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再艱難,整落腰子也要幹|黔西縣定新鄉...

2020-12-23 天眼新聞

「兒子,媽媽住院你不要管。村的通組路需要你去協調,那是全村的大事,你快去吧。」那是2018年4月12日,我母親生病住院的第三天。我去探望,母親躺在病床前,仍然鼓勵我以工作為重。我噙著淚水,默默不語地走出了醫院的房門,暗暗發誓,一定不讓母親失望。

我叫陳明,今年52歲,2016年當選為畢節市二屆人大代表,現任定新鄉新村村的黨支部書記。我幹了18年的村幹部,能參加這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我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我與群眾高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新村村屬於定新鄉邊遠的一個小山村,這裡基礎條件不好,群眾收入不高,文化水平淺,思想認識落後,村裡滋事鬥毆也是常有的事,作為一村之長,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時遇脫貧攻堅政策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我心裡想,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讓新村舊貌換新顏,闖出一條致富路。於是,我和駐村工作組擬定發展規劃和幫扶措施,並積極把黨的惠民政策落戶百姓家。

為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讓他們學法、懂法,我們多次邀請縣法工委主任吳昀和縣政法委副書記龍明衛到我村開展思想教育宣講大會。我們又聯繫鄉司法李俊,定期到我村開展法律、法規知識講習,以此提高群眾的思想認識,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

我們駐村工作組按照脫貧攻堅「四有五覆蓋」「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依照「四看法」的標準,精準發力,精準施策。截止目前,全村61戶貧困戶,11戶搬到黔西縣錦繡花都,安居樂業。其餘的50戶貧困戶也如期脫貧,增收致富。

我們村的高粱喜獲豐收,我與群眾一起勞動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們堅持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自2015年以來,全村種植核桃、皂角、脆紅李、刺梨等精品水果八百多畝,產業機構趨於合理化,取得明顯成效;引進仁懷市日盛酒業有限公司到本村發展訂單式酒用高粱300餘畝,實現了產銷對接的目標,從2018年來,我們持續兩年創收,共計60多萬元;現在合作社養殖能繁母豬35頭,合作社建設仍在有序推進,節節高升。

在我們駐村工作組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2015年以來,我們改建了舊房102戶,房屋新建76戶,利用廢棄老學校改建為村辦公室,節約資金四十餘萬元,我和我的同事都得到了畢節市委常委、黔西縣委書記盧林的充分肯定。緊接著,我們發動全村各組群眾自籌資金三十餘萬元,打通村通組路毛路。2017年10月發動我村四組和五組村民,自籌資金十餘萬元在渭河上架起一座長38米,寬4米的鋼筋混凝土人工橋,連接兩岸的距離,打破新村四、五組村民千百年來隔水翻山的困境。2018年,為了順利迎接國家級的脫貧驗收,我們爭分奪秒,幹群齊心合力,把支部建在工程隊上,28天時間裡完成我村11.3公裡的通組路硬化工程。

我們村下一步要發展「牛產業」

「全村道路寬又廣,夜晚路燈亮又亮,常聽河水譁譁響,老少齊聚大廣場。」當地群眾感受到家鄉的變化,由新村村老百姓自編的順口溜在定新鄉悄然走紅。

我與村裡的脫貧光榮戶合影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患上了腎衰竭,為了不讓村裡的工作掉隊,我不顧醫生與家人同事的反對,和駐村工作組奮戰一線,從而耽誤了腎病治療的最佳時機。2017年8月17日,我在貴州省人民醫院割掉了左腎。出院半月,我放心不下村裡,繼續回到工作崗位,與我的同事共同奮鬥。

親戚朋友都說我太傻,為了工作連命不要,我也是笑著回他們:「脫貧攻堅再艱難,整落腰子也要幹!」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讓全村脫貧致富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我要發揮自己僅有的力量,才能不負黨和人民群眾的所託,不負母親諄諄教導。

我的工作得到了組織的認可。2018年,我也榮獲省市縣評的「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劉園林

