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車市寒流滾滾,廣州車展還是熱風撲面。
廣汽Aion LX轎跑3.9秒破百,超越特斯拉。它兄弟Aion S 已成爆款。
吉利 icon全能科幻座駕正式登場,緊湊型SUV市場立馬面臨洗牌。
更火爆的,長安CS75 PLUS橫刀立馬,兩月訂單過三萬,可謂熱氣騰騰。也讓步步退守的中國SUV品牌開始回暖。
最好玩的,上汽綠芯2020戰略發布。不僅車展上MPV車型Vision-iM Concept吸足了眼球,關鍵是近百家專業媒體人士,在發布會上被拉近了一所小黑房子,窺探未來「集智」設計經典之作MarveL S。那顏值,足足PK保時捷或特斯拉!可上汽人謝絕拍照,還跟媒體籤署了保密協議。
大張旗鼓露臉的,千呼萬喚不露臉的,中國車企在車市寒冬中,好像都在「憋大招兒」。
這應該叫做愈挫愈奮。
水滴汽車APP之前分析,不論直道追車,還是彎道超車,不重要。車市的競爭是長跑,關鍵是上坡超車——在對手筋疲力盡的時候,你發力超越,這才是真正的實力。
應該說,廣州車展上中國車企帶來的溫度,已經表達了他們的雄心壯志和能力。
不過,疑問還是存在的。
最大的疑問就是,當中國車企在技術上不斷實現趕超,在產品上不斷做出突破同時,中國品牌的價格為什麼總是賣不上去?
中國品牌主流車型售價還在10萬元上下,上衝15萬的只有少數,再到20萬左右區間鳳毛菱角。而BBA等豪華品牌,低端車型也下探到20萬了。
中國品牌向上攻,合資外資品牌向下壓。但利潤都在高端。
以上汽為例。按技術中心副主任朱軍的說法,在新能源車上,中國車企在插電混動、純電動的核心技術上,事實上已經實現了領先,至少是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綜合優勢,而在市場表現上不完全滿意。
他原話這樣說:「大眾同樣的產品在中國市場打,為什麼它能打贏我們呢?主要原因是消費者不認可我們的品牌,這是額外的挑戰,對我來說也是非技術的因素,但是我們還是要用技術手段去打敗他。」
其實,這裡面即說的是新能源車,也包括傳統燃油車。中國品牌在技術和產品上完成的追趕,並不能與他們在售價上得到的收益成正比。
所謂「非技術因素」,說白了,就是品牌認同度不夠。車已經做的相當到位了,但品牌溢價沒有,賣不出好價錢!
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楊曉東說:「這實際上是一個關鍵問題,同樣一款電動車(榮威或名爵),賣到歐洲,3萬歐元留學生願意買,在國內就不願意買,這可能還是觀念問題,是需要持續經營的。」
他寬慰自己的夥伴說:「特斯拉能到上海來,到中國來,我們也能到歐洲去,這可以形容朱軍總的初心,也是對他實力的自我解讀。」
不僅上汽。所有的中國車企都面對這個現實的挑戰。
中國市場的消費者習慣於相信和認同合資或外資品牌。對中國品牌車子,則習慣於橫挑鼻子豎挑眼,不那麼認同,或者很難輕易去認同。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日韓、歐洲、美國,先進工業國家都不這樣。哪國人熱愛哪國車,這是一種主流認知。美國市場很開放,但在美國人最熱衷的皮卡車這個品類上,福特通用穩坐老大。這是中國車企品牌向上的一個巨大挑戰,有點像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
你要費吃奶的勁兒去奮鬥。但汽車市場這位媽媽有時候多多少少有點偏心眼兒。這麼多年「市場換技術」教育結果就是,消費者厚此薄彼,那是天經地義。
面對這樣的市場和消費者,就有了中國車企特有的「中國之問」——車是好車,可謂上乘之作,為什麼賣不出好價格?
這個「中國之問」,其它行業也存在。但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比較少見。比如軍工業,中國有了殲20、99A、胖妞兒、055大驅、東風快遞……超越了歐美日,我們的老百姓都熱愛極了!
再比如手機。之前的蘋果粉,現在好多成了「花粉」、「米粉」。華為徵服了中國的精英,小米徵服了中國的屌絲。
「中國之問」,當下仍然還是中國車企的煩惱。
中國最出色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錢學森先生,曾在2005年提出一個「錢學森之問」: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大學沒有培養出真正杰出的創新人才?
錢老說的這個「傑出」人才,是從零到一,那種原創型、革命型、顛覆性的人才,而不是一般般改進型、改良型、跟跑型的出類拔萃。
其實早在1995年,錢老就在書信中說,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科技方面有許多很出色的原始創新,但今天很少!為什麼?「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
這就是他老人家的原話。
破除迷信,解放自我。才能實現真正的進化。
當技術的黑箱不斷被打破後,我們需要一場真正的思維革命!中國車企品牌向上,是一場心智之戰,需要另闢蹊徑,需要換一種打法!
