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感受到音韻之美,小孩子就會愛上詩詞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詩詞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幼時起,我們便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中認識漢語的音律之美,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裡學會思鄉,從「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中學會愛國……這些詩詞是我們特有的文明密碼,隔了那麼多年,在不同的人心中,依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這些詩詞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最精粹的明珠,代代吟誦,弦歌不絕。

在這個春天,我們特別請到4位重要人物——著名詩人、學者流沙河,四川大學教授、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周嘯天,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徐希平,成都市新都一中語文教師夏昆,講述詩詞給予他們的滋養,以及他們對詩詞的理解。

本期,讓我們走進流沙河的詩詞世界。

流沙河 (劉磊 攝)

原名餘勳坦,1931年11月11日出生在成都。歷任四川省文聯創作員、《四川群眾》和《星星》詩刊編輯。

先後出版了《鋸齒齧痕錄》《獨唱》《流沙河隨筆》《流沙河詩集》《故園別》《遊蹤》《莊子現代版》《Y先生語錄》等著作。其中,《臺灣詩人十二家》引起轟動,流沙河成為將臺灣詩介紹至大陸的第一人。

迄今為止,流沙河已出版小說、詩歌、詩論、散文、翻譯小說、研究專著等著作22種。其詩歌《理想》被收錄到中學語文課本中。

《教育導報》專訪流沙河

教育導報

兒童古詩詞啟蒙應該選擇讀哪些內容?

學生一開始還是多讀唐詩中最淺顯易懂的內容,要有音韻、格律、詞藻之美,老師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去讀這些。比如《聲律啟蒙》,我讀初中時就能背很多段,背的時候覺得很好聽,但並不懂其中的典故和含義。好多小娃娃能記住都是先感受再懂道理,感受和懂事兩回事,懂是能夠說出來,感受說不出來,等老了,慢慢咀嚼,就會明白。

教育導報

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學習?

基礎不是自己讀了很多詩歌,而是我對詩詞中音韻、格律之美的特殊感受,從而引起對詩詞的興趣,就這麼簡單。所以,古詩詞教育一定要引起學生主動的興趣,培養他的感悟能力,今後他們自己曉得去熱愛。

教育導報:

您對當下語文教學怎麼看?

我覺得一些教師把白話文分析得神秘化、瑣碎化、技術化,很容易導致學生厭惡。活生生的一篇文章被解剖成很多段落,把它當成是在下棋,每一步都有講究,越講越沒有趣味。很多白話文作者在寫的時候有隨意性,不必求解。如果再求甚解,你想,文字是非常感性的,這樣才使人愛,如果沒有了這種功能,學生怎麼會喜歡呢?

流沙河:詩歌最精妙處在音韻美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憶起少年時期學過的詩,86歲的著名詩人、學者流沙河依然能全文背誦。

3月初春的早上,溫暖的陽光穿過樹葉間的空隙,透過窗戶,灑進房間。記者來到流沙河的家裡,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端坐在椅子上,看起來有些消瘦,但穿著清爽、講究。

始於童真 陷於音韻 忠於詩魂

流沙河說,自己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源於少年時期對詩詞中音韻、格律之美的特殊感受。

(圖據網絡)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些都是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詩,剛開始也許並不懂意思,但卻好好聽哦。這就是詩歌最精妙的地方。」

「對於小學生而言,直觀感受比懂得意義更重要。」

流沙河說,詩詞的音韻之美,小孩子說不清楚,但能感受,這種韻律的音樂美培養了小孩子對詩歌最初的興趣,

「我讀小學的時候,國語課本不叫語文,叫國語。課本教材有很多版本,任課教師可自選中意的版本,但這些教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小學高年級選有詩詞,且內容簡單。」

到了中學,語文課叫國文,課本也有很多種。在流沙河看來,思想最先進的是葉聖陶編的《開明國文講義》,「他們的觀念新得多,能把《老殘遊記》裡遊大明湖那一段選進去,也把《水滸傳》武松打虎那段很生動的文字描寫選進去,另外還有《詩經》、古詩詞等。」

