔好的重大責任使命
    作為一名來自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代表,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脫貧攻堅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賣風景、賣綠色,綠水青山百姓同樣能致富。」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市委副書記、市長常麗虹說。      承德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親自倡導的「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
  • 曹益民:向制度化經常化要效益
    原標題:向制度化經常化要效益 黨委管審議審是貫徹強軍目標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反覆強調,要從嚴治黨、從嚴治軍、從嚴治官,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職能作用。
  • ...護航海軍、扶貧餐廳……「代表通道」上他們帶來生動基層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海軍某飛彈驅逐艦艦長 趙巖泉:十年前,我博士畢業後就隨「蘭州」艦執行了第六批護航。記得有一次,編隊發現有3艘疑似海盜小艇從不同方向向編隊襲來。我們立即啟飛直升機,前去進行驅離,同時組織軍艦高速機動,佔領有利陣位。
  • 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和總書記面對面)
    本報記者 丁怡婷 鄺西曦攝習近平總書記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會場氣氛熱烈。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堅定了大家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這讓我感觸頗深。」楊成長說,當前國內需求仍未充分啟動,進一步釋放需求潛力尤為重要,比如當前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方面的提升空間依然很大。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研討會發言摘編
    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貫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打贏脫貧攻堅戰,要以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扶貧領域改革,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從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著力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要以協調發展理念加強扶貧資源整合,促進區域整體脫貧能力提升,協調可持續發展。要以綠色發展理念促進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
  • 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王勇:活力鄉村綠色先行 重繪小康田園風光
    為全面展現人大代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使命擔當,「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人大發布、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特別策劃「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活動,面向全省五級人大代表徵集相關稿件,並將擇優精選100篇同步推出。今天推出第六十六篇,敬請關注!
  • 秦博勇:扶貧資金的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 要用好、用活、用出成效
    圖說: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3月5日下午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回答記者提問。圖為全國政協常委(民建)、民建中央副主席、審計署副審計長秦博勇。
  • 創新+前瞻 習近平以六「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期間,他就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論述,提出「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樹牢綠色發展理念」「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引發全國人大代表的熱議。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的論述,尤其是上述六「要」,為各地尤其是為基層落實這一重大決策部署提供了最新版「行動指南」。
  • 兩會直答(18):教育扶貧丨高校教育扶貧,教育、文化、科技"三手抓"!
    」系列報導,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新發展理念回答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 與網友展開互動。《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19年要開展貧困地區控輟保學專項行動、明顯降低輟學率,繼續增加重點高校專項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人數,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對此,兩位來自高校的全國人大代表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