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陳燕虹:「數學是一種語言」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2021-02-19 上海悅遠


特級教師,桂林市秀峰區教育局小學數學教研員。在「數學閱讀」策略及「原創數學繪本」的創作與教學上,有獨到的研究。

【數學閱讀專欄文章1】

「數學是一種語言」

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數學是一種語言,學數學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能夠以這種語言與自然、社會、人有更精確的對話。以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以數學的語言去表達,是中小學學生能力中的重要指標。

數學語言的組成成分包括文字、含有意義的符號、數學符號、圖示、圖表等,它們互為交織,共同形成意義。

從「數學是一種語言」的角度來思考數學學習,不論什麼學習方式,學生都在和數學語言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每一種數學語言成分的理解,決定了他們對數學信息的捕捉、理解、聯結的程度,也決定了他們最終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理解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學生獲得對數學語言,包括其組成部分的理解,最主要的途徑是課堂教學。

關鍵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數學是一種語言?並且在教學中適時的對這種語言的組成成分進行教學呢?

筆者以含有意義的符號——箭頭為例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進行觀察和訪談發現,在課本中大量出現的箭頭,一方面教師普遍認為它的意義不需要提及,傾向於認為學生自然會「箭頭」含有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閱讀、表徵、交流時對「箭頭」含有的意義或漠不關心、或模糊不清、或不了了之。此時,教師認為的「學生自然會」和學生的「懵懵懂懂」、「不管」、「不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就是一個簡單的箭頭,學生為什麼要會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箭頭,它們長得一樣,卻有不同的含義。

可以看到這些含義的背後其實是對數學知識精準的理解,也是思考過程的有序表達。如果教師默認學生自然就會,不對其進行教學,則學生不僅僅是理解上不夠明晰,也會降低學生對數學信息捕捉的意識和能力。當學生獨立閱讀數學文本,如自行預習時,其副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反之,當學生能夠捕捉到數學語言的各種成分時,就會獲得一種強大的力量,將學生帶到更高的數學理解水平上,很多時候還能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啟發。

在《角的認識》一課,學生A在預習中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角1這裡要有個小弧線呢?它為什麼是小弧線的樣子呢?」

這是多麼好的問題!

通常,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教師會一邊說:「兩條邊和一個頂點組成一個角,我們把它記作∠1,讀作角1」,一邊動筆畫上角的符號並標上1。此時,角的符號,即小弧線的認知處於一種「我告訴你、你記住它」的教學狀態。

誰會去思考小弧線蘊含的意義呢?

學生A說:「寫上數字1,就可以知道它是角1了。根本不用畫小弧線。」

學生B說:「有個小弧線,就很顯眼,一眼就能看出來。」

學生A說:「那畫個大圈圈,或者畫個五角星,更加顯眼呢!」

對啊,為什麼要有一個小弧線?它又為什麼長成這樣呢?

接下來的教學很精彩:教師先用動態的方式,讓一條邊旋轉起來,讓學生發現,當一條邊旋轉起來,就出現了角,這條邊轉了一圈,又回到起點的時候,它掃過的痕跡,居然是一個圓——這就是小弧線的秘密;然後教師又利用課件形象地介紹了角有大小,有大小就可以測量,就像用直尺測量一樣,需要有終點和起點,小弧線的兩端就像兩隻腳,分別踩在兩條邊上,就是在告訴我們測量的終點和起點。量角器也在此刻亮了亮相。

這樣的教學既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又延展到了未來,為將來的學習埋下了種子,甚至有些學生因為在課堂上對量角器產生了好奇,主動找父母學會了角的測量。

教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教學設計呢?因為看到了學生A預習時提出的好問題。學生A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好問題呢?因為她對文本中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即構成數學語言的各種成分有敏感度,會主動捕捉它們,並且有意識的去思考「是什麼?」「為什麼?」和「我認為……」這幾個問題。

 運用「是什麼?」「為什麼?」和「我認為……」去閱讀的意識不是生而就有的,抓住數學語言的各種成分並提出好問題的能力,也不是從天而降的。

在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發展的研究中,筆者以數學學習心理學及閱讀的相關理論為支撐,設計並實踐了系列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有積極作用。上述「是什麼?」「為什麼?」和「我認為……」是閱讀最初期階段時的閱讀鷹架,屬於最基本的。從將數學作為一種語言來掌握,並且掌握程度與學習深度正相關的角度來看,僅運用這一個鷹架,停留在初級階段,還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筆者的研究將數學閱讀技能的指導分為四個階段,如下表。 

上表僅是對四階段的概要。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做教學設計,並逐漸落實在教學中。如第一階段初期閱讀時,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將教材中的各種信息做處理,慢慢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樣的數學學習信念:數學書上的每一個信息,都值得推敲。

