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抑鬱症數字療法-大數據洞見
1. 認識抑鬱症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抑鬱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但我國對抑鬱症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地級市以上的醫院對其識別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而且,同時,抑鬱症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
2. 抑鬱症藥物研發困境
在用藥方面,與各大製藥巨頭的發力方向一致,2019年上半年,或FDA批准的各類抗抑鬱藥物也都以抗重度抑鬱症為主。這一趨勢也與市場發展方向有關,即全球抑鬱症患者數量不斷上升,且抑鬱嚴重程度增強、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自殺率有增無減——解決愈發嚴重的全球性抑鬱症問題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在藥品市場方面,由於重磅抗抑鬱症藥物的專利到期,全球抗抑鬱症藥物市場嚴重萎縮,現階段成新藥的研發進展比較緩慢。原因主要有兩點:
1.新藥研發受制於人類對自身神經系統和情緒調控系統的了解不深入,這使得即使有新藥研發出來,在機制上也沒有突破性創新;
2.現有藥物對難治的抑鬱症(如重度抑鬱症、非典型抑鬱症及抑鬱症亞種)無效,且長期服用存在較大的副作用,新藥的審批門檻被提高,促使該領域新藥研發的投入和風險不斷加大。
3. 抑鬱症數字療法市場現狀
美國國家精神疾病聯盟(NAMI)稱抑鬱症為「全球致殘首因」和「造成疾病負擔的主要因素」。2016年4月,WHO發布報告稱,抑鬱症和焦慮症每年使全球經濟損失約1萬億美元,而NAMI數據顯示,僅美國一地,這一數字就高達1930億美元。
對於抑鬱症這類行為介導病症,傳統的藥物治療用處不大,反而極易造成藥物上癮——困擾美國的阿片類藥品上癮正是藥物治療的弊端之一。然而,過去多年的臨床實驗證明,數字療法在應對這類病症時能夠發生顯著的效果。
據悉,全球的精神疾病領域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500億美金,在心理健康實體醫療市場剛需的背後,以網際網路為載體,搭載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諮詢及診療服務的新興數字健康市場也一直被關注。
中國方面,精神衛生醫療行業2017年市場規模己經達到415億元左右,但中國的心理健康行業由於起步較晚,受重視程度及接受程度等因素影響,目前市場規模尚未突破百億元。
4. 刺激數字治療需求的心理健康產業行業現狀
目前,心理健康產業面臨著四大行業現狀:
缺乏診斷:相關論文指出,60%的美國人未被診斷,因此從不尋求心理治療。在英國,將近一半的成年人認為他們有精神健康問題,但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接受了診斷。
治療師短缺:據悉,美國預約治療師的成功率只有25%,而平均預約時間需25天。據估計,英格蘭有75%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
成本高昂:全球心理健康市場每年花費2010億美元,英國花費1050億英鎊,這不包括工作中的生產力下降和併發症。患者與心理治療師的溝通平均費用為80-120美元,一部分人因為高昂的費用而拒絕接受診斷和治療,因此嚴重的精神疾病在沒有保險或貧困的成年人中更普遍。
工作場所歧視:如今,接受心理治療的醫院治療的三分之二的人說,他們在工作中或嘗試就業時受到歧視。
正是當前心理健康診療的種種弊端引發了一批數字健康公司的創業浪潮,致力於提供心理健康解決方案,改善心理健康診療環境。
5. 抑鬱症數字療法-產業圖譜
目前,在關注抑鬱症的30多家數字治療公司中,大部分建立了輕量級的線上諮詢平臺,少數公司關注數據挖掘,旨在進行抑鬱症早期的診斷和分析,也有部分公司基於AI、機器學習、智能硬體等數位化手段開發出更「硬核」的的數字療法。
1)線上輕量級諮詢
目前,提供線上輕量級諮詢的心理健康應用在抑鬱症數字治療市場佔據了絕大部分比重。以心理健康App為主的應用主要有兩大功能:
第一,使用設備的內置傳感器來收集有關用戶的典型行為模式數據。如果應用檢測到行為發生變化,相關應用程式則可能會發出信號,表明在危機發生之前用戶需要幫助;
此外,一些應用程式是獨立程序,偏向用戶心理健康管理,聲稱有望提高記憶力或思考能力;還有部分應用專注於遠程醫療,幫助用戶連接到醫療保健專業人員。
2)診斷和分析
抑鬱症數字診斷和分析工具通常收集和分析語音和文本樣本,在出現抑鬱症的全面症狀之前及早發現各種健康狀況。
3)「硬核」數字治療
在移動應用App之後,一些企業開始在心理健康問題療法領域尋求更高效的數位化方案。部分心理疾病領域的專家在接觸了AI技術之後,認為兩者結合,大有可為。綜合來看有以下三個關鍵價值點:
首先,心理問題在語言上能有很強的映射,這給語義理解技術創造了應用空間。通過分析語言來獲得心理狀態信息有很強的有效性,且能從數據分析中發掘預測更好的治療途徑。用算法瞬間分析海量語言數據,這也讓建模與分析的過程得以大大提速。
第二,AI驅動的服務,可充當心理治療上的引導角色,仍有顯著療效,可一定程度替代治療師,這能將昂貴的心理治療師服務瞬間降低到可負擔狀態。
