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就要到了,這個被稱為「剁手節」的日子已經成為全球消費者的盛大節日。盛況背後是電商的蓬勃發展,在這個大潮中,濰坊勇立潮頭,通過電子商務激活經濟創新發展的無窮動力。為此,本報特推出「濰坊電商之路」系列報導,從我市「淘寶村」的發展、農產品電商、跨境電商、物流配送、以及電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方向五方面全面了解濰坊電商發展歷程及藍圖。
「叮鈴鈴……」早上6時,周世龍的鬧鐘準時響了,他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頭天晚上沒及時回復的信息一股腦彈了出來。回覆信息的間隙,他匆匆洗漱,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雙十一」臨近,直線上升、催促不斷的訂單讓他累並快樂著。周世龍所在的高密經濟開發區張魯寺村打造勞保用品聚集區,去年成為我市首個「淘寶村」,每天有兩三萬雙勞保鞋從張魯寺村及周邊村莊發往全國各地。
回村開起淘寶店,八年成為「勞保鞋王」
11月3日,記者來到張魯寺村發現,「馬不停蹄」是這裡的生活常態。村民不是忙網上接單,就是忙著送貨,還有的忙著加工生產。
曾經,張魯寺村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在電子商務帶動下,目前該村集材料、設計、生產、銷售、物流於一體的產業鏈已形成。2016年10月,阿里研究院發布《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山東共有108個「淘寶村」,張魯寺村就是其中一個,這也是濰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淘寶村」。
記者見到了周世龍和他的勞保用品公司。他的辦公桌上五六臺電腦在同時工作。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前一天的各項數據,如成交額、成交量等,做到心中有數。從一個人的淘寶店到四五十人的規模,銷量從最初的每天幾雙到現在每天六七千雙,年銷售額從幾萬到現在的五千萬,業績連續三年位列全國勞保鞋網售第一名,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勞保鞋王」的周世龍用了近8年。
1987年出生的周世龍曾在濟南學習期間做過一年的淘寶店,回老家張魯寺村後,2009年8月,他把自己掙的錢全投進去,開始了「勞保網銷生涯」,成了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網店剛起步時,生意並不好,一天只發幾雙鞋,多的時候也就十幾雙。那時村裡只有申通快遞,需要發別的快遞得到膠州或高密市區發。周世龍一邊學習一邊摸索,堅持了一年多,網店終於得到顧客認可,銷售額也不斷增長。
「淘寶村」成長記
每天有兩三萬雙勞保鞋銷往全國各地
嘗到甜頭的周世龍全身心投入到網店運營中,後來成立了公司,到現在員工已有40多人。他在村裡蓋了一棟三層的辦公樓,還有幾間大倉庫,從村道上望去,特別顯眼。
與周世龍命運一起發生轉折的,是整個張魯寺村。高密是中國勞保用品生產基地,張魯寺村是位於高密東部的一個自然村,村子不大,共有200多戶人,村民從事勞保鞋產業已有近40年的時間了。「張魯寺村一直以農業和傳統勞保鞋加工銷售為主,生產方式粗放。」說起十年前的張魯寺村,張魯社區黨委書記劉華感慨頗深,當時的勞保鞋生產加工以家庭式小作坊為主,年輕一代紛紛外出打工。而今因為電商,一切都變了。
劉華回憶道,「周世龍開網店掙了錢」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村。一時間,「開網店」成為村民追逐的目標。這個堅守了近40年傳統勞保鞋加工銷售的小村莊,藉助「淘寶網」這個電商平臺迅速升級轉型。目前,張魯寺村及周邊村莊成一定規模的網店達80多家,其中,每天銷量在兩三千雙以上的就有近十家。年輕人紛紛「回巢」,每年都有不少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回村開淘寶店。
村裡的網店不管大小都很忙。據不完全統計,每天有兩三萬雙勞保鞋從張魯寺村及周邊村發往全國各地。據周世龍介紹,當地生產的勞保鞋有三分之一是通過網絡渠道銷售的,年銷售額在3億元以上。
電商平臺帶動了當地至少五萬人就業創業
2016年10月29日,在第四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上,張魯寺村正式被阿里巴巴授予「中國淘寶村」稱號。目前淘寶網上80%以上的勞保鞋店,不論所在地是哪裡,都是張魯寺村或附近村的村民開的。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又要來了,提前準備庫存要比平時多10倍。」周世龍說,去年他的網店售鞋80萬雙,僅「雙十一」當天就賣出5萬雙。為了備戰今年「雙十一」,他們從九月就開始準備……電商的幾個大日子成了他們工作生活的「指揮棒」。
記者跟隨周世龍來到當地的山東順強鞋業有限公司,偌大的廠區內,工人們正在機器前忙著自己的工序。「七八條流水線,每天生產6000多雙勞保鞋。」公司負責人荊秀秀說。
劉華表示,如今社區生產勞保鞋的廠家就有上百家,像順強鞋業這種擁有多條流水線、幾千名員工的成規模的鞋廠也有20多家。
