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圖為搜索回收人員穿戴搬運外骨骼成功完成搜索回收任務。搜索回收分隊供圖

  12月19日,嫦娥五號從月球挖的「土」正式移交了相關科研單位,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回顧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各環節順利進行,離不開航天科研人員的科技保障。日前,記者前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一探該院多種保障嫦娥五號順利「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測量雷達「緊盯」火箭飛行

  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帶著焰尾拔地而起的幾分鐘內,該院23所兩部固定式脈衝測量雷達快速採集著火箭的飛行信息,確保指控中心能第一時間掌握全局,做好安全控制。

  這是雷達測量的第一棒。從點火的那一刻開始,23所探測雷達像兩雙「鷹眼」,緊盯火箭飛行。據相關科研人員介紹,這兩部測量雷達主要用於運載火箭發射上升段的外彈道測量,為發射場指控中心實時提供火箭距離、方位、俯仰等精確坐標信息和徑向速度數據,一旦火箭飛行出現偏移軌道的狀況,即刻就能發現。

  因為不受雨雪颱風等天氣因素影響,在火箭飛行觀測的初始階段,它們扛起了「大梁」。據介紹,這種測量雷達先後圓滿完成長徵七號、長徵五號首飛等數十次飛行任務,為嫦娥五號飛行保駕工作奠定紮實基礎。

  聲表面波濾波器讓「嫦娥」更「耳聰」

  在此次任務中,該院23所還提供了另外一個「神器」——自主研發的聲表面波濾波器,它們同時安裝在嫦娥五號及長徵五號火箭中,主要應用在測控、應答機等分系統,全力保障嫦娥五號信號接收、過濾雜波,以及各分系統信號接收、處理。

  「太空飛行器發射中一旦有了信號幹擾,地面接收到的信息就好比接聽串了線的電話。」相關人員介紹說,聲表面波濾波器能夠輕鬆過濾掉「高次諧波、鏡像信息、發射漏洩信號以及各類寄生雜波幹擾」等各種幹擾信號,保證發射場指控中心可以清晰接收準確信號,「相當於讓『嫦娥』更『耳聰』」。

  據了解,為了濾除無用信號,更好助力嫦娥五號太空觀測,確保與地面中心的信號暢通,23所對每一個濾波器都精雕細琢,聲表濾波器的最細線條寬度達到0.3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00,每一個合格的高可靠性聲表面波器件,都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過關斬將」並至少經歷3次超聲波或等離子清洗,才能保證元器件的可靠性。

  晶體元器件穩住探月「脈搏」

  嫦娥五號的頻率信號如同人體的脈搏,脈搏的穩定是它穩定正常工作的前提。

  二院203所研製生產的數百隻自主可控晶體元器件,作為嫦娥五號中電子設備的心臟,牢牢穩住嫦娥飛行的「脈搏」。包括晶體振蕩器、石英諧振器等在內的多種型號晶體元器件為嫦娥五號的發射、測控、在軌飛行、採樣、返回等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頻率信號。

  據介紹,203所研製生產的某型高性能時鐘晶體振蕩器,可以說是「功勳」產品,此前已大量運用在探月工程中。此次,在嫦娥五號任務中,它再次成為多面手,從充當「千裡眼」和「順風耳」的通信設備、控制嫦娥精準著陸的控制系統,到拍攝「廣寒宮」的光學電子設備、控制嫦娥採樣返回的控制系統,處處都有它忙碌的身影,全力保障嫦娥五號在遙遠的太空中「控得住」「採好樣」「順利返回」。

  203所為嫦娥系列研製的抗衝擊溫補晶體振蕩器,具有頻率準確、耐受衝擊的特點。此次嫦娥五號使用了數隻這樣高精度的抗衝擊溫補晶體振蕩器,這些「神器」都是處於「關鍵崗位」,它們的輸出信號頻譜乾淨,為嫦娥五號衛星信標機提供精準信號,保證「嫦娥」平安回家。

  另一型高精度溫補晶體振蕩器,是頻率控制的「大咖」,它可以輸出更加精準穩定的頻率信號。經過進一步設計和工藝攻關後,能夠大幅提高嫦娥五號的性能指標、可靠性、頻率穩定度,溫度工作範圍提高了近一倍,並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

  微波雷達做「嫦娥」銳利的「眼睛」

  依託首次月壤採樣返回任務,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首次實現月球軌道應用。

  25所自主研製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月壤轉移的關鍵設備,用於嫦娥五號軌道器和上升器之間相對位置與相對姿態的精確測量,同時實現雙向空空通信,就像互相能看見的銳利「眼睛」,引導兩個太空飛行器最終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保證月壤採樣安全轉移。

  不同於地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是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也是保證上升器在環月軌道和軌道器對接並把月壤樣品轉移到軌道器的關鍵。

  火箭發射後,微波雷達隨嫦娥五號探測器飛行約7天到達月球軌道,隨後雷達主機及天線隨軌道器與返回器形成的軌返組合體環月飛行,應答機主機及應答機天線隨著陸器與上升器落月完成月壤採樣。之後上升器從月面起飛進入環月軌道,開始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在交會對接階段工作,從約100km處開機工作,為導航控制分系統提供軌道器與上升器間的相對運動參數,同時進行雙向空空通信,直至對接機構捕獲鎖定上升器,將上升器中的月壤樣品和容器轉移到返回器。

