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真的有那麼好嗎— 一位赴美陪讀母親的自述

2020-12-13 埃爾特教育
Susan Zhang

我是一個陪讀媽媽,我的兩個孩子,女兒今年21歲,現在美國讀大學三年級,兒子今年18歲,在美國一所私立高中讀12年級,今年也要讀大學了。

從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她成為一名大學生,連我兒子也馬上要上大學了,這中間經過了15年。這十五年的時間,我們有一半在中國,一半在美國。

十五年以前,我女兒在大連的一所還算不錯的公立小學開始了她的學生生涯。在那之前,我對於孩子上學之後的形勢絕對估計不足,所以孩子一上來,就給了我一個猝不及防。

我女兒沒有上過什麼幼小銜接班,在上小學之前也沒有學過寫字,結果一上學就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她寫作業、考試,效率很慢,同樣的任務量,她要比別人多花兩三倍的時間。同樣的作業,別人回家寫完了,玩了半天了,她還在奮鬥。同樣的考試,別人答完了還可以檢查,她多數情況下答都答不完。

寫作業慢的問題,困擾了她很多年。雖然隨著她自己的年齡的增長,她的速度和效率也在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絕對跟不上作業負擔提高的速度,所以她一直都是處於連滾帶爬跟不上的狀態。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就是為了單純的完成作業,而顧不上質量,造成她學習成績永遠上不去,使得她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所以我兒子上學的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他一定不要像他姐那麼慢。等他真上了學,我發現,我的心願似乎達成了,他速度快的不得了。

打個比方,家裡有小學生的家長都很熟悉這類題型,就是語文的組詞,ABB類組詞,比如卷子上老師給的例子是「一個個」,我女兒做這個作業的時候,東瞧瞧,西看看,摳摳手,摳摳橡皮,別人兩分鐘做完的題,她用五分鐘,不過寫的還算像樣,老師的例子是「一個個」,她的答案是「一群群,一排排,一對對」,雖然慢,答案還不錯。

我兒子呢,他姐用五分鐘答完的題,他半分鐘就搞定,例子是「一個個」對吧?他的答案是:「兩個個,三個個,四個個」。

後來題目升級,卷子上的例子是「綠油油」,我女兒再次用別人雙倍以上的時間,給出了還不錯的答案:「紅彤彤、金燦燦、藍瑩瑩」。

我兒子,再次用半分鐘時間給出答案,給出了他的答案「 紅油油、黃油油、紫油油」。

養這樣兩個孩子,可想而知,我那些年是怎麼度過的。我用了最大的耐心來陪讀,其中大部分時間是陪著我女兒。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可能都有這個體會,就是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尤其我女兒當時學習上面臨的挑戰已經足夠佔用我所有的精力,我幾乎就顧不上兒子了。我有時候問女兒她喜歡哪門課,我女兒斬釘截鐵的說:哪個都不喜歡」。

問我兒子,他回答:體育 音樂 美術。然後我問,最不喜歡的呢?答:數學 語文 英語。

就這樣,我們連滾帶爬一個學期一個學期的熬,我女兒跨過了小升初,而且她居然考進了大連市的一所重點初中。但是我當時不知道,這所學校是以超大的作業量和密集的考試著稱的。進了初中以後,她在班級最好的成績是第十名。

但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的成績以顯而易見的速度,向下滑。從第一學期最好成績第十名,經過她半年的努力,滑落到班級倒數第二。

那個時候,她們年級的考試,是按照學習成績劃分考場,幾百個學生,成績最好的學生在第一考場,最差的學生在第七考場,在初一下半學期,她已經是常駐第七考場了。你想像一下,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大家都是好同學,好朋友,但是一到考試,大家分別走進象徵自己能力水平的不同的考場,那麼走進第一考場的學生,是多麼的優越,自豪,走進第七考場的學生,多麼的屈辱,自卑。還有那每一次考試,每一次家長會,每個學生和家長人手一張的排名表,以及學校牆上貼出來的大榜。

