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因紐特人語言保護的非線性思考

2021-03-03 語言文化與渾沌學

加拿大因紐特人語言保護的非線性思考

王松濤

 

渾沌學理論認為,當科學在探索簡單系統的時候,線性的思維和方法還是有效的。但是,當科學要繼續探索複雜系統和複雜現象的時候,線性的方法無法展現複雜現象的真實圖景。世界的非線性特性才是常態,而線性的特性是為數不多的例外現象。渾沌學就是利用非線性的方法探索複雜現象和解決複雜問題。同樣,我們可以從以上的角度看待語言的保護問題。

一種語言的保持的狀況往往和周圍的許多因素有關,但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複雜的系統,往往很難說是個原因或哪類原因導致了語言保持的狀況。使用某種語言的總人口、這些語言使用者的分布情況、語言使用者和其他人或者機構對使用這種語言的的主觀態度、外界對這種語言使用者的幹擾的大小、有無文字、使用這種語言的學校教育情況等對語言的保持都有不同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中最為活躍的部分,同時又是非常脆弱的部分。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強勢的語言和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吞噬著弱勢的語言和文化。在 1995 美國科學進步年會上,研究語言瀕危問題的專家麥可·克勞斯(Michael Krauss)這樣預言,在 21 世紀結束的時候,將有 95%的語言將會消亡或合併。同年在東京大學召開的國際瀕危語言研討會上他指出,在世界上現有的 6000 多種語言中,有 20%-50%的語言已後繼無人,只有 5%-10%的語言是安全的,其餘的都是不同程度瀕危的語言。[①]因此,人口較少的民族語言的保護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關注的問題。

加拿大的因紐特人主要居住在從東部的拉布拉多北部部一直向西橫跨整個加拿大北部到西北地區的廣大土地,這是因紐特人千百年來居住的地區,共佔加拿大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約 350 萬平方公裡,他們稱這片土地為 Inuit Nunaat(因紐特人的家鄉)。因紐特人所使用的語言屬於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在加拿大主要是指 Inuinnaqtun 和 Inuktitut 兩種語言。在歷代傳教士和語言學家的幫助下,因紐特各種語言使用拼音或其他形式的符號作為自己的文字系統。

因紐特語的保持情況在各個地區極不平衡。在佔因紐特人口約一半的努那烏特地區,因紐特語言的保持相對較,91%的人口可以講因紐特語。而保持最好的是在努那維克地區這一比例在努那維克地區高達 99%。但在努那恰烏特地區和因努維阿流特地區,語言保持情況較差,會講因紐特語的人佔地區人口比例分別為27%和 20%。而在上述四個傳統的因紐特人居住的地區以外居住的因紐特人中語言保持情況最差,只有 15%的人可以使用因紐特語,在家庭中最常用語言為因紐特語的人口比例低至 4%,因紐特語在散居人口中的保持情況令人擔憂。

雖然從加拿大統計局 2001 年和 2006 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加拿大因紐特人的語言保持情況呈現緩慢衰變的趨勢,但總體保持情況仍然比較樂觀,佔因紐特總人口 69%的人能夠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談。這無論是在加拿大,還是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令人讚嘆的結果。

我們在這裡嘗試用渾沌學的非線性理論來解釋加拿大因紐特人語言保護的現象。

 

 

對於加拿大因紐特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外部環境似乎並不利於民族語言的保持。

首先,因紐特人口較少。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2006 年加拿大共 50,485 因紐特人,佔加拿大總人口的 0.15%,佔土著居民人口的 5%。較少的語言使用者不利於這種語言的保持和發展。其次,因紐特人居住及其分散。在上述四個因紐特人傳統居住的地區,因紐特人散落在面積達 350 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相當於加拿大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各個居住區中人口一般比較少,對於集中使用因紐特語有著固有的困難。另外,因紐特語所面臨的語言環境也十分不利。加拿大是一個以英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人口的絕大部分都能說英語或法語,這兩種語的使用範圍和場合非常大,幾乎到了每一個角落。而因紐特語只能局限在家庭成員或者因紐特社區內,並且只有三分之二因紐特人能夠說因紐特語。這對因紐特語言的發展也非常不利。所有這些因素放在一起,看似因紐特語言根本無法長就保持下去。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歷史上的一些偶然的事件使得因紐特語的保護得以很好地進行。[②]

