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漢語音韻之美,從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開始

2020-12-11 騰訊網

|餘水容老師主講《笠翁對韻》

《笠翁對韻》是古時為了訓練兒童學習寫作詩、詞、對聯而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工具書,後來被視為經典的國學啟蒙讀物。

作者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戲曲家,他自號「笠翁」,所以這本書叫《笠翁對韻》。

由於其內容包羅萬象(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聲韻協調,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為什麼《笠翁對韻》中的句子,成年人讀了十幾遍也不見得會背,可孩子們讀上兩三遍就能背誦?

為什麼孩子們一接觸《笠翁對韻》就喜歡上了,甚至背著背著會很high,還配合著動作陶醉其中?

說到底,還是因為古詩詞的韻律既有遊戲的樂趣,又有藝術的美感。

最重要的是律詩在無形中帶給孩子們一種中國文化的對仗美學。

生命中,可以看到很多相對的地方,有日就有月,有光明就有黑暗。

中國文化,其實講究生命裡尋找一個平衡。不只看到春生夏長,也要看到秋收冬藏,不只看到山的高聳,也要看到水的悠長。

漢字,因為其方塊字的特性,可以把這種對仗做到極美。也因此可以把這些原本需要通過時間感受到的生命體會,用文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小小孩童,懵懂不知。在奔波於英語、數學等培優班和各種拔苗助長的早教中,抽點時間讓這些美妙的文字,帶他(或她)認知世界的神奇,感受生命的美好吧。

最好的國學啟蒙精品課程來了

本課程,更適合親子學習:

孩子們學習誦讀、吟誦、唱誦,了解意思;

家長們學習詞性、對仗和押韻,自己消化了再講給孩子們聽。

作詩,出對子,比誰讀的好聽、誰背的最快、誰的對仗最工整、誰寫的詩最好……

玩膩了成語猜猜猜或圖中找不同,學完這個課,會有更燒腦的詩詞遊戲等你和孩子來挑戰!

最關鍵的是,不需要花錢,只要堅持天天籤到就可以免費學習。

看看一路堅持下來的學員們怎麼說:

《笠翁對韻》就像一個小小的支點,可以讓我們和孩子以此去了解、深知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來龍去脈及源遠流長。