現在回憶起來,我比那個時候更加痛恨這一切。因為我更清楚的看到了這一切對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徹底摧毀。我女兒在初一那一年,變得越來越厭學,也越來越沉默寡言。

這個時候,我兒子已經在小學四年級了,仍然最喜歡體育音樂美術,最討厭數學語文英語。

我們出國的決定,是在我女兒初一結束的時候做出來的。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和我愛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曾經在國外生活和工作過,我也曾經頻繁的往返於中美兩國,所以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我和我丈夫當時討論的結果是,我們孩子學習的問題不能全怪在國內教育的大環境上,但是毫無疑問,這樣的大環境對她們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我們必須做出改變,否則不僅僅是學業的問題,孩子的心理健康都要出問題了。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真的是一個無比艱難的決定。兩個孩子,一個初中,一個小學,年齡太小,必須有父母陪在一起。所以我們第一個決定就是,我停止工作,全職陪讀。孩子爸爸兩邊兼顧。但我們當時也都明白,這樣的決定,意味著在接下來的若干年裡,一個家庭天各一方將成為常態。另外,我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遠赴千裡之外的異國他鄉,那麼雙方老人怎麼辦?這都是不得不考慮,但永遠沒有圓滿答案的問題。

從帶著孩子們出國到現在,七年過去了。七年的異國他鄉陪讀生活,現在說起來,仿佛是一轉眼就過去了。但其實我們度過的每一年每一天,都並不容易。

首先是一家人的聚少離多,一年有一半的日子,我們天各一方。我在白天,他在黑夜。我在今天,他在昨天。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辦法向他求助。我拿起電話,又放下,因為不想打擾他的休息。即便我們兩邊都有時間聊很久的時候,我們也只聊開心的事情,因為不想讓對方擔心。我們說著那些開心的事的同時,我們知道自己藏起了心事,也知道,對方一定也藏起了心事。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在那七年的時間裡,對方遇到過什麼樣的難題,也永遠錯過了那些本該互相陪伴、互相扶持的時刻。

其實,最可怕的不是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在身邊。而是經過幾年的時間,你發現,你自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你自己可以面對所有的困難。午夜夢回,你會突然被那種不依賴,不指望,不求助的狀態嚇住,因為那種互相不再需要的感覺,幾乎意味著一種親密關係的斷裂。

七年,我們全家沒有在一起過一次春節,沒有在一起過一次中秋。因為這樣的時刻,我要陪著孩子,他得陪著老人。

好在,這七年已經過去了,女兒已經上大三,兒子也馬上要上大學了,我們夫妻可以團聚,再也不必天各一方,我們可以用很多未來的日子,去彌補我們錯過的那些時刻。但是生活中並不是所有錯過的,都有機會彌補。七年當中,我的父親和公公相繼去世,我都沒能見到他們最後一面。我父親突然病重,我趕回國內,見到他的時候,他在殯儀館。我公公彌留之際,我和孩子們對著電話,跟爺爺做了最後的告別。

一年又一年,我們付出了預料到的和出乎預料到的代價,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我不知道這樣的付出是不是值得的。現在回頭看,我只能說,這七年在海外的學習和生活,對於我自己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我的女兒在美國從9年級,也就是高中一年級開始讀。我兒子那時候在國內五年級畢業,在美國從6年級,也就是初中開始讀。也就是說,我女兒讀了美國完整的高中四年,我兒子讀了完整的初中三年,高中四年。

到美國之後,立刻出現了一個神奇的改變,就是困擾我女兒多年的寫作業慢的問題,從她在美國讀書的第一天開始,就徹底消失了。首先,作業量大大減少,當然負擔就輕了太多。另外,用孩子自己的話說:「美國學校的作業有意思,我喜歡做"。作業負擔減輕,而且沒有了那種枯燥的死記硬背式的作業,更多的是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可以開動腦筋,真正全身心投入進去,她的學習態度一下子就轉變了。

簡直如魔法一般,一個連續七八年都困擾著孩子的作業問題,突然就消失了。

而且到了美國,她突然發現,自己的數學可以跳級了!不得不承認,美國的數學課難度,完全不能跟我們國內相比,所以她在美國高中的四年,數學一直是跳級學習的。這一方面減輕了她的學習負擔,同時也為她樹立了自信心。

