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工智慧的十大前沿問題

2020-12-14 電子產品世界

法律人工智慧是指人工智慧技術在法律中的應用,其目標是充分提升法治效能。我國的智慧法院、智慧檢務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就是法律人工智慧的落地應用。目前,法律人工智慧的系統工程標杆是「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其將公檢法三機關的刑事業務在一個雲平臺內打通,部分實現了自動法律推理,大幅提升了工作實效和程序公正性。法律人工智慧研發中的問題主要有理論建模和具體應用兩大類,可以總結為十大前沿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8/403447.htm

法律推理的形式模型。法律推理的形式建模是實現自動法律推理最基礎的問題。自動推理與智能密切相關。智能即會思維。什麼叫「會思維」?英國數學家圖靈認為,如果機器能在互不接觸的相當長時間內與人類對話,而被對方誤判為人類的概率達到一定程度,那就有理由說這臺機器「會思維」。這就是「圖靈測試」。這表明,人工智慧的關鍵在於能否實現自動推理。作為人工智慧子領域,法律人工智慧的關鍵就在於法律自動推理的實現。為此,需要給出面向自動法律推理的形式模型。有三種可能的法律推理建模方案:一是規則推理方案,即利用演繹推理將法律規範編碼成法律解釋庫和案件事實庫,以實現自動法律演繹推理;二是案例推理方案,即利用類比推理將案例編碼成法律解釋庫和案件事實庫,以實現自動法律類比推理;三是數據推理方案,即利用歸納推理將有價值的法律信息編碼成法律解釋庫和案件事實庫,以實現自動法律大數據推理。在成文法國家,第一種方案是最主要的。

法律決策的計算模型。能行可計算是人工智慧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能行」強調要有實效,「可計算」強調能夠通過編輯方式來實現。法律決策能行可計算是法律人工智慧的前提條件。法律決策可分為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決策,其理性根基即立法論證、執法論證、司法論證和守法論證。然而,傳統法律論證主要由人工完成,優度完全取決於法律論證者的知識結構和論證能力,而作為自然人的論證者總有知識結構、價值取向等局限,得出的結論難免存在主觀偏差。在法律決策中,尤其是在法律論證者經驗不足的階段,常常會犯常識或邏輯錯誤,而設計相關法律決策輔助系統,保障法律問題部分可計算,可以減少這類錯誤發生。概言之,為了逼近客觀性,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

證據推理的計算模型。證據推理的計算模型是實現自動法律證據推理的前提條件。在審判過程中,法律從業者通過證據累積來確認或否認有關法律假設。服務司法證明過程的法律人工智慧應用必須具備為用戶提供在案件中進行證據表達和推理的複雜能力,因此,研發者必須使用複雜的技術來表示、探索、推斷和分析訴訟過程中出現的假設和證據的可替代性解釋。這需要計算技術來表示訴訟參與者、實體、事件和世界情形語境,將解釋證據的替代假設進行結構化處理,通過評估證據的相關性和權重來確證或否定假設,做出假設真實的推論,而將貝葉斯推理網絡與人工智慧中的知識表示組合起來,就可以對事實論證進行結構化分析。

法律推理多主體建模。法律審判是建立在訴訟基礎之上的,而訴訟是一種三方法律論證博弈。利用人工智慧中的多主體系統思想,就能實現訴訟論證博弈的邏輯建模。在計算機科學中,多主體系統又稱多智能體系統,是指由多個相互作用的智能體組成的計算機系統。典型的多智能體系統研究指向軟體智能體,其主體可以是機器人、人或人機組合團隊,智能則可以包括條理方法、功能方法、程序方法、算法搜索或強化學習。多智能體系統可以解決單個智能體或單個系統難以解決甚至不可解決的問題。法律訴訟恰恰是一種多主體互動的論證活動。訴訟中,起訴、應訴和裁判三方需要就法律論證中的法律規範及其解釋、法律證據及其支持的事實主張以及法律論證的強度進行互動,做出相應法律決策。多主體系統為智能訴訟系統(如智慧法院等)提供了可能的建模方案。

