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後,全景相機環拍成像。圖片來源 新華社
2013年6月1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拍攝於2010年10月7日「日月相會」的照片。美國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每年會發現兩到三次月球與太陽「擦肩」的現象。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972年4月,阿波羅16號任務期間,月球車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軌跡。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2010年7月11日,NASA發布的一張圖片顯示,由於月亮運動到太陽的正前方,南太平洋地區觀測到罕見的日全食。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2011年9月26日,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橙色與藍色對流層過渡處的景象。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胡文利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正面成功著陸。19個小時後,「嫦娥五號」完成月球土壤採樣,將樣品裝入上升器的貯存裝置送回地球。至此,中國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中最關鍵的部分順利完成。
探索未知領域是全人類共有的心願,尤其是神秘的外太空。「嫦娥五號」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國人的心,也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美國《紐約時報》稱,自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登月以來,中國是第一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2019年,以色列和印度相繼發射了月球探測器,都以失敗告終。
美國「Ars Technica」科技網站稱,對中國來說,「嫦娥五號」登月不是一項全新的壯舉。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正面軟著陸;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這是其他任何國家的航天機構都未曾做到的。目前,月球上有3個活躍的探測器,都來自中國。
英國《自然》雜誌評價稱,中國探月任務是「一系列越來越複雜的探月行動」。正如德國明斯特大學行星地質學家卡洛琳·范德爾·博格特所言,「將探月任務提高到新的水平,並從月球上帶回樣本,是一種意義極其重大的技術。」
「『嫦娥五號』任務是極其艱巨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歐洲航天局科學家詹姆斯·卡朋特博士的評論稱,「他們的奮鬥令人非常感動。有意思的是,從初期的嫦娥任務到這次任務,你能看出他們在系統性地一步步提高探測能力。」
在月球正面的未探索區域,「嫦娥五號」採集了2公斤月壤。「(著陸點)選擇得非常聰明,」明斯特大學地質學家哈拉爾德·希辛格對《紐約時報》說。「就在最重要的地質結構中間。」
英國《衛報》指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中國是第三個從月球取回樣本的國家。美國和蘇聯一共取回了近400公斤巖石和土壤,但其年齡都非常古老,在30億年以上。「嫦娥五號」送回的樣本有望填補月球地質活動史上的空白。先前的研究認為,月球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頂峰,而後逐漸減弱至停止。然而,觀察顯示月球表面可能存在10億年到20億年前形成的火山熔巖。如果「嫦娥五號」的樣本能證實月球在這段時期仍然活躍,就將「改寫月球歷史」。
對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壯舉,許多國家豎起大拇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副局長謝爾蓋·薩維利耶夫祝賀稱,中國「完成了月球研究項目的又一階段」,「毫無疑問,這是歷史性的事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向中國表示祝賀。NASA高級官員託馬斯·澤布臣在推特上寫道:「月球樣本被送回地球後,我們希望人人都有機會研究這些寶貴的貨物,這將推動全球科技進步。」
歐洲航天局(ESA)對「嫦娥五號」任務表示全力支持,並在推特上祝賀「嫦娥五號」取得成功。「每當我們的空間站支持一項新任務,我們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也獲得了增加。」ESA主管格哈德·布利克說,「我們學到的一切,讓我們更有能力勝任未來的任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