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的學校都陸續執行了學生在校午餐午休的政策,營養學生餐也隨之掀起熱潮。在國內屬於起步階段的營養學生餐,在其它國家卻已有了久遠的歷史。
來到今天,世界各國的學生餐又有著什麼樣的發展呢?
日本:「給食」為提高一代人的身體素質
日本的學生營養餐從明治22年就已經開始,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戰後年代,很多家境貧寒的孩子經常吃不上飯。
「給食」制度的誕生
據說,在1889年山形縣鶴崗町(現在的鶴崗市)私立忠愛小學,建立該校的僧人為了讓孩子不用餓著肚子上課,開始為他們提供免費午餐:飯糰、烤魚和鹹菜。為此,忠愛小學還立起了「首次開始供餐學校」的紀念碑。
這樣的供餐形式被稱為「給食」,當時的營養餐雖然簡單,但確實提高了當時日本戰後的一代人的身體素質。
1889年,飯糰、鹹鮭魚、鹹菜,日本最早的學校營養餐
1927年的日本學生營養餐,米飯、菠菜湯、烤鮁魚
「給食」制度的發展
1923年,日本政府開始正式向營養不足的學生提供營養午餐。
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的「給食 」制度一度由於食物短缺而中斷,那時候小學6年級學生的體格如同現在的4年級的一樣。
1946年,文部省發布通告強調「從增強學生的體質和進行營養教育的角度出發,在學校裡廣泛地提供適當的營養餐,是我們所期待的事情」。在接受了美國等國家的捐助之後,日本營養午餐才開始恢復。
學生家長只需要繳納營養午餐的原材料費用
隨著經濟日本的發展,一些學校不僅為貧困和虛弱的學生提供營養午餐,開始為全體學生供應。家長只需要象徵式地繳納一點費用,價格約為市場價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特困生的營養午餐依然免費供應。
細膩且嚴格的「給食「標準
日本的學生營養午餐供應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原材料不能在同一地方採購,需要從多家公司進貨,以防發生食物中毒而減小受害面;取消營養午餐中搭配如沙拉類的生冷食物,食物必須煮熟煮透,食材要在75攝氏度烹煮1分鐘以上;從開始製作到學生食用,時間不超過兩小時;每天的午餐留樣,在零下20攝氏度觀察兩周。
日本學校的一份「給食」食譜
另外,營養午餐的食譜由專職營養師制定,兼顧學生營養平衡和地方飲食習慣,一個月內食譜不重複。
由於政府決定通過營養午餐強調飲食教育,所以各地政府都會在營養餐中添加當地特產。比如,福島的學生可以在營養午餐吃到醃鱈魚籽;歌山縣的營養午餐還會向學生提供鯨魚肉。這樣不僅讓學生可以認識和品嘗本地食材,同時也確保吃到的都是最新鮮最優質的食材。
營養餐的配餐場所每月都要接受各種衛生檢查,工作人員也要定期進行業務培訓,每個人都要懂得營養午餐衛生管理的要求,且在操作時嚴格遵守。
美國 :慈善機構以營養餐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經濟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美國迎來移民潮,幾十年間移民人數增加了37倍。城市的貧困人口增加,社會動蕩加劇。
圖片來源:unsplash
慈善機構建立學生營養餐雛形
有慈善機構發現,由於學校無法為在校學生提供足夠的食物,學生逃課的情況也變得嚴重起來。於是,他們跟學校合作,開始為學生提供營養餐,有牛奶和雞蛋、果醬三明治等,漸漸地,逃學情況減少了,學生在課堂表現也更好。
學生營養餐制度首見雛形。
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士兵們的體力適應不了戰爭生活,美國政府在1946年決定,為全國幼兒園和中小學學生提供營養午餐。
圖片來源:hippopx
國家補助,學生營養餐迅速發展
美國公立中小學為學生提供營養午餐屬於非營利性項目,學校不允許從中獲利,由農業部對學生營養餐進行補貼和給予相關優惠政策。補貼的費用20%由中央負擔,80%由地方政府負責。
學生購買學生餐則分為三個方式:高收入家庭學生自掏腰包、低收入家庭學生有減價折扣、貧窮家庭學生則可以免費享用。但從原則上來說,學校的營養午餐都是統一的,即不論是富人家的孩子還是窮人家的孩子,在學校都吃一樣的午餐。
圖片來源:yaoxian6
學生營養午餐的實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也相應地促進了美國食品工業的發展——美國加工食品的農產品已佔全部農產品的80%以上。
美國營養餐的運作與實施
來到現代,美國學生餐的加工供應和管理主要由農業部負責,各州城鎮都設有學生食品服務部,或稱為配餐中心,專門負責學生餐的製作和分派。
圖片來源:新華網
配餐中心一般會由大型配製車間、食品原料庫和大型貯存低溫庫組成,每份營養餐都包括熱食、冷食和水果,每次共餐前都會對食品進行再次加溫。美國的學生營養午餐品種繁多,每天的食譜就有5~6種選擇,且每周不重複。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
美國十分重視學生營養午餐的理論研究,學生餐發展到今天,對比起最初「填飽肚子」的目的,現在更加注重營養均衡健康,這通常會在大學的農學系中進行研究。
目前,美國學生營養餐的各種營養成分,如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各種維生素的比例已經實現標準化和制度化,供應機制也已經全部化和法律化了。
印度: 不讓孩子因飢餓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20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開始推行「綠色革命」,這讓印度基本實現了低水平的糧食自給,但由於貧富差距嚴重,貧苦農民依然食不果腹。而很多貧困的學童,也因此被迫放棄學業去當童工。
圖片來源:搜狐網
印度營養餐的雛形
當時的印度主席馬拉奇發現了童工泛濫的問題,決心要讓學生可以在學校吃飽肚子,而不用被迫去「謀生」:「不讓一個孩子因飢餓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1982年,國家開始為小學生提供大米和小麥等主食,各邦政府則負責製作和分發,印度的學生的「免費午餐計劃」拉開帷幕。
圖片來源:souhuw
2000年,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一個由印度教組成的民間團體APF(Akshaya Patra Foundation)基金會接手學生餐的製作和分派,讓1500個學生在中午準時吃上了熱飯。隨後,為了讓全國更多學生參與其中,APF基金會開始建設中央廚房,並由印度營養研究院制定每天的營養菜單,同時要保證衛生狀況符合國際食品衛生標準。
這就是印度學生餐中央廚房的雛形。
印度營養餐的運作模式
印度的免費學生餐計劃每年預算約為20億美金,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捐款共同承擔。而在APF的運作資金中,44%來自政府資助,56%來自印度國內外的捐款,所有資金的89%都會用在免費學生餐中。基金會實行「專款專物專用」,每一家學校每年都要公開菜單和帳本。
時至今日,印度的學生免費午餐項目正在一步一步完成馬拉奇「不讓一個孩子因為飢餓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的初衷。
印度學生營養餐「空前的成功」
對於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近年來飢餓問題仍然是壓力沉重的社會議題,免費學生餐計劃則至少讓窮人家的孩子吃上了一頓飽飯。進一步來說,很多孩子為了吃到免費學生餐,對上學都變得積極起來,這也變相在慢慢提升印度的人口素質。
印度現在每天約有1.2億學生可以吃到新鮮的營養午餐,這是世界範圍內規模最大的免費學生餐計劃,更被認為是學生餐中央廚房「空前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