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抑鬱症患者的自救與他救

2020-08-31 金羊網

本月早前一場網絡攻擊,在「樹洞」掀起風波一場,再度引發人們對這一特殊群體廣泛關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妹妍 實習生 李華清

「目前,全球有近10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影響。」

8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爆出這一調查數據的時候,樹洞救援團的老梁接到了小希轉來的消息:「梁老師,這個人可能要自殺。」

小希是新浪微博「抑鬱症」超級話題社區(簡稱「超話」)的主持人。在過往,他們無數次默契合作「和絕望賽跑」——發現線索、緊急報警、危機幹預、救回輕生者——每一次預警發出,都會令所有人精神高度緊繃。

「我們沒有發現的話,不排除有真的走了的。有的人打算在走之前說出來,實際上是一種求助。」同樣患有抑鬱症的小希對這樣的求助相當敏感,在她看來,超話也好、微信群也罷,有一個可傾訴的「樹洞」對抑鬱症患者「特別、特別重要」。

但本月早前的一場網絡攻擊,在他們視若港灣的「樹洞」裡掀起驚濤駭浪,也再度引發人們對這一群體的廣泛關注。如今,一群抑鬱症患者勇敢發起了互助自救,亦有越來越多的愛心緩緩向此匯聚,有艱難、絕望,亦有光。

突襲:知名主播發帖引發風暴

微博抑鬱症超話的25.2萬粉絲沒有想到,他們平時用來交流病情和治療經驗的地方,突然湧進了一大批辱罵、攻擊的私信和評論。

這場來勢洶洶的鬧劇,僅僅起始於一句話——8月9日,某知名主播在網上發帖稱,其女友因抑鬱症輕生離世,女友生前經常瀏覽微博裡的抑鬱症超話。這一話題迅速吸引了大批網民,他們湧進抑鬱症超話,用激烈的言辭無差別攻擊每一位發微博的博主。

「我們不斷刷新頁面,進行處理,但攻擊的帖子太多了,管理人員完全應付不過來。」一位抑鬱症超話的管理員告訴記者,由於任何人都可以在超話裡發帖,因此確實存在一些人發布違規信息的情況,不少抑鬱症患者的微博也收到了一些攻擊性私信。

至此,事態已瀕臨失控。當天晚些時候,涉事主播緊急發文向受到攻擊的網友致歉,同時希望其粉絲能夠刪除攻擊言論並進行道歉。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截至10日下午,大量此前攻擊過抑鬱症超話的網友在微博上發帖致歉。

但風暴捲起的驚濤駭浪遠遠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

8月10日凌晨,一個在抑鬱症超話發帖的微博帳號稱,因被私信辱罵「快去死吧」而決定輕生。10日上午,該微博帳號以帳號主人母親的名義發帖稱,其年僅14歲的女兒患有抑鬱症,因在超話社區內發帖呼籲理解抑鬱症,卻收到了36個陌生人發來的近150條惡言惡語,於當天凌晨試圖自殺,所幸及時獲救。

同樣在8月10日凌晨,一個在「抑鬱症」超話發帖的微博帳號稱,決定輕生。此後,有人以該帳號主人妹妹的名義發帖稱,帳號主人已經離世。

據悉,事發當天,管理人員和網警共報備了6起自稱在抑鬱症超話受到惡意攻擊試圖輕生的事件。

樹洞:茫然走進,釋然話別

8月14日,張然在抑鬱症超話與夥伴們告別。

「我決定去面對真實的生活。」在8月9日那場超話風暴中,她對那些惡意謾罵進行了回擊,遭到徹夜網暴。這讓她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永遠活在虛幻的網絡背後。

對張然而言,這一次告別是頓悟後的釋然。因為性格內向,她從小到大都很少知心的朋友。意識到自己可能得了抑鬱症之後,她在網上發帖,注意到了抑鬱症超話。

「超話有一個好處就是發帖不用同步到微博,過段時間可能自己也找不到了,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樹洞。」在這個虛擬的網絡社區裡,張然盡最大努力去理解、去安慰有相似痛苦經歷的夥伴。她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他們就像「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在這個意義上說,安慰他人也是在安慰自己,是一場自我救贖。