我們國內的孩子,到了美國,比較有挑戰的是文科課程。閱讀量大,還要和母語孩子共同競爭。當然,大部分招收國際學生的私立學校都會開設ESL課,同樣是學習歷史課,ESL課上教的內容,要比正式課堂上的內容簡單,稍有難度的詞彙也都被替換為更容易的詞彙,所以孩子剛到美國的時候,即使英文水平不好,也有ESL課幫助孩子做緩衝。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要孩子儘早脫離ESL課,儘早進入到正式課堂,所以說,強化英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還在國內的時候,在女兒初二這一年,因為決定了要帶孩子出國,所以我們就讓她脫離了學校的正常上課。每天只上半天課,下午的時間完全用來學習英文。到美國之後,事實證明,我們當時的這個決定很正確,初二這一年的惡補英文,讓孩子的英文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有一個較好的英文基礎,不僅僅是為學習、聽課打好基礎,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到美國之後,儘早的能張開嘴跟當地的學生交流,這對於孩子留學初期,儘早打開局面,儘早消除陌生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陪著孩子在美國的這七年,除了照顧自己的孩子,還是學校的家長委員會成員,負責國際生的家校聯絡,所以我這七年當中接觸了很多的中國的留學生。從這些孩子來看,打好英文基礎真的無比重要,這種重要性並不只是體現在課業學習上,中國留學生,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只混跡於中國留學生的圈子,幾年的留學生涯結束之後,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中國各地的方言,對美國的文化的了解程度,並不比在中國喜歡看美劇的孩子了解的更多。

而英文基礎好的孩子,會對外界更開放,會更容易的交到美國當地的朋友,會真正融入美國的文化裡。當然,在學業上,英文水平高的孩子,能更早的脫離ESL,早日進入正常課堂去跟當地的孩子一起上課,也就促進她的英文進步的會更快,入學時候的優勢會持續體現在她的學業和交友上,所以說,有出國打算的孩子,打好英文的基礎,是最最重要的。

我女兒由於有數學的優勢,加上她出國前強化英文給她帶來的益處,所以她留學之路,開局開的不錯。更重要的是,是她心態發生轉變了,她喜歡學校裡幾乎所有的老師。在國內的學校裡,從小學到初中,她一直是老師眼中那個後進生,所以她從小到大,跟老師所有的交流,如果那也能稱之為交流的話,幾乎都僅限於默默地接受批評。

但是美國的老師,給了她既是老師,更是朋友,甚至家人的感覺。老師、校長、這些過去在她眼中高高在上,讓她噤若寒蟬的形象,如今跟她是朋友,是用盡所有美好的詞彙來表揚她,鼓勵她的人。

可能會有人覺得,美國老師對孩子是放養的,而且由於美國的文化影響,老師習慣於在家長面前誇獎孩子,其實孩子並沒有多麼優秀,不能把老師的客套當真。但我認為,老師對孩子的誇獎,並不是因為出於禮貌和客套,核心的原因是,他們從不認為有一種單一的標準可以評價所有的孩子,他們從不把孩子當作考試的工具,不認為有一種評價標準可以把學生區分成「好學生」和「差學生」。在他們看來,每個孩子都一定有他閃亮的地方。

我記得埃爾特發過一個澳洲陪讀母親的投稿《願我的孩子,以及每一位中國孩子都能被這樣溫柔對待》,說她的孩子要面臨全國考試了,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封信,告訴他們說:

這個考試並不能涵蓋那些讓你們每個人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方方面面,那些打分的老師並不知道你們當中的有些人愛唱歌,有的人畫畫很好,有的人樂於教別的同學使用電腦軟體。他們並不知道你是你朋友難過時的依靠,不知道你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不知道你在家裡是媽媽爸爸的好幫手,是弟弟妹妹們的好玩伴。那些優秀的品質,並不能通過考試體現出來。在那個分數裡,看不到你已經獨自解決了那些讓你費勁的難題,看不出你的老師因為你的熠熠生輝而感到萬分驕傲,也體現不出你是如此的獨一無二。孩子們,永遠沒有唯一的方法能「測試」出你所有的優秀品質,而正是這些無法通過考試測試出的品質,讓你成為了你。