 

 

因紐特文字是由傳教士出於宣傳基督教的目的而創立的,是傳教士傳教活動的一個過程和工具,文字創製的目的並不是保護因紐特語。但這為因紐特語言大保持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因紐特文字的創製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一、十八、十九世紀,來自西方的傳教士為因紐特人創製了兩種書面文字,一種使用羅馬字母,另一種使用音節文字,在因紐特人的不同地區使用。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因紐特人的努力下,因紐特文字體系得以統一和規範,形成了有兩種書寫形式並可以相互轉換的文字體系。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媒體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因紐特語的兩種文字也各自迅速發展並趨向統一和規範。

基督教不同教派傳教士出於傳教的需要在因紐特人生活的不同地區創製了三種未經統一和規範的文字,其中兩種用羅馬字母書寫,另外一種用音節字母書寫。

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是第一批保護因紐特語言的人。抱著對宣傳宗教的極熱情,基督教各教派的傳教士踏著第一批探險者的腳步來到了美洲,也來到了因紐特人居住的加拿大北部地區。他們希望將自己所篤信的宗教思想傳給他們認為還沒有開化的土著居民。出於傳教的方便,他們必須首先學會當地居民所使用的語言,然後幫助他們創製文字,從而使土著居民能夠自己閱讀《聖經》故事,這樣才能更加深入地傳授宗教思想。儘管傳教士們學習、研究因紐特語、創製因紐特文字、將《聖經》翻譯成他們為因紐特人創製的文字以方便傳播基督教,在主觀上並不是為了保護因紐特語,但在客觀上,正是這些早期傳教士的不懈努力,因紐特語早在十八世紀末就有了雖不成熟但已經可行的文字體系。

加拿大東部拉布拉多地區的因紐特人早期使用的是摩拉維亞教派的傳教士創製的因紐特文字。這些傳教士利用羅馬字母來拼寫因紐特語,為拉布拉多地區的因紐特人創製了文字。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傳教士們開始將《聖經》的部分文本翻譯成因紐特文。十八世紀末期,摩拉維亞傳教士將這種文字進行了標準化。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區信奉基督教的因紐特人都已經能夠使用這種語言,在學校教育和傳播基督教方面發揮了重要所用。但是,由於這些傳教士並不是專業的語言學家,這種文字體系存在著許多這樣那樣的缺陷並且僅限於拉布拉多地區的因紐特人使用。

而在加拿大東部除拉布拉多以外的其他地區,因紐特書面語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音節文字體系。傳教士詹姆斯·埃文斯曾經在東部因紐特人居住區以南的奧吉布韋印第安人部落傳教,他利用自己熟知的速記符號創製了九個表音節的符號,準確地記錄了奧吉布韋印第安人的語言。每個符號可以有四個書寫方向,每個方向都表示一個音節,即奧吉布韋語中不同的元因和輔音的組合。這種音節文字隨後也用來記錄克裡印第安人的語言。1855 年,這種書寫系統開始在加拿大東部的因紐特人中使用並於 1865 年最終得以定型。在歷代傳教士們的努力下,到 1925 年,東部地區(除拉布拉多地區以外)的因紐特人都能夠使用這種音節文字進行讀寫了。同時《聖經》也被翻譯成這種書寫系統,為基督教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加拿大西部的因紐特人使用的是一種用羅馬字母來記錄因紐特語的一種文字體系。這一地區的傳教士和商人用羅馬字母記錄因紐特語,並沒有使用音節文字體系。這一書寫方式沒有經過統一的規範,也沒有在學校教學中使用,因此每個人使用起來都有自己的拼寫方式。加拿大西部因紐特人的文字雖然和東部拉布拉多地區的因紐特文字都使用羅馬字母,但由於種種原因如方言不同、文字體系形成年代不同等,二者有著較大差別。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加拿大的因紐特人使用以上三種文字形式,但這三種書寫形式都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缺陷,嚴格意義上講都沒有標準化。

