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2020-12-20 騰訊網

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一個悲劇的發生,往往深藏著令人感動的大愛,在我看來,愛也非愛,也許是懦弱者以愛之名,行無能之事罷了。

言辭雖稍有激烈,卻也較為接近事實本質。

我是晨露,一名平凡的社論吐槽男,關注社會點滴,評講人間百態,關注我,讓光照進每一個角落。

陪讀媽媽之死

這是一個意外亦是當下的不幸,前幾日江蘇陪讀媽媽之死,直至今天我仍沒有想通到底誰的錯?

新聞概括

12月12日,江蘇阜寧,一位陪讀母親在租住的房屋裡死亡,據警方通告中得知,因17歲的兒子楊帆(化名)不服家庭管教,當日和母親產生爭執後發生肢體衝突,在此過程導致母親徐雲(化名)死亡。

小區居民表示,徐雲患有心臟病,推測徐雲是在和兒子爭執中著急上火,受刺激引發心臟病去世,也有居民稱其兒子總是玩手機,母親不讓,衝突中兒子推媽媽一把就走了,並且把手機扔到旁邊的河裡。

這個悲劇,錯的一方是誰?

怨兒子不服管教嗎?

怪媽媽管的太多嗎?

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經歷來講,好像雙方都沒錯,但不難看出,徐雲對於兒子的教育很是上心和嚴格,對於事發前就讀高三的兒子,徐雲已經在觀湖書苑一邊租房陪讀一邊打工兩年,據鄰居表示徐雲本人話不多,說話聲音小,在小區附近兼職做枕頭套縫紉工,工友評價人很好,幹活也很好。

就是這麼個說話輕聲細語,鄰居關係算不上特別火熱,但也禮貌有加的人,對兒子要求卻頗為嚴格,三樓的鄰居俞先生稱兩個多月前,徐雲上來給他講晚上不要開無線網,不然他兒子總是上網。

也有人告知記者楊雲兒子學習成績不錯,但最近沒考好,好像被徐雲說過。

控制和逆反

不難看出,兩母子關係算不上太融洽,也許在媽媽的心裡,對兒子那是千好萬好,不辭辛苦從當地鄉鎮來到縣第一中學租房陪讀兩年,為的就是兒子能有個好成績,「千萬次為你好」,換來兒子無情的反抗並為此丟了命。

想想確實蠻傷心的,這大概也是很多家長的通病,甚至有些人會把「為你好」,時常掛在嘴邊上吧,好像成績差點,會有對不起列祖列宗的樣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用在家長和孩子關係上一樣成立,很多家長的行為在我看來根本就偏離了教育,把孩子當成了私有物品,試圖控制一個有思想,正在成長的孩子,想一想吧,這怎麼可能?越控制就越反抗。

別說叛逆期的孩子了,一個成年人也是如此,在公司領導寸步不離的監視下工作,有幾個人會心情愉快。

讓孩子活出自我

相比當下的孩子,我認為早年的孩子在自我上可謂是太過放飛了,家長除了讓你好好學沒別的要求(關鍵點學好就行),而現在就不一樣了。

那些年孩子靠的是傳承,靠的是一技之長,老爹是鐵匠,兒子不出意外也會是鐵匠,父母沒指望你開個鐵匠跨國公司,只求把祖傳的小鐵匠鋪傳下去就行,而今天就不一樣了,一技之長早就淘汰了,什麼鋼琴、繪畫、跆拳道,不會個十八般武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優秀,為此多少父母拼了命的讓自己孩子上名校,省吃儉用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不單單是父母在拼,孩子更在拼。

如此情況的孩子,怎麼活出自我?「學習使我媽快樂」這個梗不單單是玩笑,更是許多孩子的心聲,孩子們心裡,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並不只是為了自己,也許有家長說「等將來長大就懂了」,我覺得未必,會的越多可能未來選擇越多,也可能會更加迷茫,因為選項多了就沒辦法抉擇。

一個人未來的成就,不一定靠考試成績,找對了自己的方向一樣光芒萬丈,北大的李雪琴曾言「讀北大就不能當廢物了嗎?」,她由一個北大學霸到美國留學,再到今天成為一個流量網紅,明顯靠的不是學霸成績單,而是發現留學深造不適合自己後轉型造就了今天成功的自己。

會多少不重要,關鍵是精不精,愛不愛,只有打心眼裡喜歡才能活出一輩子的快樂,那些經歷過十八般武藝培訓的孩子,我就不信個個愛好這麼廣泛,充其量是因為父母要求,自己又覺得學了沒壞處或者無力反抗,完全沒有自我。

