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有時還是要嚇一嚇,不嚇不知道害怕!」。但其實這種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理解某種行為的錯誤在哪裡,孩子停止某種行為只是因為恐懼,而不知道為什麼!
特別是「媽媽不要你」系列,會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傷害!孩子幼小時期的安全感主要就來源於父母的依戀,特別是母親,這是孩子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的勇氣和保護!
這就是為什麼當孩子遇到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感覺到害怕(恐懼)的時候,喜歡抱著父母或是往父母的懷裡或身後躲的原因。這時父母的懷抱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種內在的撫慰和保護,為他們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
對孩子來說,就是這樣一個自己如此依賴的存在說不要自己了,可想而知,那對孩子的內心傷害有多大!
雖然我們大人知道這只是想通過騙孩子來達到讓他聽話的目的,但對於不懂事的孩子來講,是無法區分家長的表面行為與內在動機的。
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
有些孩子到了五六歲還是要大人陪著睡覺,寫作業做事情不敢一個人呆在房間,必須要有點聲音才感覺安全,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是最富有想像力的,他們很容易把自己生活中遇到和了解的事情進行誇張式地想像,動畫片裡某個有點可怕的怪物或片段都可能會成為孩子心中一個恐懼的點。
重點是,當孩子表現出這些恐懼的時候,千萬不要不當回事。要問問孩子害怕的原因,幫助孩子驅散恐懼的陰影。這些恐懼在越小的時候越容易驅散!隨著年齡的增長,意識的增加,內心沒有驅散的恐懼會變得越來越根深蒂固,那時候再驅散就會更困難。而面對孩子有恐懼心理的時候千萬不要嘲笑!哪怕開一句玩笑話「膽小鬼」,都可能都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一旦孩子感覺到自尊心受傷之後,很可能就不會再告訴家長自己在恐懼什麼,這樣不僅無法改變孩子的膽小,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心理恐懼。讓孩子開始掩飾害怕,時間長了心理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家長要儘可能地幫助孩子找出因為什麼而害怕,讓孩子有種感同身受:「害怕很正常,媽媽小時候也很害怕這個」,解除孩子對恐懼心理的羞恥感,並逐漸克服它。
今後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用嚇唬來教育孩子,不要做那個給孩子製造恐懼心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