在張然之前,陳晨也與「抑鬱症」超話裡相處近四年的夥伴道了告別。不同的是,她帶著康複診斷書和夥伴們由衷的祝福。

「我上抑鬱症超話,有時候也會發微博發洩。」接受醫生的專業治療之後,陳晨逐漸從抑鬱症中掙脫出來,並在抑鬱症超話裡找到了讓內心平靜的力量。對她而言,可以匿名的網絡是唯一袒露心聲不會被視為脆弱的地方,「我也會在網上幫助諮詢的病友,根據不同的需求給出建議。」

規範:每天審核過百帖子

2019年下半年,小希接手當了抑鬱症超話的主持人。

這項純義務的工作並不容易。抑鬱症超話擁有25.2萬粉絲,共59.6萬餘個帖子,閱讀次數達22億次,高居微博醫療類超話榜第一名,「主持人每天要審核幾百、幾千個帖子。」

小希說,主持人們的工作主要是審核帖子,看到違規的信息要立即進行刪除,「每人審核兩三百個帖子,誰有時間就上去處理一下。

彼時,抑鬱症超話裡粉絲魚龍混雜,有抑鬱症患者發洩一些極端的內容,亦有非患者混進來進行語言暴力。接手後,小希組建了工作群,為抑鬱症超話制定了發帖的規則,包含禁止發圍繞自殺、尋求自殺方法、約死、遺言的帖子,「這些內容肯定是違規的,超話要健康運轉不被封,就要避免這樣的內容。」

作為正在恢復期的抑鬱症患者,小希期望,這個超話能成為夥伴們互幫互助的溫馨家園。她告訴記者,此前因為技術故障,抑鬱症超話曾被關閉過一段時間,「那段時間特別失落,樹洞突然沒有了,痛苦也無處發洩。」

溫暖:給求助者寄明信片

SunFlowers希望小組是抑鬱症超話中一個特殊的自發組織。

最初,這只是14歲女孩珍妮的一點小善舉。從新聞裡第一次認識到抑鬱症時,她深深為這一飽受情緒困擾的群體感到痛心,「有些人甚至要去偽裝,還會被冷眼相待,被罵矯情」, 2018年8月,她給一個抑鬱症患者寄去了第一張明信片,寫上自己鼓勵的話。

珍妮告訴記者,在寄出第一張明信片後,她決定發動更多有想法的人一起來做這件事,「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給有需要的人一縷陽光。」

2018年10月15日,SunFlowers希望小組成立,在抑鬱症超話中開設「徵集帖」,向提供地址的抑鬱症患者寄送手寫的明信片,要做「遠方陌生的寄語者」。

SunFlowers希望小組設有兩個管理員,他們日常在微博超話上發帖,收集地址,每個月少的時候能收集到30多個地址,多的時候則會超過100個。

「希望你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是他們在明信片寫得最多的叮囑與祝福。

珍妮告訴記者,對於內容的撰寫,希望小組有嚴格的具體要求,不能出現「抑鬱症」三個字,一方面是出於對收信者心情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滿足部分患者不想被人知曉病情的「需求」。

2019年3月,珍妮開設微博記錄帖,在評論區留下收信者反饋的圖片。帖子更新了整整8個月,直至2020年1月,小組一共收到了213份收信者的私信感謝。

珍妮說,儘管明信片和郵票都需要小組成員自費,但還有89名成員自發加入了這個小組,其中三分之一是抑鬱症患者,「很多人留言說了自己收到明信片時的心情,我們小小的舉動能夠讓他們去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本身就令我很高興。」

這樣的正向反饋讓她倍覺珍惜。在為SunFlowers希望小組招募新組員時,她寫道,「你用怎樣的眼光看這世界,這世界就是怎樣的。」

接力:與絕望賽跑的緊急救援

同樣帶著善意凝視著抑鬱症超話的,還有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黃智生倡議發起的「樹洞救援團」。