二
為什麼說心智之戰?
就在廣州車展期間,遠在美國的特斯拉「火星皮卡」已經刷屏了。也許我們可以去批評他,不過又是製造噱頭!但為什麼馬斯克擁有這麼強大的感召力,並且每一次都獲得免費流量的追捧?馬斯克佔領受眾心智的秘密是什麼?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水滴汽車的團隊一直堅持的「水滴傳播理論」:真正的品牌營銷,一定要發現「震源」,「震源」就是傳播的原點,大河之源頭,那是產品的痛點、亮點、癢點,然後圍繞這個「震源」,要按照相應的節奏和套路,去做撩撥、暗示和發酵。
我們同樣還認為,有價值的好產品,必然要圍繞「人設、體感、場景」三要素,去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塑造。
技術的先進性和優點特點,如果不經過消費者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效果就會打折扣。要知道,心智戰爭中,99%的消費者是感性的。他們往往先入為主的去認知事物,而不是經過理性分析。
在心智之戰中,理性是感性的僕人,感性才是理性的主人!
在心智之戰中,熱愛是購買的前提,價格不過是情感的隨從!
馬斯克和賈伯斯,其實都是深諳此道的。
賈伯斯說,偷竊就是最好的創新。在他看來,用別人最好的技術,把別人最成熟的方案,都拿過來,為我所用。通過自己的創意魔法棒,把這些冰冷的物理原件,創造成真正的人間神器,這就是偉大的創新。
事實上,賈伯斯不是發明家,更不是技術專家。他只是一個充滿藝術氣質的「技術拿來主義者」而已!當然,在美國文化的燈塔背書之下,他變成了那個時代的符號。
馬斯克一個樣。最初,他是在好萊塢的明星小圈子裡,不斷植入和撩撥、暗示自己「鋼鐵俠」的符號。特斯拉和他的獵鷹飛船、超級軌道等等,都在不斷發酵這個符號。他變成了「後賈伯斯時代」美國精英內心中缺位的科技英雄。
正是這些精心的塑造,不斷進行多周期、多頻次的暗示、撩撥和發酵,特斯拉跑車才會一炮走紅,持續走紅,一舉打進豪華車陣營,從而用品牌高溢價,彌補了電動車的高成本!
美國這個國家,已經在金融泡沫中迷失了。但美國人民,甚至全球那些仍然仰望美國文化的「美粉」們,仍然需要英雄。他們需要這樣一個科技精英的幻覺符號,來支撐燈塔國子民的虛榮心。
賈伯斯和馬斯克,滿足了這個最根本的心智剛需!這就是他們品牌成功的秘訣。
要記住這一點,他們並不是因為高技術,才有高品牌的。感性遠遠超過理性。他們著意去佔領了消費者的心智,才用那些並沒有多少原始創新的技術,做出了一款又一款自帶光環、天賦神韻的產品。
心理學有個「光環效應」。
就是說,一旦你認為他好,怎麼看怎麼好,牛糞也會變成香花兒。中國話叫情人眼裡出西施。
這一次特斯拉電動皮卡Cybertruck,就是自我強化「光環效應」的例子。這款類似模具的造型,如果是出自中國車企長城皮卡,是魏建軍先生提出的,或者是江鈴皮卡生產的,不知道會被罵成什麼樣子?!但這是我們的「鋼鐵俠」馬斯克PK老福特的作品,於是就變曠世傑作了。據說預定已達25萬。
消費者真懂技術嗎?他們真會貨比三家嗎?他們真的那麼在意性價比,或品價比嗎?
不!他們真的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理智和較真!相反,他們非常衝動,甚至有點……瘋狂!
好了,那麼我們要問一問:中國車企該怎麼做?怎麼打贏心智之戰?
三
正好,水滴汽車APP這陣子近距離接觸了一下華為。
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先生比較委婉,談到華為手機怎麼打入高端市場,他對水滴汽車APP說:「這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分,也有幸運的部分,一切成功不完全是規劃的路徑,人生也是這樣的」。
其實華為公司的Mate 7手機在高端商務人群中一舉走紅之前,並不知道自己後來能PK蘋果。現在,華為加入了中國造車運動,雖然自己定位為「智能增量部件供應商」,但明眼人都看的懂,華為以ICT技術使能汽車業,目標絕不僅僅只是當跟班的。
不是不能跟跑。有理想有追求的跟跑者,最終一定會超越。就像華為5G的超越,就像任正非用「一杯咖啡汲取宇宙能量」。在未來科技競爭中,跟跑是戰術行為,完全沒問題,但「跟跑主義者」肯定不會有大出息。
有時候我們甚至感到,在中國車企品牌向上的徵途中,在未來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的大變革中,華為有可能就是這個行業的「備胎」。
徐直軍說,華為的加入,是因為看到了機會。「我們會跟一些車企合作,去挑戰高端品牌,成不成,會有運氣成份……理想是做高端品牌,能不能做成只能靠造化。」
什麼是「造化」?在水滴汽車看來,應該是「以正為本,以奇為用」。
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突破,不斷疊加和持續改進的產品性能,就是「以正為本」。但同時,在品牌營銷上必須抓住機會,無所不用其極,就是「以奇為用」。
正,是守本,是「先為不可勝」。奇,就是出奇,是「以待敵之可勝」。
華為手機從Mate 7開始,發現了引爆流行的機會。於是,專注歐洲市場,聯手萊卡相機,從攝影發燒友的小圈子切入,快速打造「人像攝影大師」的品牌符號,從而確立高端定位。
所有這些成績,當然離不開華為公司幾十年的技術升級和口碑營造,更離不開他們在基礎研發尤其是數學算法上的不斷創新。
一切隱藏起來的「量的積累」,最終會藉助一個窗口,實現「質的飛躍」!
