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生沉迷手機不愛學習,幾乎每個家庭都深受困擾。
為了阻止孩子玩手機專注學習,你都用過哪些方法?
早前,遼寧一位陪讀媽媽,因為孩子臨近中考,仍愛玩手機不學習,情緒崩潰後跳海準備輕生。
最後,在母親和民警的批評教育下,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承諾一定好好學習。
然而,這個以生命威脅、看似奏效的方法,未免過於極端了。
我在這裡陪讀,我兒不學,天天打遊戲。
我沒有盼頭了!
這位媽媽向民警訴說原因時念叨的2句話,反映出當代家庭的「病態教育」——以愛之名,脅迫成長。
從心理層面分析,初高中生玩手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成績差、壓力大」,一開始手機只是釋放壓力的工具,因為現實沒有更豐富多彩的生活去充實,進而變得沉迷……
顯而易見的是,案例中的媽媽給了孩子過多的壓力,她的陪讀意味著終日監督,對孩子的一切行為指指點點,並一再要求悶頭學習。
一句「沒有盼頭」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僅讓自己生無可念,更讓孩子透不過氣。
最後這個孩子是否依然沉迷玩手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種「承受著生命之重」的警告,很可能只是一時的妥協,並非心甘情願一心向學。
當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得不到緩解又無法逃離,很可能又會走向下一個極端……
這種寄所有希望於孩子的家長,其實不在少數。令人窒息的捆綁式教育,是讓孩子在壓力中無所適從,進而沉迷虛擬世界尋求慰藉的深層原因。
那麼,如何用更正確的方式阻止孩子沉迷手機?下面幾點事項要注意了!
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教育方式稍有不當,就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反覆說教、謾罵訓斥、斷網、繳手機甚至摔手機等方法均不可取,極易容易引發逆反心理:
不讓我玩,我偏要玩!
家裡玩不了,那我就去外面玩!
反叛的青少年大多不計較行為後果,家長每一次管束都易引發激烈反抗。
3年前,因為孩子玩手機引發的人間慘劇,至今仍讓人膽顫心驚——
早上5點多,可能是媽媽喊兒子起床上學,結果進房間發現兒子還在玩手機,似乎徹夜未眠,媽媽一氣之下奪過手機扔出了窗外。
沒想到,兒子竟然跟著翻過窗戶跳了下去,而心急的媽媽或許是想奔過去拉兒子,或者是失足,自己也墜了下來。
由此可見,當孩子陷入沉迷狀態時,家長強制施壓改變,結果多半是事倍功半。
想要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那麼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不要站在對立面、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態度。
玩遊戲=沉迷遊戲=不務正業=成績下滑=不愛學習=長大沒有出息=我一定要禁止
這串等式,是不是早已成為我們家長心裡的魔咒?
但是,玩遊戲不是原罪,促使孩子玩遊戲的原因才是罪魁禍首。
因為孩子沉迷的不是遊戲,而是遊戲背後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幾秒就會給大腦一次愉悅感回饋,這就是沉迷遊戲的最大動力。
所以,玩遊戲只是一個釋放壓力、得到認同的行為方式,真正要把孩子從沉迷中解救出來,只需要重新賜予孩子一個「更大的動力」——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愛玩手機,幾乎家家都是,這個不必過於焦慮。家長要做的,是確保孩子在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中表現得體。
那麼,如何不打不罵,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呢?
需要再三強調的是:家長不應該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正確的行為引導大於一切空洞的說教,在家的空閒時間多陪孩子聊天或是輔導作業。
除此之外,家長可以適當借用第三方工具——麥苗守護APP,對孩子的手機進行監管,限制手機使用的時間,從源頭推翻「沉迷」的成立條件。
沒有娛樂的學習是灰暗的,手機從來都不是禍首,防止孩子沉迷手機的關鍵在於:適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