可執行立法檢驗建模。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學立法」。從邏輯學角度講,科學立法就是將法律體系視為一個準邏輯體系,要求法律體系原則上具有一致性、完備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其中,最為核心的是一致性,因為完備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均可通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彌補,而一致性卻很難。法律體系的一致性,要求法律體系原則上無矛盾,不應出現法律衝突。不一致會導致法律體系紊亂和法律從業者無所適從,並削弱司法公信力。同一法律內部的衝突,立法者一般可自行解決,但不同部門法以及上下位法的衝突往往超出立法者能力範圍。而自動實現法律法規體系一致性檢測的法律人工智慧,將大大提升我們的科學立法水平。

文本自動分類與總結。該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法律文本的自動分類。當前,大多數法律文件以電子形式提交,但對這些電子文件的分類多停留在傳統的人工階段,而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中的文本自動分類技術,可實現法律文本的自動分類。智慧司法的一大目標就是要藉此提高文件的歸檔效率和後期利用率。二是文本中法律論證的自動總結。法律決策建立在法律論證之上,而法律論證埋藏在法律文本之中。藉助機器學習中的文本自動總結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法律論證挖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使用傳統的人工方法挖掘法律論證,其質量主要取決於論證挖掘者的能力和水平,優度參差不齊,而研發法律文本的自動總結應用程式,可以普遍提升論證挖掘優度,並確保論證挖掘質量的穩定性和評估的客觀性。

法律信息的自動提取。法律信息提取過程中產生的信息是後續立法和構建新的法律論證的基礎,也是處理電子證據的有效手段和幫助用戶評估相關信息的能行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數據量過於龐大,對法律信息手工分析顯然不可行。自動信息提取的任務就是從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機器可讀文檔中自動提取並生成結構化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信息提取涉及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分析人類語言文本。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已支持多媒體文檔信息的處理,如圖像、音頻和視頻文檔的自動注釋和內容提取。法律信息自動提取涉及一般自然語言的文本處理和具體法律領域語言處理,因此,相關模型需要同時兼顧這兩個方面。

電子取證的機器學習。電子取證是指在法律訴訟或法律調查中為回應舉證要求而進行的電子存儲信息的辨識、收集和舉證。這些電子存儲信息包括文檔、電子郵件、音頻、視頻、資料庫、社交媒體等。電子數據不僅數量巨大,取證過程和技術往往也很複雜。電子文檔富有動態性,常常包含如時間—日期戳、作者和收信人等元數據。為避免證據後期被篡改或毀損,需保存電子存儲信息的原始內容和元數據,並置於法律監管之下。數據分析就是要篩選和隔離明顯不相關的電子信息,將數據託管於安全環境中,使得編寫文檔代碼的審閱人員可以訪問這些數據,了解它們與法律事項的關係。使用計算機輔助評估、預測編碼和其他用於電子取證的分析軟體,可以大幅降低法律從業者審查證據的時間等人力成本。

法律信息的檢索系統。法律信息檢索是一門應用於包括法律法規、判例和學術論著在內的法律文本的信息檢索科學,是法律信息學的一個領域。通過電子手段可獲得的法律文件數量龐大且呈爆炸式增長,故法律信息精準檢索日漸重要。一般來講,為了達到信息檢索的目標,有三種可運用的檢索技術——布爾檢索、法律文本手工分類和法律文本自然語言處理。對於整體的法律文檔而言,目前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布爾檢索法,也就是與特定術語進行精確匹配。一般來說,研究人員相信他們通過這種方法已經檢索了大多數的相關文件,事實上這種方法的平均查全率只有20%,所遺漏信息可能相當重要。法律信息檢索試圖通過增加相關文檔的數量(高查全率)和減少不相關文檔的數量(高準確率)提高法律搜索的效率。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在法律領域行話和多義詞非常普遍,而且有些詞義還經常變化。