不接受失敗

一說小孩子有抑鬱症,多數家長難以置信,「小小年紀,有什麼壓力,怎麼就有抑鬱症了」,早先看到一個媽媽在大街上推搡自己女兒的報導,並當街質問吃好喝好哪裡來的抑鬱症,其實今天的孩子在一個跑步競爭的環境裡,患抑鬱症實在正常,有數據顯示當下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有網友調侃「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都想成功,都想上名校,儘管你家孩子很優秀,可學院每年只招那麼點人啊,班級第一名只能有一個這是打破古今也解決不來的問題,被報以厚望的孩子,如何能輕鬆,長此以往焦慮、抑鬱不足為奇。

10月13日,微博網友ID「紅燒土豆葉」的男生凌晨發布遺書,稱自己大連理工化學工程專業碩士三年級學生,因長期實驗受到失敗挫折,選擇實驗室結束生命,希望下輩子做一隻貓。(這個遺書看哭了幾十萬人,寫此文前我再次噙著淚看了一遍)

從留言中看出他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導師也很正常,沒有苛刻,生活沒有重大打擊,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失敗後選擇告別世界。

要知道6年前,他還是個陽光男孩啊,14年七月份還發帖詢問「冬天的雪大麼」,那會還對未來滿懷好奇,雄心萬丈。

這就是典型的只許成功,不能失敗,想想完全不可能的嘛,那麼多學生,成功畢業的絕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總會有失敗者,連失敗都無法接受再優秀又如何?

最後——教育、學習應該是幸福的

當下的學習,已經成了不達目的不罷休,且不允許失敗,我想是悲哀的,上午還看到有博主發文「清華北大畢業當中小學老師不妥,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責任」。

對此我不敢認同,當老師應該有最低要求而沒有最高要求,一個人的工作應該是憑藉興趣喜好而不是固化的設定圈層。

教育和學習都應該是幸福的事情,孩子們在探索過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目標並為此努力一生,不需高官厚祿只需日日舒心才是該有的人生。

勸告家長們,別再把自己完不成的目標嫁接給孩子了,整天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就是

逼迫孩子,反過來想想要是孩子整天問家長,怎麼沒有王健林、董明珠那麼成功並為此質問家長要你快賺多多錢,又當如何?人吶!逼別人是懦弱,逼自己才會崛起,每一個人的目標都需要自己施壓並努力。

孩子還小,可以失敗,哪怕學習差點又如何,不能失敗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機械,允許失敗才更可能成功。

小草只能培養的更健壯,一生都難蛻變成大樹,教育和期盼應該現實一些,更應該隨和一點,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億的小目標,於很多人而言家和萬事興才更真實。