這裡的各種信息,不再指「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而是廣義的信息,即教材中呈現的各種文字、圖片等,是以「數學是一種語言」的角度來定義的信息。

此時,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將會獲得生命,使數學學習走向深入。

如《平行的認識》,當教師關注到下面斜著的平行線並沒有放在格子上,並且兩條線「不一樣長」時,問:「放在格子圖上,我們能夠數出距離,現在呢?為什麼它們也平行?你們是怎麼判斷的?」「這一組線看起來都不一樣長,為什麼也是平行線呢?」……此時,就不會簡單的將上面根據窗戶、國旗得出的平行線概念通過「找出兩組互相平行的線段,並用不同的顏色描出來」來做鞏固練習,而是將其作為新授的一部分進行討論,就有機會將「平行線兩點之間的距離相等」、「平行線表示的是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講得更加透徹,也有機會在新授課時就化解學生的易錯點——一組看起來不一樣長,但實際上平行的直線,相當一部分學生會認為它們不平行。

當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問「是什麼」「為什麼」「你們認為是什麼」的時候,也就在交給學生初期閱讀的鷹架。

當學生在課上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以後,就可以進行獨立的閱讀,比如預習。每一個階段的預習,根據閱讀對象(課本、繪本等)的不同,會同步下發和四階中典型句式類似但更加具有操作性的閱讀鷹架。下圖為二階閱讀課本時,學生使用的鷹架。

這樣的鷹架,即能幫助學生獨立閱讀,也能幫助教師看到學生的思考,從而更好的設計教學。

可以看到,學生畫出的重點詞是「工具」和「結果」,「工具」和「結果」恰恰是本節課的目標;學生運用箭頭,將原來比較散的信息,「長度和尺子」「注意、標記、挨著放」等聯繫起來進行了閱讀,這種聯繫起來閱讀的習慣,本質是信息聯結和整合,慢慢會成長為有序的思考;而學生的困惑是「書是不一樣長的啊?」,這個問題的討論將帶來對測量標準化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閱讀鷹架在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後,會被內化。此時,學生即便沒有勾勾畫畫,即便沒有將問題寫出來,他也能進行高水平的閱讀,從而帶來高水平的學習。屆時,教師就需要通過別的教學途徑去看到學生內在的思考,此為別話,在此不表。

除鷹架外,指向數學學習的數學閱讀方法還有很多,如基於關係性理解的信息分組等等,在後續的文章中會逐一介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讓工作成為研究

