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世界草莓發展至今,都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
全世界野生草莓主要分布在亞洲、美洲和歐洲各地,近5個世紀以來經過人工繁育草莓品種繁多,栽培範圍遍及全球各地。16世紀初在歐洲開始人工栽植野生草莓,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草莓。最開始是法國等西歐國家栽培歐洲原產的野生種草莓,這種野生草莓果實果小質差,口味酸澀。
在1714年荷蘭人從南美洲引進了智利草莓,隨後又從北美洲引進了深紅草莓,通過相互自然雜交在其後幾十年內形成了眾多的自然雜交品種。1750年法國人將智利草莓與深紅草莓的自然雜交種品種定名為鳳梨莓,主要由於其雜交果實口味與鳳梨相近,鳳梨莓的出現及推廣栽培,開啟了現代草莓栽培的先河。此後歐洲各國普遍開展草莓雜交種的繁育,並將草莓向世界各大洲推廣栽培。
到21世紀初,全世界共有46個國家和地區開始人工栽培草莓。在全世界小漿果產量中草莓生產居於第一。栽培面積約30萬 hm,比1980年的栽培面積16萬 hm,增長了87.5%,平均每年增長0.43×104 hm。由於草莓的適應性極強,在全球分布範圍很廣,從熱帶到北極圈區域的五大洲都有栽培。其中,亞洲草莓產量最高,佔全世界草莓產量的近1/2,其次是美洲約佔全世界產量的1/3,歐洲約佔全世界產量的1/5,非洲和大洋洲產量最少。
從草莓生產分布看近三十年來世界草莓的栽培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了亞洲,其中中國的比例最大。美國是美洲草莓生產的主產區,其過去一直也是全世界最大草莓生產國,年產量達到70萬t,美國的草莓生產和其它農作物機械化生產一樣,大都是在大型農場大面積集中種植、集約化管理,育苗、定植、採收保鮮等整個生產環節都專門的機械化生產操作,生產效率很高。歐洲是草莓集中生產最早的地區,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以來草莓的栽培面積都佔全世界的60%以上,近三十年來由於受到亞洲等新產區的發展影響和當地勞動力成本提高的限制,草莓栽培範圍略有下降,但草莓生產水平一直位居世界領先水平,而且歐洲各國很重視新品種的研發培育。
西班牙西南部及地中海沿岸冬季為溫和的地中海氣候,氣候環境適宜,是西班牙草莓主要生產地,也是歐洲最重要草莓生產國。亞洲草莓生產在近三十年來突飛猛進,目前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草莓生產國,同時亞洲地區日本等國草莓生產也迅速發展,栽培面積逐漸擴大。日本草莓栽培主要是採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溫室栽培,集約化生產小,大多採用精耕細作,人工耗用量大,但草莓口感好,品質佳,且培育的優質草莓品種推廣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