相關焦點

  • 陪讀媽媽,你的陪讀姿勢正確嗎?
    不要讓陪讀媽媽變了味現在有很多的媽媽因為孩子不能專心學習而精神焦慮,壓力重重。叮叮,一條「我抑鬱,焦慮了,晚上都睡不著」的微信映入眼帘。這是閨蜜發來的,全職寶媽,兒子今年剛剛一年級。作為個人,學生們的成功或失敗則會讓他們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自信或懷疑。自然,這份壓力,又會通通傳遞給學生。在學校裡,平時是親密無間的好同學,好朋友,可在考試面前,也在互相間明爭暗鬥,只為博得一個好彩頭。在重重壓力之下,各方的期待都在增加,甚至是不合理,而孩子,學生,一旦沒有達到,就成了眾矢之的,為各種痛苦,焦慮買單。
  • 陪讀媽媽:放養不管孩子真能有好成績嗎?
    最近跟一位陪讀媽媽聊天的時候,這位媽媽向我訴苦道,孩子的成績好像並沒有比不陪讀的時候好很多,甚至還有點的下降趨勢,明明自己已經很用心的在陪讀了,為什麼效果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呢?難道放養不管孩子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嗎?這個問題想必戳中了很多陪讀家長的痛點,那麼今天面具就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985陪讀媽媽:用12年陪讀孩子,賭那1%的概率上清華,值得嗎?
    好在,孩子學習還算優異,考試排名很靠前,每次都能進前3。寶媽的目標是:讓兒子考清華,當年她和老公沒有實現的清華夢,兒子一定要拼盡全力去實現。說實話,我覺得這位媽媽也蠻立志,從孩子2歲起,她就花費全部的業餘休息時間,研究各種早教啟蒙,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學習環境。
  • 美國教育真的有那麼好嗎— 一位赴美陪讀母親的自述
    Susan Zhang我是一個陪讀媽媽,我的兩個孩子,女兒今年21歲,現在美國讀大學三年級,兒子今年18歲,在美國一所私立高中讀12年級,今年也要讀大學了。我的這兩個孩子,老大出國之後找到了自信,各科成績都是A,偶爾有個B,她會跟我說「媽媽,對不起,這個學期有個B」。 但是我兒子呢,是這樣跟我說的:「媽媽,我這個學期,全是B,一個C都沒有,怎麼樣,得表揚我一下吧?」我也真是無語了。美國的教育,在我女兒身上像是施加了魔法,讓她從美國的第一堂課開始,就發生了轉變。
  • 媽媽每天跟兒子同上英語課 兩年陪讀「皆大歡喜」
    學習不能光靠老師,如果家長都不幫孩子,還指望誰來幫?」祁娟說。  當年,讀初一的兒子小宇(化名)成績很不好,尤其是英語,考試只能得十幾分。祁娟回憶,兒子不僅不自信,還有厭學情緒,她心裡著急,卻又不知道要怎麼幫。一天上午,在見班主任後,她走到教室想看看孩子。當時正是一堂英語課,只有初中學歷的祁娟站在後門口,聽著聽著竟入了迷,她發現自己不但能聽懂,而且還覺得挺有意思。
  • 赴美陪讀家庭生變 海外「陪讀媽媽」們過得還好嗎?
    中國僑網3月1日電 題:赴美陪讀四年丈夫卻與別人生子 海外「陪讀媽媽」們過得還好嗎?  近日,一則「女子『假離婚』出國給兒子陪讀,回國後發現丈夫已與別人生子」的新聞火爆了社交網絡,海外「陪讀媽媽」群體再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 東營:「陪讀媽媽」引爭議 蝸居閣樓「辛苦並快樂」
    六點半,王娟做好了早飯,拍一拍睡覺的兒子,「命令」他穿上衣服吃下好的麵條。七點十分,兒子吃完飯,背上書包去學校。王娟收拾完碗筷,打開電腦瀏覽股市動態,迎來難得的休息時間。傍晚五點半,兒子回到租住的閣樓,王娟再次忙碌起來,做飯,陪兒子吃飯,監督作業,指導預習,直到晚上11點才能入睡。這是「陪讀媽媽」王娟的一天,也是東營「陪讀媽媽」群體的一個縮影。對她們,人們褒貶不一。
  • 東營:「陪讀媽媽」甘苦無奈 蝸居閣樓「辛苦並快樂」
    因為兒子還在沉睡,王娟切菜、刷鍋,都是竭力避免製造響聲。  六點半,王娟做好了早飯,拍一拍睡覺的兒子,「命令」他穿上衣服吃下好的麵條。七點十分,兒子吃完飯,背上書包去學校。王娟收拾完碗筷,打開電腦瀏覽股市動態,迎來難得的休息時間。
  • 初三兒子沉迷遊戲,陪讀媽媽崩潰跳海,都是「病態教育」惹的禍
    早前,遼寧一位陪讀媽媽,因為孩子臨近中考,仍愛玩手機不學習,情緒崩潰後跳海準備輕生。最後,在母親和民警的批評教育下,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承諾一定好好學習。這位媽媽向民警訴說原因時念叨的2句話,反映出當代家庭的「病態教育」——以愛之名,脅迫成長。
  • 一位陪讀媽媽的堅守:成績墊底,也不要放棄自己的孩子
    初一時,老公陪讀數學,我陪讀語文、英語。陪讀的含義是幫他解答不會做的作業。但僅僅是輔導數學作業,老公都覺得頭痛。忙完工作穿城回家,再把他的所有作業在腦子裡做一遍,就會發現有一半是鬼畫桃符。研究兒子的試卷,成了最讓老公頭痛的課題。看到兒子木訥、痴呆的疲憊,我和老公都覺得他的腦袋已經像木魚了。
  • 為勸兒子上學,媽媽跪求兒子,最失敗的教育莫過於孩子不懂愛
    她的兒子看到媽媽為勸他上學當場下跪,他高興地翹起了二郎腿,拿著手機拍了張媽媽跪著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炫耀。這位媽媽在太陽底下整整跪了一個小時,可是兒子不但沒有去上學,反而無視跪在地上的媽媽,繼續玩著手上的手機。媽媽對小孩完全束手無策,兒子不懂心疼媽媽,冷漠地看著跪在地上的媽媽,這個畫面讓人看了也感到非常痛心。
