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前幾日,深圳突然深夜發布通知,緊急取消期末考試,引發家長群中一片譁然。沒有不透風的牆,當天晚上消息就蔓延開了。幾乎所有的深圳家長都知道不止是表面上說的「疫情影響」,而是另有隱情。
深圳龍華一初一男生跳樓自殺,是導致深圳叫停期末考試的直接原因。但是僅這一件事也不足以讓全市逾百萬中小學生停考。家長圈裡傳,疫情期間,深圳跳了19例。
當深圳停考事件被推上風口浪尖,很多家長才猛然發現,原來並不僅僅是深圳存在這些問題。我在長沙,一周內兩度聽到青少年自殺事件。6月底,長郡中學一男生在月考期間跳樓自殺。7月3日,又一名10歲女孩跳樓自殺。近日,新聞還報導成都一小區凌晨,10分鐘內連發兩起跳樓事件。
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啊!
為什麼會如此頻繁的發生這種慘烈的自殺事件?這不得不引出一個隱晦而必須重視的話題:抑鬱症低齡化。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中指出:中國兒童自殺率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10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
輕生的青少年大多都患有抑鬱症,只是極少部分被確診,更多的是沒被家長覺察到而已。2008年中國健康委數據顯示,有接近3000萬的兒童和青少年(小於17歲)有抑鬱情況。
而另一項抽樣數據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香港大約有57%的學生有抑鬱情況,其中15.3%為輕度抑鬱,14.3%為中度抑鬱,27.4%為重度抑鬱。中國大陸抽取了25個地區2679名10-25歲青少年,結果顯示20.3%的青少年有抑鬱傾向。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美國現今的抑鬱症患病率比20世紀60年代高了10倍,而發病年齡從60年代的平均29.5歲下降到了今天的14.5歲。
全球很多國家都呈現出抑鬱症患者數量不斷攀升,而且年齡越來越低的趨勢。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佔到了1/4,最小的患者只有8、9歲。抑鬱症絕非一個離我們很遙遠的話題,它就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圈中。
《情商》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指出:20世紀以來,每一代人的心理壓力指數都高過他們父輩,「焦慮的時代」曾是20世紀的別稱。到了21世紀,它已經開始轉變為「哀傷的時代」。
每每聽到跳樓這樣的極端事件,很多家長都難以理解。如今生活條件這麼好,為啥還有那麼多孩子想不開?
他們會把問題歸因到嬌生慣養讓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吃苦,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受不了。不少父母會拿自己小時候吃的苦做例子,教育孩子。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就是欠收拾,應該多打幾次,抗壓能力就鍛鍊出來了。
事實上,這一代的孩子早已不堪重負。他們身上承受的壓力,遠遠大於父母年幼時期。
青少年患抑鬱症,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學校課程緊張、學習壓力大。成績差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鬱症。
父母回想一下,你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知道考試前要刷題嗎?你的童年充斥著各種輔導班嗎?放學後會一直做作業做到10點鐘嗎?
我想絕大部分父母小學期間都沒有這樣的經歷。真正辛苦的日子,大概也就是從備戰中考開始,不過4、5年的時間。
而現在的孩子幾乎是從幼小銜接開始,就走上了漫長的苦學之路。生活條件提升伴隨著父母期望的增加,社會體系越來越固化,伴隨著學校教學壓力的增加,這些都無形中帶給孩子更高的要求。隨著教育市場化的推進,校外培訓行業的大發展又再次放大了焦慮和壓力。人們發現,原來錢是可以換來更好教育資源的,而孩子的時間是可以被擠壓的。於是,無數家長前赴後繼地紛紛上車。
這就像「劇場效應」。在一個劇場裡看戲,有一個人為了自己看得爽,站起來看。就會有更多人看得不那麼爽,也不得不站起來看。最後大家都站了起來,有的甚至站到椅子上看。
北京黃莊、深圳百花、長沙侯家塘……每到周末,從早8點到晚10點,你會看到這些教育機構扎堆的片區地鐵裡擠滿了各個年齡段的孩子;你會在補習機構裡看到一整天連軸上課,三餐都在教室裡解決的孩子;你還會看到把年幼的二寶拖在身邊一起陪讀的雞娃媽媽。
看起來相當勵志,但內心我卻有無數的不忍。很想問,這些孩子的童年在哪裡?
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很好奇,等這一代長大後,他們會怎樣回憶自己的童年?