(圖據網絡)

流沙河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中一年級學的《慈烏夜啼》,至今記憶猶新。

「小烏鴉的母親死了,它就天天哭,夜晚圍繞樹枝飛,好像在說我的母親老了,我還沒有好好供養她就走了。」

流沙河一邊吟誦,一邊講,鴉有反哺之恩,這首詩就是講孝。

「當時老師並沒有給學生講怎麼盡孝,但學生讀後被詩詞韻律背後的情緒所感染,自然受到教育,不像現在一些老師直接灌輸道理,讓學生反感。」

流沙河說,那時候的國文教育必選詩詞,是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韻之美的特殊感受,學生只要在少年時代打下基礎,不要老師引導,他就會背誦一些詩詞,是天然的興趣。

「這就是我活了86歲之後,回顧我的少年時代,還會對這些詩詞有好感、也依然能背誦的原因。」流沙河說著笑了起來,笑容中有一種孩童般的天真。

(圖據網絡)

教學應感性,灌輸無意義

「除了加強語文文字知識功夫、道德和情操訓練,還要培養對音樂和韻律之美的感受,這些任務都在詩詞教育裡面了。」

流沙河談到詩詞教學時表示,不是說專門去教學生一個文字功夫的技巧,還有對整個人的素養的培養。

「這種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也不能用度量衡來測量。」

在他眼裡,比較理想的語文教學理應如此,而不是教學生反感的東西。「比如《弟子規》又長又繁瑣,我都背不了,很枯燥,也沒有音韻、格律、詞藻之美。」流沙河講,學生還是從感受出發,不要灌輸,沒有意義。相反,像《聲律啟蒙》《百家姓》這種有音韻之美的文字,娃娃聽了自己就會感興趣去背。

與詩詞的八年之約

因為詩歌,人們認識、喜愛流沙河。每月第一個周六的下午,他都會準時出現在成都圖書館,講一堂對市民免費開放的傳統經典講座,至今已經持續了8年。

2017年3月4日,成都市圖書館,流沙河給市民講七言絕句。(劉磊 攝)

「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社會作用的概括,流沙河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這四大作用解釋給聽眾聽。

他認為,詩歌教育所能引起的效果,能使大家趣味高尚,讓人變得溫柔敦厚。講唐詩,他也只講原作欣賞,講如何進入一首詩的境界、環境和背景,最後與這首詩歌取得共鳴。

過去8年,流沙河只因客觀原因缺席過一次講課。每次講座前,他要備課兩天。很多詩詞他都能隨時背誦出來,但他還會認真備課。有時候他還會把一些資料複印出來,發給每一位聽眾,這是為了讓聽眾聽講效果更好。

曾自嘲「瘦得像一條老豇豆懸搖在風裡」的老人,晚年深居簡出,卻堅持為市民講課8年多,並堅持繼續講下去。在這位儒雅老者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文化傳承的熱愛,以及那股熱愛的韌勁。

2017年3月7日,流沙河端坐在自家木椅上,慈祥、平和。(劉磊 攝)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饑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裡,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裡,理想是繁榮。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

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歷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

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裡的歡笑,歡笑裡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理想被玷汙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

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

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可厭地誇耀著當年的功勳;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就是那一隻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一隻蟋蟀

鋼翅響拍著金風

一跳跳過了海峽

從臺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裡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豳風·七月》裡唱過