· 億課精品課程推薦 ·

感受漢語音韻之美

提高孩子的國學素養

相關焦點

  • 漢語之美,字字珠璣
    漢語之美,美在歷史,美在風骨,美在字字珠璣。一、偏旁之美姽嫿: guǐ huà,形容女子體態嫻靜美好。看出這些詞語和詩有什麼特點了嗎?二、音韻之美漢語之美,還在於音韻,無論是普通話還是各地方言,各自的音韻都富有魅力。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比如《洛神賦》中這段: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 有一種詩詞之美,叫做疊音詞美,快來感受這些美到極致的疊音詞吧
    疊音詞,指的是重複同一個音節所構成的詞,在現代漢語中非常普遍。疊音詞的使用,除了表程度和特定語氣外,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和不同的文學體裁中,還有許多特定的作用。相對於其他詞彙來說,疊音詞有著獨特的氣質和情感,放在特定語境之中能大放光彩。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疊音詞,人們司空見慣,但在古詩詞中使用疊音詞,也許有人會認為不可思議,其實並不少見。
  • 還漢語音韻相合之美,抵制庸俗的網絡用語(推薦閱讀)
    他們用漢語構築了一個琴心劍膽、情深義重的江湖,讀來單純又美好。漢語,在這個時期,展現出中西方語言的融合之美。那時候翻譯西方文學的,本身就是大文豪,每一段文字,既是原文的再現,也是譯者漢語文學修養的展示。只是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而今卻被快速推向市場的需求擠壓得無處容身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被快速的翻譯成中文發行,缺少了時間的醞釀,思想的磨合,語言的再創造,有時讀來,不知是誰的文筆之罪?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道德經》的音韻之美,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有旋律美,朗讀經文,是一種享受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漢代孔子請教老子刻《道德經》的比喻之美,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生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連用三個比喻,說明從小做起的道理。又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說服到底念shuōf還是shuf,鐵騎究竟是tiěq還是tiěj?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
  • 流沙河:感受到音韻之美,小孩子就會愛上詩詞
    幼時起,我們便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中認識漢語的音律之美,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裡學會思鄉,從「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中學會愛國……這些詩詞是我們特有的文明密碼,隔了那麼多年,在不同的人心中,依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這些詩詞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最精粹的明珠,代代吟誦,弦歌不絕。
  • 人民日報: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
  • 中國傳統詩詞:原讀音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
  • 漢語音韻十五轍
    歸納漢語音韻,起源於隋唐,盛行於宋元時期。隨著歷史的演進,不斷有後人充實修正。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語拼音和推廣普通話,就把老前輩們歸納的「北京音韻十三轍」(以下簡稱十三轍)廣泛運用至今。  本書作者通過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十三轍」有重大缺失和謬誤,事實證明,只用一個尾音字母框定音韻的辦法是不科學的,應該以實際發音全字母來分辨。
  • 初學音韻學有感
    經過老師解釋,才明白「絕」之含義:許多古人研究音韻學直至白髮蒼蒼都無法得其真諦,小說《鏡花緣》裡也描寫到唐敖和多九公出盡洋相、費盡周折,才叩開音韻學大門的故事,可見音韻學這門學科的難度之大。雖有「絕學」之稱,卻絲毫沒有打擊我對音韻學嚮往的熱情,反倒激發了我對這門學科更大的好奇心:它究竟「絕」在哪?
  • 感受語言音韻之美 傳承華夏文化經典
    感受語言音韻之美,傳承華夏文化經典。 4月10日,「智引東方,傳誦經典」全國少兒中英文經典誦讀公益活動(以下簡稱「活動」)在北京落下帷幕。以誦讀為載體,感受文化經典的魅力中英文並舉,為文化強國之路添磚加瓦活動由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光明網主辦,中華詩詞研究院、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故宮出版社等重量級機構傾情參與指導,新東方小學全科教育獨家承辦,新東方大愚文化參與支持。
  • 古音:為傳統保留一些音韻之美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讓漢語拼音再次登上熱搜榜。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官方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說服到底念 shuō fú 還是 shuì fú,鐵騎究竟是 tiě qí 還是 tiě jì?事實上,這些字詞讀音出現爭議,並非第一次。
  • 漢語詩詞的意境之美,李清照用十四個字就難倒了整個翻譯界
    因為這簡單的幾個字中卻蘊含著深厚的意蘊,如何把這種意蘊,如何把漢語特有的美,用英文儘量展現出來——哪怕不能百分百,多一分也是好的,卻是十分的艱難。國內外有許許多多的翻譯家不懈努力,希望能將其翻譯的盡善盡美。冰心是第一個用英文向西方介紹李清照的詩詞。
  •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的「母體文化」意識
    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與大陸漢語音韻學史研究難以截然分開,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代)鄭(成功)」前,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與大陸傳統經學範疇內「小學」發展關係密切,漢語音韻學依附於經學,而把「通經致用」作為基本目的,以傳統韻書文獻研究為主。1665年,鄭經依陳永華之議,建聖廟,設學校,傳統小學教學與研究得以開展。
  • 鄭偉 | 探音研韻 歷久彌新——評《漢語音韻講義》
    因為《講義》是漢語音韻、方言研究方面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很受老師和學生歡迎的教材。《講義》一書的兩位作者:丁聲樹(1909—1989)、李榮(1920—2002)兩位先生,都是對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貢獻卓著的大家。
  • 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 不拘一格單音節
    原標題: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導讀:令人絕倒的,不唯幕士之言。無論妙齡女郎執板而歌,或是關西大漢抱銅琵琶高歌,都須得一首妙詞為載體。而這首妙詞,之所以能琅琅上口而「歌」,則體現了漢語口中所出、耳之所聞的美感,即音韻之美。
  • 沒有正確的漢語韻律啟蒙,你的孩子永遠學不好詩詞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繪本、喜歡兒歌、喜歡玩遊戲……,這些興趣都是源於對快樂的需求。所以培養孩子的興趣首先得讓孩子感受美好,體驗快樂,讓孩子做一個尋找樂趣的小學童。其次,讓孩子真正從心裡萌發詩心詩意教育的根是從家延伸出來的,而家的經營關鍵在家長。
  •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的「母體文化」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與大陸漢語音韻學史研究難以截然分開,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代)鄭(成功)」前,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與大陸傳統經學範疇內「小學」發展關係密切,漢語音韻學依附於經學,而把「通經致用」作為基本目的,以傳統韻書文獻研究為主。1665年,鄭經依陳永華之議,建聖廟,設學校,傳統小學教學與研究得以開展。
  • 這些好名美爆了!出自樂府詩的好名,讀出來宛如一首歌!音韻和諧
    這些好名美爆了!出自樂府詩的好名,讀出來宛如一首歌!音韻和諧!每一個寶爸寶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擁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好聽的名字都是音韻和諧的,讀來仿佛一首歌,朗朗上口。看完這些出自樂府詩的寶寶名字,有沒有為寶寶挑選到滿意的名字呢?關注起名神器,每日更新寶寶好名,千萬不要忘記點讚轉發收藏關注一條龍服務哦!
  • 讀起來如詩 聽上去像歌 錘鍊音韻 讓作文呈現音樂的美感
    「旋律」好的作文,讀起來琅琅上口,聽上去清新悅耳,能讓人完全沉浸於漢語言獨特的音韻之美中,獲得一種獨特的藝術享受。我們漢語具有音節多變、音調豐富、音義結合的諸多特點,為我們的作文產生音樂美提供了天然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