「抑鬱症超話有主持人在監控每一條信息,從嚴格的意義講並不是『樹洞』,我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留意抑鬱症超話。」黃智生告訴記者,通過深度學習,他們團隊開發的樹洞機器人,可以從社交媒體平臺數以千計的信息中自動篩選生成自殺監控通報,但由於救援的人手不夠,「我們每天只能救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人。」

黃智生和抑鬱症超話產生交集是在一年半以前。

因為媒體對樹洞救援團進行過報導,有網友在抑鬱症超話裡發現了危險信息,第一時間向樹洞救援團發出了求援信息,「一來二去,我們目前已經同抑鬱症超話形成了緊密的合作機制。」

據介紹,樹洞救援團和抑鬱症超話的合作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超話中的普通網友看到危險信息後向樹洞救援團發送呼叫信息,另一種則是超話主持人通過個人聯繫方式請求幹預。黃智生說,這兩種模式的合作已經變得非常頻繁了,「現在幾乎兩天就有一次來自抑鬱症超話的呼叫。」

然而,這不過是中國龐大抑鬱症患者群的一個縮影。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是一場與死亡對抗的戰爭,還將是一場持久戰。

黃智生呼籲,全社會應高度重視精神健康問題,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來幫助那些承受心理壓力的人,「現在我們每天都能發現100個以上高自殺風險的人,我們只能施救其中大概10多人,只佔需要幫助的十分之一。知道這些人面臨危險,我們無法提供幫助,我們心裡很痛苦。」

數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發布的數據,2015年全球超過3億人罹患抑鬱症,約佔全球人口的4.3%。在中國,每100個人中,至少有3個抑鬱症患者。

(目前暫未見其他權威數據的更新)

(應採訪對象要求,張然、陳晨、小希、珍妮為化名)