教學應該多一些創意

快來一起圍觀吧

↓↓↓

相關焦點

  • 數學是一種美麗的語言 科學人
    本文整理自4月28日科學人線上沙龍分享會——數學是一種美麗的語言我不懂為什麼要讀這些數學書,會加減乘除就好了,學那麼複雜的數學、會證明題要幹嘛
  • 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表達的教學
    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表達的教學    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文字、特定符號、圖形等形式引領學生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圖形的空間位置關係
  • 淺談數學語言、數學理解與數學反思之間的內在聯繫
    數學理解的內在機制是運用數學語言進行反思,數學教學的本質就在於如何促進學生進行數學反思。下面小編談談數學語言、數學理解與數學反思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整個理解過程乃是一種語言過程,語言就是理解本身得以進行的普遍媒介。其次,數學理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對數學語言的理解。數學理解的本質就是要在數學對象之間建立聯繫,揭示所理解對象的意義。數學理解的對象是數學語言,數學理解是從已有的數學理解出發,通過對新的數學語言進行反思,從而產生新的數學理解。再次,數學理解往往要通過數學語言來實現。藉助數學語言的推演,可以使感性的理解得以深化,錯誤的理解得以澄清。
  • 數學語言專家:語言表達可能影響數學成績
    但在正式測試中,類似於「thingy」「run on」這類詞彙的使用是不被認可的,然而,這些「錯誤」的數學表達在美國數學教學中卻普遍存在。學生要掌握數學表達的專業性語言體系數學學習就是多元表徵符號系統的建構,因此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中,作為數學表達的聽、說、讀、寫能力都非常重要。
  •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造一種情況,激發小學生對數學提高興趣
    隨著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為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目前,一線教師們正在積極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前任教師的「一句話」已成為小學生的「合作與自主探索」。教材一直側重於「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教學堅持以生命為導向的新觀念和新思維。
  • 用數學語言思考和表達,提高數學思考能力
    學生缺乏數學語言,就無法正常表達數學思想,而無法表達數學思想的學生,久而久之,數學能力就將嚴重退化。這也許是差生產生的原因吧。怎樣避免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差生呢?剖析大量的教學實踐案例,從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一些實踐經驗。
  • 「千課萬人」小學數學教師「八大拓展課程」暑期高峰論壇(7月·杭州)
    // 活動定位  多元融合  學科跨界  優化策略  生命建構// 活動願景  讓數學實現基礎課程教學與拓展課程雙輪驅動,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時代選擇,讓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成為當代數學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一個有力支點,一種智慧力量。
  • 陳永明實話實說數學教學
    3.作為一個比較大的「夾縫」,我對數學教學中的邏輯問題和語言問題做了一點研究,已經和一些優秀中青年教師一起撰寫出版了《數學教學中的邏輯問題》、《數學教學中的語言問題》兩本專著。這兩本書曾列為中國教育網2009年「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數學教學中的語言問題》還獲得全國數學教育類圖書一等獎。
  • 溫大小教《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在線課程入駐中國大學MOOC平臺
    然而,在當前的中小學,不少人對數學與數學學習的認識存在偏差。不少數學教師對於如何將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更是不清楚。因此,我們開發了這門線上課程《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數學是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數學能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因此,需要從文化的視角來認識數學,並審視我們的數學教學。《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線上課程共分成四篇,第一篇為緒論,將帶你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數學與數學文化。第二篇為數學之史,將從縱向的角度來了解數學的發生發展以及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
  • 分形幾何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雖然作圖要求很簡單,但是作出的圖形卻非常漂亮,尤其是問題1中著名的科赫雪花曲線與自然界的雪花非常相似,由此,學生還可以聯繫生活,得到更多有關生活的數學問題,並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加以練習,慢慢認識到數學並不是完全脫離實際生活的,只是在悠久的歷史中,數學是生活的抽象與概括,是用更加嚴密的計算與邏輯來論證與推導,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升華。
  • [趣味數學]數學問題解決及其教學
    英國1982年的Cockcroft 報告認為問題解決是那種把數學用之於各種情況的能力,並針對當時英國教育界的情況,呼籲教師要把「問題解決」的活動形式看作教或學的類型,看作課程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應當將其看成課程附加的東西。不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目的,也不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作為國際數學教育的核心和數學教育改革的一種新趨勢,數學問題解決已成為當前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 學以致用 打造精品課堂——數學教學專題講座學習心得集錦(二)
    教學高效益就其內涵而言,是指學生能夠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內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課前精心預習、課堂教學中實踐展示和課後反饋三個方面,用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說,高效課堂評價的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在90%以上。
  • 小學數學課堂的基本教學方式
    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主要有:講解法、練習法、演示法和啟發式談話法。此外還有探究—研討法、自學輔導法、發現法等。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尤其強調從學生學的角度組織教學,自主、探究、合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 核心素養與「簡約數學教學」
    雖然這是一套「有系統規劃、具有實踐操作經驗的完整育人目標體系」,但是,鑑於學校中各種教學任務大多是通過學科課程和教學來落地的,教師的專業稱號(如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大多是分學科來評審的,老師們習慣於自己有一個主教學科身份(如語文教師、數學教師、音樂教師等),因此,相比對核心素養體系的熱度,基層一線老師似乎更加關注學科核心素養。
  •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
    三、使用圖形表達,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圖形表達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相關概念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其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積累表象所構建的經驗。
  • 數學思維方法概述 ---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哲學
    現代的數學教育,是我國走向世界之後接受的西方數學的教育模式。源於古希臘文化的西方數學教學模式,把數學看作是一種真理,把數學看作是歐氏幾何的公裡化的體系。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柏拉圖則通過對幾何圖形的分析提出了他的理念論的思想。在古希臘文化中,數學是表現世界的一種理性,這種數學哲學觀經過偶中中世紀宗教神學的放大,使數學成為西方文化的理性基石。
  • 曉星說數學:像學語言那樣學數學
    數學是科學交流的語言,具有自己獨特的概念、詞彙、符號、規則與表達方式。既然數學是一門語言,在數學入門的初始階段,我們就應該像學習語言那樣去學習數學。然而他們忘了,數學是一門語言;除了語言天才,大部分人在學習非母語語言的入門階段,有誰不需要&34;呢?只有牢牢掌握基本的詞彙與語法,才可能運用自如,所謂&34;正是為了&34;。
  • [趣味數學]淺說數學中的分層教學
    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  分層教學,它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
  • 數學建模專家張利利專訪:學好數學建模,激發學生潛能-對教學老師的...
    ,要求指導教師不但需要自身具備這些能力,還要適應新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也得具備這些能力.這對於習慣講授一般傳統數學課程的教師而言,是一種很大的考驗和挑戰.數學建模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新的方式,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如何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程的魅力.這對傳統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巨大的衝擊,需要教師把傳統的知識搬運工角色轉為學生心智發展的助推師的角色.其次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問題.
  • 第201115期【羅偉專欄】課堂中排列組合的教學實踐
    有相當一部分題目教者很難用比較清晰簡潔的語言講給學生聽,有的即使教者覺得講清楚了,但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還不太適應。從而導致學生對題目一知半解,甚至覺得「雲裡霧裡」。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經過嘗試總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跟各位同行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