特斯拉今天的造化,難道不是建立在電動汽車過去一百年試錯和失敗經驗之上嗎?不是建立在馬斯克本人,在矽谷創業二十年積累的口碑之上嗎?
蘋果昨天的輝煌,難道不是建立在賈伯斯1980年代就開創的個人電腦口碑之上?不是建立在他憋屈的躲在娛樂圈搞數碼設計的自我流浪,那段看似失敗卻真正化繭成蝶的積澱上嗎?
好技術為什麼賣不出好價錢?當車企「中國之問」,變成了全行業的苦惱,其實意味著,揭曉答案的時刻就要到來了!
水滴汽車APP之前做過研判,未來智能化電動車時代,技術的差異正在「趨平」,就是說,各個主流車企之間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小,趨於零,「技術代差」很可能最後消失了。那麼品牌競爭的底牌是什麼?
心智之戰。誰能夠恰到好處的,把技術能力和產品特性,真正轉化成用戶心智,誰就能夠最後勝出。這才是競爭的根本所在。
這需要「出奇制勝「。總是按照別人的打法來幹,一定是失敗的。就像毛爺爺說的那樣,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扔你的原子彈我扔我的手榴彈。從博弈和競爭的角度來說,這是必須的。
這場「心智之戰」的致勝法寶是什麼?我們的回答是,為用戶提供「文化想像力」。
決定未來汽車大變局,有兩個維度:智能化和中國化。智能化包含了「新四化」。智能電動車將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是智能電動車的靈魂和旗幟。
一切汽車行業傳統思路都是,要麼實用,要麼尊貴。這種固化了的「汽車等級文化」和車型階層劃分,營造了巨大的觀念誤區。可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的汽車消費者,90後,00後,正以全新姿態走過來。他們的特徵與消費需求完全不同了,小圈子認同、個性化、獨立、重精神輕物質,沒有思想束縛,文化吸收與代謝能力超強,等等。
對這新一代的消費者來說,任何缺少品牌關懷、價值觀認同、文化想像力的產品,都不可能持續熱銷。
汽車業難道只有特斯拉才有「光環效應」嗎?如果這就是現實,只能說明,這個行業文化想像力還過於貧瘠,提供給用戶的心智資源太少了!
伴隨著美國文化的燈塔之光慢慢暗淡,全球的消費者,都在等待新的火種!特斯拉已經是汽車業的蘋果。而蘋果在賈伯斯之後,已經衰老了。
這叫物壯則老。
而中國車企,應該做好準備:基於中國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包容性和駕馭力,去構建我們產品的心智空間。
未來中國車市,乃至全球車市,正從「功能性+身份識別」,轉向「智能性+文化識別」。智能化網聯電動車,正好作為劃時代的轉型產品出現了。對於這樣的未來汽車,智能化是其技術載體,文化識別才有終極意義。
因為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只有文化認同和文化識別,才會生生不息。
一個全新的時代,需要一場全新的造車運動。
未來汽車的品牌,要以文化分層、觀念分群、社群價值觀營造為核心目標,以社交電商和全面互動式傳播為手段,從設計、選型選材、製造、線上線下銷售、售後服務等,全產業鏈、全流程的實現「批量個性化定製」,突顯文化訴求和差異化極致體驗,進而實現一個全然不同的娛樂化、觀念化的汽車新世界。
在這個世界,技術,隱藏於興趣身後;功能,只是極客話題;品質,變成了社群談資。
最終,不同的社群和「文化圈層」,以智能汽車為載體,創建自己的文化屬性、文化符號與生活方式。
以後,用戶不再願意為傳統意義上的「好產品」付費。他們可能會為他們所熱愛、所傾慕、所想像的「汽車生活」付出「好價格」。
上乘之作源於熱愛。真正的熱愛可能是一場戀愛。中國車企,要重新學習,與你的用戶去「談一場戀愛」。
就像水滴汽車的SLOGAN——你愛的才是好車!
文/正蒙(水滴真香事務局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