這位澳洲家長的信,讓我想起了我孩子在高中階段,升學顧問說的一段話,與這位家長的信中的內容表達了同樣的理念。孩子在報考大學的時候,申請材料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是activities,就是孩子的業餘活動。當然孩子的體育音樂美術等活動是業餘活動的組成部分,另外,孩子參加的所有課外活動,義工、等等,都要包括在內。除此之外,升學顧問跟我們說,即便你的孩子放學之後要回家照顧弟弟妹妹,這類你看起來很小的事,也一定要寫進activities裡面去,因為這代表了你的孩子用他的業餘時間承擔了家庭的責任。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學生是怎樣度過她的業餘時間,讓大學更清楚全面的了解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單純的GPA或者SAT,都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一個人怎樣度過他的業餘時間,更能說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陪孩子赴美讀書,首先感受到的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學校的老師和校長,都沒有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我相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熱愛學習、懂得學習,進而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學校和老師,都應該是努力成為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孩子逐步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這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主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除了家人,他的幼兒園、學校、他的同學、老師、校長,這一切,就是孩子的世界。所以這個環境裡他所受到的待遇和溝通方式,對她來說,就等同於這個世界是如何對待他,如何與他連接的。

我眼見著我女兒,像一塊海綿,迅速地吸收著新的語言,新的知識,更吸收著周圍顯而易見的那種友善的,平等的、自由的、互相尊重的那種能量。我眼見著她就變了。她越來越主動的與人溝通,無論對方是她的同學,老師,甚至校長、乃至校董事會主席。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高中最後一年,她從美國學生那聽到了關於校董事會主席的一番不太恰當的言論,尤其是校董事會主席說的一句話,有歧視中國學生的意思,我女兒居然直接跑去學校行政辦公室,要求辦公室秘書幫忙約校董的時間,她要找校董談話。後來,校董果然跟她約了時間,她們兩個人談了半個多小時,校董說「我不記得我說過那樣的話,如果我說了,那是很不恰當的,我道歉」。那一次談話,兩個人有些觀點並沒有完全說服對方,甚至對兩個人來說都不算是一次愉快的談話,但是在會談結束之後,校董還專門又發來郵件,郵件中說:「你很勇敢,很強大,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敢於質疑,我很欣賞你,你會有個很好的未來」。

我很感謝那位校董,即便他真的說了不恰當的話,即便他不是一個完美的教育者,但是他肯接受一個普通學生的當面質疑,肯花半個多小時交換各自的意見,並且在不能跟這個學生達成一致的時候,表達對這個學生的肯定,這本身傳達的平等、尊重,已經足夠珍貴。

現在,我的女兒在一所全球排名前三十的大學讀大三,還是大學劍道隊的隊長,帶領著幾十人的隊伍訓練、比賽,同時還在電視臺做實習生。相對於考上名校,我更欣慰的是,她在以自己的方式經歷她的人生,尋找她的愛好,尋找她的使命,我想這是很多成年人到今天都在迷茫中的。而我呢,也學會了不再以考試成績這個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孩子在成長,我也在成長。

我的兒子到美國的時候,小學五年級剛畢業。在美國,小學初中都可以稱得上是學生的天堂,學習負擔非常的輕,所以他有的是時間去學習英文,交朋友。

七年過去了,他的興趣愛好並沒有轉向科學或者文學,他愛過海洋生物課,愛過一些老師推薦他們讀的書,並且把這些書推薦給了我。上個學期,他瘋狂的愛上了物理課,他的物理課老師是全校最棒的一位老師,他的教學方式非常的新穎,他把整個一年的物理課設計成了遊戲的方式,而且讓學生們在學期開始的時候自己選擇想得A還是B,如果想得A,那麼你的作業、你要做的項目,就要多。想得B,那你任務就少。而且他設計用獲取遊戲幣等等方式來進行多種方式的考核。這種遊戲通關式的教學和考核方式, 以及老師的高質量授課,極大的激發了我兒子對物理的熱愛。他上學期幾乎有一半時間放學後是晚回家的,因為他總要在放學之後去物理老師的辦公室,跟他探討物理問題。

