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俗人問李白為啥隱居山中,李白笑而不答,背後有深意

2020-12-19 讀書燈下

陶淵明筆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成為後世不少文人心嚮往之的精神桃花源。歷代有不少人寫過與桃源有關的詩詞,王維、李白、張旭、蘇軾等人皆有名篇留世。

而在李白身上,則是最能夠看見陶淵明的影子。乍一看,二者的思想、行為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愛酒,同愛詩,同樣自然真淳,思想中都有歸隱的傾向。

一首《山中問答》就很能代表李白的隱逸思想。

山中問答·李白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桃花源

詩意

《山中問答》一作《山中答俗人》,是詩人對俗人的一問一答: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棲居在碧山?我笑而不答,心依然悠閒自在。題為山中問答,詩便以問句開頭,但次句詩人並不作答,只是笑笑而過,似乎沒有把這一問放在心上。

接下來,詩人放眼居於碧山的生活:看那溪流攜著桃花,盡日遠遠地流去,此處別有一番天地,仿若不在人間。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裡曾寫漁父發現桃源入口之前,沿著小溪行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落花繽紛,漁人隨著溪流而進,直到走完桃林之處,便來到水源地,這裡便是桃源之入口。

自陶淵明以後,桃花流水其實是有獨特的隱喻含義,後來張旭寫《桃花詩》時也寫: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桃林

所以,桃花流水是有其具體指向性的,順著這水流,便能夠尋覓到進入桃花源的路徑。在這裡,李白所寫的桃花與流水,實際也有這一隱喻。

李白對桃林一定是有感情的,所以當年汪倫邀請李白前去做客,在信中都寫他那兒有「萬家酒店」和「十裡桃花」,李白便欣然前往。只是李白到了實地才發現,那裡只有一家姓萬人家的酒店,也並無綿延十裡的桃林,只有離地十裡的一潭「桃花」潭水。

可見李白也是豁達,被汪倫用文字遊戲誆去了,也不氣惱,還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名作。

十裡桃林

此時的閒適並非真正想要的生活

李白在二十四五歲時離開蜀地,開始「仗劍遠遊」。這次漫遊,李白去到了許多地方,從揚州到洞庭,再到金陵、武昌等地。27歲時,定居在安陸(今湖北),長達十年。

這段時間,李白曾隱居在白兆山桃花巖,這首《山中問答》便作於這期間。但李白這一時期的隱居是跟陶淵明的隱居有著不同的。

要知道,李白少年學賦,十五歲時便自詡「作賦凌相如」,後又跟著老師在大匡山學習。此次離開蜀地,李白是抱有很大志向的,他曾多次在詩文裡表達這一意願。

在《別匡山》中,他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匡山極其優美的環境,而在詩歌結尾時寫: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對於這樣清幽自然的環境,李白不是不留戀的,但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負等著去實現,這也正是他去蜀遠遊的目的所在,「已將書劍許明時」,他想憑著自己的一身才藝,在來日大展宏圖。

桃花流水

但一腔才華與熱情,並未馬上在理想仕途上得到兌現,長達十餘年的時光裡,李白依然在漫遊或隱居的路上行走。這一時期,李白一方面自得於這種悠閒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迫切地渴望走上仕途。

所以,他此時的閒適並非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他真正想要的生活,還在朝堂上,那能夠實現理想與抱負的地方。

但我們都知道,這當然也只是李白的另一個夢而已。

讀書燈下記

李白一生都在「隱」與「仕」中掙扎,他一面嚮往著隱逸的生活,一面又始終放不下心中的政治理想。所以,他的「隱」與陶淵明的「隱」有著不同。

陶淵明的「隱」是在他從仕之後發現現實之黑暗,與官場之不容,才與之徹底決裂,在寫下《歸園田居》後走上隱逸之路,再也沒有踏入朝堂。

而李白的「隱」則更傾向於一種功成身退後的「隱」,他是想要建功立業的,在此基礎上再隱去。所以寫於安陸隱居時期的《山中問答》,是他對俗人這一問的回答,背後頗有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深意與感慨。

他的心中,始終懷有對遠方的渴求。隱居於此,只不過是騰飛前暫時的蟄伏而已。「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裡」,這才是這段時期李白內心中最真切的渴望吧。