第三,機器人具有其非人的優勢,在心理溝通環節上,有證據顯示面對機器,相比面對人,人們更願意袒露心扉,而這對心理治療至關重要。
數據來源於動脈橙資料庫,本文僅展現部分內容,體驗完整機構版請根據文末說明聯繫我們開通試用。
二. 抑鬱症數字療法-產品獲批
目前,抑鬱症領域大部分獲批數字治療產品均基於神經調控的前沿療法——經顱磁刺激(TMS)衍生的治療設備或家用可穿戴設備,結合APP或軟體進行進一步追蹤和管理。
TMS這種非侵入性腦調控技術的出現,在臨床神經精神疾病及康復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它主要通過不同的頻率來達到治療目的,高頻(>1Hz)主要是興奮的作用,低頻(≤1Hz)則是抑制的作用。它的出現,實現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無痛、非創傷性的改善大腦腦高級認知功能,相對藥物治療來說,它對抑鬱症的治療能夠得到更加直接和靈敏的反饋。
三. 抑鬱症數字療法-投融資
1. 資本風雲
根據動脈橙資料庫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20年5月31日,抑鬱症數字療法相關公司的融資事件共計63起。
抑鬱症數字療法項目在2015年前只有零零星星的融資,從2015年起開始增多,這與數字健康融資興起的時間趨於一致,在2018年和2019年迎來了高峰,2019年該領域融資數達到歷史最高的17起。
從輪次分布來看,2016年以來抑鬱症數字療法公司主要集中在種子輪到A輪的早期輪次,說明不斷有該領域的新公司誕生。值得一提的是抑鬱症數字療法領域從C輪和D輪的融資事件也多達8起,更有Neuronetics已經在納斯達克完成IPO,說明該領域仍有較為成功的商業模式值得借鑑。
2. TOP5融資事件
1)TOP1:Neuronetics
Neuronetics是一家商業醫療技術公司,致力於設計、開發和銷售可改善患有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產品。第一個商業產品NeuroStar先進治療系統是一種非侵入性,非系統性的基於辦公室的治療方法,它使用經顱磁刺激(TMS)創建脈衝式MRI強度磁場,誘導電流設計為刺激特定與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
Neuronetics背後支持的投資方包括GE Ventures和Pfizer Venture Investments,經過多輪融資後已經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2)TOP2:Quartet Health
Quartet通過符合HIPAA標準的技術平臺——Health Systems(心理健康網絡平臺),使各地的護理團隊實現合作,將初級護理和心理健康提供者置於患者護理的中心。醫生通過心理健康網絡平臺得到數據和資源的支持,可以更好地發現潛在心理疾病患者,並能夠輕鬆地將患者連接到心理健康網絡平臺。初級保健和心理健康提供者將通過共享治療計劃、更新臨床評估結果等方式幫助患者。
2019年6月14日,創新醫療技術服務公司Quartet完成了6000萬美元的D輪融資,這筆資金將用於推廣心理健康網絡平臺。本輪融資由醫療保健服務領域的領導者Centene Corporation領投,現有投資者F-Prime Capital Partners、GV、Oak HC/FT和Polaris Partners跟投。據悉,最新一輪融資使Quartet的融資總額達到1.53億美元。
3)TOP3:Akili Interactive Labs
Akili Interactive Labs是一家領先的處方數字醫藥公司,正在開發治療認知功能障礙的新療法,Akili Interactive Labs創建了能夠直接改善認知障礙的個性化數字療法。這種數字療法無需藥物介入,通過參與動作視頻遊戲便可使患者完成治療。Akili Interactive Labs正在推進一系列以其專利技術平臺為基礎的項目,來治療認知缺陷、神經病和精神病相關症狀。
Akili Interactive Labs完成了淡馬錫( Temasek )牽頭的5500萬美元C系列融資。其他參與的機構和戰略投資者包括貝利吉福德、阿姆根風險投資公司、M風險投資公司(默克KGaA、達姆施塔特、德國的CVC基金)、爵士風險投資合作夥伴、Canepa高級保健基金和布魯克林資本戰略公司。
Akili Interactive Labs將世界一流的神經科學與最新技術和視頻遊戲娛樂結合在一起,以在自閉症治療上實現突破。其數字藥物不是通過藥丸或注射器提供,而是通過專有且引人入勝的視頻遊戲體驗提供。Akili Interactive Labs所提供的數字療法以多年的神經科學知識為背景研發,並通過專有技術構建,以達到治療大腦特定區域認知障礙的目的。
3. 公司融資清單
四. 抑鬱症數字療法-科研進展
近幾年來的抑鬱症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靶向療法和AI診斷上。其中,抑鬱症病因經過多年研究而呈現出更加多元的傾向,包括幼年經歷PTSD、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和其他疾病誘發等。
而抑鬱症研究進展在近兩年擁有突出表現。
一方面,在基因與病理研究領域,多基因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HIV感染會提高死亡風險以及抑鬱症風險、炎症反應與心臟病及抑鬱症之間存在聯繫、激活特定神經元能夠緩解雄性小鼠的抑鬱症狀、腸道微生物或與抑鬱症發病相關等研究成果登上各大期刊。