但我的兒子最終也沒有變成一個專攻學術的孩子,他喜歡過一些學科,但他更加熱愛體育音樂美術,這也讓他的初中和高中生活過的歌舞昇平,其樂融融。體育方面,他用五年時間學習了高爾夫,在美國參加了很多比賽,獲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音樂方面,他在國內學過鋼琴,但那個完全是我給他安排的,他自己不願意練,沒想到去了美國,他愛上了好幾種樂器,吉他、架子鼓,都是到美國之後學的。在學校裡,他參加所有節慶所有活動的表演,這幾年,沒有任何一場表演,是他不參加的,甚至曾被學校評為年度音樂人。這些讓他開心的事,都是在國內曾經被老師批評為「不務正業」的。

我的這兩個孩子,老大出國之後找到了自信,各科成績都是A,偶爾有個B,她會跟我說「媽媽,對不起,這個學期有個B」。 但是我兒子呢,是這樣跟我說的:「媽媽,我這個學期,全是B,一個C都沒有,怎麼樣,得表揚我一下吧?」我也真是無語了。

美國的教育,在我女兒身上像是施加了魔法,讓她從美國的第一堂課開始,就發生了轉變。但同樣的魔法,並沒有施加在我兒子身上。

他的成長經歷,似乎更像一個純粹的美國孩子,就是我不管父母期待我考什麼排名,念什麼專業,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規劃。我和我愛人曾經希望他走高爾夫的專業路線,因為他確實非常有天賦,但是他一句話堵住了我們的嘴:「我只想把高爾夫當作愛好,不想當作職業」。他自己拿準了主意,確定了他未來的職業方向,是要做時尚管理,所以他申請的學校,都是時尚專業的學校,他完全不考慮這些學校的綜合排名,只關注他們是不是有很好的時尚管理專業。並且,為了積累時尚行業的經驗,他已經從去年開始做兼職,他現在業餘時間在一個美國本土品牌的鞋店做銷售員。

放在過去,我可能並不能坦然的接受他的這個選擇,對我來說,我遠渡重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當然會希望他也像他姐那樣,用大學排名來簡單粗暴的給我一個驚喜。但我這些年在美國遇到的一些人,讓我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

我女兒當時所在的年級,有一個學生, 她高中階段成績全A,業餘活動非常豐富,而且了不起的是,她在考美國的高考ACT的時候,第一次考,就得了滿分。在所有了解她的人的眼裡,毫無疑問她可以申請美國最好的學校。她的父母都畢業於斯坦福,都是出名的大律師。我們以為她可能會選擇做她父母的校友,或者選擇其他跟斯坦福同級別的學校。如果我是她的父母,我當然會希望,而且也會在從小到大就給她灌輸,讓她也做個律師。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最後去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習獸醫。

她不是唯一的例子。我兒子有一個同學,也是學習成績、SAT成績,以及業餘活動都非常出色,按照經驗來看,他考進排名前三十的大學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早早的接受了科羅拉多礦業大學的錄取,這所學校排名80。

學獸醫的那個孩子,和去礦業大學的那個孩子,他們選擇的大學綜合排名都並不高,用我們通常的看法來說,可惜了他們那麼好的成績。但是這些孩子選擇學習他們喜歡的專業,而不是去追求所謂的排名。

還有一個例子,讓我感觸很深。

由於我兒子打高爾夫球,所以在他十五歲半之前,他還不能開車的那幾年,每一次去球場我都要陪他去。有時候遇到其他打球的人,就會閒聊一會兒。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外州過來打球的老先生,我們閒聊了一會兒,他說他自己偶爾也會跟他兒子打球。然後我們的話題就到了他兒子身上,他說他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而且說做一名老師是他兒子的夢想。其實教師這個職業,在美國人盡皆知,是一個收入蠻低的職業。這位老先生說了兩句話,讓我永遠都記得,他說:「我兒子非常非常愛他的工作,他窮死了,但是他開心死了」。說完之後,他哈哈大笑。

