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媽媽住院你不要管。村的通組路需要你去協調,那是全村的大事,你快去吧。」那是2018年4月12日,我母親生病住院的第三天。我去探望,母親躺在病床前,仍然鼓勵我以工作為重。我噙著淚水,默默不語地走出了醫院的房門,暗暗發誓,一定不讓母親失望。
我叫陳明,今年52歲,2016年當選為畢節市二屆人大代表,現任定新鄉新村村的黨支部書記。我幹了18年的村幹部,能參加這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我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我與群眾高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新村村屬於定新鄉邊遠的一個小山村,這裡基礎條件不好,群眾收入不高,文化水平淺,思想認識落後,村裡滋事鬥毆也是常有的事,作為一村之長,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時遇脫貧攻堅政策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我心裡想,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讓新村舊貌換新顏,闖出一條致富路。於是,我和駐村工作組擬定發展規劃和幫扶措施,並積極把黨的惠民政策落戶百姓家。
為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讓他們學法、懂法,我們多次邀請縣法工委主任吳昀和縣政法委副書記龍明衛到我村開展思想教育宣講大會。我們又聯繫鄉司法李俊,定期到我村開展法律、法規知識講習,以此提高群眾的思想認識,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
我們駐村工作組按照脫貧攻堅「四有五覆蓋」「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依照「四看法」的標準,精準發力,精準施策。截止目前,全村61戶貧困戶,11戶搬到黔西縣錦繡花都,安居樂業。其餘的50戶貧困戶也如期脫貧,增收致富。
我們村的高粱喜獲豐收,我與群眾一起勞動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們堅持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自2015年以來,全村種植核桃、皂角、脆紅李、刺梨等精品水果八百多畝,產業機構趨於合理化,取得明顯成效;引進仁懷市日盛酒業有限公司到本村發展訂單式酒用高粱300餘畝,實現了產銷對接的目標,從2018年來,我們持續兩年創收,共計60多萬元;現在合作社養殖能繁母豬35頭,合作社建設仍在有序推進,節節高升。
在我們駐村工作組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2015年以來,我們改建了舊房102戶,房屋新建76戶,利用廢棄老學校改建為村辦公室,節約資金四十餘萬元,我和我的同事都得到了畢節市委常委、黔西縣委書記盧林的充分肯定。緊接著,我們發動全村各組群眾自籌資金三十餘萬元,打通村通組路毛路。2017年10月發動我村四組和五組村民,自籌資金十餘萬元在渭河上架起一座長38米,寬4米的鋼筋混凝土人工橋,連接兩岸的距離,打破新村四、五組村民千百年來隔水翻山的困境。2018年,為了順利迎接國家級的脫貧驗收,我們爭分奪秒,幹群齊心合力,把支部建在工程隊上,28天時間裡完成我村11.3公裡的通組路硬化工程。
我們村下一步要發展「牛產業」
「全村道路寬又廣,夜晚路燈亮又亮,常聽河水譁譁響,老少齊聚大廣場。」當地群眾感受到家鄉的變化,由新村村老百姓自編的順口溜在定新鄉悄然走紅。
我與村裡的脫貧光榮戶合影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患上了腎衰竭,為了不讓村裡的工作掉隊,我不顧醫生與家人同事的反對,和駐村工作組奮戰一線,從而耽誤了腎病治療的最佳時機。2017年8月17日,我在貴州省人民醫院割掉了左腎。出院半月,我放心不下村裡,繼續回到工作崗位,與我的同事共同奮鬥。
親戚朋友都說我太傻,為了工作連命不要,我也是笑著回他們:「脫貧攻堅再艱難,整落腰子也要幹!」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讓全村脫貧致富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我要發揮自己僅有的力量,才能不負黨和人民群眾的所託,不負母親諄諄教導。
我的工作得到了組織的認可。2018年,我也榮獲省市縣評的「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劉園林
來源 黔西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張婷
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