除網銷和生產勞保鞋,部分村民還轉行幹起了快遞員。用該村村支部書記楚尊聖的話說,就是「村裡夫妻至少有一人從事勞保鞋產業」。電商帶動了當地至少五萬人就業創業。
電商不僅讓村民增收,生活方式也有大變化
因為電商興起,張魯寺村村民感受到的是最實實在在的變化,電商給村民打開了一片新世界,不僅帶動就業,增加收入,物質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村裡走一遭,你會發現家家蓋起了新房、買上了汽車。」劉華說,發展較好的電商一年收益3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就連車間裡的普通工人的收入水平都得到很大改善。47歲的村民王延旭在當地一家鞋廠負責製鞋套幫三年了,之前他是一名木工,一家人生活捉襟見肘。現在每月工資至少三四千元,比以前強多了。
與普通農村相比,淘寶村的一大特點就是村民收入更高而且習慣網上購物。記者發現,張魯寺村村民在生活方式、穿著打扮上更加時尚,村民們越來越習慣網購。
走在村道上,到處都是快遞公司收貨和送貨的人,老人騎著三輪車去交貨,小孩幫父母在網上接單。當小孩子在網上打出「親」的字樣時,你一定不要詫異,這非常普遍。
發展
成立協會,幫助電商小企業抱團發展
忙碌之餘,當地人也在考慮如何抱團發展、搏擊市場。劉華認為,雖然張魯寺村電商發展一片紅火,但是規模大的不多,多數電商小企業處於各自為戰的零散狀態,市場缺乏統一標準管理,因而生產銷售的勞保鞋存在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
在周世龍的辦公室裡掛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高密市安全防護用品網際網路交易協會會長」,這個協會是2016年底成立的。「成立協會,張魯寺村的電商抱團發展,以大帶小,互相扶持,可以減少不良競爭。」周世龍表示,利用協會平臺,對內可進行資源整合和人力培訓,規範網銷行為、統一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對外可形成一個強勢的「話語平臺」,跟物流、電信、原材料供應商等談判獲得低價。張魯寺村的電商們已開始思考自己經營模式的缺陷,試圖從「遊擊戰」轉型「集團軍作戰」。
協會成立一年多以來,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及時通知行業內重大變更信息,定期從北京等大城市聘請專業老師來講課。村裡還成立了高密經濟開發區大學生創業電商平臺,為更多年輕人提供一個實踐學習的舞臺,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資源。
欲申請「淘寶鎮」,形成連片發展態勢
在張魯寺村的帶動影響下,周邊村的電商發展也非常迅速。「淘寶村」村民不僅僅局限在張魯寺村,在高密乃至全國,都有村民開設的網店。按照阿里巴巴要求,當一個鎮、鄉或街道符合「淘寶村」標準的行政村大於等於3個時,就可申請為「淘寶鎮」,這是在「淘寶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現象。下一步,當地打算申請「淘寶鎮」,讓「淘寶村」形成連片發展態勢。
記者從高密經濟開發區了解到,目前,該區已形成安防產業集群,形成了以勞保手套和勞保鞋為主的兩大產品體系,並逐漸成長為全國最大的安防用品生產基地,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1.3億。為進一步培育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先進安防產業基地、安防產品及原材料的交易集散中心和現代服務業中心,經濟開發區正積極規劃建設安防用品產業園,園區建成後預計年產值超過100億元,實現利稅10億元,入駐企業80家。
◎新聞延伸
七個電商示範村
特色產業逐個瞧
近年來,我市搶抓網際網路發展新機遇,電子商務持續快速發展。2016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約2410億元,位列青島(5245億)、濟南(4742億)、臨沂(2450億)之後,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長31%。2017年上半年,我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約1500億元,同比增長25%。
目前,我市共有7個行政村被首批認定為山東省電子商務示範村,分別是:青州市黃樓街道遲家村、壽光市侯鎮草碾子村、壽光市雙王城經濟區寇家塢四村、壽光市文家街道桑家村、臨朐縣山旺鎮和莊村、臨朐縣城關街道東郡村、昌邑市卜莊鎮高家村。
7個電子商務示範村各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其中,昌邑市卜莊鎮高家村主要從事草編工藝;臨朐縣山旺鎮和莊村的小米是當地一絕;青州市黃樓街道遲家村和壽光市侯鎮草碾村都是憑藉其花卉產業打入電商示範村行列的;壽光市雙王城經濟區寇家塢四村、文家街道桑家村都以蔬菜花卉苗木為主打特色;臨朐縣城關街道東郡村以奇石聞名。A04-A05版文/圖 本報記者 隋煒鳳
[責任編輯:楊凡、王亮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