這樣一個描述,讓我驚訝極了。因為在我看來,他的這樣一個說法,根本不成立。對於我來說,一個人窮死了,怎麼可能同時開心死了呢?而且,如果我的孩子窮死了,我作為父母,我怎麼還可能在假期坐著飛機飛到外州打球,而且哈哈大笑的提起我窮死了的孩子呢?如果我是那個孩子的父母,我得把坐飛機、住酒店、以及打球的錢,全省下來,隨時準備貼補給孩子,對嗎?我相信這會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選擇。這位老先生真的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但是,也就是我所見到的這一個又一個例子,一次又一次顛覆著我過往的理念,我也漸漸的真的明白了那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或許我自己沒辦法做到,但應該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作為一個在美國陪讀多年的母親,我認為,美國的教育不一定有多好,但可貴的是它讓我們的孩子不再被一個統一的標準所衡量,每個孩子都可以去尋找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努力變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所定義的「好學生」。

我們常說,每個孩子有受教育的自由,但這個自由應該包括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接受教育,同時也包括了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最適合或者最熱愛的那一條路。

這就是我們七年陪讀經歷。我從來不會說,出國是最好的道路,適合所有的孩子。也從來不會說,孩子學習不好沒關係,出國就好了。我看過很多出國留學得到好結果的學生,但同時也看過,因為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上家長不在身邊,所以完全失控,最後被學校開除的例子。

所以你問我,孩子該出國嗎?出國好嗎?我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因為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我得到了驚喜,同時也看到了很多的問題。

出國留學,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也會帶來新的問題。但我想說的是,多元的評價方式和自由的選擇權,不一定能幫助他改變世界,但一定能改變他看世界的方式,以及與這個世界交往的方式。

昨天埃爾特請我們一邊吃橘子,一邊討論孩子的教育話題。這使我想起我看過的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它說,「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像世間沒有唯一的答案」。願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答案。