來源 黔西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張婷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融媒體中心派駐花溪鄉鐘山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直到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大樹腳組村民「倒苦水」的情景,也感同身受地嘗過這杯「苦水」。當時,我給村民們承諾,一定會把水泥路修通。  我在《民情日記》裡寫下:想方設法也要把路修進大樹腳組。  我和村兩委不斷申報扶貧項目,到處「化緣」爭取贊助。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甘為渡口一隻船丨黔西縣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教師李維
    我叫李維,今年25歲,家住黔西縣重新鎮朱家寨村三組,是重新鎮石坪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我父親因小兒麻痺留有後遺症,走路一瘸一拐的,幹不得重活,母親從未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  讀小學時,我就盼著能快點長大,好外出打工掙錢,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讓弟弟妹妹能像其他小孩一樣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背上新書包,這個天真的想法導致我學習不夠努力,小升初的時候成績不理想,再加上家裡比較困難,上中學後一度有放棄讀書的念頭。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庫倫旗:聚焦精準扶貧 提升脫貧質量
    為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防止發生新的致貧、返貧問題,庫倫旗持續以「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按照「一戶一策」原則,先後為全旗69戶、196名未脫貧人口落實了到戶產業項目,綜合運用各類扶貧政策,對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實施「點對點滴灌」幫扶,鞏固提升脫貧質量。近日,記者來到庫倫鎮南元寶山村村民王國軍家。當到他家的時候,正趕上他巡山回來。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用熱血丹心書寫戰貧使命︱黔西縣公安局駐錦星鎮...
    我叫高明義,是黔西縣公安局民警,2006年參加工作。2017年,我進入錦星鎮洪湖村開展扶貧工作,洪湖村整村脫貧後,2018年2月,黨組織安排我到錦星鎮文閣村駐村任第一書記。  洪湖村位於黔西縣西部洪家渡庫區與大方縣交界處,離縣城35公裡,是錦星鎮最邊遠的貧困村,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剛到洪湖村,人生地不熟,住宿都成問題。天不亮從城裡出發,夜闌人靜才拖著疲憊的身軀駕車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看公安」趙澤濤:用「理想信念」護住...
    工作中的趙澤濤尤其是2018年3月,六枝特區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破堅冰、攻堡壘、拔城池」的關鍵時期。我所在的單位——六枝特區公安局也嚴格按照上級有關要求,再一次召開部署動員會,選派駐村幹部到基層一線開展扶貧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回首脫貧攻堅路,所有汗水和淚水都是值得的丨遵義...
    我是遵義市鳳岡縣石徑鄉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楊永,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時任鄉安監站站長的我奉脫貧攻堅石徑戰區指揮部的命令,趕赴轄區青灘村安村片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堅持脫貧攻堅和安全監管「兩不誤、雙促進」,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國檢」驗收和安全生產工作平穩向好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韭菜花迎著朝陽訴說她歷年的夢想  路上走來了脫貧攻堅的趕路人  風塵僕僕,不辭辛勞>  他們為貧困山區帶來了希望  產業需要發展  思想需要光亮  脫貧攻堅,扶志當先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2021-01-0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我硬著頭皮又去了幾次,老頭的氣才消,現在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返回單位再去走訪,我都要去他那裡混個「連心飯」。記得還是去年的四月份,我們村接到了朝天椒種植任務,我的網格區分到了4畝。我帶著1畝的任務來到了老紀家裡,向老紀講解產業政策,政府出肥料,幫扶單位出苗錢,你看能不能試種1畝。「國家政策這麼好,沒有理由不種」。
  • 「我的扶貧故事」晴山放異彩 隆地展新顏——晴隆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2020年度貧困縣擬脫貧退出公示》,通過縣級申請、市級初審、省級審核和第三方評估機構實地評估檢查,經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研究同意,2020年申請脫貧摘帽的晴隆等縣均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程序和標準,擬退出貧困縣序列。
  • 「護航脫貧攻堅手記」我的150天扶貧路
    自2020年3月,我被派到大佛鎮羅漢寺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經過5個多月的鍛鍊,我學到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一心一路摸民情羅漢寺村2016年被定為插花式貧困村,該村有35戶貧困戶,雖說扶貧工作沒有貧困村那麼繁雜,但是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做的與人打交道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一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深入基層調研,走遍了遵義8個貧困縣市,走完了遵義15個區縣市,我深深熱愛遵義這片紅色土地。2020年,我很榮幸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0年3月3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宣布脫貧出列,標誌著遵義革命老區率先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有了許多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文繼芳:「小蚊子」的脫貧攻堅記
    我叫文繼芳,95後小女生,因為眼睛小、年齡小、個子小,被脫貧攻堅的戰友們「愛稱」為「小蚊子」,今天,距我到村決戰脫貧攻堅已有16個月,雖然「兵齡」不長,但經歷的「戰事」卻很多。2019年8月,初秋,剛參加工作4個月的我很榮幸作為縣裡的第三批網格員被選派到平舟鎮苗攀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組織有號召,我就必定響應。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網格員,衝鋒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上繼續前行」丨黔西南...
    2017年7月,年邁的父親在老家瓦房上撿瓦時,不小心跌落致左小腿骨折,因為忙於迎接省、州脫貧攻堅交叉檢查,我只能委託堂兄弟全程護理,以至提及此事,老父親常說「自家親生的兒子還不如侄兒子孝順」。雖然知道父親是開玩笑的,但我心裡還是有愧。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拓寬增收渠道︱長順縣桐筍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班國豔是一名脫貧攻堅駐村幹部。2019年3月18日,我跟著脫貧攻堅大部隊的步伐來到黔南州長順縣桐筍村,負責該村墳山、花魚井、以頭衝三個組的網格工作。脫貧攻堅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通過逐戶走訪,摸清網格三個組50戶175人的基本信息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更是受益人!|清鎮市流長鄉...
    我叫周金菊,現就職於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扶貧開發和農村電商服務站,我是2018年大學畢業選聘到流長鄉參加扶貧工作的「三支一扶」志願者,更是流長本地人。回首大學畢業後的匆匆瞬息,驀然如光似影。在流長鄉電商扶貧站的工作崗位上走過了兩年的光陰,我之於脫貧攻堅首先應該是受益人,然後才是參與者。   我出生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家裡有7口人:雙目失明的奶奶,肢體二級殘疾的父親,長期患病的母親,還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姐姐,一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和一個小我六歲的妹妹。我家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子女眾多、缺少勞動力的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結對認親幫扶,我多了兩個「小侄女」|黔西縣青槓...
    我叫陳茜,今年34歲,是黔西縣政府辦駐鐵石鄉青槓壩村幫扶幹部,從接到幫扶任務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這是我人生中意義非凡的一段經歷。每次到青槓壩村,我都要去青槓二組的陳小國家看看。陳小國的兩個女兒,7歲的垚垚和9歲的宇宇,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認來的「侄女」。其實,陳小國的幫扶幹部是另外一名男同志,並不是我。陳小國是青槓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小女兒垚垚出生後,妻子離家出走,陳小國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相依為命,身無所長、生活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