法律機器人的研發。法律機器人是一類面向客戶的法律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用於自動執行具體法律任務,如文檔自動化和計算機輔助法律檢索。從智能搜索機器人、表單程式機器人到法律諮詢機器人,法律機器人的用戶界面多種多樣。根據任務的不同,面向律師事務所客戶的法律機器人解決方案往往需要在律師監督下運行,而面向消費者和企業客戶的法律機器人解決方案則通常不需要法律專業人士的直接監督。法律機器人不是用來取代諸如法官、律師等法律從業者的,它是人類智能之延伸,是法律人的得力助手,而並不會替代法律人。 


相關焦點

  • 北大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北大法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第一屆北大法律與人工智慧論壇 | 學術會議
    /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究中心建立的基本情況介紹楊曉雷(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領導、嘉賓致辭葉靜漪(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祁國晟(國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曉海(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究中心副主任)揭牌儀式領導和嘉賓代表為實驗室和中心揭牌主  題人工智慧的發展現狀與前沿問題
  • 崔文成:淺談人工智慧的法律地位
    該說認為人工智慧本質是工具,是人創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人類服務,其不能成為法律關係主體。在涉及人工智慧的法律問題中,對於其致人或物損害的問題,可以適用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也即在人工智慧領域,涉及的追究責任的主體包括所有參與人工智慧產生、設計和使用的主體。當然,該學說存在著局限性。
  • ...政協「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雙周協商座談會述評
    2020年12月23日,全國政協今年最後一場雙周協商座談會,探討的是一個關於「未來」的話題——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臨近歲末,沒有什麼比談論未來更讓人期待。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整個世界,它是危機,也是啟示:要儘可能做更多的準備,以應對變局中未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 「法律+人工智慧」十大發展趨勢
    首先,新規劃在對人工智慧理論、技術和應用作出前瞻布局的同時,還呼籲加強人工智慧相關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研究,建立人工智慧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政策體系。在這樣的國際趨勢下,國內法律科技市場開始從「網際網路+法律」向「人工智慧+法律」轉變,法律人工智慧創業成為人工智慧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B端或者C端的法律人工智慧產品逐步進入公眾視野。
  • 人工智慧時代的法律變革
    關鍵詞: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智能合約;涉外法律服務;專業律師本期關鍵詞:人工智慧法;類案檢索;同案同判;實質公平;強制執行力本文約1080字,大概需要閱讀3分鐘。在人工智慧的時代,社會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法律制度也隨之改變,對於公平正義的衡量和實踐方式也隨著社會進步和技術發展而不斷變革。人工智慧時代,大數據的應用,代碼規則的設置,科技創新的突破,將重新詮釋公平與正義。
  • Floris Bex(弗洛裡斯·貝克斯):法律領域的人工智慧——喧譁與現實
    2019年4月13日,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與荷蘭蒂爾堡大學法學院雙聘教授,第17屆人工智慧與法國際學術大會(ICAIL-2019)主席Floris Bex(弗洛裡斯·貝克斯)在法律人工智慧研究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法律領域的人工智慧——喧譁與現實」的主題演講。
  • 北京大學—東京大學法律人工智慧前沿論壇
    他高度評價了白石教授對競爭法與人工智慧交叉領域問題的四大分類及其對美國、歐盟對剝削性濫用採取的不同策略的比較,並根據他對中國法律的了解,分析了中國法律對該問題的規制。劉律師認為,中國的《反壟斷法》與歐洲模式更為相近。
  • 季衛東:人工智慧時代呼喚法律的範式革命
    因此,人工智慧時代社會系統變化,歸納起來呈現三個特徵——智能網絡化、算法黑箱化、機器自主化。一方面,科技的規格、代碼似乎正在影響法律;人工智慧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法律的執行和實施;另外一方面,人工智慧也在參與輔助法律實施,加強法律的功能。這樣的背景下,法律秩序的基本概念和制度設計就需要一場範式革命。
  • 淺談如何實現人工智慧與法律之間的相輔相成
    雖然我國不是判例法國家,但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AI創作、語音識別等層出不窮,也產生了一系列法律問題尚沒有達成廣泛共識。面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飛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如何實現人工智慧與法律之間的相輔相成和良性互動,至少應該從以下方面加以考量:一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法律不僅承擔著行為調控、衝突解決、社會控制