  • 那些為高考陪讀的媽媽們
    一年一度的高考,牽動著無數家庭,孩子求學路上,有太多的媽媽也參與其中,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成績,投入和付出最多的大多是那些陪讀的媽媽們。家家情況不一樣,但是目的都一樣,總之為了孩子高考,媽媽們也是拼了。為了能保證孩子有個好的休息環境和充足的營養,玉紅乾脆長期請假搬到省城居住,夫妻兩個分居,只為陪著孩子,一日三餐,變著花樣,什麼新鮮,什麼有營養就給孩子買什麼。一年後,終於兒子考上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學校,玉紅的代價失去了晉升的機會,不得不退居二線,過早結束了她的職業生涯。李麗經營著一家服裝店,居住在三環以外,有個非常漂亮的二層樓和小院,業餘時間養花種草,喝茶交友,日子很是愜意。
  • 兩個全職陪讀媽媽的經歷說明:陪讀,不僅僅是陪伴
    媽媽們全職陪讀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學習,有的是為了陪伴,有的兼而有之,當然也可能是別的原因。第一個媽媽,陪讀孩子高二、高三兩年。高一結束時,小輝的成績排到了中下,因為在學校住宿的他經常偷偷溜出去通宵上網。小輝的媽媽決定放下工作全職陪讀。她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和兒子一人一間臥室。
  • 我可以選擇復讀嗎?陪讀媽媽3句話,聽哭了孩子!
    他們是很想取得好成績的,可是又怕萬一失手讓自己多年的努力白費,讓家長跟著傷心失望。但畢竟還沒到高考那一天,不論成績如何,大家都要抓住最後三四十天,再竭盡全力努力一次!我班上有個男生最近一個多月成績一直在進步。他已經由二模時的班級40名(我班上一共56個人),進步都第26名了。在我們班這個名次,只要高考時正常發揮上一本不會有問題的。
  • 陪二十多歲的兒子讀書,媽媽們一直是為孩子託底的人
    童年時期認識的姐姐,那時的還是學校的學生,青春、活潑、靚麗,二十多年後再見,她成了一為美麗成熟的婦人。姐姐離異之後獨自帶兒子,四年前,兒子考上一所省會城市的全國重點大學,但誰也沒有想到,在大二時她卻接到兒子大學勸退的通知。
  • 陪讀之陪讀媽媽
    「陪讀」是應試教育中的另類風景,外外高中在島外,陪讀的家長也不少。 陪讀的家庭大多數租住在學校的邊上,要麼前門,要麼後門。媽媽們是陪讀的主力軍,大家的娃都在同一學校,有些還同班,慢慢地陪讀的媽媽就自然而然認識了,自然而然就會有各種茶話會。 一次聚會認識了另外兩個陪讀媽媽,他們的娃都在實驗班。聚會聊天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們有那麼點高傲,對我們這種平行班的娃父母很不屑。
  • 怎樣讓孩子上好網課——陪讀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孩子的精力集中了,小動作也沒有了,有聽不明白的個別課程內容再由媽媽補課。經初期考試,孩子的成績終於上升了十幾名,取得了可喜的收穫。實踐證明,由孩子的媽媽陪讀,雖然犧牲了孩子媽媽的工作時間,減少了家庭收入,但卻讓孩子的成績明顯有了收穫,相比較起來,還是孩子的學習重要,暫時減少點收入也是應該的。網課後,孩子的媽媽把自己陪讀上網課的經驗分享給了其他孩子的家長們,其他的家長也都正在為孩子上網課精力不集中感到頭痛時,及時的分享到了我們的經驗,使其它家長們也都選擇了一位家長陪讀。
  • 《陪讀媽媽》好學生羅盼,卻配合丁一一撒謊,哥們義氣重要嗎?
    不過,盲目地為朋友兩肋插刀真的值得嗎?而且這樣的哥們義氣有那麼重要嗎?這個問題或許《陪讀媽媽》中的丁一一跟羅盼會給你答案。在《陪讀媽媽》中,羅盼是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學習成績特別好,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被國內的學校送到溫哥華當了交換生。而丁一一卻是一個學渣,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她的媽媽李娜才把他送出國留學了。可是一個學霸,一個學渣,倆人卻成了特別好的朋友。
  • 高考陪讀這一年,我完成了從兒子的絆腳石到高考教練的蛻變
    高三陪讀,成績不升反降兒子進入高三了,為了能讓兒子更加專注的備戰高考,老公讓我辭職去陪讀,於是我們就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結果開學考試成績就開始下滑,本來在高二以前兒子成績是中上等的,老師說介於一本和二本之間吧,現在成績下滑孩子開始精神緊張焦慮,午休時間短,睡不著覺,下午昏昏沉沉老打瞌睡,後來連續幾天晚上翻來覆去的失眠睡不著
  • 「高能」媽媽梅婷與「惡作劇」兒子在《陪讀媽媽》中鬥智鬥勇
    梅婷是一名實力派女演員,演技精湛,外表出眾,出演過多部影視劇如《父母愛情》、《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等,今年她也將有一部新劇與觀眾見面,那就是《陪讀媽媽》,她在劇中飾演媽媽李娜,也是本劇的女主角,男主角是許亞軍,兩人在劇中飾演一對夫妻,劇中兩人還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十分調皮搗蛋,非常喜歡搞惡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