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年糕村」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山東「年糕村」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

2020-01-18 11:37: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新春見聞)山東「年糕村」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

  中新社濟南1月18日電 題:山東「年糕村」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

  作者 趙曉

  17日,正值農曆小年時節,位於山東濟南東部的小張村升起嫋嫋炊煙,家家戶戶灶臺飄香,這裡每天有上萬斤年糕蒸騰出鍋,運往中國各地,被稱為「年糕村」。

  浸泡紅棗、和糯米麵、捏邊塑形、上屜入鍋、蒸熟醒晾……「80後」郭文廣17日正在家中的年糕作坊內帶領七八位村民熱火朝天地忙碌著。他告訴記者,自己常年加工年糕,每年臘月是年糕銷售高峰期,民間有「小年吃年糕,來年步步高」的說法。「章丘年糕形狀特別,下圓上高,正好符合人們期盼的『年高』寓意。」

  在郭文廣看來,村裡加工的年糕不僅形狀特殊,用料也很講究。「住在女郎山腳下,我們用從山上流下的天然水,加上東北米、樂陵棗,以10斤面配4斤棗的比例製作年糕,口感更佳」。郭文廣說,為讓更多人嘗到家鄉特色年糕,他從2016年開始接觸電商銷售。

  「過去走街串巷、趕集賣年糕,最多只能覆蓋方圓一百裡。網絡銷售能打破地域限制,讓年糕銷路越來越寬。」郭文廣透露,目前除做年糕,他還兼顧接單、打包、裝箱等工作。訂單從全國各地湧來,作坊每天生產約1千斤年糕,臘月收入能突破10萬元(人民幣,下同)。

  年糕生產量現已滿足不了上漲的訂單數量。郭文廣坦言,純手工製作效率低,產量跟不上銷量。他也嘗試過機械化生產,但發現年糕的黏性影響機器運轉,給模具抹油,又破壞口味。為保住章丘年糕的招牌,他最終放棄追求機械化高產量,堅持用傳統手工藝保證高品質。

  年過古稀的劉淑美做年糕40多年,家中三代人賣年糕養家餬口。「祖祖輩輩和年糕打交道,過去靠它解決溫飽,現在靠它發家致富。」劉淑美說,她年輕時用賣年糕的收入供三個孩子讀書,當時還要東奔西跑、四處叫賣,現在孩子們利用網絡不出家門就能賣貨。

  「村裡260多戶人家,有100餘戶在加工年糕。從前是家庭作坊生產,現在步入電子商務時代,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小張村黨支部書記鞏傳信介紹說,每天約有成百盒、上千份年糕從村裡向外寄送。僅在臘月期間,每戶加工年糕的平均收入就達1.5萬元。未來,他們將擴大生產和銷售規模,把產業鏈從臘月年糕延伸到正月十五元宵、端午粽子,滿足人們多樣化消費需求。(完)