中國經濟已經快速增長40年了,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到經濟引擎正在逐漸放緩的事實。有人說,艱難時世正在到來,全世界的年輕人日子都會很難熬,留給他們的機會窗口會越來越小。世界不是線性前進的,它曲折一下也許就是你的一輩子。
但對於萬千父母來說,誰都不願意面對經濟放緩背後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這讓更多的父母打雞血,希望通過自己和孩子的努力來對抗未來有可能面臨的風險。
社會壓力還來自於中國文化傳統觀念的影響。望子成龍,是中國父母普遍的心態。有人曾對比中美教育的文化背景說,「西方教育不適用於中國。一個關鍵的原因在於:美國的教育是為了培養合格公民,而中國的教育是為了改變命運、出人頭地。「
中國教育帶有更加明顯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當人們發現,不論是各類富豪排行榜還是各行各業冒出來的新秀,大多都出自985和211名校。那些500強大公司招聘,越來越將目光僅聚焦在名校上,甚至有些火爆崗位只招清北和美國名校海歸,門檻就是碩士起步。父母只能將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學習上。
跟不上時代,就要被時代拋棄!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被時代拋棄,尤其是那些已經好不容易超越父輩,擠入中產階級的家長。在很多人看來,似乎都無路可選,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人很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教育是個很大的概念,不止是學習,還包括身心成長。
父母總是以過來人經驗之談的姿態給孩子強調:要努力拼搏,要多一些危機意識。這些在父母看來很勵志的話,恰恰是讓很多青少年抑鬱進一步惡化的動因。
你以為這是教育,但很可能只是你轉移自身焦慮的方式。
研究顯示,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抑鬱症與家庭教育有關。父母在給孩子良好生活保障時,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心理和思想意識上的疏通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鍛鍊。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當父母以為在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最好的教育時,孩子的內心可能早已殘破不堪,壓力大到無法言語、無法釋放。父母覺得孩子沒吃過苦,心理太脆弱,但孩子恰恰缺的就是愛與包容。
曾經看過一個心理諮詢的案例讓我很受觸動。
有個小女孩腿摔斷住院了。她不用上學,很多親人來看她,父母日夜守護在她旁邊。小女孩說,那一刻她就在想:「真希望自己的腿徹底斷了!」我想,這個孩子的潛臺詞是:只有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永遠關心我,而不是只關心我的學習。
想想生活中,你到底給過孩子多少真正的關愛與肯定呢?你能否真的做到完完全全接納孩子?
當父母一直在向孩子強調:競爭激烈,要努力拼搏時,也許正在讓孩子形成「要麼贏,要麼就去死」的意識。
學會接納和認可很難,學會表達出接納與認可更難,但這恰恰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你永遠無法想像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接納能帶給他們多大的力量。你也永遠無法想像,他們有多不願看到、無法接受父母的失望!
前幾日,深圳那個因為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取消考試資格的孩子,我想他縱深一躍前一定想到了父母會對他很失望,父母會很難接受。他不敢面對,寧願以死迴避……當父母都不懂得接納孩子的時候,又如何期望孩子具備接納自己的能力呢?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中國的抑鬱症識別率僅為21%,遠低於世界平均的55.65%,接受幹預和治療者僅10%。
這意味著,近8成抑鬱症患者沒有被發現,9成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規範專業的治療。所以,最重要的問題並不是治療抑鬱症,而是要讓更多的家長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覺察孩子是否有抑鬱等心理困擾。然後才能談積極有效的治療,挽救孩子。
青少年更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因此需要父母有更多的覺察心。
(1)孩子是不是比平時更多待在房間裡?他如何與家人相處?
所有的青少年都喜歡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但如果你留意到孩子一個人待在自己房間的時間明顯增多,就該留心他生活中的其他細節事情了。覺察一下,會不會出現和家庭成員出現難以相處的情況。
如果父母因為工作忙,沒有察覺,也可以問一下家中的老人。也許他們會留意到我們沒有注意到的信息。
(2)是不是花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和網路遊戲上?
研究表明,沉迷網絡和遊戲的孩子患抑鬱和焦慮症的風險更高。因為他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接觸人際關係。
所以,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上網習慣,聽聽他們對網上發現的東西有什麼想法,認識了哪些網友,他們在一起做什麼。
(3)孩子上課積極嗎?成績有下滑嗎?
有些孩子總是比其他人更愛發言,在課堂上更專注。我們需要覺察的是,孩子上課行為是否有變化,會不會常常走神?如果孩子成績明顯下滑,或者不願意去學校了,那就是一個明確的需要家長關注的信號了。
覺察一下,這其中是否伴隨著情緒的問題?不妨和孩子的任課老師多做溝通,獲得更多信息。孩子可能會存在學習壓力太大,超出了他們的負荷,但是又害怕或者羞於告訴父母的情況。這會導致他們的恐懼、壓力、慚愧感增加,從而引發抑鬱。
(4) 孩子有沒有出現迴避人群、孤立自己的情況?
孩子的朋友圈經常換人,這屬於常見現象。但要留心孩子有沒有明顯地把自己從人群中孤立出來的現象。比如不願意出門,迴避人群。
(5) 有沒有自殘、體重下降、容易疲勞等現象?
低齡抑鬱的症狀不僅有說話少,心情低落,不願意活動這些成人抑鬱的特徵。有的還會表現為煩躁、與人發生衝突,自殘、摔東西等症狀,有的會出現飲食障礙、體重明顯下降、容易疲勞等症狀。
自殘的問題,通常發生在女生身上更多。比如,她們通過劃傷自己來釋放情緒。體重下降是一個明顯的特徵,但是通常父母問起來,孩子會說:「我已經吃過了,我已經吃飽了。」對此,父母要給予更多細節關注。
如此高的自殺率,如此高的抑鬱症患病率,是我之前很難想像的。如此大的學業壓力,如此焦慮的父母人群,也是我在做媽媽之前很難體會到的。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他並不能因為外界的壓力而變得天賦異稟,反而需要更多的關愛和理解。
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學習,更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在覺察孩子的問題時,我們要注意儘可能對孩子保持尊重,不要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可以先行給孩子做一些抑鬱症問卷測評,比如現在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抑鬱量化表CES-D(Center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如果收集到的信息讓我們感覺到有潛在的問題,那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專家的幫助。切不可主觀臆斷,導致親子關係和孩子問題的惡化。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