早期傳教士對因紐特文字的創製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因紐特語言保持程度較好和這些早期傳教士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傳教士們憑著他們對傳播宗教的執著與熱情,往往是踏著第一批探險者的足跡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的。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向當地人宣傳宗教信仰,必須和他們密切交流,同時為了能夠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信奉基督教,必須使他們能夠閱讀《聖經》。學習當地原住居民的語言,幫助他們創製文字也就成為傳教的必經之路。這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一代一代的傳教士為此付出大量的勞動,他們也往往成為首批記錄一個陌生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的人,所留下的文字材料往往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創製文字不僅要求這些傳教士精通當地的語言,還要有相當的語音、語法和詞彙方面的語言學知識。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傳教士同時也是早期的人類語言學家。雖然早期創製的文字往往由於傳教士語言能力所限並不能達到一個從今天的標準來看令人滿意的程度,但他們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正是這些傳教士們的努力,因紐特語的文字體系才得以在因紐特語還處在非常純正和完整保存的時期、在幾乎沒有受到外來影響的時候得以創製文字並對當時的語言進行記錄。因紐特文字的創立使因紐特人有了準確地記錄他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工具,比較準確地記錄他們的早期活動和獨特的傳統文化,也使他們有了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接受教育的可能,為因紐特文化的發展走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同時,因紐特文字的出現也為學習和傳播因紐特語言文化提供了極大地便利。因紐特語文字的創製是因紐特語能夠在今天仍然保持較好的一個十分重要因素。

由此我們看到,因紐特文字的創製並不是為保護其語言為目的而進行的,傳教士利用語言文字的便利進行傳教才是創製文字的真正目的。因紐特人的文字,就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人口很小,生活方式又比較脆弱的因紐特人在其語言幾乎還沒有受到外界影響的時候有了自己的文字。這對於生活在他們南部的眾多部落來說都是比較幸運,同時也是他們無法做到的。戲劇性的是,這些成績既不是歐洲人有意識的保護,也不是因紐特人自我保護語言意識的結果。創製文字來保護語言這樣的難題對於因紐特人來說竟然是傳教士的副產品和在因紐特人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就走出了關鍵的一部。

 

 

把印紐特語作為一種學校的授課語言並付諸實施遠沒有因紐特文字的創製那樣順利。歷代傳教士雖然為因紐特人創製了語言,但他們更加感興趣的、也是創製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傳播基督教。當他們完成了創製語言的工作,使大部分因紐特人掌握了這種文字後,基督教在此基礎上得以一定程度的傳播。至於開辦以因紐特語為授課語言的學校,由於面臨這諸多的困難如合格的母語教師短缺、因紐特語編寫的各科目教材匱乏寫等僅僅依靠傳教士的力量很難完成的工作時,他們選擇放棄使用因紐特語,轉而使用對他麼來說更為方便的英語。所以,雖然因紐特文字的創製比較順利,但使用因紐特語和文字進行學校教育卻沒有很好地推廣開來。

但是,這有一個例外。加拿大東部拉布拉多因紐特人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在傳教士的幫助下創建的學校一開始就是使用因紐特語作為授課語言。1791 年開設了第一所因紐特語授課的學校,1805 年開辦了因紐特語成人掃盲班。到 1843 年,這一地區的所有的因紐特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進行讀寫並逐漸開始用因紐特語接受更為複雜的知識如國家的政治體系和宗教故事等。拉布拉多因紐特人的學校教育完全使用因紐特語來進行。最初的教師是摩拉維亞傳教士,後來因紐特教師和傳教士共同擔任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除了基本的讀寫既能和基本生活常識外,當然還要學習《聖經》。到 1914 年,拉布拉多地區共有 8 所以因紐特語為授課語言的學校,共有學生193 人。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面臨開展因紐特母語教育的重重困難,拉布拉多地區的傳教士雖然並不是教育家,卻很好地組織了因紐特母語教學,編寫了教材,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保護了因紐特語不會過早地受到外來語言和文化的衝擊。他們的以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卓有成效的努力甚至勝過了隨後加拿大政府的理念和管理。

