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無國界 多國盛讚「嫦娥五號」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後,全景相機環拍成像。圖片來源 新華社

2013年6月1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拍攝於2010年10月7日「日月相會」的照片。美國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每年會發現兩到三次月球與太陽「擦肩」的現象。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972年4月,阿波羅16號任務期間,月球車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軌跡。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2010年7月11日,NASA發布的一張圖片顯示,由於月亮運動到太陽的正前方,南太平洋地區觀測到罕見的日全食。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2011年9月26日,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橙色與藍色對流層過渡處的景象。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胡文利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正面成功著陸。19個小時後,「嫦娥五號」完成月球土壤採樣,將樣品裝入上升器的貯存裝置送回地球。至此,中國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中最關鍵的部分順利完成。

探索未知領域是全人類共有的心願,尤其是神秘的外太空。「嫦娥五號」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國人的心,也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美國《紐約時報》稱,自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登月以來,中國是第一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2019年,以色列和印度相繼發射了月球探測器,都以失敗告終。

美國「Ars Technica」科技網站稱,對中國來說,「嫦娥五號」登月不是一項全新的壯舉。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正面軟著陸;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這是其他任何國家的航天機構都未曾做到的。目前,月球上有3個活躍的探測器,都來自中國。

英國《自然》雜誌評價稱,中國探月任務是「一系列越來越複雜的探月行動」。正如德國明斯特大學行星地質學家卡洛琳·范德爾·博格特所言,「將探月任務提高到新的水平,並從月球上帶回樣本,是一種意義極其重大的技術。」

「『嫦娥五號』任務是極其艱巨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歐洲航天局科學家詹姆斯·卡朋特博士的評論稱,「他們的奮鬥令人非常感動。有意思的是,從初期的嫦娥任務到這次任務,你能看出他們在系統性地一步步提高探測能力。」

在月球正面的未探索區域,「嫦娥五號」採集了2公斤月壤。「(著陸點)選擇得非常聰明,」明斯特大學地質學家哈拉爾德·希辛格對《紐約時報》說。「就在最重要的地質結構中間。」

英國《衛報》指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中國是第三個從月球取回樣本的國家。美國和蘇聯一共取回了近400公斤巖石和土壤,但其年齡都非常古老,在30億年以上。「嫦娥五號」送回的樣本有望填補月球地質活動史上的空白。先前的研究認為,月球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頂峰,而後逐漸減弱至停止。然而,觀察顯示月球表面可能存在10億年到20億年前形成的火山熔巖。如果「嫦娥五號」的樣本能證實月球在這段時期仍然活躍,就將「改寫月球歷史」。

對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壯舉,許多國家豎起大拇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副局長謝爾蓋·薩維利耶夫祝賀稱,中國「完成了月球研究項目的又一階段」,「毫無疑問,這是歷史性的事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向中國表示祝賀。NASA高級官員託馬斯·澤布臣在推特上寫道:「月球樣本被送回地球後,我們希望人人都有機會研究這些寶貴的貨物,這將推動全球科技進步。」