來源:金羊網

相關焦點

  • 抑鬱症患者應該如何自救?
    在微博中,女孩自述自己有抑鬱症,也嘗試過自救,但是還是選擇以過激的行為逃避現實中的一切。當思想捆綁了身體,一個鮮活的生命,也許就在下一秒自己結束了。人生很苦,但是自殺這樣的行為,還是令人覺得遺憾,也覺得心碎。
  • 抑鬱症患者應該如何自救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患有失眠、抑鬱症的人特別的多,而嚴重的就是抑鬱症疾病,抑鬱症的危害很大,在這裡就用多說了。相信生活中的朋友們都知道近幾年,因為抑鬱症而自殺的公眾人物非常的多,需要得到我們的警惕。而在自殺者中,抑鬱症患者佔了70%左右。抑鬱症不是不治之症,早發現早治療。那麼,抑鬱症到底是什麼病,為何一次又一次奪走年輕的生命,那麼抑鬱症患者應該如何自救?
  • 如何早期發現抑鬱症?抑鬱症患者應該如何自救?醫生告訴你
    所以,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我國抑鬱症患者的人數也在數千萬規模。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有這麼多抑鬱症患者呢?因為在我國,抑鬱症患者接受系統治療的比率還不足20%。很多患者並沒有足夠重視抑鬱症,或是長時間患病,但一直沒有就診;或是在發病後經過醫生確診抑鬱症,但認為的拒絕了醫學系統治療的機會。很遺憾的是這樣的行為間接的導致了患者的病情大多遷延難愈的現狀。
  • 26歲女孩峨眉山失聯:為何抑鬱症患者難自救?
    於此,也就能理解,為何抑鬱症會被認為是「矯情病」。所以,對於抑鬱症患者最終選擇赴死的終局,一定程度上跟整個社會看待抑鬱症的觀念有很大關係。起碼,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講,無論是職場環境,還是社交環境,都存在強烈的道德鄙視。這種情況下,要是沒有心理學方面的專業訓練,是很難通過自救走出抑鬱困境的。
  • 抑鬱症患者自救的10種方式,只要你肯踐行起來,那麼就會有所收穫
    文/阿秋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都應該具備一個自救的意識,當我們擁有這種自救的意識,並把這些意識化作一個個行動的時候,那麼意味著我們一定比那些「沒有自救意識的患者」要康復得更快和更順利。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我這麼多年的心理諮詢的生涯中,我每天都在跟抑鬱症患者打交道,幫助他們做心理治療和疏導等等,這些年積累下來的康復案例實在是太多了,當然他們的康復並不全是心理治療的效果,還有一些是藥物的效果。除了這些,這些已經康復的抑鬱症患者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都懂得去積極的自救。
  • 一份送給抑鬱症患者的自救指南(轉)
    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前段時間,有一位確診的抑鬱症患者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所有治癒心靈/心理的方法,其背後原理一定是自救,所以我才會寫出今天這篇「自救指南」。因為他把拯救自己這件事放在別人身上了,他只希望別人能夠幫助我,而不肯自救。
  • 抑鬱症患者自救寶典
    我們知道很多嚴重的抑鬱患者,幾年甚至十年都未走出自己的家門,一切起居全靠家人照顧。走出一道門,對抑鬱症患者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如果你還沒有到那可怕的階段,你還是會常常提醒自己出門走走對自己是有好處的,可是你確實很難辦到。這又會再增加你的挫敗感。
  • 抑鬱症:戰勝抑鬱症,最重要的打敗負面的思維,方可獲得自救
    當然,對於輕度的抑鬱症患者來說,這些症狀幾乎不太明顯,但是仔細對比還是和以往有一些差別的,而輕度的抑鬱症患者,是治療的最佳時期,因為不太嚴重,甚至都不需要藥物介入,但是需要當事人有意識地自我調整和自救,這裡的調整可能需要專業人員引導和梳理來協助其達到一個覺醒地過程。
  • 在這些情況下,抑鬱症可以通過自救方式解決
    關於「自救抑鬱症」的問題,我想說雖然有一部分抑鬱症患者不去治療也能走出來,但很多情況下,抑鬱症病不能單純通過自救來解決的。過去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根據估算,目前為止中國泛抑鬱人數逾9500萬。
  •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抑鬱症的防控和自救方法
    野獸如此了解你可以一招致命,他也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他是需要被關注,關心,被愛的,但是到最後它得到的全是失望和拒絕。最近有網友私信我讓我跟他說一些關於抑鬱症自救的方法,一來是我是抗拒的,因為抑鬱症是需要系統治療的,但是就算我再怎麼給大家科普還是會有人糾結怎麼做才能自救,在這裡我要和這些想要用自救來解決抑鬱症的患者說一定要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和心理理療師來幫助你解決。