  搬運外骨骼輕鬆抱「嫦娥」回家

  當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著陸後,該院206所搬運外骨骼助力回收大隊成功搜救返回器。

  據介紹,這個搬運外骨骼包含上肢助力模塊和下肢助力模塊,負載能力達50公斤,通過電動直驅助力模塊及智能步態分析算法,配合人體上下肢關節發力,降低人體能耗,同時為穿戴者提供了上肢臂力、腰肌及臀大肌助力,在負重搬運機動時可省力約60%,幫助穿戴者承擔更大載荷,能夠更輕鬆地抱「嫦娥」回家。

  此次任務中,兩名身穿外骨骼的搜救回收隊員攜帶搜救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並在返回器旁插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與此同時,搬運外骨骼還協助搜救回收大隊在返回器周邊快速搭建應急通信、照明及電力保障體系,確保搜救回收任務快速、安全、高效完成,為整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收官畫上圓滿句號。(記者 詹媛 通訊員 李喬)

相關焦點

  • 揭秘保障嫦娥五號「繞、落、回」的幾大神器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 通訊員 李喬】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火箭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其中,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以下簡稱二院)自主研製的多項技術產品為嫦娥五號「繞、落、回」不同階段提供全面保障,助力我國開啟深空探測新徵程。
  • 嫦娥五號背後的汕頭力量:助力實現探月全程可視化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了圓滿勝利。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航天二院助力嫦娥五號成功奔月:「繞、落、回」全程保障
    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火箭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其中,航天二院23所、25所、203所、206所自主研製的多項技術產品為嫦娥五號「繞、落、回」等不同階段提供全面保障支撐,助力我國開啟深空探測新徵程。
  • 嫦娥五號落月背後:800多秒驚心動魄降落「表現近乎完美」
    嫦娥五號落月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專家表示,從發射升空到成功落月,7天跋涉38萬公裡,800多秒驚心動魄的落月過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表現近乎完美。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後續任務更加可期。
  • 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實施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共同完成,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回」的主任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決心的集中體現。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拍攝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示意圖(12月17日攝)。
  • 嫦娥五號探夢星空
    嫦娥五號探夢星空 編輯:王井豐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11-24 15:31     審核:李雨楠
  • 作文素材‖2021高考備考熱點素材——從「嫦娥五號」看科技夢想
    「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國航天一大步。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接過嫦娥四號的探月「接力棒」,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難關,實現了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收穫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陽系行星的寶貴科學樣品。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 人民網評: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閃耀自立自強信心
    經歷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來自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一趟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一次智慧與勇氣兼備的無畏探險。歷史將使命賦予嫦娥五號,嫦娥五號也不負眾望。接過中國人探月夢想的接力棒,嫦娥五號實現了地外天體採樣、起飛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收穫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陽系行星的寶貴科學樣品,也奏響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探月三步走的終章強音。嫦娥五號代表人類時隔40多年後再次完成月球「挖土」的壯舉,點亮著航天人無數個不眠之夜,折射出中國創新的熠熠星輝,也激蕩起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情愫。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國務委員王勇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宣讀了習近平的賀電。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 嫦娥五號是如何完美落月的?
    這看似輕鬆的一幕,實際上卻歷盡艱辛,嫦娥五號探測器要像跳傘運動員一樣在深空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這背後離不開高科技的保駕護航。  由於涉及採樣後上升器的月面起飛,所以,嫦娥五號落月的過程也是為後續上升器月面起飛選擇「發射場」的過程。相較於嫦娥三號、四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的高要求是空前的 ,需要一個著陸區域內無太高的凸起、無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務要求。
  • 嫦娥五號的兄弟姐妹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是幹嘛的?「嫦娥家族」成員都有誰?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別急,聽我細細說來......2004年1月23日,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該工程有三步:繞月、落月、月球取樣並返回地球。
  • 辛苦了,嫦娥五號,歡迎回家!
    當看到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非常激動,他為嫦娥「五妹」的表現打了100分。葉培建今年75歲了,但年齡並不妨礙他在嫦娥「五妹」月球之行的20多天裡日夜陪伴、密切關注。葉培建說,我國無人探月起步較晚,設計嫦娥五號的時候,就考慮要將水平提得高一些,也要為今後的載人登月奠定基礎、摸索技術。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嫦娥5號在太空飛行多久、共幾天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嫦娥五號宣傳片裡埋彩蛋,音樂來自上海歌劇院舞劇《嫦娥》
    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號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及運送下,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 帶著「土特產」,「嫦娥」回娘家了!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東方快評丨嫦娥五號,中國科技的最美模樣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是11月中國科技的最美模樣。今天,嫦娥「五姑娘」最美!美在充滿希望,創造了五個首次。希望是人生的陽光,希望之光是最美麗的光芒。嫦娥「五姑娘」充滿希望,創造五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這在我國都是首次。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現場作業。 新華社 圖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  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