 

 

影響加拿大其他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美蒂人)語言和文化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對居住在北方的因紐特人的語言和文化負面影響比較有限。

1. 當傳教士在因紐特地區忙於傳教,並嘗試性地不斷開辦因紐特語為授課語言和英語為授課語言的學校時,因紐特人居住區以南的印第安人和來自歐洲的移民為爭奪土地進行激烈的戰爭,處於劣勢的印第安人各個部落由於連年戰爭和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的侵害人口急劇減少,不僅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言和文化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一些印第安人不得不離開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流落他鄉,同時也不得不學習入歐洲侵者的語言從而適應新的生活。這無疑對他們語言和文化的保存帶來了巨大災難。然而,居住在北部的因紐特人由於地處高緯度的寒冷地區而沒有受到多少影響,他們身邊除了一代一代並無惡意的傳教士在宣傳著基督教外幾乎沒有別人來幹涉他們的生活,語言和文化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保存。

2. 因紐特人的語言和文化沒有受到加拿大建國後民族同化政策的過多影響。1867 年加拿大建國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同化政策,目的是使「未開化」的「野蠻人」儘快融入到社會中來。這一政策的代表為 1876 年頒布的《印第安法案》,其中有多處對土著居民歧視性的規定。在這一過程中,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受到了許多不公正的待遇,其民族感情受到極大傷害的同時,民族語言和文化也受到了嚴重的摧殘。然而,幸運的因紐特人又與此無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加拿大政府沒有認識到因紐特人居住區的戰略地位,同時對北方居住的國民繼續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他們認為沒有必要打攪在北方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聯邦政府認為開發管理北部的費用將是極其高昂的。就因紐特人目前的生活方式來看,他們不需要受到太好的教育。因此,除了在災荒之年給予糧食與物資的援助和少量的教育投入外,政府沒有幹涉過因紐特人的生活。只有虔誠而執著的不同教派的傳教士與因紐特人生活在一起,盡心盡力地傳播著他們所信奉的宗教。就連因紐特地區的學校教育都是由不同教派的教會包辦的。

3. 第二次世界大以後戰,隨著加拿大北部資源的開發和戰略地位變得日趨重要,政府也意識到包括因紐特人在內的土著居民應該得到和其他加拿大人相同的待遇,對因紐特人採取了民族同化政策。當時實行的是一種以英語為唯一語言的文化同化政策。根據這一政策政策,將因紐特年輕一代徹底融入主流社會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加拿大政府在這裡推行的與加拿大南部體制完全制相同的學校陸續建立起來,並且認為英語的普及使用是促使因紐特年輕人接受西方教育的最佳途徑,而因紐特人的母語卻禁止在學校裡使用。對於因紐特人來說,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是民族語言和文化發展最為黑暗的時期,因紐特人的語言和文化受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但這種情況對於因紐特人來說僅僅持續了 20 年左右的時間。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隨著加拿大土著居民爭取民族權益的努力的不斷取得成果,聯邦政府改變了過去的同化政策,轉而鼓勵和支持土著居民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因紐特語言的保護在這樣的機遇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隨著魁北克省爭取自己語言權利的努力取得進展,1969 年聯邦議會通過了《官方語言法案》,英語和法語同時成為了加拿大的官方語言。包括因紐特人在內的土著居民的的語言和文化保護都得到了改善。