歐洲航天局(ESA)對「嫦娥五號」任務表示全力支持,並在推特上祝賀「嫦娥五號」取得成功。「每當我們的空間站支持一項新任務,我們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也獲得了增加。」ESA主管格哈德·布利克說,「我們學到的一切,讓我們更有能力勝任未來的任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 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來源:央視原標題: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 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嫦娥五號返回器很快將攜帶月壤回到地球,這個讓人類等了幾十年的重要時刻也牽動著歐洲航天同仁的心。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伯奎斯特告訴記者,歐洲航天局在探月及火星探測工程當中已與中國國家航天局開展多次合作,此前已為嫦娥一號、二號及四號探月任務提供技術支持。伯奎斯特認為,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不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科學價值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
  • 從挖土到運輸,嫦娥五號的「黑科技」有多強?
    嫦娥五號通過機械臂表取、鑽具鑽取,通過深鑽、淺鑽、「鏟土」「挖土」「夾土」等各種方式,實現了多點、多樣化自動採樣。目前,它已經把樣品打包裝好,準備背著它們離開月球。 這麼複雜的工作,它是怎麼完成的?這臺設備一頭是一個小鏟子,一頭是淺表鑽,可以360度無死角可視化操作,能輕鬆完成鏟挖、淺鑽、拾取這些動作。 嫦娥五號的「手臂」纖細、白皙,卻結實有力。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這每秒3公裡多的差距,就像扔石頭,同樣一塊石頭,從一樓扔下和從十幾層高樓扔下的速度迥異;同理,太空飛行器從數百公裡高的近地軌道返回和從38萬公裡遠的月球返回速度差距巨大。此外,高速進入大氣層時將摩擦產生劇烈高溫,急劇增加的熱量也成為嫦娥五號回家路上的「攔路虎」。 如何減速?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期待凱旋
    央視新聞12月16日消息,嫦娥五號返回器很快將攜帶月壤回到地球,這個讓人類等了幾十年的重要時刻也牽動著歐洲航天同仁的心。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 嫦娥五號滿載而歸,美國終於忍不住了。中方態度明確!
    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升空,開啟登月之旅,並完成重要任務——在月球表面取樣。最新消息,時隔23天後,嫦娥五號完成既定任務,並在12月17日帶著月球樣本順利「回家」。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成功意味著人類時隔44年再一次在月球完成取樣,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 詩頌嫦娥五號取回月壤
    編者按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慶祝這一偉大成就,詩人們紛紛提筆作詩,寫下心中美好祝願。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搜索回收分隊供圖  12月19日,嫦娥五號從月球挖的「土」正式移交了相關科研單位,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回顧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各環節順利進行,離不開航天科研人員的科技保障。
  • 辛苦了,嫦娥五號,歡迎回家!
    圖說: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來源/東方IC1克與2千克第一個故事,很勵志。故事的開頭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主角並不是我們。當看到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非常激動,他為嫦娥「五妹」的表現打了100分。葉培建今年75歲了,但年齡並不妨礙他在嫦娥「五妹」月球之行的20多天裡日夜陪伴、密切關注。葉培建說,我國無人探月起步較晚,設計嫦娥五號的時候,就考慮要將水平提得高一些,也要為今後的載人登月奠定基礎、摸索技術。
  •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嫦娥五號探測器飛控試驗隊凱旋
    2020年12月17日凌晨,經過23天地月採樣旅行,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預定區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無人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圓滿收官。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親致賀電,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全體嫦娥五號參研參試隊員備受鼓舞。
  • 隨嫦娥五號回家的還有這首抗疫歌曲:10國兒童演唱 譯成9種語言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鮮為人知的是,嫦娥五號在發射、落月、返回的旅程中,還搭載了一首抗疫主題音樂《星光》。這是一首什麼樣的音樂?選擇搭載這首音樂,包含了怎樣的考量?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彭韻佳)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拍攝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示意圖(12月17日攝)。
  • 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北京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歡迎儀式
    2020年12月17日晚,北京,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0多名五院航天人夾道歡迎「嫦五」和任務試驗隊隊員凱旋。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的嫦娥五號返回器,經過一天的奔波,於17日晚上回到了它的誕生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京,為歡迎嫦娥五號任務試驗隊凱旋和返回器回家,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航天城玉琮廣場隆重舉行歡迎活動,500多名五院航天人夾道歡迎。12月17日晚,北京,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 嫦娥五號落月背後:800多秒驚心動魄降落「表現近乎完美」
    嫦娥五號落月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專家表示,從發射升空到成功落月,7天跋涉38萬公裡,800多秒驚心動魄的落月過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表現近乎完美。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後續任務更加可期。
  • 嫦娥五號帶回的「土特產」怎麼用?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下午3時,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 月軌上「浪漫牽手」: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黑科技」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題:月軌上「浪漫牽手」: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黑科技」  作者 郭超凱  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中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 長徵五號重800多噸 嫦娥五號重8噸 為什麼只挖2公斤月壤呢?
    這些天來,嫦娥五號一直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人們翹首以盼。嫦娥五號任務作為目前嫦娥工程最複雜的一次任務,也是收官之戰,寄託著無數國人的希冀和對月球的嚮往。關注度越大,關注人越多,對於嫦娥五號的相關問題也就越多。
  • 嫦娥五號,安全到家
    ▲嫦娥五號著陸於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從未有探測器到訪過,黃色為嫦娥五號著陸器著陸區。圖/國家航天局樣品研究有助於月球資源利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蘇聯通過有人和無人採樣的方式,總共從月球帶回380多千克樣品。
  • 作文素材‖2021高考備考熱點素材——從「嫦娥五號」看科技夢想
    從「嫦娥五號」看科技夢想【專題導引】【新華時評】北京時間17日凌晨,在白雪皚皚的內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號攜月球樣本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次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人類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與勇氣兼備的華彩樂章。
  • 最新嫦娥五號作文素材,考點,角度,時評……
    嫦娥五號任務的落月和近月制動一樣,有且只有一次機會,必須一次成功。由於涉及採樣後上升器的月面起飛,所以,嫦娥五號落月的過程也是為後續上升器月面起飛選擇「發射場」。相較於嫦娥三號、四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的高要求是空前的,這需要著陸區域內無太高的凸起、無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務要求。
  • 世界矚目嫦娥五號凱旋
    對於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返回,多國媒體及專家學者表示,這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再次取得巨大成功,對全球太空探索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說,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中國航天項目抵達了一個新的裡程碑,成為時隔40多年來首個完成落月採樣並返回地球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