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聖餐的殘羹

2020-12-14 曉星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節日是做「好吃的」的時候,尤其是做那些平時有條件也不能做來吃的許多特殊食物的時候。這是現在的觀念和現象,在孩子們的概念中節日就是如此。而在古代,在這些節日產生的當初,節日是在一定的時間舉行的有目的的活動。漢語的「」來源於「關節」、「骨節」的「」,「節日」就是關鍵的日子、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這個日子對人們在一年內的活動有很大的關係。「關鍵的日子」的確定,是人們長期經驗的總結,這種總結儘管帶有許多迷信成分,但是一旦被確立就成為一種不可更改的習俗制度。要想改變這種時間,除非找到充分的理由。

漢族飲食

節日中有許多是祭祀性的,如拜火神(新疆烏梁爾人)、拜山節(壯族)、拜山神(傣族)、拜樹節(仡佬族)、拜瓦哈山(納西族)、拜秧節(壯族)、拜主會(白族)、拜祖節(彝族)、朝花節(白族)、朝山會(土族)、地母祭(阿昌族)、吊狗祭山(羌族)、飛魚祭(高山族)、豐漁祭(高山族)、封齋節(苗族)、谷魂節(德昂族)、穀神節(土家族)、過香節(瑤族),有的是表示對農作物順利生長、豐收在望的慶賀,如嘗蘇裡瑪節(即「嘗水酒」,普米族)、嘗新節、豐收節(高山族)、豐漁祭(高山族)、果子節(白族)。

苗族的許多節日乾脆就稱吃倉飯、吃醜節(在丑日過吃新節)、吃九月粑、吃老鼠粑、吃卯節(在卯日過吃新節)、吃戌節(在戌日過吃新節)、吃鴨節、吃尤粑(「尤」支系的節日)、吃糟節。苗語節日名稱的「」有吃食的意思,但是它的原意是把一年中某個時節「吞掉」,後來則表示這個時間已經完結,如過年為「吃年」,祭鼓節為「吃鼓」。其他民族的節日也有叫做吃蟲節、吃青苗會、吃生節、吃五豆節、吃蠍子毒等等。

拜火神(新疆烏梁爾人)

廣西瑤族在農曆六月三十或七月初一祭祀的盤古郎是盤古的妹妹招的女婿。傳說這個女婿首創了種田種地,並管理天下農事,調節雨水,保護禾苗。祭祀他要殺牛、豬、雞。殺的牛分黃牛和水牛兩種,閏年殺黃牛,平時殺水牛。祭祀費用由各家各戶湊集,儀式完成之後,給祭師四五斤豬肉、牛腸子、雞和米。其餘一半用來會餐,一家出席一個代表參加,另外一半帶回家中,讓不能參加會餐的人也享受。

鄂溫克族每年在農曆正月十五或六月牲畜膘肥的時候所祭祀的「 吉雅奇」是牲畜神。人們認為牲畜是他賜給的,祭祀他將會得到更多的牲畜。祭祀的時候將稷子米或大米粥做供品,盛在一個口袋內,然後在一塊方形毯子上用各氏族提供的鬃尾刺繡一男一女形象,分別放在口袋的左右加以祭祀。儀式完畢,將供品先交給還沒有出嫁的姑娘品嘗,之後大家才能分享。

廣西瑤族飲食

一些地區的侗族在子年或午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祭祀的「三容神」是一個男性祖先。祭祀的目的是求得人口興旺、村寨繁榮。祭祀所用的牛是大家集資從外地購買回來的,主祭者念畢咒語,將牛趕進水潭淹死,然後拉上來,割下生殖器供在三容神前,而牛肉則分給各家一些由人變成的「神靈」,他們要食人間煙火也。可以理解,如裕固族祭祀的可汗和皇天,土族祭祀的趙公元帥等。甘肅裕固族祭祀的「罕點格爾」是一根細毛,毛。 上纏有各種牲畜毛和五色布條,下端有一個小白布袋,內裝五穀雜糧,但是它代表可汗和皇天。

