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中問答》詩,有此碧山可棲,我也願入之不返

2020-12-09 騰訊網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代:李白《山中問答》

李白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取自孔子之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扁舟入海,漫無所歸,只可想像,固不可取。然而山居穴隱,自古便有其人。所以失意時,或者功成後,想要避世,入於深山,隱居林泉,則不失為一個可取的途徑。

說到歸隱,則令人羨慕古人。古代有那麼多未開墾的山林,選擇一個幽靜處,搭一茅屋,開墾幾片荒地,就可以安居。今天的人,縱使想要歸隱,也沒有地方。即使有地方,男不知耕,女不知織,衣食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李白一生中多次隱居,十八歲時,隱居戴天大匡山讀書;三十三歲,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五十五歲,入廬山屏風疊隱居。李白這首《山中問答》,大概便是作於桃花巖隱居期間。

這首詩是以問答形式寫成,表現隱居生活的悠然自在,妙趣無窮,抒發對隱居生活的喜愛。詩的頭一句便是拋出為什麼隱居,以及隱居的意趣是什麼的問題。可能是真有人問李白這個問題,也可能是李白自問自答。然而李白只是笑笑,沒有明確回答,然而卻已經給出了暗示,答案只在不言中。人評其笑,當如迦葉微笑,不可說,亦不必說。大有隻可山人意會,不可向外人言傳之意。

詩的三、四句,則是描寫山中環境之優,景物之美。山中桃花繁盛,流水蜿蜒。別有一番天地,竟不像是人間所有。所描寫的景象,讓人極易聯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言外之意,生活在這裡非常的快樂滿足,對人間毫無眷戀。更妙的則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味其語,會其意,讓人神想萬千。

這首詩的語言樸素,完全是口頭語,活波流利,輕快自然。全詩信手拈來,卻有行雲流水之妙,順暢自如,渾然天成。清人周珽評論此詩說:「隨心趁口,不經思維,蒼詞古意,自成天籟。非謫仙人何得此不食煙火語!」又《古唐詩合解》評曰:「此詩信手拈來,字字入化,無段落可尋,特可會其意,而不可拘其辭也。」都說得非常妥切。

