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閱讀專欄文章1】
「數學是一種語言」
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數學是一種語言,學數學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能夠以這種語言與自然、社會、人有更精確的對話。以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以數學的語言去表達,是中小學學生能力中的重要指標。
數學語言的組成成分包括文字、含有意義的符號、數學符號、圖示、圖表等,它們互為交織,共同形成意義。
從「數學是一種語言」的角度來思考數學學習,不論什麼學習方式,學生都在和數學語言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每一種數學語言成分的理解,決定了他們對數學信息的捕捉、理解、聯結的程度,也決定了他們最終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理解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學生獲得對數學語言,包括其組成部分的理解,最主要的途徑是課堂教學。
關鍵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數學是一種語言?並且在教學中適時的對這種語言的組成成分進行教學呢?
筆者以含有意義的符號——箭頭為例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進行觀察和訪談發現,在課本中大量出現的箭頭,一方面教師普遍認為它的意義不需要提及,傾向於認為學生自然會「箭頭」含有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閱讀、表徵、交流時對「箭頭」含有的意義或漠不關心、或模糊不清、或不了了之。此時,教師認為的「學生自然會」和學生的「懵懵懂懂」、「不管」、「不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就是一個簡單的箭頭,學生為什麼要會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箭頭,它們長得一樣,卻有不同的含義。
可以看到這些含義的背後其實是對數學知識精準的理解,也是思考過程的有序表達。如果教師默認學生自然就會,不對其進行教學,則學生不僅僅是理解上不夠明晰,也會降低學生對數學信息捕捉的意識和能力。當學生獨立閱讀數學文本,如自行預習時,其副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反之,當學生能夠捕捉到數學語言的各種成分時,就會獲得一種強大的力量,將學生帶到更高的數學理解水平上,很多時候還能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啟發。
在《角的認識》一課,學生A在預習中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角1這裡要有個小弧線呢?它為什麼是小弧線的樣子呢?」
這是多麼好的問題!
通常,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教師會一邊說:「兩條邊和一個頂點組成一個角,我們把它記作∠1,讀作角1」,一邊動筆畫上角的符號並標上1。此時,角的符號,即小弧線的認知處於一種「我告訴你、你記住它」的教學狀態。
誰會去思考小弧線蘊含的意義呢?
學生A說:「寫上數字1,就可以知道它是角1了。根本不用畫小弧線。」
學生B說:「有個小弧線,就很顯眼,一眼就能看出來。」
學生A說:「那畫個大圈圈,或者畫個五角星,更加顯眼呢!」
對啊,為什麼要有一個小弧線?它又為什麼長成這樣呢?
接下來的教學很精彩:教師先用動態的方式,讓一條邊旋轉起來,讓學生發現,當一條邊旋轉起來,就出現了角,這條邊轉了一圈,又回到起點的時候,它掃過的痕跡,居然是一個圓——這就是小弧線的秘密;然後教師又利用課件形象地介紹了角有大小,有大小就可以測量,就像用直尺測量一樣,需要有終點和起點,小弧線的兩端就像兩隻腳,分別踩在兩條邊上,就是在告訴我們測量的終點和起點。量角器也在此刻亮了亮相。
這樣的教學既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又延展到了未來,為將來的學習埋下了種子,甚至有些學生因為在課堂上對量角器產生了好奇,主動找父母學會了角的測量。
教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教學設計呢?因為看到了學生A預習時提出的好問題。學生A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好問題呢?因為她對文本中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即構成數學語言的各種成分有敏感度,會主動捕捉它們,並且有意識的去思考「是什麼?」「為什麼?」和「我認為……」這幾個問題。
運用「是什麼?」「為什麼?」和「我認為……」去閱讀的意識不是生而就有的,抓住數學語言的各種成分並提出好問題的能力,也不是從天而降的。
在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發展的研究中,筆者以數學學習心理學及閱讀的相關理論為支撐,設計並實踐了系列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有積極作用。上述「是什麼?」「為什麼?」和「我認為……」是閱讀最初期階段時的閱讀鷹架,屬於最基本的。從將數學作為一種語言來掌握,並且掌握程度與學習深度正相關的角度來看,僅運用這一個鷹架,停留在初級階段,還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筆者的研究將數學閱讀技能的指導分為四個階段,如下表。
上表僅是對四階段的概要。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做教學設計,並逐漸落實在教學中。如第一階段初期閱讀時,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將教材中的各種信息做處理,慢慢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樣的數學學習信念:數學書上的每一個信息,都值得推敲。
這裡的各種信息,不再指「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而是廣義的信息,即教材中呈現的各種文字、圖片等,是以「數學是一種語言」的角度來定義的信息。
此時,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將會獲得生命,使數學學習走向深入。
如《平行的認識》,當教師關注到下面斜著的平行線並沒有放在格子上,並且兩條線「不一樣長」時,問:「放在格子圖上,我們能夠數出距離,現在呢?為什麼它們也平行?你們是怎麼判斷的?」「這一組線看起來都不一樣長,為什麼也是平行線呢?」……此時,就不會簡單的將上面根據窗戶、國旗得出的平行線概念通過「找出兩組互相平行的線段,並用不同的顏色描出來」來做鞏固練習,而是將其作為新授的一部分進行討論,就有機會將「平行線兩點之間的距離相等」、「平行線表示的是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講得更加透徹,也有機會在新授課時就化解學生的易錯點——一組看起來不一樣長,但實際上平行的直線,相當一部分學生會認為它們不平行。當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問「是什麼」「為什麼」「你們認為是什麼」的時候,也就在交給學生初期閱讀的鷹架。
當學生在課上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以後,就可以進行獨立的閱讀,比如預習。每一個階段的預習,根據閱讀對象(課本、繪本等)的不同,會同步下發和四階中典型句式類似但更加具有操作性的閱讀鷹架。下圖為二階閱讀課本時,學生使用的鷹架。
這樣的鷹架,即能幫助學生獨立閱讀,也能幫助教師看到學生的思考,從而更好的設計教學。
可以看到,學生畫出的重點詞是「工具」和「結果」,「工具」和「結果」恰恰是本節課的目標;學生運用箭頭,將原來比較散的信息,「長度和尺子」「注意、標記、挨著放」等聯繫起來進行了閱讀,這種聯繫起來閱讀的習慣,本質是信息聯結和整合,慢慢會成長為有序的思考;而學生的困惑是「書是不一樣長的啊?」,這個問題的討論將帶來對測量標準化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閱讀鷹架在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後,會被內化。此時,學生即便沒有勾勾畫畫,即便沒有將問題寫出來,他也能進行高水平的閱讀,從而帶來高水平的學習。屆時,教師就需要通過別的教學途徑去看到學生內在的思考,此為別話,在此不表。
除鷹架外,指向數學學習的數學閱讀方法還有很多,如基於關係性理解的信息分組等等,在後續的文章中會逐一介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
▼
讓工作成為研究
教學應該多一些創意
快來一起圍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