在語言文字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紐特語的文字系統得以定型並進行了統一的規範,因紐特語和書籍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六十年代,聯邦政府北部事務部(相當於中國的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語言學家一起探討將因紐特語的文字形式進行標準化,統一使用羅馬字母的可能性。專業的語言學家第一次加入到了規範因紐特語文字的行動中來。由於各地的因紐特人堅持使用自己的文字系統,這一努力沒有取得成功。1973 年,在新成立的「加拿大因紐特兄弟」這一組織的倡導下成立了「因紐特語言委員會」(Inuit Language Commission),成員均由因紐特人組成。這是 200 年來因紐特人第一次獨立處理自己的語言問題。經過委員會成員在全國範圍內各個因紐特居住區兩年時間的調查和走訪,對於因紐特文字的規範和發展得出了這樣兩個公眾訴求:1. 標準的因紐特語文字體系不應該以某一方言為標準,任何一種因紐特方言都不應該比其它方言優越;2. 使用音節文字的因紐特人強烈要求保留他們的文字體系。在委員會 1976 年召開的會議上,委員們很快就達成了使用音節文字和字母文字兩套文字系統的意見,並且一致認為經過改進的兩套文字必須都能夠準確地表達加拿大因紐特語的各種方言。這樣因紐特人的語言就有了兩套文字系統,居民可以任意選擇使用一種或者兩種作為自己的文字。而官方文件則往往使用兩種因紐特文字。隨著電腦的普及,因紐特語的文字體系也可以使用電腦來處理。由於因紐特語本身的曲折變化就非常規則,不規則變化的現象很少,加之兩種文字體系均為後來根據需要創製的文字並經過不斷改進,相對來說非常規則,兩種標準文字體系可以實現 100%相互轉換。

隨著因紐特文字使用的普及,開始出現一些用因紐特文字出版的書籍。最早出現的因紐特文字的書籍毫無疑問是和基督教相關的。用因紐特文寫成的基督教基本教義和《聖經》的因紐特文譯本為傳播宗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基督教也逐漸被因紐特人所接受。有了因紐特文的《聖經》,了解基督教和閱讀《聖經》就可以在牧師不在場的情況下自覺進行。早期的因紐特文字出版的一些書籍還有的是宣揚因紐特人在英國的統治下是多麼幸運和幸福,曾引起了因紐特人的反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早期開始出現了用因紐特文寫成的關於因紐特民族與文化的書籍,隨後又出現了短篇小說、散文和詩歌。隨著因紐特文字的出現,因紐特文出版物逐漸多了起來。

在母語教育方面,改變早在六十年代中期發生在魁北克省。由於當時的聯邦政府還沒有實行英語、法語的雙語政策並且教育的管理權歸聯邦政府。(加拿大 1969 年開始實行雙語政策,此前魁北克省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包括學校教育所使用的語言。)魁北克省和聯邦政府在此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由於魁北克省和聯邦政府爭奪對魁北克北部因紐特人的教育管轄權,魁北克省政府採取了一些自己所推行的發展其他語種的政策,同時也是取悅因紐特人的做法。從 1964 年起魁北克省為北部因紐特人開設了幼兒園和中、小學。第一個開設的幼兒園完全由講因紐特語的教員任教,這種做法很快又推廣到小學的低年級。教員由本民族的教師擔任,而白人教師作為助理,整個教學活動由取得育管理證書、又粗通因紐特語的白人教師來主管。在一些大的居住區,高年級的因紐特孩子以法語為授課語言繼續學習。在魁北克,對因紐特人那時可以選擇兩種相互競爭的學校:一種是聯邦政府開設的英語為授課語言的學校,另一種是由省政府開設的、授課語言為因紐特語和法語的學校。這種競爭至少有這樣一個好處,那就是使大家認識到因紐特語是可與作為一種授課語言進行教學的活動的。這種認識逐步被接受,到七十年代早期,西北地區北部的因紐特人居住區和魁北克北部的因紐特人居住區都為因紐特人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都使用因紐特語。

隨著因紐特人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意識的不斷加強和各種因紐特人的組織的建立,從七十年代早期開始,因紐特人的教育產生了了巨大的變化。1973 年加拿大教育事務的管理權由聯邦政府轉交各省政府,包括因紐特語在內的一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才被承認為合法的授課語言,在政策上和資金上都對培訓使用民族語授課的教師和編寫民族語教材給予了大力的扶持。以因紐特語為授課語言的學校在各個居住區建立起來。目前,在加拿大的因紐特人居住區中,從幼兒園到小學二、三年級都使用因紐特語作為授課語言,隨後因紐特語作為一門課程進行學習但不作為授課語言,除此之外還開設有關因紐特文化的課程。

