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玄武區的一名高三學生李某某,在深夜用菜刀殺死了為他陪讀的母親,這個新聞令全網震驚。
這要是放在古代,就會被稱為「弒」。古人用字細緻有別,「弒」和「殺」是不一樣的,「弒」強調「以下犯上」,是違背君臣、父子等倫理綱常的一種犯罪行為,比如臣殺君,子女殺父母。「弒」在古代是一種「重罪」,不可饒恕!
據媒體報導,李某某在兩個月之前,還因為成績提高了300名以「優秀學生代表」的身份獲得了學校的表彰,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優秀學生代表」殘忍弒母?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種原因:管教過嚴。
附近周圍的鄰居都曾反映,李某某和母親謝某經常發生爭吵,而謝某又是一名教師,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孩子成績也不錯,所以對其寄予了厚望。然而,由於期望過高,加上管教方法又不對,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終悲劇發生。
第二種原因:缺乏父愛。
陪讀孩子的是媽媽,而孩子的父親卻很少來關照孩子,這是孩子高三年級,最為關鍵的時期,據說,孩子父親偶爾周末才會來他們租房的地方來看一次,鄰居也很少看見孩子父親的身影。但是,這種觀點也有網友反對,因為從這個學生《一封給父親的信》中可以看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其實非常深遠,孩子曾用幽默的口吻調侃他和父親的關係。
第三種原因:遊戲所害。一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這次矛盾的起因就是因為「學生沉迷於遊戲」。我們可以設想,孩子本是的成績很優秀,而母親又寄予過高期望,突然看到孩子「沉迷於遊戲」,所以引起了母親的擔心,而孩子正「沉迷在遊戲」中,或許思維還未能從中清醒過來,或許乾脆是受到了遊戲裡面相關內容的影響,最終孩子對他的母親下了毒手。
第四種原因:父母教育失位。
通過梳理李某某的成長曆程,我們發現,在李某某小時候,小學和中學階段,主要是由父親進行陪伴,而到了高中階段,則由母親進行陪伴陪讀。
在家庭教育的角色扮演上,無論是從父母的性格和性別特徵,還是從孩子的成長規律來看,母親這個角色都更適合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對孩子進行陪伴教育。
而在初中和高中階段,由於孩子逐漸長大,認知上逐步擴寬,性格上逐步獨立,心理上略有逆反,這個時候最好主要由父親進行陪伴和教育。
而本案中的李某某則剛好相反,已經逐步成長的李某某,在認知和性格上都更加獨立,開始具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觀點,而母親的嘮嘮叨叨則更加快速地引發了李某某的叛逆心理和報復情緒。
如果是由父親進行管教,可能就更具有智慧,更講方式方法,更能從內心和孩子進行思想情感交流。
這個悲劇可以引起了很多人的震撼和深思,母親為了孩子的學習而選擇陪讀,最終卻被自己陪讀的孩子殘害了性命。
作為正在教育路上或陪讀路上的所有父母,我們究竟應該從中獲得什麼啟示?
第一,成績不應該成為父母的唯一追求,孩子也不應該成為父母的唯一寄託。
武志紅曾經在《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裡面說到兩種不健康的家庭模式:①心中「煩」丈夫,只能愛兒子;②心中「沒」丈夫,只管愛兒子。
無論是其中哪一種,「妻子」都會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兒子」身上,「兒子」成了母親的唯一追求和寄託。
這種「母愛」肯定也是有問題的,雖然「兒子」是母親培養的對象,但是「兒子」也同時成為了她控制的對象,這種「母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同理,成績也不應該成為父母的唯一追求。
如果父母在陪伴、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把成績當成了最高追求或唯一追求,那麼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會被忽略,學生在成績的「高壓」下極有可能做出極端行為。
第二,孩子最受不了的不是「毆打責罰」,而是「辱罵嘲諷」。
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高中生,他們都有「自尊心」,如果父母通過語言來「辱罵嘲諷」孩子,他們即便是不能反抗,也會在心裡記仇。
到了他們可以反抗的年齡,他們則毫不猶豫地會反抗父母。從某種角度來說,孩子可以忍受來自身體的傷痛,但是很難忍受對心靈的傷害。
這種「辱罵嘲諷」比「毆打責任」,更容易在孩子們心中留下傷疤。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辱罵嘲諷」就不應該是一個父母所為,「辱罵嘲諷」孩子說明他們根本就不愛自己。這一點,家長一定要記住。
第三,學會運用「不管之管」的心態和方法,來教育管理孩子。
所謂「不管之管」,就是「站在不管的立場來管孩子」,該管的時候一定要管,可以不管的時候,何必去管?這是一種智慧的管理方式。
表面上看似「未管」,實際上「孩子已經被管得很好了」,用道家思想來解釋就是「無為而治」。該管時務必嚴厲,不應該管時則不要輕易幹涉孩子。
放手讓孩子去發展自己,管理自己,父母有時候可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欣賞、觀看、提醒、幫助孩子。
結束語:
無論如何,孩子弒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這都是一種罪孽。就算是孩子父母管教過嚴,孩子受遊戲影響,也不應該弒殺自己的母親。
這也可以反映出,孩子平時的思想品行還是有些問題,父母過於追求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孩子思想品行的教育和引導,這也是這齣悲劇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