細毛供奉在帳篷內右側上方。祭祀時在地上鋪一塊紅毯。上面擺設九小堆糧食和九盞纏有綠、白、藍布條的酥油燈,毯子的另外一端供奉紮好的芨芨草墩子,中間插上纏有布條的柳枝。祭祀由「也赫體」主持。他把綿羊刺腹之後,掏出心臟,割下頭顱一併放在盤中敬供。接著用開水燙羊拔毛,將一些羊毛塞進墩子裡,再念咒、佔卜之後儀式結束。主人將羊心和羊頭酬謝「也赫體」,將羊劈成兩半,一半自己吃,另外一半送給請來的客人。

侗族飲食

青海土族七月二十二祭祀財神趙公元帥,屆時家家吃羊肉燒茄子。民諺有「七月二十二,羊肉燒茄兒」的說法。吃羊肉還可以理解,因為土族地區羊多,至於為什麼要燒茄子,現在已經不太清楚了,而原來肯定是有一定的意義的。許多節日中的飲食都是這樣,到後來人們只知道「」而不知道為什麼要「」。漢族「打牙祭」的寫法也類似這種現象。從字面看來,吃一點葷的是對牙齒的祭祀。其實原來是官府每月定時的「衙祭」,祭祀完畢,官老爺把祭肉分給各機關的下屬,讓他們改善生活,補充蛋白質,平衡營養。於是每當「衙祭」就是他們牙齒和肉相遇的時候。後來祭衙習俗沒有了,人們每當隔了很長時間才吃到一點點肉的時候,就覺得像過去的衙祭似的。

青海土族飲食

祭祀的對象中許多是一些自然物,如天、山、樹、水等。它們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有靈魂的,也會享用人的食物。貴州六枝一帶的李、程、石、何、楊、王、朱、劉姓仡佬族在農曆三月第一個虎場天祭山時,殺雞將血滴在山上的盤古王石像上,指名請盤古王和四大山主受獻。之後將雞肉和豬肉合鍋烹煮,大家一起吃完就回家。而高、程、李、楊姓的部分家族則在蛇場天祭山,大家用一鬥二升糯米春面做成盤古和河達的模擬像,再將剩下的糯米麵按戶數捏成圓形粑粑,蒸熟作為供品。殺雞淋血在石頭上之後,每戶還要殺一隻雞再祭。祭祀完畢,集體分食祭品,各戶宰殺的雞帶回家讓未參加祭祀的人吃。