從加拿大因紐特語文字的創製和民族語教育的發展我們看到,雖然因紐特語的保護曾經和目前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無論從加拿大範圍來看,還是從世界範圍來看,因紐特語得到了較好的保護。除因紐特人居住地區受外界影響較小這一原因外,歷代傳教士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和因紐特人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意識的增強是其語言得以較好保護的主要原因。人類學家 Michael K. Foster 認為因紐特語是加拿大三種還有可能長期保存的原住民使用的語言之一(其他兩種為奧吉布瓦語和克裡語)[③](Foster, 1982)。

 

 

加拿大因紐特語文字體系的創製過程和將因紐特語作為授課語言的過程也是加拿大因紐特人從被動接受外來事物走向獨立思考和採取行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紐特人逐漸增強了自主處理本民族事物和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意識並付諸實施。

在歐洲的傳教士到來之前,因紐特人的生活幾乎沒有受到外來的影響,簡單的漁獵和採集生活使他們意識不到使用文字的必要性。當傳教士帶來了眾多新鮮的事物並為因紐特人創製了文字,此時的因紐特人由於對外界知之甚少沒,仍然有形成主動保護自己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意識。隨著因紐特人中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及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都增強了因紐特人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獨立處理民族事物的意識。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加拿大各地的印第安人紛紛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要求重新獲得沒有通過和白人籤訂合約而被強佔的土地,要求政府改正《印第安法案》及相關法律中關於印第安人身份的不合理規定等。身處在加拿大北方的因紐特人也意識到保護自己權益、保護自己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性,同樣也提出獨立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的要求並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99 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將面積達 224 萬平方公裡的努那烏特地區劃為因紐特人的居住的特別行政區,這是因紐特人長期以來爭取自己權益結果。

2008 年 9 月 18 日,在加拿大因紐特人的長期努力下,一項關於保護因紐特語言的法案《因紐特語言保護法案》在努那烏特地區得以通過,因紐特語成為努那烏特地區四種官方語言之一,因紐特語的保護和發展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和支持。2009 年 6 月 11 日,加拿大聯邦議會上院通過了努那烏特本地區的《官方語言法案》(根據加拿大聯邦政府和努那烏特地區籤訂的協定,這個法案需要聯邦議會的批准)。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一個民族語言保護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能把民族語言的保持情況的變化歸因於一個或幾個因素。因紐特人語言的保護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當我們用常規的方法去分析影響語言保持的幾個要素時,我們看不到因紐特語能夠得到較好保護的希望。而當我們把這一問題放在一個非常規的、歷史的、全局的角度去考慮時,我們發現因紐特語言之所以能夠保持較好不僅有其內在的原因,也有其外部的偶然性。

 

本文原載:張公瑾、丁石慶主編:渾沌學與語言文化研究新收穫,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148-160.

 


[①]馮小釘,語言消亡與保護語言多樣性問題的研究評述,安徽大學學報 2003 年 5 月第 3 期。

[②]文中關於人口的數據均來自於加拿大統計局公布的 2006 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

