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山中問答》僅僅28個字,卻寫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2020-12-19 品詩詞

李白,何許人也?

余光中曾這樣描述過李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可以說,李白的詩情已經完全融入他的血液,人世間所有的事物在李白的筆下,都可以變得詩情畫意。

有人說,李白的詩無人能學,更無法複製,因為他是大唐時期獨一無二的李太白,他狂妄至極,灑脫豪放,熱愛功名,也熱愛自然。

有的人只追求功名利祿,有的人只渴望棄官歸隱,功名利祿與寄情於山水之間看似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但是這兩方面在李白身上卻又完美地統一起來,讓我們感受到李白既是天上的謫仙人,也是人間的一個凡人。

李白是一個喜好隱逸之人,早年曾和東嚴子隱居在四川岷山一帶,後來他懷揣著仕途之夢出川。

在唐玄宗開元十七年,也就是公元729年,年輕的李白在安陸隱居十年,山下有一個桃花洞,是李白經常讀書練劍的地方。

李白在這裡寫下了頗為經典的《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詩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李白在隱居期間的快樂情趣,但從字裡行間也感受到一絲絲隱與仕的矛盾心態。

詩中寫道:有一位俗人問李白為什麼一直隱居在碧山?本以為李白會侃侃而談隱居的樂趣,結果他卻笑而不答。或許李白認為這位俗人是不會理解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正可謂可為知者告,難為俗人言。

李白在隱居的這段歲月中看起來非常自在悠閒。滿山的桃花競相開放,清澈見底的流水潺潺遠去,這裡便是李白心中的「桃花源」,真是別有一番天地,豈是人間才能有的。同時,李白也創造了「別有天地」這一成語。

詩中的非人間也特指李白的隱居生活。

在唐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過隱居的生活,他們看似閒情雅致,享受山水之樂,但實際上他們的真正目的並不是隱居,而是通過隱居而最終走向仕途,李白便是最好的例證。

唐玄宗初期的大唐,朝氣蓬勃又充滿自信的氣度,大唐男兒的志向更是遠大,或金戈鐵馬徵戰沙場,或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在這一點,李白毫不掩飾他的「野心」,他渴望通過拜謁官員,達到一朝為官的目的,像伊尹呂尚那樣輔佐君王,成就一番大業。

然而,對李白而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在朝廷中只擔任一年多的時間的翰林待詔,便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李白在失望和孤獨中,只得通過遊覽名山大川來排解內心的苦悶之情。