相關焦點

  • 俗人問李白的隱居生活,一首古詩《山中問答》,不可說,也不必說
    李白的一生曾經多次隱居山中,有個俗人問他,為什麼要選擇隱居這種生活方式?李白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山中問答》,俗人讀了這首詩,如墜雲裡霧裡,看來李白是不可說,也不必說。李白的文學造詣千百年來無人能及,同時他又非常熱愛生活。
  • 李白的這首《俗人問》,讓憤世嫉俗變得浪漫,也告訴世人一個道理
    李白從開元十五年至開元二十五年一直居住在安陸,這十年期間曾隱居碧山桃花巖。在碧山出遊時李白拜會了一位叫胡暉的學士,這位學士仰慕李白,將自己一對珍貴的白鷳送給了李白。李白是很喜歡鳥禽的,得此珍奇極為高興,即興賦詩一首《贈黃山胡公求白鷳》。
  • 李白的《山中問答》僅僅28個字,卻寫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有的人只追求功名利祿,有的人只渴望棄官歸隱,功名利祿與寄情於山水之間看似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但是這兩方面在李白身上卻又完美地統一起來,讓我們感受到李白既是天上的謫仙人,也是人間的一個凡人。李白是一個喜好隱逸之人,早年曾和東嚴子隱居在四川岷山一帶,後來他懷揣著仕途之夢出川。
  • 李白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寫法巧妙,十分有特色
    說到李白,每個人肯定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唐代的大才子,被譽為「詩仙」,他的詩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背出幾首。李白一生曾多次隱居山林,在他的少年時代,就和逸人東嚴子隱居於岷山。出川之後,又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長達十年,期間曾隱居碧山桃花巖。
  • 李白最有仙氣的一首詩,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仙風道骨,詩歌充滿了夢幻色彩,相信沒有人會懷疑。賀知章稱其為「謫仙人」也就可見一斑,如果要從詩仙的詩中選一首最有仙氣的詩,小編認為是這首《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這首詩是李白在湖北安陸的白兆山桃花巖隱居時期創作的,詩中的碧山就是指白兆山。首句就突如其來提出一個問題,有人問李白為什麼要隱居在碧山,作者沒有提到提問者是何人,但是讀者可以推測到提這個問題的就是世間那些「俗人」。次句詩人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應是「笑而不答」,面對著這個問題,作者心中顯得悠閒自在。
  • 李白的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並暗用典故抒發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第一聯:「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 李白最有仙氣的七絕唐詩,句句悠然自得,第三句一個字比較少見
    公元727年開始,李白在今天的湖北安陸居住了十年。在這結婚生子,學道修仙,也算是過了一段山中隱居的日子。為什麼李白能夠在這裡住那麼長時間呢?不光今天我們有疑問,當時就有人問他了。李白給出了什麼樣的答案呢?
  • 李白《山中問答》詩,有此碧山可棲,我也願入之不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代:李白《山中問答》
  • 李白很獨特的一首詩,他一個人坐在山中自問自答,寫得很是有趣!
    這也就是為什麼,唐朝有那麼多的詩人,唯獨李白的名氣是最大。據說李白在當時名氣就很大,不像杜甫等人,只是到了後來人們認識到了他的重要性,從而才使得他的名氣,直逼李白。那在唐朝即使是在當時名氣最大的應當是李白和白居易,這兩位詩人還在世時,他們的詩作不僅在國內很出名,並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成為了中國最受歡迎的兩位中國詩人。
  • 唐代文學名家李白簡介及主要作品
    李白簡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 李白這首詩自問自答,寫出了新意,讀來更是朗朗上口!
    等等,那都是出自於李白的詩作,而且他的這些詩作,寫得非常唯美,往往只有寥寥數語,便是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所以這樣的詩作,也是最值得一讀。唐朝有很多的詩人,但是還真沒有幾位詩人能夠與李白一較高低,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同時他也被後世稱為「詩仙」,他的很多詩作裡,自有一骨仙氣,讀來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 李白年輕時的一首詩,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最後7個字堪稱神來之筆
    李白綽號謫仙人,仿佛就是為了詩歌而生,無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鬼斧神工,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亦或者「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孤獨,無不提筆就來,不需要絞盡腦汁思考,詮釋了什麼叫真正的天才。
  • 讀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漫談我們的酒文化
    《把酒問月》,《將進酒》,《俠客行》,《月下獨酌》,《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金陵酒肆留別》,《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置酒》。很多很多的。今天我們就來讀一下他的七言絕句《山中對酌》。這首詩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山中與幽人對酌》。寫的是李白與一位在山中隱居朋友的住處飲酒的情景。
  • 詩仙李白是真正的命理學修真學高手
    李白這一天地之氣靈,在紅塵中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初次修道肉身,卻是漢代時的大神「東方朔」,這個東方朔說起來傳奇故事可多了,比大家熟悉的諸葛亮等人還厲害。漢武帝的很多官員認為東方朔是個瘋子,武帝則認為東方朔若是不行荒唐之事,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武帝能識人。東方朔自己則說:「像我這樣的人就是所謂隱居在朝廷中的人。」他常唱:「隱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馬門。
  • 李白的酒李白的詩
    李白與曹操、陶淵明、王維、李賀、王翰、蘇軾、晏殊、李清照等的詠酒、飲酒篇什,將中國酒文化的生動民俗美和深層的社會積澱演繹得淋漓盡致,並組成恢宏的酒文化歷史畫廊,放射出不朽的光輝。乙:                 太白十詩九言酒       我國古代一些詩人常把飲酒作為詩歌寫作的內容。東晉詩人陶淵明就寫有《飲酒》詩20首。他在詩前小序中寫道:「偶有名酒,無夕不飲。
  • 李白成天到處跑,修仙問道又隱居,妻子兒女怎麼辦?
    李白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人。成天滿世界跑!一般人印象中,李白一生三大事,逐官、修仙、寫詩。以詩判李白,以為其人只是瀟灑飄逸絕倫。實則李白也是人,七情六慾依然有。所謂「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李白雖然爽朗大方,但也會「有情」,雖然飲酒作詩朋友遍天下,但也「憐子」,在路上,也常想起自己的孩子。以我們最熟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為例,便知李白一路上也頗多孤寂,很想念家。
  • 李白:這話我可沒說過
    因此,才有了現代人的段子:一日,李白逃課的路上,在小溪旁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奇怪便問她,老婆婆答:「我想做針。」李白問:「您打算把鐵杵磨成針?」老婆婆答:「是啊,我已經磨了很多天了。只需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聽罷,感慨道:「沒文化真可怕啊。」 於是他返回山中,終於學有所成。當然,這是一個段子。
  • 李白到底是哪國人?又是在哪裡出生的?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這是青年李白在隱居讀書於大匡山時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他以清新明麗的筆調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幽麗的山水畫卷。鮮豔的桃花、青翠的野竹、淙淙泉水聲中傳來人聲犬吠,使人耳目為之愉悅。李白有許多生動形象描寫自然美景的詩歌,這些詩能使人心胸豁然開朗,獲得心情的愉悅,會給旅遊者心靈上打下牢固的美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