在《唐風·蟋蟀》裡唱過

在《古詩十九首》裡唱過

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

在姜夔的詞裡唱過

勞人聽過

思婦聽過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深山的驛道邊唱過

在長城的烽臺上唱過

在旅館的天井中唱過

在戰場的野草間唱過

孤客聽過

傷兵聽過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你的記憶裡唱歌

在我的記憶裡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海峽這邊唱歌

文字:教育導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詩詞:原讀音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除了這些日常用語中的讀音改動,有些詩詞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發熱議。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改為xié)、「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改為shuāi),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詩詞的合轍押韻,影響了韻律美感。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 「辨音韻,讀詩詞」
    進一步推動「詩詞六進」工作的開展,提高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豐富學生文化生活。2018年1月18日,棗莊市詩詞聯賦家協會在薛城區舜耕中學舉辦「辨音韻,讀詩詞」主題公益講座,協會副主席秦奮應邀出席授課,來自舜耕中學的30多位老師及詩詞愛好者聆聽了講座。
  • 何鳳山:現代詩的音韻之美——一個七旬詩人的學詩札記
    現代詩的語言節奏之美,音韻之美,自有其與古典詩詞不同的氣象。其實,一首好的現代詩,不僅有意象之美,形式之美,而且有音韻之美。"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再別康橋》徐志摩)優美的語言節奏如舒緩的音樂旋律,踏歌而來,沁人心脾,繞梁而飛,讀之如飲佳釀。
  • 詩詞之美,點亮人生
    卓越教育大師講壇攜手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彭敏上海首度開講  9月26日下午,卓越教育·大師講壇活動在寶楊寶龍廣場盛大舉行,現場座無虛席。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北大才子彭敏,以活動特邀嘉賓的身份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詩詞之美,點亮人生》的主題演講。
  •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除了這些日常用語中的讀音改動,有些詩詞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發熱議。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改為xi)、「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改為shuāi),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詩詞的合轍押韻,影響了韻律美感。「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 人民日報: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除了這些日常用語中的讀音改動,有些詩詞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發熱議。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改為xié)、「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改為shuāi),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詩詞的合轍押韻,影響了韻律美感。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 感受漢語音韻之美,從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開始
    漢字,因為其方塊字的特性,可以把這種對仗做到極美。也因此可以把這些原本需要通過時間感受到的生命體會,用文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小小孩童,懵懂不知。在奔波於英語、數學等培優班和各種拔苗助長的早教中,抽點時間讓這些美妙的文字,帶他(或她)認知世界的神奇,感受生命的美好吧。
  • 闡釋古今漢字高明的「二傳手」流沙河
    ,使得我對中國文化的研習與體認,包括小學方面——音韻、文字、訓詁等「小學」方面,可能比一些人要知道得多一點。再者為分析性閱讀,這種閱讀方法用在「流沙河認字」系列書籍上,就是尋繹出這些文字學書籍的解說方法,如用日常生活來解說漢字,用方言來解文字音韻,《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總結出的六書造字法是如何貫穿在這些書裡,並且有所發揮與糾偏的等等。
  • 流沙河:現當代新詩是一場失敗的實驗 多為大白話
    上世紀80年代《流沙河詩話》出版時,曾引起巨大轟動,直到今天,新華書店網站上對這本書的評價還是「可做中國詩鑑賞入門,亦是寫詩者登堂入室之寶典」。  然而,作為當代詩歌旗幟性人物之一的流沙河老先生,在耄耋之年卻直言不諱地否定了大多數新詩的價值。  流沙河認為,詩歌只有好壞之分,沒有新舊的區別,但相較直到今天仍可細細品味的唐宋經典詩詞,「好多新詩沒有那個味」。
  • 古音:為傳統保留一些音韻之美