上帝向李白關了一扇仕途之門,卻又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之窗。

相關焦點

  • 俗人問李白的隱居生活,一首古詩《山中問答》,不可說,也不必說
    李白的一生曾經多次隱居山中,有個俗人問他,為什麼要選擇隱居這種生活方式?李白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山中問答》,俗人讀了這首詩,如墜雲裡霧裡,看來李白是不可說,也不必說。李白的文學造詣千百年來無人能及,同時他又非常熱愛生活。
  • 李白的這首詩,寫出了喝酒的最高境界,卻很少人讀過
    喝酒,是瀟灑的事,是自在的事,喝酒的最高境界,是在酒中瀟灑自在,放儘自我。今要分享給大家這首詩,又是李白的一首寫喝酒的詩。李白寫喝酒的詩不計其數,但要說能寫出瀟灑自在的喝酒境界的,當屬這首。山中與幽人對酌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的飲酒的,為人熟知的有「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會須一飲三百杯」等,這首《山中與幽人對酌》,不是那麼著名,意境卻最瀟灑。
  • 李白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寫法巧妙,十分有特色
    說到李白,每個人肯定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唐代的大才子,被譽為「詩仙」,他的詩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背出幾首。李白一生曾多次隱居山林,在他的少年時代,就和逸人東嚴子隱居於岷山。出川之後,又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長達十年,期間曾隱居碧山桃花巖。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到了京城,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只是給皇帝寫詩文娛樂。這和李白文以治國安邦的理想簡直是南轅北轍。起初,他還能忍受,以期尋找機會一展所學。奈何這樣的翰林生活一直持續了兩年多,李白的年紀在古代已然屬於暮年,他可以慢慢等待,但他的理想抱負又怎麼能夠忍受這樣遙遙無期的等待。
  • 李白最酷的一首詩,開篇就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其中14字千古名句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小時候因為詩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寫得太酷 ,又適逢93版《包青天》的風靡,為了在同學們面前裝酷便默默背下了全文。而人到中年再讀此詩,才真的讀懂了詩仙的辛酸。
  • 李白《山中問答》詩,有此碧山可棲,我也願入之不返
    李白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一生中多次隱居,十八歲時,隱居戴天大匡山讀書;三十三歲,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五十五歲,入廬山屏風疊隱居。李白這首《山中問答》,大概便是作於桃花巖隱居期間。
  • 李白年輕時的一首詩,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最後7個字堪稱神來之筆
    詩歌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歷經一兩千年繼承和發展,唐朝時達到頂峰,誕生許多聞名天下的大詩人。公元725年,虛歲二十五歲的李白前往安陸,即「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劍術高超膽識過人,倚劍走天涯毫不畏懼。不久後,李白來到碧山腳下,此處風景優美、景色宜人,屬於傳說中的風水寶地,於是他停住腳步,在山下的桃花洞暫住一段時間,並寫下一首佳作,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最後7個字堪稱神來之筆。
  • 李白很獨特的一首詩,他一個人坐在山中自問自答,寫得很是有趣!
    這也就是為什麼,唐朝有那麼多的詩人,唯獨李白的名氣是最大。據說李白在當時名氣就很大,不像杜甫等人,只是到了後來人們認識到了他的重要性,從而才使得他的名氣,直逼李白。那在唐朝即使是在當時名氣最大的應當是李白和白居易,這兩位詩人還在世時,他們的詩作不僅在國內很出名,並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成為了中國最受歡迎的兩位中國詩人。
  • 有俗人問李白為啥隱居山中,李白笑而不答,背後有深意
    歷代有不少人寫過與桃源有關的詩詞,王維、李白、張旭、蘇軾等人皆有名篇留世。而在李白身上,則是最能夠看見陶淵明的影子。乍一看,二者的思想、行為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愛酒,同愛詩,同樣自然真淳,思想中都有歸隱的傾向。一首《山中問答》就很能代表李白的隱逸思想。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與生俱來,無法迴避。第一種和第二種孤獨很心酸無奈,卻也是塵世最常見的孤獨,而第三種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可惜,三千繁華,又有誰能真正看透呢?今天給大家講的這首詩也是關於孤獨的,寫於詩人被放鴿子後,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 詩仙李白最長的自傳詩,有兩句成千古絕句,是至簡至美的人生境界
    文/無人詩仙李白最長的自傳詩,有兩句成千古絕句,是至簡至美的人生境界中國的小朋友從幼兒園就開始能背上幾首唐詩宋詞了,不僅是因為它們朗朗上口、簡單易記,也是因為中國的父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能沐浴在這些傳統文化中,長大後能夠變得比別人更有文學修養
  • 李白鮮為人知的一首詩,卻寫出了喝酒的最高境界!
    如果以李白和酒作為關鍵詞,想一句李白的詩,可能我們基本上都會想到那首最熟悉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你知道嗎?月下獨酌共有四首,這不過是其一。而今天要說的就是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二,也是這四首裡最有豪氣的一首,不過相對於其一來說,這首就鮮為人知了。
  • 李白的這首《俗人問》,讓憤世嫉俗變得浪漫,也告訴世人一個道理
    李白從開元十五年至開元二十五年一直居住在安陸,這十年期間曾隱居碧山桃花巖。在碧山出遊時李白拜會了一位叫胡暉的學士,這位學士仰慕李白,將自己一對珍貴的白鷳送給了李白。李白是很喜歡鳥禽的,得此珍奇極為高興,即興賦詩一首《贈黃山胡公求白鷳》。
  •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28個字,只要「煙花」二字讀懂了,妙不可言
    說起詩詞,就繞不開唐宋,說起唐宋,就繞不開李白。如果說唐詩是一座高峰,那麼李白就是這座山頂的一個廟宇裡的高僧。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李白的詩過於奔放灑脫飄逸。甚至有人會覺得李白的詩缺乏嚴謹。還有人覺得李白的詩寫的太隨意。其實這些都可以理解,詩仙這兩個字可不是白來的,沒有那種自由灑脫,那種豪情和瀟灑,哪裡稱得上仙?小時候語文老師特別愛喝酒,甚至他上課的時候都帶著一點白酒,邊喝邊講課。
  • 李白這首詩自問自答,寫出了新意,讀來更是朗朗上口!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李白一首非常獨特的詩作,那便是他的《山中問答》,這首詩可能有的朋友,並不是很熟悉,其實這也是一首非常經典的詩作,詩人在這首詩中,以一種非常自然的口吻,先是提出問題,然後又自己回答,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在唐詩裡那是不多見。
  • 李白寫溪水最經典的詩句,僅僅是10個字,就奪人眼球美得心醉
    公元753年,已經年過半百的李白在安徽宣州生活。經歷了這多半輩子的奔波,經歷過榮辱,也經歷過人生的坎坷,李白也開始逐漸接受人生的磨難。但是看到眼前的這個世界,卻不能實現心中的夢想,他的心中還是充滿著苦澀。
  • 賈島這首仙氣飄飄的古詩,僅有短短20字,卻寫出了飄然若仙的境界
    若是說起自帶仙氣的詩篇,千古以來的佳作的確數不勝數,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又如「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以及「長愁忽作鶴飛去,一片孤云何處尋」。雖然這些詩句,都可以稱之為舉世難尋的佳作,但其中的感情都太過明顯,那缺少了一絲渾然天成的韻味。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回望蘇軾的一生,看似精彩,實則跌宕,從少年成名,到貶謫蠻荒,人生起伏甚大。弟弟蘇轍高居廟堂之上,官至宰相;才情卓著的蘇軾卻五次被貶,明明心中有遠大的家國抱負,卻只能幽居偏僻鄉裡,暗自嘆息。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窮酸才子學李白,仿李清照,終於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一詞成名
    一生所作不多,佳品也少,為了能出好文,他學李白,仿李清照,終於寫出了成名作《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這首詞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也令他一詞成名。《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向滈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這首詞被收錄在《全宋詞》中,是公認的佳品。全詞朗朗上口,詼諧可愛,卻又滿是憂愁,各種心結糾結在一起,道盡了詞人心中的孤寂和無奈。詞意是:明月下誰在窗前陪伴著我,只有我的影子願意和我相依。夜深人們都睡去時,油燈也快燃盡,連影子也要躲我而去了。無奈,真無奈,好個恓惶不安的我!
  • 讀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漫談我們的酒文化
    今天我們就來讀一下他的七言絕句《山中對酌》。這首詩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山中與幽人對酌》。寫的是李白與一位在山中隱居朋友的住處飲酒的情景。李白醉酒後,屬於那種頭腦非常清楚並且眼花耳熱,奇幻異想,詩思泉湧的那一種。三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一開頭就點明了,是兩個好朋友在一起喝酒。這點明的有地點,有人物,但是白馬認為在這裡並沒有點名時間。有評論家認為,「山花開」三個字可以判定為兩個人飲酒的時間是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