另一方面,大數據的運用也為業界人士找到了突破抑鬱症療法的新方向:如智慧型手機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抑鬱症的發病原因、網絡治療App能夠有效緩解抑鬱症等。
1.《Mol Psychiatr》:魚油可能幫助治療抑鬱症
6月28日獲悉,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患者來源的成人幹細胞可以用來模擬抑鬱症,並測試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員使用臨床診斷為抑鬱症的成年人的幹細胞進行研究,他們還發現,當在模型中測試時,魚油產生了抗抑鬱的反應。這項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以及為什麼有些人對藥物治療抑鬱有反應,而另一些人從抗抑鬱藥物中獲得的好處有限。
2.《JAMA Psych》: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或並不能降低老年人患抑鬱症的風險
6月10日獲悉,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AMA Psychia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迪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對於老年人而言,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或並不能降低其患抑鬱症的風險。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深入研究來解析為何低劑量的阿司匹林無法降低老年人患抑鬱症的風險。
3. 日本北海道大學開發紙質設備快速測量血液中鋰含量,輔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6月9日獲悉,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紙基醫療設備,可以測量一滴血中的鋰濃度。該設備可以幫助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跟蹤他們的血鋰濃度水平。這種設備可以在醫生的辦公室裡使用,甚至可以在病人家裡使用。
4.《Trans Psych》:研究揭示氯胺酮如何治療抑鬱
6月3日獲悉,在一項研究中,Karolinska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抗抑鬱藥物氯胺酮在體內的關鍵靶標:大腦中的特定血清素受體。他們的發現發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為新型有效的抗抑鬱藥帶來了希望。在該研究中,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使用氯胺酮治療的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相機對研究參與者的大腦進行了成像。
5.《自然-神經科學》:睡前刷手機容易引發抑鬱相關的症狀
6月2日獲悉,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薛天教授與合肥學院的趙歡博士領銜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增加夜間的藍光光照,會影響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從而引起抑鬱相關的症狀。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上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們在論文中指出,光照影響著哺乳動物的各種生理功能,包括情緒。一方面,不少研究顯示白天適量曬太陽能提升情緒,採用「光療」補充光照,可以緩解抑鬱患者的症狀;另一方面,夜間來自光汙染或電子設備的過度光照,被認為有引起抑鬱症狀的風險。
6.《自然—生物技術》:研究發現預測抗抑鬱藥療效腦電生物標記物
4月29日獲悉,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吳畏,與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7.《Plos Med》:兒童期肥胖會提高青少年死亡風險
4月21日獲悉,根據在線發表在《PLOS Medicine》和《BMC Medicine》雜誌上的兩項研究顯示,兒童肥胖與青少年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並與焦慮和抑鬱症的風險增加有關。研究者路易斯-林德伯格來自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及其同事們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研究,利用41,359人的數據,比較了有和沒有肥胖症的兒童在青年時期的死亡率風險。研究人員在190752人年的隨訪中發現104例死亡(中位數為3.6年)。總的來說,兒童肥胖和對比組隊列中分別有0.55%和0.19%的人在隨訪期間死亡。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