[③] Forster, P. 7-16. Canada’s First Language. Language and Society(Ottawa) NO. 7. M.K. 1982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曾以殖民者方式對待因紐特患者 加拿大政府道歉
    中新社溫哥華3月8日電 (記者 餘瑞冬)當地時間3月8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為加拿大政府在歷史上曾「以殖民者方式」對待患有肺結核的因紐特人的做法進行正式道歉。資料圖: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20世紀40至60年代,因出現肺結核疫情,成千上萬的因紐特人被當時的加拿大政府送至該國南部進行治療。據信約七八百人再也未能返回家鄉。很多患者不治之後,葬身異鄉。其家人則未被告知自己親人的命運。在因紐特人聚居的努納武特地區首府伊魁特(Iqaluit),特魯多代表加拿大政府為這段歷史向因紐特人致歉。
  • 愛吃肉的因紐特人,為什麼壽命很短?
    因紐特人壽命短的真相其實,對於因紐特人的壽命,有很多說法,現在也無從考證,傳統的因紐特人的壽命到底是多少,我們也不知道。但是,近代因紐特人的壽命,加拿大統計局曾經做過一次研究,研究數據如下:①1991年,因紐特人居住區的出生時預期壽命約為68歲,比加拿大平均壽命低10年。1991年至2001年,因紐特人的壽命也沒有增加,整個加拿大的預期壽命增加了約2年,結果,差距擴大到超過12年。
  • 如何區分第一民族、因紐特人和梅蒂人?
    最簡單的,很多人始終把第一民族、因紐特人和梅蒂人分不清楚,我告訴你一個簡單方法。在加拿大公民入籍考試裡,原住民的事兒,也有這麼一道考題,你要分清第一民族這個概念。印第安人、因紐特人、梅蒂人,都是原住民,往往容易搞混淆,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簡單區分呢? 很簡單,小熊告訴大家一個辦法。按這些人先來後到區分。
  • 不生氣的屋庫因紐特人:把情緒寫在臉上的現代人才是野人
    編輯整理 | 他者others,圖 | 資料1963年8月,美國人類學家、民族志學者Jean Briggs來到加拿大西北海岸哈德遜灣的西北部,研究生活在這片方圓3.5萬英裡中的因紐特人的一支,20-35名屋庫因紐特人(Utkuhikhalingmiut)。
  • 瀕臨滅絕的族裔語言,加拿大是如何「自上而下」發展多元文化的?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最重要的信息載體,而語言也代表了個民族文化的內涵,語言是構成民族文化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文化動力,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之一,全世界目前現存語言大概有六千多種,但是有一部分語言只有少數人口在使用,於是語種保護問題成為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其中加拿大就是世界上多民族文化語言的國家之一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但是今天的主人公卻沒有生活在這裡,甚至像類似於俄羅斯,加拿大那種溫帶大陸性氣候與亞寒帶氣候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奢望。他們只能生活在北極圈內,只能受著冰雪的肆虐、只能在冰天雪地的情況下努力維持自身發展。他們是因紐特人,他們也是跟我們一樣的黃種人。
  • 【發現最獨特的旅行】巴芬島 與因紐特人一起趕夏日魚洵
    準確地說,我們去的是北緯63.44度的加拿大北極地區的一個因紐特人的城市iqaluit,是加拿大北極地區10年前剛剛成立的一個新區Nunavut的首府。這個城市,只有8千人,卻是加拿大的北極重鎮。位於巴芬島baffin island,巴芬島是世界第四大島。我們去的10天前,加拿大總理來到這個地方,宣示要加強對北極地區的控制和開發,還在這個城市搞了個規模比較大的軍事演習。
  • 親歷北極因紐特人冬季釣魚,樂趣和艱辛非你想像!
    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的努納武特旅行並不容易,離開首府伊魁特(Iqaluit)想去附近最近的景點,必須乘坐小飛機。因為這個地區是永凍土的關係,無法修建高速公路和鋪建鐵軌,所以除了航海就是飛行。我們來到伊魁特的小機場,一架僅供10人乘坐的小飛機已然在鋪著白雪的停機坪上等著了。
  • 加拿大鵝推出社會公益項目 為派克大衣的發明者謀福利
    加拿大輕奢戶外品牌 Canada Goose(加拿大鵝)近日推出了一項名為 「Project Atigi」(Atigi :在因紐特語中與 Parka 派克大衣同意)的社會創業項目,旨在弘揚因紐特人的專業技藝及其豐富的工藝傳統。 因紐特人是派克大衣最早發明者和製作者。
  • 英法爭霸下的犧牲品,浴火後的加拿大為何仍將法語奉為官方語言?