    而除了這些日常用語中的讀音改動,一些詩詞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更讓不少網友驚呼「怕是上了個假學」。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 改做 xié)、「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 改做 shuāi),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詩詞的合轍押韻,喪失了不少韻律美感。
  • 談古箏·音韻之美
    每次一看到古箏這個詞,心底裡總會想起一個詞——古典美。古箏是優美的,音域是寬廣的,曲調可以幽婉恬淡,也可以熱情奔放。第一次見到古箏,是在《笑傲江湖》裡的主題曲,初聽時可見高山流水,再聽可見翻雨覆雨,戚戚然然,百轉千回。自那以後,便深深愛上了古箏。
  • 【歷史】布金滿地流沙河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這話,倒不是很適合沙河先生。我輩急火攻心,越來越靠近、仄身殺入所謂的「文壇」,沙河先生在我輩你爭我奪之際,穿起圓口布鞋提起一個黑包包(後有人告訴我,包裡有《新華文摘》《飛碟探索》,外加一把鋼製的自磨小刀。這個習慣,倒與早年的魯夫子近似),就越來越遠離文壇了。喝茶。與三五會心之人晤談。讀書。讀可心之書。而這樣的書,越來越少了。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道德經》的音韻之美,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有旋律美,朗讀經文,是一種享受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老子》帛書《道德經》的排比之美,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感受古詩詞中的音韻和意境之美
    古人云: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詩經》上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兩首小詩是古代詩人對愛情生活的描寫,也表現了詩詞中的音韻之美。李白也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上面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中就寫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意境之美,令人讀後充滿了遐想與嚮往。
  • 中國詩詞之美,這100句堪稱經典,看完回味無窮!
    【沐陽說】人人皆說詩詞美,可中國詩詞美在哪裡呢?(以下整理自知乎)一為境界美。《人間詞話》中說:詞(詩)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春江花月夜》者,其境界便可輕易引詩情入碧霄中。二為音韻美。古代詩詞不只可吟,更是能唱出來的,如《李延年歌》,其音律平仄俱有其範。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執狼牙板唱大江東去,直抒胸臆一氣呵成,豈不快哉?三為結構之美。《尋隱者不遇》,其結構設計令人拍案叫絕,後三句皆是童子答中含問之句,言簡意約,回味無窮;《渭城曲》亦極妙。四為詞句之美。
  • 還漢語音韻相合之美,抵制庸俗的網絡用語(推薦閱讀)
    而文字之美好,如微風,就這樣輕拂心間。讀冰心翻譯的泰戈爾的《飛鳥集》,感受到的是一種哲學思想的詩意展示。漢語,在這個時期,展現出中西方語言的融合之美。那時候翻譯西方文學的,本身就是大文豪,每一段文字,既是原文的再現,也是譯者漢語文學修養的展示。
  • 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儘管相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要冷門很多,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即語言的音韻美。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良傳統。一般來說,極具音韻美的詩詞作品,讀起來會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而構成音韻美的方法就多種多樣了。包括押韻、平仄、句式、對偶、語調、迴旋、重疊等,都可以增強語言的音韻美。
  • 這3本書,帶你邂逅千古詩詞的格律之美
    《詩詞格律》作者: 王力「平」就是平聲,有陰平陽平之分;「仄」即不平,包括上入去三聲。平仄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促使「聲調鏗鏘」。平仄的對立實質上就是高低和長短調的對立。由於平上去入四聲不同的發音特點,當不同聲調的音節在詩句中有規則地交替或者重複時,詩句就有了一種音韻美,會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感。王力先生概括「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對於絕大多數詩歌都適用,也很好理解。但是難就難在入聲字的識記和平仄的詩詞規律上。
  • 董卿的知性來自於深厚的詩詞素養,這三點有助於孩子愛上詩詞
    直到現在我也一直沒有忘記那些背過的詩詞。」如何能讓孩子愛上詩詞呢?我為大家分享三個方法:一、從小教孩子念詩詞,給孩子營造「文學」氛圍。有人可能會感到很奇怪。孩子那麼小,又聽不懂詩詞的意思,這樣背有必要嗎?這不就是填鴨式教育嗎?對孩子是不利的。不過,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有時會對自己喜歡念的兒歌一遍一遍的念,而絲毫不覺得厭煩。
  • 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 不拘一格單音節
    原標題: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導讀:令人絕倒的,不唯幕士之言。無論妙齡女郎執板而歌,或是關西大漢抱銅琵琶高歌,都須得一首妙詞為載體。而這首妙詞,之所以能琅琅上口而「歌」,則體現了漢語口中所出、耳之所聞的美感,即音韻之美。