  • 徐昭曦 | 反思與證立:強人工智慧法律主體性審視
    (一)人工智慧的法律面向——是科技問題還是法律問題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迭代,使得法律的滯後性進一步凸顯,人工智慧某些領域已走入法律的無人區,對我們傳統法律框架及法律理論造成了重大挑戰,這些亟須加快強人工智慧法律主體理論研究。而人工智慧的法律人格問題,必須被提煉到足夠抽象的程度,從而具有法哲學意義,並在這個維度加以展開[6]。
  • 婁雪洋:論人工智慧致人損害的法律規制
    結合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的發展狀況,出於對不違背現行法律體系整體上的安定性又不無視人工智慧致損問題的特殊性的雙重考量, 對現行侵權法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並輔以必要的配套機制便可解決此問題,而無須賦予其法律人格。
  • 人工智慧讓人類尷尬:倫理道德法律框架設計滯後
    在近日召開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倫理與法律的關鍵科學問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舉索菲亞的例子,是想提出一個問題:在技術高歌猛進的同時,人工智慧不斷模糊著物理世界和個人的界限,不斷刷新人的認知和社會關係,延伸出複雜的倫理、法律和安全問題,但相應的規範和制度設計還存在盲區,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 中國政法大學第一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他提出,應多關注人工智慧的倫理和「數字鴻溝」問題,秉持科技向善的正確理念。   北京市網際網路法院副院長佘貴清以「人工智慧與智慧司法」為題,從網際網路審判(訴訟)模式、法律人工智慧實現路徑、法律人工智慧的挑戰三方面進行了報告。他認為,法律人工智慧是多交叉學科,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
  • 中國政法大學第一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他提出,應多關注人工智慧的倫理和「數字鴻溝」問題,秉持科技向善的正確理念。   北京市網際網路法院副院長佘貴清以「人工智慧與智慧司法」為題,從網際網路審判(訴訟)模式、法律人工智慧實現路徑、法律人工智慧的挑戰三方面進行了報告。他認為,法律人工智慧是多交叉學科,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
  • 牛津大學啟動人工智慧與法律服務研究項目
    近日,牛津大學啟動了一項針對人工智慧與法律服務的研究項目。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管理學研究教授酒向真理(Mari Sako),將在牛津大學新開啟的人工智慧與法律服務項目中發揮關鍵作用。目前項目獲研究經費120萬英鎊,由法學院主導,旨在探索將人工智慧(AI)應用於法律服務領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 同濟大學第二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此次研討會以在線舉行的形式,主題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來自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阿里巴巴集團等單位,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以及同濟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30餘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的線上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人在線旁聽。
  • 新書速遞|《人工智慧與法律解析——數字時代法律實踐的新工具》
    新 | 書 | 坊《人工智慧與法律解析——數字時代法律實踐的新工具》作者:[美] 凱文·D.阿什利譯者:邱昭繼 ISBN:978-7-100-19024-4定價:166.00元【內容簡介】《人工智慧與法律解析一一數字時代法律實踐的新工具》是一部計算機科學與法律兼容的著作,是了解人工智慧如何分析法律的原理性著作。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人工智慧,以法律和倫理為界
    通過對人工智慧相關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的深入探討,為智能社會劃出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邊界,讓人工智慧服務人類社會      得益於中國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的卓著進步,人工智慧在國內發展迅猛。
  • 法律與AI將碰撞出什麼火花?北大成立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探索智慧司法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 高潔)中國正加速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當AI來敲法律的大門,又將促使中國司法界的智能化創新走向何方?北京大學法學院聯合最高法、最高檢,以及業內頂尖的法律人工智慧創業公司、法律人工智慧研究機構等,成立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探索上述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