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脾胃好不好、氣血足不足?中醫「十看」來幫你。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願望。有的人希望自己學識更加淵博,有的人希望自己事業有成,有的人希望發家致富。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那樣的美好願景,它隨各自的生長環境而千變萬化。但是,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希望自己身體更強健。
什麼樣的身體,才算是健康的身體呢?
想要嚴格定義「健康」,可能還真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明白的。但通俗點說,健康的身體,至少應該沒有明顯的「虛弱感」,也不會有什麼功能上的障礙,能吃、能拉、能睡。
而想要達到這個標準,在中醫看來,氣血充足就是最基本的保證。
現代人說到氣血,總有一種「玄乎」的感覺。受現代科學常識的影響,「血」的概念還算能理解,而「氣」則是完全超乎常識的一個概念。
而中醫認為,無論是「氣」還是「血」,它們都是機體生理活動的基礎物質。我們餓了就要吃飯,身體的臟腑也一樣,它們也要「吃飯」,只是它們的「飯」就是氣血而已。
而氣血,雖然被中醫高度重視,但它們卻是不能直接「吃」的,而是從食物、通過進食而獲得氣血的原料,然後被「加工」成氣血。這個消化和加工的過程,主要依賴於「脾胃」。
所以,脾胃就是氣血的生產工廠。它們的生產能力不足,氣血的產出就會不足;反過來推斷,氣血不足時,多數也意味著脾胃不是那麼強健了。
因此,想要身體健康,至少得先保證氣血的充沛。而保證氣血充沛,很大一部分就得調理脾胃、保持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這,可以說是中醫養生的一個基本方式。
但是,脾胃深居體內,氣血也是循行在固定的通道。尤其是「氣」,更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可感知卻又不可觸摸的,如何知道自己的脾胃好不好、氣血足不足呢?
中醫對此的對策,就是「望聞問切」四診。其中,「切診」最需要經驗的積累,一般單獨闡述。
而「望聞問」三者,尤其是「望、聞」兩者,主要靠眼睛和鼻子主動獲取信息,也是最簡便的辨別途徑,所以比較容易為我們普通人所接受。(望和聞,並不能直接將其劃分為眼睛和鼻子對應,有時候,「聞」也是通過眼睛實施的)。
歷代醫家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判斷脾胃好不好、氣血足不足,有「十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