相關焦點

  • 山東「年糕村」的「致富經」: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
    位於山東濟南東部的一個小鄉村升起嫋嫋炊煙,家家戶戶灶臺飄香。 趙曉 攝(新春走基層)山東「年糕村」的「致富經」: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中新網濟南1月17日電 題:山東「年糕村」的「致富經」:借現代電商「盤活」傳統工藝作者 趙曉臘月二十三,農曆小年至。
  • 嵊州小夥傳承年糕工藝 創新傳統美食打開銷路
    浙江在線-嵊州新聞網11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尹潔銀)年糕是嵊州特色美食的標籤之一,如今的主要生產方式依然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而在石璜鎮範油車村,80後小夥金小芳,自父輩手中接過年糕加工作坊起,就在做好年糕工藝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嘗試用機械化生產來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打開了傳統美食的銷路。
  • 山東山歌食品:傳承紅色精神 創新傳統工藝
    在山東萊蕪高新區郭家溝村,坐落著中國第一家物理壓榨花生油博物館。博物館佔地1000平方米,由歷史展館、榨油體驗館、生產線參觀走廊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榨油體驗館是核心,以糊香食用油製作技藝九大工序為主線,讓參觀者全程參與並了解糊香食用油製作技藝精髓,同時體驗一番古人生活場景;歷史展館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文獻,呈現了榨油工藝的演變和榨油用途的變遷;經參觀走廊的全透明玻璃,參觀者可以看到現代化食用油生產線的生產全過程。  山東山歌食品有限公司,是這座博物館的建造者。
  • 內容電商崛起:年糕媽媽的秘密
    左:主持人,中:章子怡,右:年糕媽媽6月30日,創立了當下最火的母嬰內容電商平臺「年糕媽媽」李丹陽坐在北京希爾頓長城飯店的咖啡廳裡,作為一個創業者,她向楊姐描繪著公司發展的未來藍圖。我們聊到了年糕媽媽崛起的訣竅,談到了當前母嬰電商的困境,探討了多年前一些母嬰電商失敗的根源……其實,如果按照以往風投的標準,李丹陽打造的「年糕媽媽」的崛起有兩個「不靠譜」,第一她並不是所謂的「科班出身」的內容創業者,她是此前是浙大醫學碩士,實屬半路出家;第二,她並沒有電商背景——但是年糕媽媽卻成了母嬰領域裡快速崛起的代表!
  • 即墨李家莊打造民俗文化之村 年糕手藝成亮點
    半島記者 李春燕 報導  半島都市報1月23日訊 年糕,諧音「年高」,有年高長壽,一年勝一年的寓意,是好多家庭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美食。每年剛進10月份,即墨市移風店鎮李家莊村村民李先初便開始採用傳統手法製作年糕,半年多大約能製作2萬斤年糕,收入達3萬餘元。此外,目前用傳統手法製作年糕的老手藝已經成為李家莊村民俗文化的亮點。
  • 朱德到訪過的年糕村 村民過年人手領到一塊手打年糕
    外桐塢村被當地稱為「年糕村」,村裡至今依舊沿襲著最傳統的手工年糕製作技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朱德委員長曾先後四次到訪外桐塢村,並留下「要讓村裡的人都吃上年糕」的叮囑。馬上過年了,按照習俗,村裡的父老鄉親每人都領到了村年糕隊隊長仇師傅親手打制的年糕,大家一同盼望著未來的日子越來越好。手打年糕。
  • 高密張魯寺村藉助電商平臺打造勞保用品聚集區
    曾經,張魯寺村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在電子商務帶動下,目前該村集材料、設計、生產、銷售、物流於一體的產業鏈已形成。2016年10月,阿里研究院發布《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山東共有108個「淘寶村」,張魯寺村就是其中一個,這也是濰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淘寶村」。記者見到了周世龍和他的勞保用品公司。他的辦公桌上五六臺電腦在同時工作。
  • 深耕社群電商,辣媽計劃盤活女創經濟
    然而受信息化發展限制,大眾對電子商務了解甚少,電商平臺大多舉步維艱。2003年,電子商務迎來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隨著一系列重要政策的落地,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眾多電商平臺紛紛湧現。經歷了快速發展期,傳統電子商務也逐漸遇到瓶頸,獲客成本上升、缺乏流量源成為電商企業面臨的首要難題。此時,移動社群的流量價值開始展現,「社群電商」這一全新模式開始進入大眾視線。
  • 山東莒南300年歷史木梳加工村 欲借自主品牌敲開高端市場大門
    孫婷婷 攝中新網山東莒南9月12日電 (孫婷婷)年產木梳4000萬把的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高榆村,欲借力電商模式,打破目前單一倚靠傳統市場銷售的瓶頸。擺脫代加工低利潤的現狀,利用本村新註冊的「高榆木梳」「清越坊木梳」商標品牌,打開木梳產業的高端市場。
  • 小田年糕年年高