  • 《走出抑鬱症》:抑鬱症很可怕,但能救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這是一個關於抑鬱症患者成功自救的故事,對比其他專業書籍,這本書更加感性,從一個親歷者的角度講述了和抑鬱症抗爭多年的心路歷程,他告訴我們:即便是痛苦的人生也可以在痛苦中找到活著的意義。@鴕鳥說話01丨每個人都曾有過一段灰暗的時光,抑鬱者的那段時間更是難熬至極《走出抑鬱症》的作者王宇,現在是一位心理諮詢師,如果不是他自己訴說,也許沒人會想到,他曾經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本書的第一部分就講述了作者與抑鬱抗爭的很長一段日子,那些毫無色彩的時光,痛苦而絕望,但也讓他變得更加堅忍和成熟。從高中時代開始,他就陷入了抑鬱狀態不能自拔。
  • 抑鬱症患者自救寶典(轉)
    我們知道很多嚴重的抑鬱患者,幾年甚至十年都未走出自己的家門,一切起居全靠家人照顧。走出一道門,對抑鬱症患者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如果你還沒有到那可怕的階段,你還是會常常提醒自己出門走走對自己是有好處的,可是你確實很難辦到。這又會再增加你的挫敗感。
  • 26歲女孩峨眉山失聯:三天前遺書告別,為何抑鬱症患者難自救?
    媒體報導中強調,26歲的遼寧女孩「阿杵」在社交媒體上留下一段被稱之為「遺書」的文字,自稱被抑鬱症困住太久,而且直言嘗試過「自救」。這種情況下,「阿杵」失聯已經三天,並且還是在峨眉山中,這就更讓人感到事情不妙。從某種層面上而言,如果不是被稱之為「遺書」文字的存在,可能「26歲女孩峨眉山失聯」會被認為是「意外事件」,比如「掉入懸崖」,或是「被人挾持」。
  • 「抑鬱症的前因與後果」一位抑鬱症患者的獨白
    原本不想在寫這篇文章,可最近持續一個月不斷推薦抑鬱症話題,因而決定在夜深人靜時提起筆,將抑鬱症的來龍去脈重新在敘述一遍。我決定一晚上的時間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幫助抑鬱症患者,也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了解抑鬱症的真相,而它真的不是矯情這麼簡單。
  • 抑鬱症到底有哪些表現?如果你符合其中三項,不妨學學自救
    最近《以家之名》的凌霄因為抑鬱症復發而引起廣大網友的熱議。其中三大細節可看出他的抑鬱症程度已到一定程度,首先是他經常晚上會不停地做噩夢,其次他身上有不同的疤痕,最後是他床頭有大量的藥物。看來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不是人人都能感同身受。他們只能躲在角落裡暗自撫慰自己傷口。我國抑鬱症患者就有9500多萬,每年有28萬人自殺,大部分診斷為抑鬱症,抑鬱症的就醫率不足10%。
  • 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的自救-1
    回想之前帶孩子到3歲才上班,度過了人生至暗時刻,領略了身邊最真實的風景………甚至悄無聲息的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黑暗中也沒有遇到貴人,聲嘶力竭後的我只能冷靜下來唯有自救 女兒3歲一到我就送去幼兒園,剛好遇到之前上班的公司派人事打來電話問我要不要去上班,趁勢我就舉家遷到公司附近的地方生活.邊上班邊接送孩子,工作任務量非常大,事情沒做完又要安排加班,每天就像機器人一樣行走在公司 學校 家裡,沒有一絲絲的腦餘想其他.偶爾同事間嘮個話題,我聽到都會莫名的傷感,流淚.特別害怕過節日,別人臉上都是笑容滿面,只有我內心更加的失落
  • 了解抑鬱症,關愛抑鬱症患者
    只見他雙腳踩在外牆一處狹窄的地方,雙手攀扶著窗口邊沿上,距離地面有幾十米高。後經記者多方核實了解到墜樓的男子30多歲,生前曾患有抑鬱症。但是社會上大多數人對「抑鬱症」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僅僅停留在「想太多」的階段,認為「你只要多休息就會好」。然而他卻肆無忌憚的傷害著全球超三億人的生命,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預計到2020年, 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
  • 你了解抑鬱症嗎?抑鬱症能自救嗎?
    有人說抑鬱症很可怕,很讓人痛苦;有人說抑鬱症是矯情,不能自我調節;有人說抑鬱症是什麼,他(她)不知道啊!如果我在沒有遇到抑鬱症患者之前,我也會這樣想的,就是感覺不就是心情不好嗎?焦慮嗎?自己調節調節不就行了。但是在我高中時候的一件事讓我對抑鬱症有了一個徹底的改變。
  • 她們是媽媽,是職場女性,也是抑鬱症患者
    白天,欣蕊是上海徐家匯某CBD寫字樓裡從事金融行業的高級白領,做事雷厲風行,深受全公司人的喜愛,但在沒人的時候,她是一個有5年抑鬱史的抑鬱症患者。據WHO估算,全球有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近80萬人因此而自殺,抑鬱症是全球首要致殘原因,中國就有約5400萬抑鬱患者。而其中國內產後抑鬱發生率為14.7%。
  • 一個富二代抑鬱症患者的自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2019年,中國泛抑鬱人數就超過9500萬人,抑鬱症患病率達身邊的朋友總是對他非常嚴厲,特別是他父親的好友獾,總是拿他和父親做比較,讓他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