相關焦點

  • 有俗人問李白為啥隱居山中,李白笑而不答,背後有深意
    陶淵明筆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成為後世不少文人心嚮往之的精神桃花源。歷代有不少人寫過與桃源有關的詩詞,王維、李白、張旭、蘇軾等人皆有名篇留世。而在李白身上,則是最能夠看見陶淵明的影子。乍一看,二者的思想、行為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愛酒,同愛詩,同樣自然真淳,思想中都有歸隱的傾向。
  • 俗人問李白的隱居生活,一首古詩《山中問答》,不可說,也不必說
    李白的一生曾經多次隱居山中,有個俗人問他,為什麼要選擇隱居這種生活方式?李白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山中問答》,俗人讀了這首詩,如墜雲裡霧裡,看來李白是不可說,也不必說。李白的文學造詣千百年來無人能及,同時他又非常熱愛生活。
  • 李白的《山中問答》僅僅28個字,卻寫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李白,何許人也?余光中曾這樣描述過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有的人只追求功名利祿,有的人只渴望棄官歸隱,功名利祿與寄情於山水之間看似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但是這兩方面在李白身上卻又完美地統一起來,讓我們感受到李白既是天上的謫仙人,也是人間的一個凡人。李白是一個喜好隱逸之人,早年曾和東嚴子隱居在四川岷山一帶,後來他懷揣著仕途之夢出川。
  • 李白最有仙氣的一首詩,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仙風道骨,詩歌充滿了夢幻色彩,相信沒有人會懷疑。賀知章稱其為「謫仙人」也就可見一斑,如果要從詩仙的詩中選一首最有仙氣的詩,小編認為是這首《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這首詩是李白在湖北安陸的白兆山桃花巖隱居時期創作的,詩中的碧山就是指白兆山。首句就突如其來提出一個問題,有人問李白為什麼要隱居在碧山,作者沒有提到提問者是何人,但是讀者可以推測到提這個問題的就是世間那些「俗人」。次句詩人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應是「笑而不答」,面對著這個問題,作者心中顯得悠閒自在。
  • 李白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寫法巧妙,十分有特色
    說到李白,每個人肯定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唐代的大才子,被譽為「詩仙」,他的詩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背出幾首。李白一生曾多次隱居山林,在他的少年時代,就和逸人東嚴子隱居於岷山。出川之後,又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長達十年,期間曾隱居碧山桃花巖。
  • 李白的這首《俗人問》,讓憤世嫉俗變得浪漫,也告訴世人一個道理
    李白從開元十五年至開元二十五年一直居住在安陸,這十年期間曾隱居碧山桃花巖。在碧山出遊時李白拜會了一位叫胡暉的學士,這位學士仰慕李白,將自己一對珍貴的白鷳送給了李白。李白是很喜歡鳥禽的,得此珍奇極為高興,即興賦詩一首《贈黃山胡公求白鷳》。
  • 跟著成語去打卡:別有天地
    唐朝天寶十二年間(公元729年),詩仙李白曾經來到這裡遨遊,拜會了一位叫胡暉的學士,胡暉仰慕李白盛名,將自己畜養的一對珍貴白鷳送給李白。李白很喜歡鳥禽,得此鳥極為高興,當即揮筆成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鷳》「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鷳。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裡,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閒。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 李白最厚臉皮的一首詩,賴著別人送東西給他,最後一句亮了
    李白是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歌多被選入課本,流誦至今,享譽盛名。說說李白為何這麼牛?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於公元754年。李白那年遊覽黃山,雖然低調行走,在當時的年代,沒有微信沒有網絡更沒有朋友圈,但大詩人來到黃山的消息依然不脛而走,這便引來一個名叫胡暉的「李白粉絲」的注意。胡暉急忙將李白拉往家中,一同飲酒作樂。
  • 李白很獨特的一首詩,他一個人坐在山中自問自答,寫得很是有趣!
    李白寫過一系列非常優美的詩作,同時也有一些很特別的詩作,例如他的這首《山中問答》,便是一首很獨特的詩作,他一個人坐在山中自問自答,寫出很是有趣,所以這樣的詩作,也是最為值得一讀,不僅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一片真誠,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李白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 得意自為仙——走進李白詩中的靄裡碧山
    來源:海外網靄裡的青山碧水(靄裡村宣傳部)海外網11月10日電「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李白曾幽居靄裡,得意於蒼山碧水,寫下了一首《山中問答》。每年會有約30萬遊客到訪靄裡村,他們不僅來此呼吸山林間的新鮮空氣,還能參加「到靄裡過小年」和花田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碧野間的菊田(新華網/廖宇翔 攝)不僅如此,靄裡還集中發展金絲皇菊的種植,為當地經濟打開了一條新路,也為碧綠的田野點綴上金燦燦的畫卷。此外,當地還新建了一處設備齊全的足球練習場,吸引了很多周邊民眾來這裡大展拳腳。
  • 李白,詩歌,青碧秀美是碧山
    然而這位酒仙一時疏忽,給今日黃山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碧山」之疑。「問餘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我願得此鳥(白鷳),玩之坐碧山。」目前黃山東西兩邊兩處名為「碧山」的地方:黟縣的碧山鄉和太平羅村之側的山巒。這兩處都是山清水秀,有「玉潭琪樹」,適合白鷳生活的環境。
  • 李白的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並暗用典故抒發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第一聯:「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 李白最有性格的十首「狂詩」:我本楚狂人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簡評:這是李白最有性格的詩篇之一。「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開宗明義地說自己是個狂人,愛調侃嘲笑孔老夫子。如此狂人,古往今來能找出幾個?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李白年輕時的一首詩,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最後7個字堪稱神來之筆
    李白綽號謫仙人,仿佛就是為了詩歌而生,無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鬼斧神工,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亦或者「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孤獨,無不提筆就來,不需要絞盡腦汁思考,詮釋了什麼叫真正的天才。
  • 李白最誇張三十首詩:那是「詩林之絕響」
    李白的誇張詩,是「詩林絕響」。如果古代詩歌史缺失了李白驚世駭俗的誇張詩,就像廣袤的天空缺少一抹靚麗的彩虹。李白的誇張詩發軔於他獨特的個性與氣質,是他精神世界的浪漫情懷在詩句中凝結出的豔麗花朵。這裡所選的李白三十首誇張詩,是他最有成就的詩篇的一部分。品讀李白的誇張詩,打開心靈的天窗,跟隨他一起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你閉塞的心懷會漸次打開,你抑鬱的心結會得到宣洩。
  • 試解「碧山吟社」之謎(漢字故事)
    現在,由無錫市離退休老人為主的詩詞愛好者又重組了碧山吟社,但該社留下的諸多未解之謎仍讓人們困惑不已。2012年12月28日,無錫《江南晚報》刊登文章《石刻追憶500年前碧山吟社》。作者提出了一個「碧山吟社」之謎:「文徵明為何寫『別』字?」認為「碧山吟社」磚雕上有兩個字甚是特別,「吟」字右半邊的「今」是反過來寫的,「社」字則多了一點,可能是錯別字。
  • 一詩一故事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詩詞生活志,帶你開啟詩意生活山中問答
  • 李白的酒李白的詩
    在李白坎坷的一生中,酒如同他的摯友,始終緊隨其生命歷程,並賦予他極大極多的創作靈感。而詠酒詩篇更是表現出他豪放張揚的個性,《將進酒》即其中的代表作。長安放還,在「抱用世之材而不遇合」,治國齊天下懷抱落空之後,他感到人生快事莫如置酒會友,於是藉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暢酣的發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 李白不以田園詩名世,但這首卻頗有陶詩遺韻,別具一格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供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李白不以田園詩名世,但這首《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卻頗有陶詩遺韻,別具一格。「斛斯」,複姓,似為斛斯融。與李白、杜甫均有交誼。全詩依詩題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下終南山」,為詩的前四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