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節日是做「好吃的」的時候,尤其是做那些平時有條件也不能做來吃的許多特殊食物的時候。這是現在的觀念和現象,在孩子們的概念中節日就是如此。而在古代,在這些節日產生的當初,節日是在一定的時間舉行的有目的的活動。漢語的「節」來源於「關節」、「骨節」的「節」,「節日」就是關鍵的日子、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這個日子對人們在一年內的活動有很大的關係。「關鍵的日子」的確定,是人們長期經驗的總結,這種總結儘管帶有許多迷信成分,但是一旦被確立就成為一種不可更改的習俗制度。要想改變這種時間,除非找到充分的理由。
節日中有許多是祭祀性的,如拜火神(新疆烏梁爾人)、拜山節(壯族)、拜山神(傣族)、拜樹節(仡佬族)、拜瓦哈山(納西族)、拜秧節(壯族)、拜主會(白族)、拜祖節(彝族)、朝花節(白族)、朝山會(土族)、地母祭(阿昌族)、吊狗祭山(羌族)、飛魚祭(高山族)、豐漁祭(高山族)、封齋節(苗族)、谷魂節(德昂族)、穀神節(土家族)、過香節(瑤族),有的是表示對農作物順利生長、豐收在望的慶賀,如嘗蘇裡瑪節(即「嘗水酒」,普米族)、嘗新節、豐收節(高山族)、豐漁祭(高山族)、果子節(白族)。
苗族的許多節日乾脆就稱吃倉飯、吃醜節(在丑日過吃新節)、吃九月粑、吃老鼠粑、吃卯節(在卯日過吃新節)、吃戌節(在戌日過吃新節)、吃鴨節、吃尤粑(「尤」支系的節日)、吃糟節。苗語節日名稱的「吃」有吃食的意思,但是它的原意是把一年中某個時節「吞掉」,後來則表示這個時間已經完結,如過年為「吃年」,祭鼓節為「吃鼓」。其他民族的節日也有叫做吃蟲節、吃青苗會、吃生節、吃五豆節、吃蠍子毒等等。
廣西瑤族在農曆六月三十或七月初一祭祀的盤古郎是盤古的妹妹招的女婿。傳說這個女婿首創了種田種地,並管理天下農事,調節雨水,保護禾苗。祭祀他要殺牛、豬、雞。殺的牛分黃牛和水牛兩種,閏年殺黃牛,平時殺水牛。祭祀費用由各家各戶湊集,儀式完成之後,給祭師四五斤豬肉、牛腸子、雞和米。其餘一半用來會餐,一家出席一個代表參加,另外一半帶回家中,讓不能參加會餐的人也享受。
鄂溫克族每年在農曆正月十五或六月牲畜膘肥的時候所祭祀的「 吉雅奇」是牲畜神。人們認為牲畜是他賜給的,祭祀他將會得到更多的牲畜。祭祀的時候將稷子米或大米粥做供品,盛在一個口袋內,然後在一塊方形毯子上用各氏族提供的鬃尾刺繡一男一女形象,分別放在口袋的左右加以祭祀。儀式完畢,將供品先交給還沒有出嫁的姑娘品嘗,之後大家才能分享。
一些地區的侗族在子年或午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祭祀的「三容神」是一個男性祖先。祭祀的目的是求得人口興旺、村寨繁榮。祭祀所用的牛是大家集資從外地購買回來的,主祭者念畢咒語,將牛趕進水潭淹死,然後拉上來,割下生殖器供在三容神前,而牛肉則分給各家一些由人變成的「神靈」,他們要食人間煙火也。可以理解,如裕固族祭祀的可汗和皇天,土族祭祀的趙公元帥等。甘肅裕固族祭祀的「罕點格爾」是一根細毛,毛。 上纏有各種牲畜毛和五色布條,下端有一個小白布袋,內裝五穀雜糧,但是它代表可汗和皇天。
細毛供奉在帳篷內右側上方。祭祀時在地上鋪一塊紅毯。上面擺設九小堆糧食和九盞纏有綠、白、藍布條的酥油燈,毯子的另外一端供奉紮好的芨芨草墩子,中間插上纏有布條的柳枝。祭祀由「也赫體」主持。他把綿羊刺腹之後,掏出心臟,割下頭顱一併放在盤中敬供。接著用開水燙羊拔毛,將一些羊毛塞進墩子裡,再念咒、佔卜之後儀式結束。主人將羊心和羊頭酬謝「也赫體」,將羊劈成兩半,一半自己吃,另外一半送給請來的客人。
青海土族七月二十二祭祀財神趙公元帥,屆時家家吃羊肉燒茄子。民諺有「七月二十二,羊肉燒茄兒」的說法。吃羊肉還可以理解,因為土族地區羊多,至於為什麼要燒茄子,現在已經不太清楚了,而原來肯定是有一定的意義的。許多節日中的飲食都是這樣,到後來人們只知道「吃」而不知道為什麼要「吃」。漢族「打牙祭」的寫法也類似這種現象。從字面看來,吃一點葷的是對牙齒的祭祀。其實原來是官府每月定時的「衙祭」,祭祀完畢,官老爺把祭肉分給各機關的下屬,讓他們改善生活,補充蛋白質,平衡營養。於是每當「衙祭」就是他們牙齒和肉相遇的時候。後來祭衙習俗沒有了,人們每當隔了很長時間才吃到一點點肉的時候,就覺得像過去的衙祭似的。
祭祀的對象中許多是一些自然物,如天、山、樹、水等。它們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有靈魂的,也會享用人的食物。貴州六枝一帶的李、程、石、何、楊、王、朱、劉姓仡佬族在農曆三月第一個虎場天祭山時,殺雞將血滴在山上的盤古王石像上,指名請盤古王和四大山主受獻。之後將雞肉和豬肉合鍋烹煮,大家一起吃完就回家。而高、程、李、楊姓的部分家族則在蛇場天祭山,大家用一鬥二升糯米春面做成盤古和河達的模擬像,再將剩下的糯米麵按戶數捏成圓形粑粑,蒸熟作為供品。殺雞淋血在石頭上之後,每戶還要殺一隻雞再祭。祭祀完畢,集體分食祭品,各戶宰殺的雞帶回家讓未參加祭祀的人吃。
雲南巍山彝族農曆八月初八所祭的神樹,是新栽上的一棵一丈多高的松樹,松樹尖上插一個羊頭。節日早晨人們將村子的所有通道用荊棘攔紮起來,然後趕來一頭要在神樹前宰殺的豬。殺豬前,人們砍來三杈青松一段,用紅布條拴上銅錢,掛到樹杈上,閏年掛十三條,平年掛十二條;再用松木刀砍來六棵柳樹,用紅布連接起來,由六個男人抬著形成一順的三道門。之後就拖著豬走過三道門後宰殺。殺豬時將血接在一個盆裡,倒入煮稀粥的鍋中用松木刀攪拌,名日「紅稀飯」。另外殺一隻紅公雞和一隻羊,將雞血灑在神樹根上,並粘貼一些雞毛。還將掛有紅布條的松枝、松木刀、兩個豬蹄綁在- .起掛到神樹上,點燃香燭,再把煮熟的全雞、豬頭、羊頭供在樹前,大家跪下祈禱。儀式完成,大家跳舞,直到傍晚才開飯。吃飯時除了一般的飯食外,每人必須喝一碗紅稀飯。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