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北京國科率先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龍旭博士(左一)向與會專家介紹中科院部分科技成果。
12月1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報社、北京科技諮詢中心承辦,科技成果轉化暨科技產業智庫(籌)、國科創新智庫(北京)科技諮詢有限公司、北京國科率先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芯技術·芯融合——晶片應用助力北京高端製造業產業優化」決策諮詢沙龍在北京召開。來自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50多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沙龍。
與會專家認為,國產晶片的發展一定要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這不僅要加大研發自主創新,還要做好市場化引導,更需要集合產業勢能,各方共同協作,才能真正擁有自主核心技術晶片的競爭力,才能領跑全球。
晶片是國家重要的科技戰略
集成電路發展是國家的戰略層面的大事,微電子晶片產業是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也是北京市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孫曉峰在致辭中表示:「晶片是國家重要的科技戰略,也是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晶片具有高度集成、高度機密、高度研發導向的特點,其核心設備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來自於全球幾十個國家,數百個供應商,形成了一個快速變化的複雜創新系統,其中任何一個短板都可能變成一種制約,這就需要我們著力加強系統創新能力,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和能力水平。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楊柏齡在致辭中表示:「我國微電子技術的研究起步並不晚,但是實驗室成果產業化過程未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我們的晶片研發要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真正實現產學研結合,這樣才能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而技術創新過程應該在市場環境下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涉及到責任主體階段性的轉移,在實驗室原理突破階段,無疑科學家是主體,一旦原理突破取得成果後,就應該以企業為主體。」
作為科學家的包雲崗研究員來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也是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秘書長,他在本次沙龍上以題為《面向下一代計算的開源晶片與敏捷設計實踐》做了報告。他希望有更多的研發機構以及產業化企業加盟進來。
他介紹說:「開源已經成為處理器晶片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如今,智能物聯網(AIoT)時代已經到來,處理器晶片規模將達到千億顆以上,對我國製造業升級並搶佔未來主導權至關重要。但AIoT需求碎片化,現有處理器設計方法無法有效應對,亟需發展處理器晶片設計新方法。同時,處理器晶片設計人才一直處於短缺的局面,通過降低晶片設計門檻不僅可以有效破解人才危機,還能推動產業變革,繁榮晶片市場。」
此外,包雲崗還介紹了中國在開源晶片的布局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在本科生培養中的「一生一芯」計劃。他認為,在開源晶片生態與晶片敏捷設計方法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學校會推出類似「一生一芯」的實踐課,讓本科生和研究生帶著自己設計的晶片畢業。
包雲崗認為,開源是一種超越國界的推動人類技術進步的方式,開源技術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以RISC-V為代表的開源晶片是發展新趨勢,必將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與投入。我國一直積極投入開源晶片領域,將與國際社區一起建立全世界共享、開放的開源晶片生態,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
成果轉化過程中應以企業為「主角」
不可否認,在晶片的產業鏈中,研究院所的基礎研究為晶片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性支持。而在隨後的科技成果轉化環節,企業則應該佔據主體位置。科學家與企業如何牽手?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度合作真正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一直被譽為「世界難題」。
此次主持人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慶蓮,她有著十餘年的中科院技術轉移工作經驗,曾歷任中科院自動化所技術轉移中心及中國科學院國家北京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多年,對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有著深刻的理解,她說:「日前,我們正在籌備科技成果轉化暨科技產業智庫(籌)目的就是希望這樣的服務機構不僅僅是簡單的牽手,而是要提供深度的服務, 此次沙龍不同於一般的沙龍,它是晶片領域科技成果轉化上下遊產業鏈條的展示,也是為進一步促進北京晶片產業發展梳理思路。科技成果轉化聯盟暨科技產業智庫(籌)在其中起了穿針引線的關鍵作用。聯盟的「聯合科創信息服務平臺」正是為科技成果產業鏈條的相關機構提供工具和服務。
楊柏齡希望,未來科學家與企業家以及社會各界能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早日實現微電子晶片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
來自創業企業的中科海芯公司CTO賈耀倉的演講題目是《晶片雙創企業在首都高精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中的機會》。他說:「在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以及國家在產業政策、資本投入的傾斜,晶片領域馬上就要迎來一個應用驅動創新的黃金時代。當今的晶片企業要具備物聯網思維以及系統性的創新能力,藉助人工智慧(AI),在晶片領域有所創新。此外,晶片創業企業還要積極地將技術與應用有效地結合,尋求資本上的支持,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賈耀倉希望,北京可以和具有產業優勢的一些地區聯合建立創新應用中心,將先進技術與產業的應用創新緊密銜接起來,加速晶片產品到產業應用的最後一公裡,而不是各個領域、環節孤立割裂。此外,他還建議,科研院所應聯手社會培訓機構培養一批實操能力強的晶片工程師,解決晶片人才短缺、虛高的局面。
晶片產業要堅持內循環為主
企業創新中,得到政府以及金融的服務支持尤為重要。孫曉峰說:「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的『四服務』職責,即服務科技工作者、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高、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此次沙龍邀請不同學科和領域的專家,圍繞晶片領域的核心與瓶頸問題展開討論,以期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出更好的建議。」
本次沙龍來自金融界代表、北京市科技金融促進會秘書長王覓時,他也是北京首都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北京首都科技發展集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覓時向與會專家分享了首都科技發展集團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做法和心得體會。他認為:」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以晶片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並且其重要性越來越強。可以說信息產業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基石,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處於基礎性的地位,某種程度上講,一個國家的信息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及在全球分工的位置,標誌著該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
王覓時表示,新一代信息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時代呼喚具有全球視野的原創型企業,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有全球視野,又要有原創的競爭能力。而要想實現我國晶片領域在全球領跑,就必須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變道超車的策略,科學家和企業家都要有傲視群雄的勇氣和信念,敢於進入無人區,勇於擺脫原有的技術路徑的束縛。
王覓時建議,我國晶片產業要堅持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相協同的模式,充分調動內需,大膽走出去,加大海外投資。
責任編輯: 陳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