相關焦點

  • 赴美陪讀家庭生變 海外「陪讀媽媽」們過得還好嗎?
    中國僑網3月1日電 題:赴美陪讀四年丈夫卻與別人生子 海外「陪讀媽媽」們過得還好嗎?  近日,一則「女子『假離婚』出國給兒子陪讀,回國後發現丈夫已與別人生子」的新聞火爆了社交網絡,海外「陪讀媽媽」群體再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 美寶在美國上學,家長應怎麼選擇合法身份陪讀?美寶計劃赴美生子
    近幾年,赴美生子的人群越來越多,有的是為了依親移民做規劃,有的是追求美國舒適的環境,但大多數的家庭赴美生子都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享受美國優質的教育資源。美寶一出生即美國公民,作為美國公民,美寶可以合法在美國接受教育,那麼父母如何來陪讀呢?1.
  • 我是一位普通的高三陪讀母親
    大家好,我是曹老么,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三學生的陪讀母親。離高考還有不到200天,在陪讀這兩年多以來,心情可以說是五味雜陳,一天一個心情,有喜有愁,有苦有甜,有焦慮有煩燥……有時候一想到娃娃,就想到無數陪讀家長的心酸。
  • 被美國「欺騙」的人,美國有這麼好嗎,赴美產子背後的算計
    可此時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突然冒出頭來了,很多即將臨盆的孕婦都會在產子前夕選擇赴美產子,並且這種行為儼然變成了一種流行風氣。那麼究竟美國到底有何「魔力」能吸引準媽媽們不惜千裡迢迢都要來到美國產子呢?由於美國規定了凡是在美國本土出生的新生兒,不管其父母是否為美國人,在其出生的那一刻起天然就能擁有成為美國人的資格。如果只需要赴美產子就能使得自己的下一代直接完成自己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又無須通過投資、人才引入等一系列具有嚴格限制的美國移民條件,卻可以母憑子貴、依靠身為美國人的孩子,大大降低申請美國國籍的難度與門檻。
  • 持有美國留學籤證,父母可以去陪讀嗎?
    很多留學生的家長擔心孩子在美國上學不安全,想要跟著去陪讀,那麼如果孩子持有美國留學籤證,父母可以去陪讀嗎?智課選校帝小編在此告訴大家是不可以的。 如果只是學生持有,父母是不可陪讀的,那麼怎麼樣才能陪讀呢?
  • 格瑞那達護照+E2籤證:赴美生子家庭的困境與出路
    一項調查顯示,僅2016年有8萬名中國母親赴美生子生下了美國寶寶。這些美國寶寶,一出生,就擁有了世界大國「美國」的公民身份可以說出生在比賽的「終點」。孩子21周歲以後,便可團聚父母移民美國,幻想一下~這是最便宜的美國移民之路。
  • 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一個悲劇的發生,往往深藏著令人感動的大愛,在我看來,愛也非愛,也許是懦弱者以愛之名,行無能之事罷了。 言辭雖稍有激烈,卻也較為接近事實本質。
  • 赴美生子之美籍寶寶如何到美國上學?
    美國發達的教育資源是許多赴美生子家庭關注的重點。很多赴美生子的家庭都會選擇把孩子帶回國先培養到孩子讀初中、或者高中的程度再送去美國繼續學習。那麼美籍寶寶如何在美國上學呢?答案都在這兒啦!例如,美國的高中實行的是學分制度,如果孩子在中國已經學習了數學並且有較好的成績,那麼來到美國的學校後對應的數學學分就不需要重複修了。
  • 陪讀媽媽:放養不管孩子真能有好成績嗎?
    最近跟一位陪讀媽媽聊天的時候,這位媽媽向我訴苦道,孩子的成績好像並沒有比不陪讀的時候好很多,甚至還有點的下降趨勢,明明自己已經很用心的在陪讀了,為什麼效果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呢?難道放養不管孩子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嗎?這個問題想必戳中了很多陪讀家長的痛點,那麼今天面具就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麗文心語•陪讀的母親
    玲玲是一位陪讀母親,租住在某知名高中旁邊一幢普通的出租大樓裡。經過眾多陪讀母親的認真交流切磋,這裡的生活有著高達百分之七十的相似度。早上,先於孩子起床的母親們已開始忙碌,兒子床頭,早早放好換洗的衣裳,洗手池邊,接滿水杯,牙膏也要擠上,早餐桌上,牛奶不可少,煎香雞蛋,切好麵包…… 一切只等孩子起床就好。
  • 南京高三生殺母:母親陪讀管教嚴
    李炎冰的一位同班同學說,李炎冰從沒在同學們面前提起過父母。但最後,大家聽到的卻是他殺死母親的消息。此前一條網絡消息對此案的描述是,因為母親謝蘭管教嚴格,而李炎冰沉迷於網路遊戲,母子之間一直有矛盾。在此陪讀租房的不僅有中學生家庭,還有小學生家庭。攝影 馬嘯由於玄武區的教育資源優良,好學校扎堆,崑崙社區這一帶,儘管分布的都是國企老職工家屬樓,卻常年被其他區的中小學陪讀家長佔滿。一位家長說,「這樓上樓下,這附近,全都是陪讀的。」一家房產中介的租房信息顯示,崑崙路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每月房租在4000元左右。