    文|殷九洲加拿大作為大英國協國家,卻將法語同時作為除英語之外的官方語言,講法語的魁北克省人可以說貢獻了很大的力量。那麼為何魁北克人會將法語作為母語呢?早在16世紀,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亞就奉當時法國國王之命遠赴海外尋找新大陸,和哥倫布一樣,他並沒找到歐洲夢寐以求的亞洲,而是在1535年陰差陽錯的來到了一片印第安人的駐地,即北美大陸,而當時其登陸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魁北克省。當時此地的居民主要為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但由於疾病以及歐洲戰爭等原因,卡蒂亞等人並未在此建立殖民地。
  • 加拿大人權博物館丨「人權」抽象概念如何做博物館?
    博物館內展品也極富衝擊力,不禁讓人思考,在人類發展歷程中,自己所在其中的位置。這是全世界首座人權博物館也是唯一一個致力於人權意識和教育的博物館。在加拿大是唯一一座建立在首都渥太華以外的國家級博物館。博物館除了十個常設展覽外還有不定期的短期展覽。
  • 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在1990年發現了一個更為複雜的建築物遺蹟,當時兩個來自努克的因紐特獵鹿人偶然在河邊陡坡的底部發現了幾根露出來的木棍。這原來是一個北歐時代建築的遺存,考古學家將這裡稱為"沙下農場"(the Farm Beneath the Sand),因為在幾個世紀中,由於河流活動,在遺蹟上已經積累了足足有5英尺厚的泥沙沉積層。
  • 去加拿大讀「語言」
    後者是為了幫助那些語言成績未達到直接錄取要求的學生而設立,學生其他學術成績複合入學條件,可以通過搭配語言課程,也就是所謂的「雙錄取」(語言+主課)方式。這是加拿大人性化的錄取方式,這讓很多同學都可以有機會獲得心儀學校或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我們今天給家長和學生認真介紹下加拿大的語言班,希望幫助到那些對語言班有心裡障礙的學子,讓那些認為讀語言班是浪費人力和金錢的人轉變思想。
  • R語言與優化模型(二):非線性規劃與多目標規劃
    與線性規劃不同的是,非線性規劃要求目標函數或約束條件中含有非線性函數。
  • 因紐特人不怕冷,因為可能從已滅絕的古人類那裡繼承了基因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生活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至少有半年時間需要經歷低於冰點的平均氣溫。對於生活在北部的人來說,最寒冷的幾個月,在零下溫度中生活是一種正常狀態。
  • 北極溫度那麼低,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原因其實很簡單
    北極溫度那麼低,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原因其實很簡單說到寒冷,我們想到的就是北極。大家心裏面的北極都是冰天雪地,雖然美麗但是基本上很少人在那裡居住。我們生活在溫暖的大地上,我們體會不到他們那裡的風俗習慣。
  • 為了能讓孩子「長壽」,女人需要這樣做,因紐特人的悲傷故事
    為了能讓孩子「長壽」,女人需要這樣做,因紐特人的悲傷故事在這個發張迅速的年代,很多人都喜歡外出旅遊,畢竟旅遊也是一种放松自己,增加閱歷的方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因紐特人的悲傷故事。因紐特人是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土著民族,他們可以說是非常地道的黃種人,因為他們和我們長相酷似,他們也有著黃黃的皮膚,黑黑的頭髮。據歷史記載幾千年前他們的先祖就是從我國的北方遷移過去。
  • 愛斯基摩人是蒙古人種,為何成了美洲土著?
    美洲大地上,在歐洲人到達之前,生活著非常多的當地居民,也就是美洲土著,這些人幾萬年前就存在於這個地方,並且開枝散葉,有了自己的語言。在今天加拿大的北部地區,生活著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生活方式奇怪,出門用雪橇,住的是冰屋,吃得很簡樸,這群人就是因紐特人,也叫做愛斯基摩人。
  • 學人行走| 我「奮不顧身」和因紐特人一起吃生肉
    學人行走| 我「奮不顧身」和因紐特人一起吃生肉 潘敏/同濟大學極地與海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08-29 11:53
  • 了解一下——加拿大行政區劃:組成世界第二大國家的十省三地區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美國的北邊),以998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國家。截至2018年,加拿大共有人口3705.7765萬,人口密度為3.7人/平方千米(和中國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2.85人/平方公裡)差不多在一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