飲食

雲南巍山彝族農曆八月初八所祭的神樹,是新栽上的一棵一丈多高的松樹,松樹尖上插一個羊頭。節日早晨人們將村子的所有通道用荊棘攔紮起來,然後趕來一頭要在神樹前宰殺的豬。殺豬前,人們砍來三杈青松一段,用紅布條拴上銅錢,掛到樹杈上,閏年掛十三條,平年掛十二條;再用松木刀砍來六棵柳樹,用紅布連接起來,由六個男人抬著形成一順的三道門。之後就拖著豬走過三道門後宰殺。殺豬時將血接在一個盆裡,倒入煮稀粥的鍋中用松木刀攪拌,名日「紅稀飯」。另外殺一隻紅公雞和一隻羊,將雞血灑在神樹根上,並粘貼一些雞毛。還將掛有紅布條的松枝、松木刀、兩個豬蹄綁在- .起掛到神樹上,點燃香燭,再把煮熟的全雞、豬頭、羊頭供在樹前,大家跪下祈禱。儀式完成,大家跳舞,直到傍晚才開飯。吃飯時除了一般的飯食外,每人必須喝一碗紅稀飯。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一般意義來說,中國飲食文化經過三代時期的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體系,包括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有機結合。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章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節食在中華  飲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中華民族素享盛譽的傳統烹飪藝術,以其味美和精湛高超的技藝馳名世界,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既是文化,更是一種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鍋鼎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人類飲食最早從採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開始,但是這種採食活動就像今天其他動物的採食一樣,完全出於生理的本能需求,還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化問題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粵菜形成與發展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動態過程。除此以外,飲食文化的發展還受著自然環境變化的制約。這除了形成各地區相互間的差異以外,還形成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一致,但進程並不完全一致的運動規律, 粵菜就是按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作為一個群體,魯商的足跡遍布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口碑。魯商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起來的。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有識之士和許多海外人士,矚目於魯商和魯商文化,他們從不同渠道向山東傳遞一個信息。要探尋齊魯文化,當然要先弄清「齊魯」一名的來由。齊魯是中國區域範圍名稱,該名始於先秦齊、魯兩國。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
  •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說開去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特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物質層次、行為層次和精神層次。梁實秋在書中的描寫細膩生動,層層遞進地展現出中國傳統飲食獨有的文化魅力。
  • 2017年12月六級翻譯中國傳統文化詞彙:傳統飲食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12月六級翻譯中國傳統文化詞彙:傳統飲食 2017-07-27 11:09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魚鮮類食物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魚圓,又名魚氽,是楚鄉湖北江漢平原著名的傳統佳餚,為鄂菜中的佼佼者,亦特別為湖北人民所喜愛。雞湯如清代大型飲食專著《調鼎集》就收有多種魚圓的制食法,自古以來,魚圓菜餚的烹製,已成為湖北廚師獨一無二的拿手佳作。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木餐具
    後來這些字有的出現了「木」字旁和「金」字旁,是文字隨社會文化的變化而變化,反映了從木質餐具發展到金屬餐具的歷史。中國少數民族使用木質餐具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甚至發展出對木質餐具的特殊感情和觀念,這些木質餐具至今還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場合使用。
  • 韓國將重點打造傳統美食遊 介紹傳統飲食文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國《亞洲經濟》11月8日消息,韓國觀光公社日前宣布,2014年將對韓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進行篩選,最優秀的美食可入選韓國美食旅遊項目,向外國遊客介紹韓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觀光公社表示,將把韓國宮中菜餚、家庭美食、寺廟飲食及傳統市場作為素材,集中對韓國飲食文化進行分門別類的開發,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外國遊客面前。報導稱,韓國飲食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若韓國泡菜及相關醃製醬菜類食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將有利於把這一特色打造成為飲食旅遊文化項目,從而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韓國傳統美食。
  • 傳統文化英語作文 高三英語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67個中國傳統文化...
    七夕節:the Magpie Festival / Double Seventh Day (中國情人節)   11. 中元節: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12. 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tival   13.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14.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粽子及其他飲食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談談「粑粑」吧,「粑粑」在漢語中又稱為「餈粑」、「糯米粑」等。南方民族的粑粑原始的材料應該是糯米,儘管後來有用其他米料打制的。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名食文化,龍鳳金團等名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金團,乃寧波傳統名食,系以米粉為主要原料,並配餡心製成的一種甜味糕點。龍鳳飛舞薩其瑪是首都北京著名的糕點,它原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滿族傳統食品。
  • 筷子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飲食的重要標誌
    文/芸豆【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筷子,是中國獨有的東西,是最令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關於筷子的傳說也有很多,有的傳說講:是妲己為討商紂王歡心,用頭上的兩個玉簪做筷子。有的說:姜子牙受神鳥的啟示發明筷子。有的又說:大禹治水為節省時間,用樹枝做筷子。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另外在使用筷子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力氣太大打不開,力氣太小夾不住菜,這表示人在天地間應該懂分寸知禮節,更應該知道天高地厚,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既有包容心又有進取心。所以我們老祖宗的這份傳統和智慧確實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作為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記住這一份驕傲。筷子早期稱為「箸子」,明清時期改為「筷子」,「箸」有停駐拋瞄之意,「筷」是希望船兒快點。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全世界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各地餅的由來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纏絲餅,又名「相思餅」。雲夢城各個飲食店,便提前生產製作出大批「摳爐餅」,以應屆時之需。建國以後,打倒了「神權」,從此,外地到雲夢雲臺山敬香的風習嗄然而止。朝拜祖師菩薩的廟會雖然銷聲匿跡,但「摳爐餅」作為一種著名小吃, 卻一直被繼承流傳下來,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