  • 美感染超76萬,赴美產子的明星又有「新說辭」,觀眾:繼續編
    有「為了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的中國媽媽董卿,大家眾所周知的「名嘴」董卿,她的孩子就是在美國出生的,那兩年董卿以赴美進修、學習為藉口去美國生子。當網友們知道這一真相後紛紛在網上聲討她,原因是她之前在網上宣傳大家愛國,但是她自己卻讓孩子成為美國人,大家覺得她不夠真誠。
  • 在美國高中留學家長可以陪讀嗎?有什麼風險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高中時期送孩子去美國讀書,而且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在外邊獨自生活,於是便有一些人想去陪讀,和孩子在一起的話也方便照顧。那麼孩子在美國高中留學家長可以陪讀嗎?有什麼風險嗎?首先,孩子去美國高中留學是允許家長陪讀的,甚至年齡低一些的孩子去美國留學,陪讀是必要條件,沒有家長陪讀是不允許入讀。高中留學的話,一般是不強制要求。去美國陪讀,美國的陪讀籤證是針對子女和配偶的,家長辦不了。一般這種情況下家長只能辦理商務籤證或旅遊籤證,問題是半年必須離開美國境內一次,比如回次國,或者就近去一下加拿大或墨西哥才行。
  • 新加坡陪讀媽媽求助:我留不下來,女兒不願意回國,該怎麼辦?
    有時候真的是無奈的拗不過...女兒始終認為新加坡才是家,真正想做的,也是留在新加坡。過去八年來,母女倆靠著父親在中國的工資和媽媽出外打零工,賺取一點微薄的酬勞來勉強度日,生活並不寬裕。媽媽自述,為了節省開銷,支付日漸高漲的房租和女兒的學費和補習費,母女倆每隔一年半才捨得買廉價機票,回國與家人團聚。
  • 母親辭職陪讀6年,孩子考入名校,這樣做值得嗎?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是絞盡腦汁,使出了渾身的解數。所以不少孩子壓力很大,除了正常的上下學,就是在各個輔導班之間奔波。現在正是暑假期間,不要以為放了暑假,孩子們就可以輕鬆玩耍了,在假期裡,孩子們除了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外,基本上在外面報的都有輔導班。輔導班門口經常被圍得水洩不通,除了個別孩子自己上輔導班外,大多數孩子都是由家長接送的。
  • 服務詳解:上饒美國陪讀籤證能否打工
    問了一句「有問題嗎」,他終於抬起頭說沒問題。然後開始問我了幾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學校是因有監護人陪讀而接受學生註冊,但監護人未依規定到紐西蘭照顧其子女的情況出現,學生籤證以及監護人籤證可能會被取消。
  • 陪讀母親和兒子一同考上大學,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真的很簡單
    文|文兒當別的家長都在操心怎麼讓孩子能夠主動學習,讓爸媽省點心的時候,河間的一位陪讀媽媽已經和兒子一同考上大學了。本身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媽媽,並沒有什麼高學歷,距高二輟學已經放下了課本30年,但是為了照顧上高中後學習漸漸變得吃力的兒子,這位媽媽暫停了家裡的生意,專心給兒子陪讀。陪讀過程中,這位媽媽也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要陪讀,那不如自己和兒子一起學習,到最後一同參加高考,不僅照顧了兒子,也能圓自己一個大學夢。
  • 這些國家留學陪讀政策,你了解嗎?
    美國篇基本政策有意願赴美國讀書的留學生都可以申請學生籤證 (F1籤證),已婚留學生的配偶和孩子都可以申請陪讀籤證(F2籤證)。可是如果是子女去美國讀書,那麼家長是不可以申請 F2籤證的,如果家長也希望陪同學生一起去美國的話,可以申請辦理B1和B2的商務籤證和旅遊籤證。美國陪讀申請程序比較簡單。申請美國陪讀籤證原則上講只需要一個條件,即你的配偶在美國做全職學生或訪問學者。你本人不需要參加任何英語能力或專業測試,只要你的配偶能夠出具他/她在美國合法學習的證明,就可以申請陪讀籤證。
  • 高中生出國留學好嗎?高中生赴美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而美國這一熱門留學,一直是很多學生的目標留學國。為了升入心儀的美國大學,不少學生都選擇在高中階段就赴美讀書。那麼高中生出國留學真的好嗎?高中生赴美都有哪些注意事項呢?與國內大學「嚴進寬出」的教育現狀存在較大的差異,美國大學的「寬進嚴出」令許多學生在最初的階段無所適從。
  • 赴美生子後,美籍寶寶的求學之路
    赴美生子的家庭,除了寶寶的美籍身份,很大一部分是看重了美國的教育資源。與其等到寶寶長大了,花十幾萬去留學,還不如現在花二三十萬去美國生孩子,算起來,這也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那麼美籍寶寶如何在中國或者美國上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