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東濟南東部的一個小鄉村升起嫋嫋炊煙,家家戶戶灶臺飄香。 趙曉 攝
(新春走基層)山東「年糕村」的「致富經」: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
中新網濟南1月17日電 題:山東「年糕村」的「致富經」: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
作者 趙曉
臘月二十三,農曆小年至。位於山東濟南東部的一個小鄉村升起嫋嫋炊煙,家家戶戶灶臺飄香,每天有上萬斤年糕蒸騰出鍋,從這裡運往中國各地餐桌。由於年糕生產歷史悠久、產銷量大,該村被稱為「年糕村」。
每天有上萬斤年糕在小張村蒸騰出鍋,運往中國各地餐桌上。 趙曉 攝
浸泡紅棗、和糯米麵、捏邊塑形、上屜入鍋、蒸熟醒晾……「80後」郭文廣17日正在家中的年糕作坊內帶領七八位村民熱火朝天地忙碌著。他告訴記者,自己常年加工年糕,每年臘月是年糕銷售高峰期,民間有「小年吃年糕,來年步步高」的說法。「章丘年糕形狀特別,下圓上高,正好符合人們期盼的寓意。」
七八位村民熱火朝天地忙著做年糕。 趙曉 攝
在郭文廣看來,村裡加工的年糕不僅形狀特殊,用料也很講究。「住在女郎山腳下,我們用從山上流下的天然水,加上東北米、樂陵棗,以10斤面配4斤棗的比例製作年糕,口感更佳」。郭文廣說,為讓更多人嘗到家鄉特色年糕,他從2016年開始接觸電商銷售。
小張村村裡260多戶人家,有100餘戶在臘月加工年糕。 趙曉 攝
「過去走街串巷、趕集賣年糕,最多只能覆蓋方圓一百裡。網絡銷售能打破地域限制,讓年糕銷路越來越寬。」郭文廣透露,目前除做年糕,他還兼顧接單、打包、裝箱等工作。訂單從全國各地湧來,作坊每天生產約1千斤年糕,臘月收入能突破10萬元(人民幣,下同)。
圖為村民將蒸好的年糕打包裝箱。 趙曉 攝
年糕生產量現已滿足不了上漲的訂單數量。郭文廣坦言,純手工製作效率低,產量跟不上銷量。他也嘗試過機械化生產,但發現年糕的黏性影響機器運轉,給模具抹油,又破壞口味。為保住章丘年糕的招牌,他最終放棄追求機械化高產量,堅持用傳統手工藝保證高品質。
訂單從全國各地湧來,郭文廣的作坊每天生產約1千斤年糕。 趙曉 攝
年過古稀的劉淑美做年糕40多年,家中三代人賣年糕養家餬口。「祖祖輩輩和年糕打交道,過去靠它解決溫飽,現在靠它發家致富。」劉淑美說,她年輕時用賣年糕的收入供三個孩子讀書,當時還要東奔西跑、四處叫賣,現在孩子們利用網絡不出家門就能賣貨。
圖為客戶到作坊內品嘗購買年糕。 趙曉 攝
「村裡260多戶人家,有100餘戶在加工年糕。從前是家庭作坊生產,現在步入電子商務時代,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小張村黨支部書記鞏傳信介紹說,每天約有成百盒、上千份年糕從村裡向外寄送。僅在臘月期間,每戶加工年糕的平均收入就達1.5萬元。未來,他們將擴大生產和銷售規模,把產業鏈從臘月年糕延伸到正月十五元宵、端午粽子,滿足人們多樣化消費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