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講述人:曹輝林(重慶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
法治日報記者 戰海峰 整理
餘某等27人是重慶市6所高校的2019屆畢業生。某科技公司在其畢業前,分別前往相關高校進行就業宣講,許諾免費培訓,並推薦學生到公司合作的知名企業工作,籤訂年薪不低於10萬元的就業合同。
餘某等人聽信該公司宣講,分別同該公司籤訂了《就業保薪協議》《就業見習協議書》等,約定學生經測評考核後拒不服從公司工作指派與人事安排的,需要承擔運營管理成本。協議籤訂後,餘某等人參加了公司舉辦的4至6個月時間不等的軟體工程師免費培訓,並接受了免費食宿。
2019年7月初,餘某等人畢業並結束培訓後,公司安排首批8名學生前往深圳參加就業面試,但面試情況不理想,且所面試的企業並非公司宣稱的具有合作關係的知名企業。因此,畢業生們開始對公司的行為產生不滿,紛紛拒絕接受公司安排的後續面試,並陸續離開公司。
2020年7月,餘某等27人均收到法院傳票及公司的民事訴狀副本,要求他們承擔違約責任,即每人支付公司成本管理費用2.68萬元。
7月21日,餘某等人來到重慶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依法審查後認為,本案系勞動爭議糾紛中的培訓服務(培訓協議)糾紛,符合法律援助事項範圍,且剛畢業的學生就業不穩定、收入不高,且涉及人數多,如得不到妥善處理可能引發不穩定因素,決定對其提供法律援助。此外,考慮當時正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人員分布於多個省市,案件開庭在即,法律援助中心決定對餘某等人的經濟狀況審查實行個人承諾制,並指派我及其他律師承辦此案。
考慮到受援人分布在北京、廣東、江蘇等多個省市,我和承辦律師建立了涉案學生聯繫微信工作群,方便及時與受援人溝通、反饋並確認相關情況,收集證據材料,對因故無法到庭的受援人通過快遞郵寄特別授權委託書,儘量減少其訴累。
8月11日和12日,我和承辦律師參加庭審,從涉案合同的性質、效力,原告公司辦學資質等方面發表了培訓服務(協議)合同無效的代理意見。8月19日,在法庭主持下,雙方比照合同無效情形,並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達成調解協議:由各被告根據接受培訓的時間長短及是否接受過原告公司安排的面試等因素,僅需支付公司實際支出的培訓成本0.55萬元至1.05萬元不等。
截至8月31日,27名受援人均已履行了調解協議。經過一個月的努力,重慶市法律援助中心共為畢業生們減少經濟損失47萬餘元,實現案結事了。
近3年來,重慶市法律援助中心堅持應援盡援、應援優援工作原則,共辦結法律援助案件3300餘件,其中辦結農民工、老年人等困難群體案件1800餘件,挽回或避免經濟損失4500餘萬元。
記者點評
戰海峰
高校畢業生因涉世未深、積蓄甚少,在此類民事糾紛中明顯處於不利局面。重慶市法律援助中心急其所急,果斷伸出援手,成功幫助高校畢業生依法維權,力促案結事了,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原標題 化解27名高校畢業生就業紛爭
責任編輯: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