    一直以來,老百姓都有用大禾米製作年糕的習俗,小田年糕在當地小有名氣。貴溪市人防辦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結合當地實際,實施精準扶貧,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創辦了貴溪雲錦農業公司,進行大禾米加工年糕製作生產。2017年11月正式投產以來,全村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實現了產銷兩旺。
  • 同安區:盤活資源提高效益 以最少的地招最大的商
    同安區委、區政府充分意識到加大盤活土地資源力度、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實現「騰籠換鳥」「借巢引鳳」的重要性,不斷加大對閒置土地、廠房的清理,積極開展「零地招商」盤活閒置廠房及土地,並出臺配套政策,對盤活廠房、土地給予扶持,達到了「變閒為寶」「借巢引鳳」的效果。
  • 當軟糯的年糕遇上兇猛的浙江人
    年糕是中國傳統的吃食,早在周朝就有對年糕的記載:《國札札記》中「羞邊之食,糗餌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 弋陽年糕以弋陽大禾穀米為原料,《味道中國》等每個美食紀錄片曾展示了弋陽年糕的製作工藝。它沿用古法技藝,需要做到「三蒸兩百錘」。
  • 惠州惠陽樓角村:盤活閒置土地,走特色果蔬發展之路
    今天下午,記者由惠州市惠陽區了解到,惠州市惠陽區良井鎮樓角村通過盤活閒置土地,種植特色果蔬,走出特色果蔬發展之路。盤活閒置土地種起了鳳梨和火龍果樓角村地處偏僻,除了一家省級龍頭企業六穀裕興進駐,村裡沒有其他企業,年輕力壯的村民外出打工,留守在村裡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村裡有不少土地丟荒。
  • 「巴蜀工坊」來了——看傳統工藝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巴蜀工坊」來了——看傳統工藝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根雕裡的羌寨。       雅致的蜀繡與金絲楠結合,構成時尚現代的茶室空間主體;「趙公鎮宅」的傳統門神成為色彩飽滿的雨傘圖案……11月16日,「巴蜀工坊——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優秀作品展」在成都舉行,來自蜀繡、銀花絲、綿竹年畫、苴卻硯等24個項目的60餘件作品亮相展出。
  • 除了蒸,年糕這兩種做法更好吃!
    全國都有各具特色的年糕,比如北方的白年糕、山東的黃米糕、江南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米粑粑,還有雲南的餌塊。南方溼冷的冬天,喝上一碗年糕湯,立刻就會暖和起來。除了年糕湯以外,上海有名的小吃——排骨年糕,也讓黃小廚印象深刻!
  • 山東10村成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各村都有啥特色
    中郝峪人通過十幾年自身努力,完成全村股份制改革,360位村民全部利用閒置資源入股淄博博山幽幽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上下一心發展鄉村旅遊產業,通過綠色經濟盤活全村資源,創建帶動了全體村民共同致富的「郝峪模式」,中郝峪村也從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窮村發展到目前人均年收入超過3.8萬元的富裕村,成為鄉村旅遊發展的經典案例。
  • 貴港港南區:盤活資源 撬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何平村通過盤活一批資源、打造一產業基地、受益一大片「三個一」模式,帶動港南區381戶易地搬遷戶和周邊3個村(社區)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2017年8月,橋圩鎮被住建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後,特色小鎮道路、旅遊和產業等項目相繼開工。何平村緊抓這一機遇,重新盤點手中的資源,大力發展物業管理型村級集體經濟。
  • 山東老字號|聖喜醬牛肉:130年五代傳承 獨特工藝打造金字招牌
    山東聖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電商營銷部經理焦海告訴記者,他們專門為線上消費者定做了小休閒牛肉,淡季每個月能賣到13萬到15萬,旺季每個月能達到20多萬。這款小休閒單品好評率很高,接近100%。作為久負盛名的「山東老字號」特色名吃,聖喜醬牛肉素有美譽。
  • 峨邊:小涼山區唱響現代農業生態之歌
    帶著新理念,峨邊又通過向科研機構、專家借智借腦,一路探索山區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2017年,峨邊與省農科院建立院地合作機制,提出破劣勢挖潛力,向三河流域、立體氣候、生態優勢要發展,並進一步明確開闢「規劃引領、產業集中、五方聯盟、帶動龍頭、發展品牌」五大新通道。
  • 傳統手藝 紹興年糕的製作
    紹興人也愛吃年糕,多少年來,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今年元旦回家,筆者有幸目睹了現在紹興農村較為流行的手工年糕的製作全過程。容我一一介紹:1. 浸米、淘米首先,選取上等晚稻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配勻,接著在清水中洗淨後放入水缸中浸泡數日,再將米取出後淘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